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赋能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2023-04-19 08:45杜阳莉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红色育人

杨 丽,杜阳莉

(河南工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0 引 言

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内容,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铸造的一系列伟大精神、红色人物、革命遗址、红色故事等在内的先进文化[1],是红色历史、红色精神与价值的统一,具有先进性、发展性、时代性、民族性。红色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共同意旨,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筑牢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传承红色基因的内核,主动投身到赓续红色血脉的伟大实践中。

1 红色文化赋能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意蕴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成长的关键时期,高校应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在理论认同、价值引领和育人成效方面的价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1 有助于大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

理想信念的坚定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2]。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丰富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可见,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坚强意志和情感认同,是激励大学生砥砺前行的精神之钙、思想之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3]高校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与红色文化相交融,使大学生在了解历史中把握历史,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加强个人的理论认同,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激发青年学生的内生动力。

1.2 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坚定的理想信念可以激发大学生前行的动力,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复杂的国际形势,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状况关系到国家的前途。而大学生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接力者,迫切需要通过党的故事、英雄烈士的故事、革命的故事等红色文化和精神加强政治引领,纠正受“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论”等错误社会思潮造成的价值观偏差,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意志和信仰的统一。加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需要融入红色文化以浸润大学生的心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站稳政治立场,科学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时代之问。

1.3 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是民族的脊梁,国家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4]广大青年理想信念的坚定状况关乎国家的未来。高校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大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红色文化在大学生行为活化和认知优化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精神支柱,能够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能够激励众多大学生努力奋斗,勇于担当时代新人的使命。

2 红色文化赋能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现状检视

红色文化是历史的缩影。现阶段红色文化赋能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愈加受到重视,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然而二者在融合过程中仍存在红色文化挖掘利用不足,融入红色文化的教学模式较单一,教育配套体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影响了红色文化赋能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2.1 教育内容挖掘利用不足,赋能针对性不强

作为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红色文化极具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是赓续红色基因的客观需要,更是深化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源泉活水。但在融入过程中,高校实际挖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较为不足,且用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尚缺乏针对性。一方面,红色文化研究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缺乏系统性教材。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红色教育资源以历史教材和图书资料为主,缺少系统性研究资料,同时,一些图书受编写条件和出版要求的影响,红色文化与理想信念教育相关的内容挖掘的不够深刻,并未对内容深入分析。另一方面,针对高校大学生需求特征的研究欠缺。红色文化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融合过程偏理论化和空泛化,缺乏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实证调查研究,不符合大学生的个性特征。

2.2 思政教育和红色文化互相脱节,赋能实效性不佳

当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主要体现在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上。首先,从教育方法来看,部分高校仍以理论阐释为重点,采用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师生之间难以实现有效沟通,学生的接收效果欠佳,降低了育人实效。其次,从教育内容来看,由于红色文化资源时间跨度和地域跨度较大,远离新时代大学生生活实际,导致大学生缺乏亲身体验,红色文化教育难以有效触动学生心灵。最后,从校园文化建设来看,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多仍以娱乐为主,红色文化教育相关的活动较少,不够重视红色文化氛围的营造,忽视了校园文化具有天然的育人功能。

2.3 教育配套体系落实不够,赋能保障性不足

坚实的社会保障条件和完备的教育配套体系是实现红色文化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有效融合的“润滑剂”。然而,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实践过程中,还需要改进并完善。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欠缺。众所周知,红色文化早已融入共产党人的血脉和基因,还是青年一代“目睹”过去的直接媒介,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要加以保护。在现实操作中,一些部门对革命旅游景点的开发利用、对革命遗址的修复保护、以及文物资料的修复整理等相关红色资源的保护工作仍在不断进行。但是一些散落在民间或处于偏远地区的革命文物和遗址由于人们保护意识和能力缺乏,遭到不可挽救的破坏。另一方面,红色文化教育技术保障不足。多数红色纪念馆和爱国主义基地以导游讲解和静态参加为主,缺少新技术的融入支撑,降低了青年大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3 红色文化赋能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5]高校应当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创造性地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将红色文化精神转化为大学生的精神引领、价值需求和行动指南,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之基。

3.1 重视思政课建设,守好主渠道主阵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红色文化与思政课教育内容具有高度契合性,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充分守好这一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促进红色文化和思政课的深度融合。第一,要从内容入手,利用“红色文化”充实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环节。理论讲解是大学生形成理想信念的重要支撑,通过呈现与讲解红色文化理论,增设关于红色文化知识的内容,挖掘红色文化理论深度,使学生自己构建并形成红色文化知识体系,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同时,明确将红色文化教育作为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尽可能多的采取案例式、情景式、互动式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具体化、形象化的方式呈现,使大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题氛围中激发理想信念、感悟红色精神[6]。第二,着力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思政课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要坚持以“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为根本导向,课堂教学呈现方式要多样化,运用语言艺术深入浅出地讲述红色文化,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引导高校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面对的矛盾与困难,进而在学生心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要严格落实思政课教师管理和教育,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思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思政课教师具有示范引领和专业水平。

3.2 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抓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落实好校园文化建设。”[7]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利用好校园文化载体,将红色文化资源渗透于校园角落,提升融入实效,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第一,以有形资源建设高校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高校建筑和相关陈设,尤其是拥有丰富革命遗存或身处革命老区的高校,要充分利用优越的红色资源,邀请一些美学、建筑学相关专业的人才,统一规划、设计并建设校园红色建筑。第二,将红色文化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艺术鉴赏、文娱活动是高校大学生将红色文化精神转为实践最直接、快捷的方式[8]。高校应利用各种重要纪念日组织观看“红色”题材和理想信念题材相关的影片,开展主题演讲或红歌合唱活动,举办“红色”图书交流会和革命故事宣讲会,以活的方式传承红色经典,促进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帮助高校大学生获得思想和人格的升华。定期邀请一些革命先辈、革命后代或各领域专业学者为大学生开展党史专题讲座[9],启迪学生心灵,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3.3 完善红色文化教育配套体系,厚植理想信念根基

“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要在“知之”“信之”的基础上,通过“行之”释放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深化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成效。必须加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发挥教育实践基地的作用,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第一,用好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包括对红色物质文化和红色精神文化的保护。一方面,政府要制定相关法规,严厉打击破坏宝贵红色物质遗产的行为,遏制庸俗化、功利化开发红色资源,加强遗迹保护,及时抢救、修复已经破坏的文物、革命遗址。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红色实践资源并结合区域实际,实现协同育人。高校要利用好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以及寒暑假,开展“三下乡”“重走长征路”“红色老区走访座谈”“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第二,打造实践教学基地。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注重发挥实践基地的重要作用。高校要加强与当地政府、红色文化场所的合作,合理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志愿服务、红色体验,形成红色文化实践教学的平台和基地,致力构建“理论教学—现场参观—沉浸体验”的教学模式,实现线上与线下充分融合,净化学生心灵,强化学生对红色文化和理想信念的感悟,深化大学生爱国观、民族观教育,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由理论向实践转化,提升教育效果。

4 结 语

新时代孕育机遇与挑战,召唤理想信念坚定之青年。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勇毅前行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蕴含的理论、实践与精神内涵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优质资源。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认同、价值引领,深化育人成效,是激励高校莘莘学子扬帆远航的重要指南。因此,高校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着手提升融入实效,使大学生将红色精神与理想信念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