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2023-04-19 22:19吴小龙赵营营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内容

吴小龙,赵营营,姜 雪

(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是我们国家立足长远发展得出的真知灼见。当前,以手机为终端的移动互联网络迅猛发展,各种微传播媒体,如微博、微信、短视频App等相继出现,各种微行为,如微商、微公益、微支付不断发展,由此形成了“无微不至”的微文化,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思维活跃、勇于创新、敢于“尝鲜”是当代大学生的生动代名词,他们自然成为活跃在微文化空间中的最大主体。无处不在的微文化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取向,影响着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微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强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外兼修与知行合一。

1 微文化的特征

2010年,微文化一词被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审定为年度新词,收录到《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并指出文化领域已呈现出微文化态势[1]。微文化是以互联网通信技术为基础,以微博、微信、短视频App等社交微媒介为主要载体,并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产生巨大影响的亚文化现象[2]。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微文化有着自己的特有属性。

1.1 微主体:平等大众化

随着社会媒介化程度的持续提高,传统大众媒体的中心话语地位逐渐被动摇甚至被打破,微文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人都有话语权”[3]。在以传统大众媒体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格局下,信息单向流动给没有选择权、被动接受传播资源的社会成员。在微文化时代,信息传播更加开放自由,普通大众不再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其角色也由“旁观者”转变为“当事人”。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信息传播的集散中心,任何个体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普通大众都拥有发布信息的权利,动一动手指就可以通过微平台进行点赞、分享和评论,每一个大众可平等、任意地选择和制作微内容。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主体对于信息传播的垄断,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大众话语表达空间得到空前扩大[4]。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5.6%,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8%(1)数据来源于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3-03-02)。。由此可见,微文化传播具有全民参与性,在强大科技手段和新兴传播模式的加持下,人们尽情享受着微文化所带来的信息盛宴,活跃于微平台所塑造的文化舞台和活动广场。微文化传播主体的平等大众化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必须渗透其中,以最大程度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民群众的思想引领和行为规范作用。

1.2 微内容:多元碎片化

时代在飞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被分解得更加零碎化,人们很少有机会能够用大段时间静心潜读鸿篇巨制。相比冗长的篇幅,短小精悍的内容更易受到人们的欢迎,多元碎片的微内容成为传播的主力军。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微平台发布的内容多是简短的文字和视频,受到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青睐,他们在微空间中勇于表达自我,乐于突显个性,逐渐向“微言微语”倾斜,重构了传统的话语系统[5]。微文化空间中的信息传播主体之间地位平等,个体有着自由而广阔的表达空间[6]。人们利用微文化平台分享多元化的生活日常和态度心情,衍生出全新的“晒文化”。比如晒美食、晒旅游、晒环境、晒心情等,“晒”已然成为许多人的日常行为标配,成为一种流行和时尚。此外,微文化的盛行也推动了话语重构,使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发生了颠覆性变革,“火出圈”的网络流行语就是最突出的表现。在微文化时代,流行的热词层出不穷,如“给力”(表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AUV”(哎呦喂)、“破防”(突破心理防线)、“YYDS”(永远的神)、“躺平”(佛系生存方式)、“凡尔赛”(低调炫耀自己)、“心满离”(心满意足地离开)、“配享太庙”(对个人能力的认可)、“爷青回”(自己的青春回来了)等,此类碎片语言的反叛表达充分体现了微文化尚简崇微的特征。

1.3 微传播:快速高效化

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催生人们快速阅读的需求,信息内容不得不进行细化分割,以便更快传播。微文化时代,信息传播由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发展为多向、网状传播模式,信息能够大规模聚合和无限裂变,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于信息数量的需求,与传播方式相对单一、传播速度较慢的传统信息传播相比,微文化信息传播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使人们的交流互动更为灵活便捷[7]。以微博为例,其作为接收和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网络社交平台,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刷屏浏览足够体量的信息,并能够随意自主地进行跨时空的交流和互动,对网民极具感召力。显然,微媒体比传统媒体更迎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微传播的主体和受众体量巨大且分布广泛,在现代高科技加持下,信息传播的密度、频度、力度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爆发态势,信息的散播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比如有一些微新闻就是在短时间内生成、发酵并且爆发性扩散的,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热点。人们或轻点鼠标或把玩手机,这看似简单随意的操作便可带来如龙卷风式的“蝴蝶效应”。在微文化生态中,受传播主体、载体和形式等的影响,微新闻的内容要素和存在形态也在变幻不定地组合、分离中不断重构,赋予微新闻无穷生命力和无限可能性。鉴于微文化传播的快速高效性,微民在微平台上发表的评论意见急剧增加、扩散,短时间内便形成强力舆论场,折射出人们的情绪情感、价值观和社会心态,成为社会发展的变奏符[8]。

2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机遇

微文化的传播载体和形式层出不穷且日益兴盛,其丰富多样的内容、形式及高效的传播速度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新契机。微文化在拓宽传播载体、丰富传播形式、增添传播活力等方面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大有裨益。

2.1 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载体

微媒体平台具有广泛收集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便于人们及时接收和共享,通过微平台宣传主流价值观,扩宽了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空间和载体。微文化时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报道不再局限于各大官方网站和主流媒体,各类微媒体成为更多普通大众表达思想、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以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微媒体在信息资源的生产、扩散、聚合等方面有着超出传统媒体的技术优越性。传播对象和传播范围的持续扩大,加速了社会成员之间交流融合的过程,使得“四海之内皆近邻”“不出门知天下事”。大学生作为最活跃的网民群体,机不离手、眼不离屏是他们生长于网络环境中最为普遍的行为和现象。层出不穷的微媒体为大学生开辟了随时随地施展才华、自由辩论的广阔空间,也为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了崭新载体。微文化背景下,各种传统媒体顺应时势,持续推进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无论是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还是其它新闻媒体都纷纷开通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有的还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直播移动客户端。随着参与注册人数的增多,各类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也如雨后春笋般增长。无论是官方、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可自主制作、发布和传播体现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微媒体的传播优势在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共生中日益扩大,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

2.2 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形式

微文化的传播形式多样化,承载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利用微文化能够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形式,实现多点开花。“微文化”时代,微博、微信、短视频App等新兴微媒体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成了冲击,“微传播”渐成主流传播形式,人们获取和传递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随着新的传播形态发生改变。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都是微文化的传播形式,点赞、关注、转发、评论等微动作同样也构成其传播形式,其所形成的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的信息传播格局以压倒性优势碾压了传统传播方式的单一格局。微媒体丰富多样的内容形式以及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性对大学生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调动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信息和文化资源丰富的微媒体平台,大学生能在海量的信息和文化资源当中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如今,微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渠道,人们对微媒体上的话题和趋势也极为关注。比如,作为官方媒体代表的人民日报有微博粉丝1.53亿、抖音粉丝1.7亿,其发布的热点资讯和新闻动态、对社会事件进行正向引导的评论往往受到大批量关注群体的点赞、评论和转发,使主流价值观得到传播;还有一些微媒体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或者现实生活事件剪辑制作传播核心价值观的系列短视频,赢得众人关注和好评等。

2.3 增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活力

微文化集合了社交、咨询、消遣、服务等功能,且具有精准推送、裂变扩散的优势,其种类繁多的传播载体、灵活有趣的传播形式、丰富多彩的传播内容、高效及时的传播速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辟了新的传播格局。同传统课堂上长篇大论式的理论教育相比,短小精悍且丰富多彩的微教育内容更符合当今时代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大学生在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中获取核心价值观信息的内容单一且有限,而现在利用微平台,大学生接受核心价值观的时空更加开放自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随时被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自觉,提高参与度,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微文化多以贴近群众生活的身边事为内容,同时搭配能够引起观者感官刺激的音视频和图文符号,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激发其参与互动的欲望。通过微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成可试听的文化产品,可以润物无声地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养成,大学生在动手指刷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再者,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时期,他们往往通过微内容的制作、分享和评论来彰显个性、吸引注意和寻求认同,也会将身边的人、事、物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相结合进行微视频、图片和字文的创作,来呈现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践行。从大学生视角创作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作品在其群体内更具传播活力,容易引起思想共鸣,有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成效。

3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挑战

微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形态,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也有其发展过程中的局限性,其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即时性等特征具有“双刃效应”,在方便各种丰富资源和信息的获取与传递的同时,其中鱼龙混杂的错误信息和不良的价值引导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巨大的挑战。

3.1 微文化的多元性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的难度

微文化传播平台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进入门槛低,任意主体都可轻易地进入微媒体平台[9]。微文化创作享用主体的全民参与性、信息传播的裂变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微文化内容的多元性,其中集聚着良莠不齐的信息和真伪莫辨的言论,夹杂着错节盘根的价值取向、思想文化和利益诉求。“00后”大学生们成长于数字化时代,他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与微媒体紧密相连,丰富多彩的微生活使其乐此不疲地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与热情。一方面,微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线上“充电站”“休闲所”及24小时不打烊的服务,使其尽情享用着精神文化大餐;另一方面,一些别有用心的敌对分子利用微媒体将信息进行美化包装后宣传不良思潮和异化信息,缓慢侵蚀着大学生的思维,诱使意志薄弱者误入歧途,导致个别大学生出现错误价值观念又不自知。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三观”还没有彻底成熟,辨别是非的思维能力有待加强,如果对微媒体上传播的内容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又在不自知中进行二次传播,那么这些错误思想的影响范围就会在无形中被扩大。总而言之,充斥在纷繁复杂的微文化中的各类不良思潮和与事实不符的错误信息的传播和扩散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凝心聚力作用带来一定程度的阻力。

3.2 微文化的碎片性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学习的深度

微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微”字,信息传播呈现出“短”“快”的特点,大学生在接触微文化的时候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和思维浅层化问题。为了迎合微时代信息传播特点,传播者把一个整体的信息分割成若干零散的部分进行加工和处理,化整为零后的“局部叙事”或“肢解片段”浓缩为简短的文字描述,直接将信息的整体性和语境化瓦解一空。基于微文化信息系统性和全面性欠佳的短板,大学生在接受信息时一直处于管中窥豹的状态,对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认知也只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微信息力推碎片化、快速推陈出新的传播方式以期获得最大化的关注,不断挤占着人们的思考空间,易使大学生们的思考趋于惰性,认知趋于浅薄,存在简单利用道德和价值标准代替事实和真相的追寻的倾向。此外,微文化中夹杂了很多质疑造谣、肆意剪辑的成分,这些信息通常用以偏概全的图片、扭曲事实的视频和煽动情绪的文字向大众传播。当代大学生在不自觉中被子虚乌有、添枝加叶的虚拟网络空间所环绕,所接触的资讯是否真实客观,他们很难给出正确的评判[10]。在浩瀚如海而又东零西散的微信息浪潮中,因为欠缺对细节信息的审慎鉴别,大学生容易盲目听从和认可不当言论,陷入价值观混乱的泥淖。

3.3 微文化的娱乐性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效度

微文化本身就具备娱乐功能,但在过度追求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浪潮中,微文化的娱乐化趋势愈演愈烈,甚至出现“娱乐至上”的现象。“大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微平台应担负的职责与使命,但其中却不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内容。微文化平台为大学生畅所欲言和展现自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合适的文娱内容能够引起大学生的浓厚兴趣,满足他们的猎奇心理和消遣需求;但是当严肃正统的历史经典和深刻厚重的文化内容因为过度追求娱乐性而被篡改和消解时,人们便不再愿意深挖其背后的思想内容,导致“精神家园”的荒芜和贫乏。为了获得大量的关注和流量,一些微媒体故意制作或主动转发缺乏考究却容易制造轰动的新闻博取点击率,使用具有色情暴力色彩或与内容不相符的标题和封面博取关注度等,除此之外微平台上戏说历史、抹黑英雄、恶搞经典、物化女性的内容也比比皆是,这种虚假、夸张、轻浮的不良内容与传统媒体的真实性、准确性、严肃性的原则大相径庭。泛娱乐化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人们对于深刻意义和现实问题的自主追寻和独立思考,使人们的审美和认知趋于浅薄和平庸[11]。另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南辕北辙的思想观念,如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等也隐匿在娱乐化表象的背后,大学生作为微文化空间的最活跃主体,不免会受到其影响,从而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效度被削弱和消解。

4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创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当前微文化正四面八方地渗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实现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性发展需要从内容、主体、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发力。

4.1 做实阵地:注重内容建设,增强正面引领

微文化广纳海川的内容满足了差异化群体的多层次需求,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精神世界,必须注重其内容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引领作用。面对微文化空间信息“富余化”和“信息超越”的现象,人们的注意力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借助“微文化”内容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就必须从大学生群体的兴趣爱好和思想共鸣点中寻找着力点,将抽象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具象的文化产品,赢得大学生的认同。首先,要选择大学生喜闻乐见、贴近实际生活的内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比如选取大学生密切关注的求职择业、人际沟通、课程学习等切实话题,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方案。其次,要使价值观传播渗透流行要素。大学生群体自主性和个性较强,扁平化的内容难以引起其兴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融入时代元素,结合热门话题,巧用灵活多变的形式,以增强对大学生的感召力[12]。再次,为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更具感染力、吸引力和亲和力,微传播也可以以准确和适度表达为前提巧用网络语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下高台,使话语方式变硬为软,以走心走实、清新时尚的表达方式拉近与大学生的情感距离,注重对宣传内容质量的精雕细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引领力。

4.2 主体调控:提升教育双主体的微媒介素养

微文化背景下,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效,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共同发力,提高微媒介素养。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显得有些滞后,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改进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微文化放大了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要求教育者必须在充分认可和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主动与大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互动,充分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其在微空间的引导能力[13]。合理利用鲜活的图像、电影等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利用身边的各种微平台,如在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上发布积极向上的“微语录”,以简练、诙谐的语言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此外,还要提高大学生的微媒介素养,增强其文化自觉,具体可通过“课程+实践”、组织相关知识竞赛、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等方式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提高大学生上网的自律性。一方面提高大学生对微文化认知和分析能力,教育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各种信息,并对其做出正确判断和筛选,分清虚拟与现实,区分腐朽落后的信息与科学先进的信息,在包罗万象的信息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符合核心价值观要求和时代发展进步的信息;另一方面,还要提高大学生运用微文化平台的应用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传递向上向善的微文化,自觉抵制不良违法信息,提高文化自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14]。

4.3 生态调控:优化微环境,加强网络监管

微文化信息制造和传播过程中的各种不规范现象,要求进一步加强网络监督管理,优化传播环境。为了给大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规范、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在原有的为维护网络安全出台的各种法律法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追踪各种网络行为,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消除已有的或还未发现的法律盲点,提供一个和谐安全的网络环境。首先,高校要大力排查各种不安全、不规范的校园网络信息并进行及时处理,加强校园网络微文化环境的监督和管理力度[15]。其次,政府监管也是必不可少的,加强信息传播源头的治理[16],对于发布负面、消极甚至违法信息的人员要提高其网络准入门槛,对其进行适当教育,提高信息发布者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再次,加强网络监管也离不开社会的监督,社会监督具有更宽广的范围和更强的灵活性。鼓励全民参与,动用社会力量进行网络监管,能够高效排查各种信息,及时发现问题,从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度[17]。最后,网络社交软件和网络新媒体等微平台的主要运营者和使用者,更要增强自律自觉,加强自我监管,开发和传播符合主旋律、宣传正能量的内容,自觉营造和维护风清气正的微文化环境。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内容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主要内容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