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2023-04-19 20:14福建省永安职业中专学校陈永铭
天津教育 2023年34期
关键词:思政中职传统

■福建省永安职业中专学校 陈永铭

当前“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成为中职思政课程设计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中职思政课程教师,要挖掘多方资源,通过多元路径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珍贵资源,将其与中职思政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认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让学生树立起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本文围绕“中职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这一主题,详细论述了其意义和优势、实践原则以及具体的实践路径,以期让中华传统文化与中职思政课程深度融合,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中推动中职学生思想与品德的突破性发展。

一、思政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提高教学质量。在传统的中职思政课程教学中,教师围绕教材展开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单一且程式化,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传统文化对中华儿女的一言一行有着指导作用,学生的成长过程也是汲取传统文化营养的过程,将传统文化作为优秀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思政课程知识的认知。中职思政教材对传统文化的内容有所涉及,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既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也要充分利用教材之外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更好地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耳熟能详的传统文化氛围内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客家移民的面食文化——沙县小吃走向全国的事例,感受到沙县人民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精神,对辛勤劳动有更深的体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精神,使其明白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能做出不平凡业绩的道理。

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彼此作用的关系,思政课程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传统文化又能够对思政教学起到引导作用,辅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升学生认知水平。

2.培养爱国情怀。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思政课程教学的关键内容。《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 年版)》明确规定,思政课程需要“自觉弘扬和实践爱国主义精神,树立远大志向,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精彩的人生。”因此,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爱国情怀是每一位中职思政教师应该关注的话题,融入传统文化,学生能够通过历史故事、名人名言等方式感受到爱国情怀在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亘古不息,通过历史事件深切地感受爱国主义的熏陶,激发爱国情怀,在未来的学习之路上努力提高自身职业水平,秉承职业道德,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不仅如此,将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政课程还能够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消除刻板印象,树立起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做出努力。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职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逐步建立,容易受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面临多样化的选择,思政课程教师要及时负担起责任,让青年学子始终接受正确的观念。在此背景下,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既能满足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需要,又能顺应当前的教育理念,思政教师要运用丰富的教育素材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课程内容相结合,落实在教学与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在人生之路上始终坚持本我,做出正确选择。

二、思政课程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在中职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虽然对传统文化有着基本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特别是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存在抵触情绪,如果教师开门见山、平铺直叙地展开传统文化教育,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传统文化相关的小故事开始,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由浅入深地了解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保证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当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正确认识,教师就可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在教学实践中。

2.模式多元化原则。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思想桎梏,“讲学练”模式在中职思政课堂颇为盛行,“一言堂”和“填鸭式”教学更是屡见不鲜,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单调刻板,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了所学知识,却并没有真正内化于心。基于此,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模式多元化原则,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从“习以为常”到“充满期待”。不仅如此,模式多元化原则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传统文化和课程内容的具体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尽可能使教学成效最大化,帮助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程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思政课程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

1.立足教材内容,强化传统文化。要想让中职思政课程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设计取得理想的成果,教师需要深度把握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教育两者之间的关联,避免二者孤立存在,否则不仅会加大学生的理解难度,而且可能会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基于此,教师需要立足教材内容,深入分析其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并进行整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相关知识点的掌握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在相辅相成中互相促进,让传统文化的强化适时、适量、适度,达到高效、高质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三课《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道德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传承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引入传统文化,如《左传》中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诗经·大雅·烝民》中的“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这些名言都揭示了道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不仅如此,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一些有关传统文化故事的视频和图片资料,供学生欣赏,让学生明白道德的重要性,如“六尺巷”的典故中“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就揭示了邻里之间需要相互谦让的道理。这样的课堂设计融合度高、趣味性较强,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传统文化的渗透潜移默化,如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

2.创设教学情境,走近传统文化。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性与实践价值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甚广,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理解与接受上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开门见山地讲授教学内容,学生不仅吸收效果不好,还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沉浸在教学情境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活动中运用信息科技手段,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图像、声音、动漫等形式融入思政课程,让学生沉浸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体验场景、角色扮演、视频感受等方式,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以《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四课《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搜集我国历史上诸多具有职业操守的历史人物,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好思想铺垫,帮助学生感受到未来走入社会承担责任、恪尽职守的重要性。又如,在《职业生涯规划》第五单元第二课《调整规划,适应发展条件变化》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所说的“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说法,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思想在历史成长中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结合当前的社会现状及时调整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

3.创设多元活动,深化认知理解。中职思政课程中传统文化的教学运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少教师习惯采用“一言堂”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将学生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效率不佳。因此,教师需要深入了解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推陈出新地组织多元活动,引导学生在思政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使传统文化丰富的社会生活外延得以展现。教师需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的感染力,让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目标落在实处,从而加强对思政教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在《哲学与人生》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教学中,学生学习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完成教学活动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涉及的不同观点展开辩论,发表自己对“忠恕之道”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如果所有人都坚持宽容对待他人,共同创造和谐相处的人文环境,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充满爱、到处是一片平静祥和。然而,有的学生持有不同意见,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你所欲所达的或许并不是我所欲所达的,而你所不欲的可能恰好是我所欲。如“共享经济”就是基于人与人之间对资源需求的不同而得以发展的,如果始终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共享经济”将绝无发展的可能性。基于此,学生可以意识到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指导与行为滋养,在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层面对人们的道德认知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通过这样的课堂讨论,学生还能认识到学习传统文化不能追求形而上学的理解,更不能教条化地对待,而应当坚持理解其精髓,发现其灵魂,结合实际运用,使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得以发展,在发展中真正继承。再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传统文化大比拼”活动,用游戏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积极融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4.鼓励课后拓展,促进内化和应用。为了在中职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该从兴趣培养、思维训练、学习方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传统文化,同时开展相关传统文化系列活动,适当为学生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在课后拓展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程内容的运用水平。

例如,在《哲学与人生》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教学中,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认识到了物质与运动的哲学关系,教师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搜集表明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古诗文,并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学生能够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等古诗词说明自然界、人类社会及整个世界都处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又如,在《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单元第二课《发展职业生涯要立足本人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整理古代名人对成功的不同理解,并结合当前时代背景进行解读,为教学活动做好思维铺垫。学生能够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古人强烈的爱国情怀联系到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中职生,应该将自己的理想与中国梦紧密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的价值。

在中职思政课程的教学中,完成教学内容与任务并不是教学的终点。实践才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关键,也是中职思政课程教学的意义所在。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吸收、理解所学知识,还要让这些知识真正内化成为学生言行举止的具体行动,既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学知识,又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引导实践活动。因此,思政课程应成为学生成长的“向导”,并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育人功能。

思政课程本身就有着较强的育人功能,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深入挖掘教材内涵的同时,不断进行突破与创新,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但要让教学符合学生当前的发展需求,而且要让教学形式顺应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尤其是要让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符合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四、结语

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中职思政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是对教学还是对学生的成长而言都有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模式多元化原则,立足教材内容引入传统文化,创设教学情境,让传统文化真正在思政课程教学中落地生根,为学生的发展积蓄力量。

猜你喜欢
思政中职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