充分利用中小学语文课本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2023-04-18 23:09王玉民
成功密码 2023年5期
关键词:公约残疾人诚信

王玉民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其中强调要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大学、中学、小学开展法治知识课程,对学生加强法治教育。可见,法治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青少年犯罪和伤害未成年人的案件屡见不鲜,甚至部分案件被炒作成了社会热点。这不仅在社会上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而且极易滋生出一种不健康的社会价值观。究其原因,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不成熟、法治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观念差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对此,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的同时,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有效地保护自己。同时让学生知道并懂得遵守社会规则,从内心里树立一种“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小公民”的信念。语文课本是学生学习语文最主要的阵地。中小学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一重要的载体,向学生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这也是一种最为直接、快捷、有效的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中小学语文课本,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让学生懂得如何做好一个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一、鼓励学生参与立约

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中的《制订班级公约》,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意识、规则意识非常有帮助。

一个班级是否有凝聚力,首先就要看这个班级是否能制订出一个符合班级实际情况的建设目标,也就是《班级公约》。《班级公约》是由全班同学共同制订、认可的规则。一个好的《班级公约》,不仅可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还可以建设一个团结友爱的班集体,让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在制订班级建设的目标时,笔者首先让学生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然后汇总。但学生提出的目标五花八门,也不具体、明确。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分别从学习、体育、纪律、卫生等方面,提出班级里存在的不良现象。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开始高涨起来,纷纷举手发言。

然后,笔者又引导全班学生了解到共同讨论班级公约的目标就是要解决目前和将来遇到的一些问题,并让每位同学在课后写出两三条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公约内容。

几天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归纳总结。每组派出两名学生,按照学习、体育、纪律、卫生等方面,分别进行整理。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了归类并将其写在黑板上。

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建议,笔者和学生一起共同分析其不合理的原因。同时,对于一些提出合理建议的一些学生,让他们上台分享为什么能提出这么好的建议。经过一番筛选,去除了一些不合理的和重复的建议。

我对学生参与立约的行为进行了点评,并一一地讲解了制订每条班级公约的原因及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家都要自觉遵守《班级公约》,对违反《班级公约》的行为要坚决反对。

最后,笔者将全班同學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再全班举手表决,形成《班级公约》。在《班级公约》通过的那一刻,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持续了至少员分钟。看得出来,学生对自己制订的《班级公约》十分认可。

这次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参与和规则意识,还增强了他们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二、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讲述的是人类因为自己的乱砍滥伐的违法行为,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后,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的故事。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并设置问题分小组讨论,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本内容的同时,不断发问,从而达到普及法律知识的目的。可以设置问题:如果要盖房和造犁,能不能直接拿起斧头上山把树木一棵棵砍倒?学生们纷纷表示,不能这样做。笔者适时引导学生,向他们介绍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如果违反法律,不仅会被罚款,还会面临牢狱之灾。

紧接着,笔者再次设置问题:山上的树木原来多不多?为什么树木后来变得越来越少,裸露的土地面积又为什么会越来越大呢?让学生到课本中去找答案。有的学生说,因为这个村庄的村民砍树的次数太多了;有的学生说,砍树也应有个计划,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数量;有的学生说,他们砍的时间太久了,不仅仅是只砍一年,而是每年都会去砍;还有的学生说,这代人砍,上一代人会砍,下一代人也会砍,几代人都会砍。

学生回答的问题越来越深入,很自然地得出一个结论:人们无节制、无休止地乱砍滥伐,肯定会破坏周围环境,进而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造成水土流失。

这时笔者也因势利导,教育学生,国家针对这种现象及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地球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的家园,也是人类目前唯一的生存环境。然而,由于人类对地球环境的不断破坏,不仅导致绿色植物越来越少,稀有动物也越来越少,而且还出现人口过剩、资源减少、水土流失现象等。同时结合近年来,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进一步向学生说明因为生态失衡而导致的危害,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除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外,笔者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除了乱砍滥伐之外,当今人类还面临着哪些环境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称气候变暖导致夏天越来越热,有的称废气和废水排放导致人们的生活饮用水质量越来越差,还有的称北极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灾害天气频发……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的环境与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学生纷纷表示,要以自己的行动去拯救地球和我们自身。

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和解答,学生不仅深刻地认识到乱砍滥伐、破坏环境,最终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而且还了解到国家针对环境保护,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让学生从小就树立环保意识和法治意识。

学习完这篇课本后,我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保护绿色家园,共创美好未来———禁止乱砍滥伐的倡议书》。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有的学生提出要禁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纸张;有的学生提出要多栽树,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积极参加各种植树造林活动;有的学生建议看到有人乱砍滥伐,要及时制止;还有的学生表示,今后自己会当一名环保宣传员,义务宣讲乱砍滥伐带来的危害。

三、增强助残意识

在学生学完《掌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并了解了两次掌声的含义后,笔者将课本与生活联系起来,设置这样的问题:“你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残疾人?”“这些残疾人平时行动是否方便?你們是否帮助过他们呢?”“这些残疾人都需要一些什么样的关心与鼓励?”“如果我们遇到残疾人怎么办?”“残疾人和其他人是否具有平等的权利?”……

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踊跃举手发言。笔者根据学生的发言,作了及时的总结和点评,并引导学生一起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相关规定,让学生朗读重点条款,从而激发对残疾人的关爱,了解国家如何在法律上保障残疾人的权利。

学生知道了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2023年的5月21日是第三十三个“全国助残日”。

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学习残疾人身残志坚、勇敢拼搏的精神和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优秀品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学会包容、尊重、理解他人。

四、做一个诚信的小公民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课文《我不能失信》便是以诚信为主题,讲述了宋庆龄小时候为了履行对朋友小珍的诺言,放弃和伯伯去看鸽子的故事,赞扬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为增强教学效果,笔者教完这篇课文后,让学生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角度出发,以“做一个诚信的人”为主题,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

同时,笔者还让部分学生走上三尺讲台,让他们结合自己的作文,倡议全体学生要做一个诚信的好孩子、社会的好公民。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分享了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各种诚信事例。

此外,笔者还发动学生到图书馆去借阅关于诚信的书籍,要求他们摘录一些精彩语句,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丢失诚信的危害,领悟“诚信”二字的重要。

笔者还因势利导,让学生认识到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就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还向学生渗透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让他们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小公民。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应该从素质教育入手,不能忽视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法治教育。总之,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这一有效载体,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培养并增强学生规则意识、诚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法治意识。

猜你喜欢
公约残疾人诚信
图书借阅公约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寻找最大公约
制定《图书借阅公约》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