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课程育人意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高中语文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与方法

2023-04-19 20:14天津市红桥区教师发展中心
天津教育 2023年34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育人思政

■天津市红桥区教师发展中心 孙 宏

课程思政已成为我国教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要让语文学习与“立德树人”实现“同步走”,就势必要了解语文学科教师在实施课程思政与语文学习融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基于《高中语文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调查问卷》,对全市不同类型学校的高中语文教师进行调研,旨在了解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现状,以期针对问题提出相应措施,从而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一、课程思政元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师层面

现在,教师获取思政理论知识的渠道过于倾向于网络,对于《人民日报》等报刊的学习者,仅为16.2%,对经典理论原著的阅读者只有13.9%。如果教师盲目依赖网络获取课程思政资料,既不利于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又会限制课程思政的发展。问卷调查显示,21.4%的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教学挤占了语文学习时间。不能恰当处理课程思政与语文学科知识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及关系,这说明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模糊认知束缚了课程思政的传授。

(二)学校层面

有6.8%的教师还没参加过相关课程思政培训,这体现出有些学校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或参与培训的教师覆盖面不够全,学校对于教师的课程思政培训效果没有及时考察,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学校缺乏针对不同年龄段语文教师的个性化培训方案,整体呈现出宏观适用有限、微观操作性不强的特点。有些学校仍固守唯成绩论,未将思政育人放在首位,对“课程思政”定位偏失影响课程思政的发展。

(三)国家层面

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未制定相应政策,尤其在高中阶段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可应用于实际教学的评价体系。国家层面未能提供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模范案例,最新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未能将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和目标具体清晰地呈现出来。相关教育部门对学校课程思政考核的监督指导不够,评价体系的缺失影响课程思政的实施。

二、课程思政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路径和方法

(一)教师层面

1.增强思政能力,加深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教师的意识形态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教师是教育的传承者和实施者,其思政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成效。教师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殷切期盼,造就过硬的政治素养和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师要深入了解课程思政基本理念,加深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增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师德师风感染学生,使教育活动沿着正确的道路阔步向前。

2.转变教学观念,强化思政教育导向意识。

从调查数据可知,有些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将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这两者“对立”起来,认为两者矛盾“很大”的占到8.5%,认为二者矛盾“一般”的也有20.6%之多。思政教育应与语文学习相辅相成,引导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雄心壮志。只有树立远大的目标,学生学习起来才有不竭动力,从而克服学习中的艰难险阻。教师要将课程思政变成教学的“潜意识”,强化思政教育导向意识,厘清语文课程的育人本质,从而最大限度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达到育人目的。

3.创新教学方法,深入挖掘教材思政元素。

2019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较以往更重视融合思政元素,每篇课文或多或少地都蕴含着思政元素,但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学生很难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蕴含的思政内容。教师应设法挖掘并积累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比如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中运用情境教学法、课堂辩论法、探究讨论法、单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等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完成语文知识与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合,加强对学生思想价值的引领,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二)学校层面

1.强化教师培训,提升教师育人本领。

学校开展思政相关内容的教师培训,转变教师在教育理念等方面的认识,推进课程思政。学校可以邀请思政课程专家、道德模范人物等专业人士进校开展专题讲座、指导交流等活动,以德育师徒结对的方式,促使教师进一步理解思政理念,提升育人水平。学校在培训时要注意方法,对该校教师的总体情况深入了解,做到全覆盖,应学尽学。同时,面对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师们,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来缓解教师压力。对于新、老教师也可以分批培训,确保老教师同样能跟上培训的步伐,了解课程思政理念,设置奖励评价体系,激发教师主动发展。

2.深化校本教研,构建特色语文思政课堂。

学校应与时俱进,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开发特色思政类校本课程。学校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作用,鼓励和引导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和地方资源,根据学生生活开设、实施特色语文思政课程。学校还可以挖掘天津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周邓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等,以立德树人为引领,探索语文与思政教育融合策略,构建创新性课程体系。要从多方面对教师“思政+教学”的授课水平进行监督,注重校本教研和校本课程的质量,以激发教师不断进步的动力。

3.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激发教师创新精神。

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可以快速提升教师的教学本领,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德育效果,学校应为教师提供校内思政课展示的平台。如开展语文教师课程思政授课比赛、课程思政论文比赛等。学校可举办优秀课程思政作品评选、展示活动,分学段分学科建立精品课课例库、论文库,并将优秀的文章、案例结集出版,使教师及时得到表彰。这样既能激发教师研究语文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又能提供一些专业平台供教师学习、展示教学智慧和风采,促进学科教学与课程思政同步发展,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三)国家层面

1.加强课程思政领导,增强一线语文教师课程育人的责任感。

参与调查的高中语文教师中,群众占比50.9%,中共党员占比39.9%,团员占比4.3%,党团员两者占比之和仍低于群众占比。积极鼓励教师加入党组织,可以增强教师的政治意识,增强课程育人的责任感。还可实行德育导师制,定期请党政领导干部深入中学开展政治理论讲座,召开课程思政教学的专题研讨会,搞好语文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高水平培训。政府应鼓励相关方面对高中乃至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进行培训,采取视频回放点评互动等方式,录制课程思政教学模范案例,实施可回溯的培训学习。

2.加强考试评价研究,实施对课程思政内容的考核。

在认为“语文学科课程思政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有很大帮助”的占比达75.2%的情况下,还是有30.9%的教师对今后“有意识地设计课程思政的案例”抱着“可能会”的不够积极态度,更有1.4%的教师直接选择否定。要扭转这种“重教学、轻育人”的语文教育乱象,无论是语文日常教学,还是具有选拔性质的高考,都要积极开展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有效评价的研究。国家可以规范语文课程思政课的考核评价制度,由单一考试评价转向多维评价,形成“内容—测试—评价—反思”的评价机制,进而将思政内容以更合理有效的方式融入教学。

3.明确课程思政内容,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目前高中语文思政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真正能将语言文学与课程思政完美融合的优秀授课案例并不普遍。在对教师展开“推进课程思政的重点在哪里”的问卷调研中,选择“在教材中写明实施课程思政的具体操作方法”的教师占比20.4%。由此看来,老师们还是非常期待上级相关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在教材设计中,相关部门应将语文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和目标具体、清晰地表述出来,既可以保证教师在教授整套教材时,避免随意化、简单化,又可以让学生明确每个单元、每课书涉及的课程思政内容,从而保证语文教材在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上都能起到应有的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