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探析

2023-04-19 08:45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刘 嘉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112)

0 引 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大思政课”不仅是思政课的重申,更是思政课的补充、拓展和延伸。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1]。可见,如何“善用”“大思政课”,最关键在于跟现实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时效与实效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无疑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提供了根本指南和重要遵循。因此,只有不断地守正创新,实现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有机融合,让思政课与时代同向、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同行,才能真正讲活、讲深、讲透思政课。

1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功能定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而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政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其实践性与实践能力的塑造及培养就应当是思政课的最终目标和归宿。

1.1 适应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而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育人,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帮助“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健康人生观的重要途径。第一,帮助大学生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增强大学生的知识获得感。第二,帮助大学生学习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将大学生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发政治自觉,实现知行合一,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中。

1.2 增强思政课的社会现实感和生命力的关键环节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3]。讲道理就是要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讲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道理,讲为人处世的道理。要把这些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不仅“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4],还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要走出去,即“利用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活动,开展实践教学”[5],引导学生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

1.3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6]。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而“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解疑释惑的过程”[7]。当今时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人类向何处去”等一系列问题更加迫切地摆在了人类面前。这些时代之问也会转化为学生之问,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左右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鼓励引导大学生通过亲身投入寻找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从而发自内心地提升价值认同、增强四个自信。

1.4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迫切需要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网络民粹主义、消费主义、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泛娱乐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借助新兴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方方面面。这些社会思潮,虽然形态各不相同,但都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力。“学校不是一个象牙之塔,也不是一个桃花源”,而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8]。因此,在角逐这个前沿阵地的过程中,就需要打破学校、社会等空间之间的隔阂,打破壁垒,打穿内容,打透过程,构建既有理论深度,又有践行力度,还有思考广度的思政课,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揭开各种错误思潮的面纱。

2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问题研判

随着“大思政课”格局的不断构建与推进,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尝试与运用越来越广泛,逐步致力于打通入脑入心入行的“最后一公里”。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仍然面临着教学平台融合度不够、教学主体参与度不够、教学方式创新不够、教学机制协同不够等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

2.1 实践教学供给和需求之间不够匹配

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学生的需求主要包括知识诉求、能力诉求、情感诉求以及价值诉求等主观需求。实践教学的供给内容应当是全面满足学生的需求。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却存在着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师生对实践教学平台的需求与平台建设的现状不适应,实践教学内容多停留在传统实践活动,如参观考察等浅层次、易开展的,缺乏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是为了实践而实践,导致学生获得感较低、成长成才的需求和期待难以满足。

2.2 实践教学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之间不够协调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同研、同行的教学状态应当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对科学的状态。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方面,针对实践活动各环节,部分老师缺少整体把控,较难以参与者和体验者的身份真正融入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学生一味追求实践教学的规定学时,从而忽视实践教学所带来的实际体验,由此导致被动接受的态度[9]。

2.3 实践教学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不够紧密

善用“大思政课”最本质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也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性和实践性两者之间尚未有效衔接,“两张皮”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重实践轻理论,在实践活动当中,理论支撑或理论阐述普遍缺乏;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各环节与理论教育相互分离,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关联度不足。

2.4 实践教学阶段性目标和长期目标不够统一

思政课实践教学既要深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又要注重通过实践效果的持续性达到长期育人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过分追求实效成果的具体化,从而忽略了活动本身的长远效应,有些实践项目缺少长时间的打磨和沉淀,易受阶段性任务和人员机构变动的影响。

3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

近年来,在“大思政课”背景下,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积极调动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合力,对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3.1 积极创建实践教学基地,全面形成实践教学“四维空间”

“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的要素。”要进行课程及其教学活动,要开展优质高效的实践教学,需要具备充分的教学平台和空间。首先,立足自身的历史发展传承和办学特色,充分运用地、校、行业优质资源,着力打造了一个集“四史六馆”为一体、传统展馆与虚拟仿真中心双结合的“红色行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其次,充分利用省域红色文化资源,不断拓展校外“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先后在杭州汽车北站、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余杭区良渚港南村、三门县亭旁镇、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等建设一批思政研学基地。最后,积极探索新媒体新技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实践教学的网络空间,推进社会资源的课程转换,推动思政课传统教学同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实现线上和线下的即时联动,逐步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学校在吸收借鉴已有模式经验基础上,探索形成了包括课堂空间、校园空间、社会空间、网络空间在内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四维空间”,构建出实践育人所需要的全方位空间。

3.2 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全方位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践教学的平台和基地建构之后,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是平台建设的关键,并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空间的实践教学中,思政课教师积极运用“观红色电影绘思维导图”“中国精神听我讲”“读书分享会”等方式组织课堂实践,使实践教学活动“随时随地”展开。思维导图以亲近学生、接地气的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分享会、读书沙龙等形式让学生从“旁观者”转变为“课堂的主人”,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提高自觉践行能力[10]。

在校园空间的实践教学中,针对当下大学生特点,教师将思政课学习内容转化为新生思政辩论赛辩题,让学生在自问、他问的过程中,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思考、主动吸收、主动表达。同时,充分依托“红色行文化”主题教育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视听触”的环境中深度认知党的百年足迹、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足迹、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足迹、浙江交通的巨变。

在社会空间的实践教学中,学生不仅要“走出去”广泛吸收社会实践内容之水,更要“引进来”通过展板、微视频、微电影等实践教学之渠,将所思所学表达与呈现出来,从而把“行走的思政课”的实践成果转变成“最美思政课”的生动内容。

在网络空间的实践教学中,其形式包括网络辩论、网络视频展示和网络调研等,并通过线上互动实践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生活、促进成长[10]。

3.3 突出理论性和育人宗旨,全方位构建浙江特色的实践教学项目

与课堂教学相比,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和目标的选择和确定,既是思政课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现实中最突出的问题。依托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于浙江实际,以育人为宗旨,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上,构建浙江特色的实践教学项目。

聚集传统文化,打造了“诗路行吟美善之教”传统文化路线。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和诗路文化相结合,推进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实践,将具有区域特色的诗路文化贯穿育人全过程,弘扬浙江精神、民族精神。

围绕红色文化,设计了“追寻‘浙’里红军足迹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红色路线。通过参观、采访、调研等方式,追随浙江红军革命烈火燃烧的足迹,深入经典革命老区调研走访,解码浙江革命老区的共富密码。

改革开放成就方面,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社”等学生社团,围绕“百年再出发 喜迎二十大”等主题举办了“时政先锋之最强大脑”系列知识竞赛[10]。同时,以“团队式项目化”为载体,开展了《八八战略在杭州》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四个自信”,树立了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达到了育人的宗旨和目标。

4 结 语

在“大思政课”背景下,面向新的时代要求,面对新的学生特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要善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历史现实未来等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达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