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探索

2023-04-19 09:45刘文学李华平
关键词:爱国主义民族时代

刘文学,李华平

(蚌埠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0030)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提供强大支持。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是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是其基本内涵。探索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应时而变、应势而变的要求。

一、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背景

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了引领中华儿女爱国爱民、团结奋斗的重要作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从其指导思想、国内外形势、教育主体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党的指导思想产生新的伟大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动了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规律性、本质性、主题性进行了新的阐释,深刻指出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本质、主题和基本内涵,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实践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固本培元、凝心铸魂,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论述,站位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

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国家关系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日趋严峻,地区冲突带来的国际安全局势的动荡,种种因素都给我国带来了新挑战。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上都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走进了强起来的新时代。但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2]。新时代社会矛盾的转化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

(三)教育主体呈现新的特点

教育主体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量的变化,据教育部全国教育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字,2022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 655万人,教育主体的数量提高必然带来教育生态环境的新变化。其二,新生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全球排名不断跃升发展的黄金岁月,“他们成长得太快,由此导致他们根本就没有长大。他们获取信息、思想、图像和声音,与此同时他们被孤立、被安排。他们过早感受到世俗,并且早熟:一边高度参与虚拟的同伴生态系统,一边享受至少来自父母、老师和辅导员的保护和指导。‘在线的一代’、‘直升机式’的教育经历、成长过程中的过度保护教育带来了这一代人特有的‘心灵娇惯’、‘知识内卷化’等问题,这些都使新生代大学生面临与以往世代截然不同的教育体验和成长难题。”[3]教育主体背景的时代性变迁是探索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的根本原因。

二、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意蕴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有助于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也有助于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

(一)凝聚思想引领,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石

青年大学生思想处于发展期,这决定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形成需要引领。爱国主义思想引领要做到教育内容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其内容包括价值引领、信念引领和情感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了新时代爱国主义价值、主题、本质和途径,着力思想教育就是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中去,引领青年大学生们坚定爱国主义时代信念,坚持中国特色强国之路,励青春之志,让爱国主义思想在他们成长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升华。

大学生理想品质是其思想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国家民族软实力的基础,其之于国家民族的意义较之于物质力量则更具有决定性和根本性。大学生个体的理想信念和国家民族的理想信念高度相关。中华民族理想信念是助力大学生个人理想信念的前提基础,个体理想信念是成就民族梦想的根本力量。用新时代理想信念凝聚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放飞自己梦想,参与构建民族的梦想。

(二)聚焦时代主题,积极促进“四史”逻辑性认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1]这一主题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用生命和鲜血凝就的夙愿,为了实现这一夙愿,无数先行者舍生忘死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用生命铸就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精神赞歌。主题教育的使命就是要激励新时代大学生们接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把融入无数爱国主义志士鲜血和生命的中国梦作为扎紧新时代青年们学习奋斗的精神纽带。要引领青年积极抱负志存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使命,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斗争的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中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天动地,既有气吞山河的壮怀激烈,也有涓涓如水的倾情叙事。这是大学生了解国情、培育情感、凝聚爱国主义精神的源源不竭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但是,我们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统一大业尚未完成,敌对势力时而猖獗。讲好中国故事,用“四史”教育筑牢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家国情怀是根本着力点。

(三)把握时代脉搏,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新时代爱国主义本质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缔造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改革开放,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中华民族强起来的伟大夙愿。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实践的必然。本质教育的宗旨就是用党的初心使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去坚定大学生们青春之信仰、爱国之本心。

“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它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中国历史上灿若星河的爱国主义叙事是滋养大学生心灵的源头活水。文化要传承,更要创新,把优秀文化与党的领导相结合,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与爱国主题相结合,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让中华优秀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激浊扬清,发扬光大,在爱国主义行为中凝聚成新的创造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大学生爱国主义品质是知情合一、知行合一的精神结晶。探索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品德的培育体系,要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着重从构建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建立情感教育体系、完善爱国主义教育载体体系三个方面着手,形成“三位一体”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学科建设

上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等思政课程,把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同思政课程紧密结合,尤其要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通起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就融通起来,把握好思政课程爱国主义教育内生性路径,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增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整体性。

2.重视师资力量培养

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思政课教师队伍是主导力量。“高校教学不仅在于课程设置,更在于教师们的言传身教。”[5]师资队伍建设要突出学科背景和学缘结构的丰富性,统筹教师政治能力、专业能力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强、爱国情怀深、育人本领精的理论课教师队伍,让信仰引领信仰、情怀感动情怀。师资队伍建设需久久为功,需要科学化、系统化的政策支持,这是百年树人的规律使然。

3.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手段

爱国主义教育要有好的内容、好的教育方法。一方面要着力提高教育内容的思想性、系统性、融合性、亲和性;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根据内容灵活使用教育方法。要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教育内容的生动性、感染性和共鸣性。建立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适应青年人的语言特点,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语言方式,启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内生动力,于灵魂处涵养他们的国家意识、爱国情怀。

(二)建立新时代大学生情感教育体系

1.开展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

“故欲知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之历史有深厚的认知。”[6]加强中国史教育。历史是培育大学生国家身份归宗的文史基础,有助于大学生形塑民族归属感、因果感和责任感。突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政课程教育,增进大学生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指导思想的理性把握。推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融通教育,深入引导大学生全面厘清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之间的本质关系,为爱国主义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2.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个民族的文化,始终闪现着该民族灵魂的搏动,以巨大的向心力吸引着该民族的各类成员,因而,文化认同构成民族认同的核心。”[7]探索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认知模式,一要有科学文化观。引导大学生系统了解中国文化发展史,深刻领悟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高贵精神品质,用优秀的文化基因衍生出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二是增进优秀文化体系建设。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做好中国通史、断代史、优秀作品的出版工作。加大爱国主义作品支持力度,突出经典文化的再提炼。深化网络文化工程体系建设。丰富爱国主义网络作品,提升主题作品的生动性、共情性。如中央电视总台的《非遗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诗画中国》等节目。

3.开展当代中国基本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是培育爱国主义知识和情感觉悟的基本路径。坚持实事求是教育原则,既要颂扬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也要对这些领域依然存在的阻碍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上好国情教育课。把国情教育融进课程教学中,引领学生认识中国发展趋势,把握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肩负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培养大学生奋斗精神、坚忍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在斗争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大学生走进建设一线、革命老区和边疆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调研,了解国情,坚定爱国主义追求。

(三)完善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体系

1.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教育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1]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布展品是国家历史、民族精神品质的具象表现,蕴含着民族精神的历史性和神圣性。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爱国主义基地教育之于凝聚人心、培育家国情怀的精神价值。推进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真正发挥基地爱国主义教育作用,不走过场,不搞形式。其次,与课堂教育协同推进,基地教育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要和课堂教育密切配合,有序开展。最后,注重基地教育的计划性、系统性,明确基地教育主题,突出仪式感、实效性,促进其爱国主义精神升华。

2.构建国家礼仪教育机制

国旗、国徽、国歌是国家的庄严象征,凝聚着国家意志,是国家神圣性、权威性、崇高性表现。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引导大学生深刻认知国旗、国徽、国歌的象征性意义,积极增进他们关于国旗、国徽、国歌的礼仪知识。二是推进国旗、国歌、国徽礼仪制度化。学校重大活动、国家重要庆典,升国旗、唱国歌,在礼仪庄重感、虔诚感中积淀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三是过好青年学生政治生活。入团、入党是大学生人生重要的政治生活,加强入团入党仪式涵育青年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国家情怀。

3.构建国家纪念日教育机制

国庆节等一系列国家纪念日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国家庆典节日反映了中国革命进程中重大历史事件,蕴含深厚的爱国主义知识和爱国主义情感。组织大学生开展读书、观影活动,用丰富方式让大学生缅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峥嵘岁月,铭记民族的深重灾难,珍惜当下国泰民安幸福时光,树立起爱国主义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民族和人民奋发有为。铭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警醒大学生勿忘国耻、牢记历史、居安思危、面向未来,以此凝聚大学生爱国主义奋进力量。

4.建构民族节日教育机制

“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1]中华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文化品质符号化、具象化的表现。春节、中秋凝聚了几千年来中华儿女向往丰衣足食和家国安泰的精神祈盼,凝结了中华民族敬天地、敬自然、重感恩的高贵品质;重阳体现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观照民族血脉赓续的高尚情操;端午是中华儿女爱国主义的精神图腾。构建节日教育机制,一要深入淬炼传统节日蕴含的自然情怀、人文关怀;二要推动传统节日内蕴的时代繁华,把优秀节日内涵现代化、时代化,实现以文化人的功效;三要烘托民俗节日氛围,贴春联、看灯会、赏明月、登高山,让经典文化光辉引导大学生们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

5.构建自然山水、文化遗产和工程建设教育机制

鼓励大学生去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组织大学生参观祖国建设伟大工程。用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文化瑰宝去坚定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民族时代
我们的民族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