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向

2023-04-19 20:14吉林大学董文哲
天津教育 2023年34期
关键词:观念劳动时代

■吉林大学 崔 妍 董文哲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当代中国青年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和创新探索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在机理及实践路向,能够有效发挥其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在机理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为指导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活动。马克思提出“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的劳动教育思想,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第一,劳动教育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办法是改造社会的手段。劳动教育通过对劳动者进行原理和技能的双重教育,使其在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的结合过程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第二,劳动教育唤醒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升其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使其勇敢与资产阶级作斗争,进而实现社会改造。第三,劳动教育是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劳动教育打破传统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局面,引导劳动者自由自在地发挥本质力量和创造潜能,推动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的发展,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地位作用、内容方法、实施策略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才能保证自身的社会主义方向,更好地发挥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以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为滋养

劳动教育离不开文化滋养。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一方面,古圣先贤的劳动观点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墨子曰:“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士虽有学,而行为本。”荀子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充分肯定劳动对于人生存发展的基础作用,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这些传统劳动观念是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文化源泉。另一方面,中国古代诗词故事充满对劳动的讴歌和赞美。“业精于勤,荒于嬉”“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等诗词,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呈现了中华民族通过辛勤劳动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奋进图景。中华民族独特的劳动文化,对于大学生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涵育作用。

(三)大学生劳动教育以新时代劳动教育形势为导向

准确把握新时代国家、社会对于劳动教育的崭新要求与大学生自身的劳动观念现状,能够更加明确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导向性和针对性。从国家层面来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大学生劳动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综合发展。从社会层面来看,数字劳动、智慧劳动等形态的出现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劳动教育要将自身与新思想、新技术相结合,创新劳动教育形态,使其体现劳动特质、时代特征、科技特点。从个人层面来说,大学生劳动观念和素质能力的整体趋势是积极向上的,但也依然存在“不劳而获”和“啃老”等观念上的偏差,这要求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要注重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层面的教育,而且要将其上升为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层面的教育,筑牢大学生成长成才之基,引领其在劳动教育中提升自我,在劳动实践中实现价值。

(四)大学生劳动教育以劳动教育内容体系为基础

新时代赋予劳动教育新内涵。大学生劳动教育应以全面提高劳动素养为目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劳动观念、精神、习惯、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教育。第一,劳动观念教育。大学生劳动教育应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为指向,引导大学生理解劳动本质、摆正劳动态度、尊重劳动成果、升华劳动价值。第二,劳动精神教育。大学生劳动教育应当涵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以及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使大学生能够在崇尚劳动中收获幸福、在热爱劳动中找寻意义、在辛勤劳动中追求理想、在诚实劳动中实现价值。第三,劳动习惯教育。大学生劳动教育应激发大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大学生用心感受劳动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养成乐于劳动、善于劳动的行为习惯。第四,劳动能力教育。大学生劳动教育应在坚持劳动基础技能教育的前提下,更加强调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能够成为具有过硬专业技能和高超创新能力的新型劳动者。

(五)大学生劳动教育以培养时代新人为旨归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承担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面对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劳动能力、创新精神、担当意识的时代新人,关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首先,大学生劳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需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五育并举”的育人格局出发,实现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目标。其次,大学生劳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需要坚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教育观念,引导大学生追求劳动自尊、劳动自信、劳动自由,在劳动活动中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在奉献社会和成就自我中自由全面发展。最后,大学生劳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需要引导大学生勇担历史使命,使其自觉把个人的价值追求融入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不断锤炼创新创造技能,在拼搏奉献中勇担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向

(一)优化劳动教育环境,营造良好劳动氛围

劳动教育环境影响劳动教育的成效。第一,更新劳动教育理念。大学生劳动教育应确立全面育人观,促进大学生的劳动知识、技能、观念、态度、精神的全面协调发展,以系统思维为劳动教育的目的、内容及方法注入新时代元素。第二,强化多方协同教育。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创建家庭、学校、社会互助支撑的劳动教育生态,塑造良好劳动家风,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言传身教;依托校园平台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鼓励大学生在劳动活动中实现成长;利用社会媒体弘扬劳动精神,促进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第三,营造劳动文化氛围。大学生劳动教育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和劳动模范的文化符号作用,使劳动文化在全社会范围内蔚然成风。

(二)改进劳动教育方法,塑造劳动育人体系

劳动教育方法关涉劳动教育的质量。第一,创新劳动课程建设。大学生劳动教育应以建设内容丰富的劳动教育课程为突破口,将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之中,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的发展需求,达到兼顾课内课外、统筹校内校外的的教育效果。第二,创新劳动实践形式。数字化时代要求大学生劳动教育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技术促进劳动实践形式的转型升级,如创建虚拟仿真劳动场景等。第三,拓宽劳动教育渠道。大学生劳动教育要以大学生最关注的就业问题为出发点探索和拓宽教育渠道,如将劳动教育融入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中,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劳动教育实习实训场所,积极扶持大学生创业,为其提供专业指导和政策支持。

(三)健全劳动教育制度,打造和谐劳动格局

劳动教育制度影响劳动教育的实施。第一,完善劳动教育管理制度。大学生劳动教育要形成党组织统筹领导、各相关部门协调联动的劳动教育工作机制,建立界限明晰、分工明确、运行规范的劳动教育工作体系,让制度保障贯穿劳动教育全过程。第二,构建劳动教育考核制度。大学劳动教育需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以制度的权威性为其顺利开展保驾护航。第三,制定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制度检验教育实效,评价标准应覆盖劳动观念、态度和技能等方面,实现劳动成果与综合素质的融合测评;劳动教育评价应通过评价机制激发大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劳动自觉,引导大学生把劳动作为生命价值的实现方式。

猜你喜欢
观念劳动时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维生素的新观念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