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3-04-19 22:19张庆涛成艳娜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创新型双创互联网+

张庆涛,成艳娜,逄 玲

(1.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6;2.烟台城乡建设学校,山东 烟台 264000)

互联网、云计算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社会各领域变革,“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相结合展现出的新业态、新模式达到前所未有的全新发展状态。创新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数据分析,对创新教育趋势进行预测并对创新教育方案进行决策,对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互联网+”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经过多年探索与发展,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建成“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起稳定的课程体系,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为更好地适应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对各行业、各领域造成的影响,培养创新型人才,国家不断提高对“双创”教育的重视程度,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政策。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各高职院校积极推进“双创”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但转型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一系列现实问题。

1.1 对数据驱动教育理念认识不全面

当前,虽然各高职院校均在探索“双创”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追求构建稳定、完善的教育模式,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不可否认,“双创”教育始终是职业教育数字化改革与发展的薄弱环节,部分高职院校对大数据、“互联网+”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深入,参与“双创”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从学生角度来看,高职学生作为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虽然对互联网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但是操作运用能力却仅局限于对计算机及各类软件的简单使用,掌握高精尖信息技术的学生少之又少,对于大数据、互联网应用价值的理解更是有待提升。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双创”教育是一种面向“一流人才”的、较为“高大上”的教育类型,忽视了其大众性、普及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创”教育开展质量[1]。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只是将大数据、互联网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而忽略了其育人价值,缺乏深入探究,导致“双创”教育改革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总之,高职院校师生在意识层面的滞后性,导致“双创”教育在职业教育中难以全面覆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创新型人才培养。

1.2 信息化技能水平有待提升

提高教师信息化技能水平,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推进“双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础。就当前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数字化改革进程来看,部分教师信息化技能水平偏低,严重影响了“双创”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首先,就“双创”教育师资结构来看,普遍存在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协调的问题,缺乏数字化人才这一问题尤为突出。现阶段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主要由思政教师、辅导员、高校管理层、企业代表等组成。从其结构来看,兼职教师数量偏少,难以满足“互联网+”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大兼职教师引进规模。另外,“双创”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都亟需信息技术领域人才的专业指导。但是在当前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教师队伍中,计算机专业人才所占比例并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创”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进程[2]。其次,从整体来看,当前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师资队伍专业能力偏低,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方面:一方面,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任课教师大多毕业于教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相关专业,受专业背景影响,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价值与具体流程了解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教师们在绩效考核指标的压力下,只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科研究中,对于数字化教学改革、信息素养提升的兴趣并不大。

1.3 “双创”教学设计与实施衔接不紧密

课程体系是组织、落实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完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拓展教育教学内容是推动“双创”教育数字化转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手段。自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经过探索与实践,国内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体系建设已经初见成效,如基本实现学生全覆盖,教学方式也更加多元化[3]。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双创”教育在其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内容不全面、授课层次单一等,严重制约了其数字化转型进程。首先,“双创”教育课程内容不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毕业生将创业目光聚焦于数字化、智能化产业,而此类产业也是当前社会新兴行业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的产业,加强对学生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就目前状况而言,高校院校“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组成,信息化课程内容则鲜少体现。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将信息化课程内容纳入“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但是内容也只局限于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高精尖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体现则相对较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信息化、数字化技能的发展,制约了“互联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其次,“双创”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现阶段,各高职院校对于“双创”教育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导致教学评价的效度与信度都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1.4 “双创”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待拓宽

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的开展、学生实际动作操作能力的提升、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平台。大数据时代,培养“互联网+”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对高校“双创”教育提出的最新要求。“双创”教育实践教学作为“互联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要与时俱进,深入推进信息化改革与数字化转型,为学生搭建数字化实践平台,促进学生信息化、数字化技能与素养的不断提升。就目前而言,部分高职院校数字化实践平台建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双创”教育的数字化发展进程。首先,缺乏智能化校企合作渠道。当前,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大多会选择与学科专业挂钩的企业端,开展实践教学的目标在于培育学生的学科专业技能,促进学生职业化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企业对计算机、大数据等相关人才的需求激增,但是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并未及时增加计算机技能培训的相关岗位,学生参加信息化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这对于“互联网+”创新型人才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有着直接影响。其次,建设数据化实践基地,对于校企合作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如计算机实训设备、虚拟仿真设备、大数据实践指导教师等。受办学经费、运行模式的影响,校企双方对于加大教学资源投入的动力并不强,从而影响了数字化实践基地建设进程的顺利推进,制约“双创”教育数字化建设与发展。

2 “互联网+”创新教育人才培养路径及对策

进入“互联网+”时代,大数据驱动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应在正视当前“互联网+”创新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利用优势资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为职业院校“双创”教育向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借鉴。

2.1 以国家政策为依据,提升师生数据意识

国家政策能够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政策依据与宏观指导,是大数据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导向。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创新教育人才培养,需要高职院校以国家政策为指导与依据,强化顶层设计,培养全校师生的数据意识,推动“双创”教育数字化转型。

首先,学校应树立以数据为驱动的“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进入“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也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推动“双创”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破局之道。一方面,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智能化工具(如手机、平板)、数字化软件(如云课堂、腾讯会议)等已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与资源,推动“双创”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随着科技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企业运营机制也逐步向数字化转型,在人才选拔方面也更倾向于掌握精尖信息化技能的创新型人才,而这就对高职院校人才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总之,无论是从外部环境还是内部资源来看,“双创”教育的数字化转型都至关重要[4]。

其次,应培养师生的数据意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双重主体,为更好地培养“互联网+”创新型人才,学校应进一步提升师生的数据意识。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大数据应用方向的学术论坛、专题会议等,以此培养教师数据意识,加深对大数据的认识与理解。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校应加强宣传,营造创新创业数字化转型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公众号、微信、钉钉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与创新创业、大数据相关的内容,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数据意识、创新意识,并将其外化为自己的学习行为。

2.2 以教师为主体,提升信息素养水平

教师是“双创”教育的重要组织者、实施者,更是“双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动者。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内各高职院校纷纷加快“双创”教育改革步伐,并不断提升对“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经过数年发展,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双师型”师资结构,基本能够满足“双创”教育需求。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都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更好地满足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学校应在加强校内教师培训的基础上,加大校外优秀教师的引进力度,组建一支信息素养高、综合能力强的“双师型”创新创业教师队伍[5]。

学校应正视自身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双创”教育学科结构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高职院校可引入计算机专业教师,以适应数字化转型需求。从专兼职教师比例来看,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兼职教师引入规模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通过引入企业技能大师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帮助师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以及数字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培养师生的实践技能。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培训,推动“双创”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一方面,高职院校可聘请专业教师到校,对创新创业教师进行数字化教学指导,使其能够熟练、高效地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另一方面,学校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组建教师互助团队,整合信息技术、“双创”教育等学科教师队伍,促使教师在合作交流中提高数字化教学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3 以先进科技为抓手,完善创新教育体系

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应以先进科技为抓手,推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首先,学校应立足办学特色,开发校本教材,将大数据技术、互联网等相关内容纳入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例如,可将大数据技术作为专题,加入“双创”教育理论教学教材,引导学生认识到互联网在社会各行各业创新创业领域的应用价值;在分析创新创业示范案例时,教师应着重介绍互联网领域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以此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双创”教育的说服力。其次,改革“双创”教育评价模式,完善“双创”教育评价机制。为进一步推动“双创”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互联网+”创新型人才培养,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双创”教育评价体系。一方面,要实行多元化评价主体。当前,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教学评价主要由授课教师负责,为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学校应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吸引大数据领域专家、企业、学生等多元化主体参与到“双创”教育教学评价过程中,对其实施过程、实施效果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评价,以提升教育评价的可信度。另一方面,要确保评价指标的个性化、全面化。在设置“双创”教育教学评价指标时,应立足“双创”教育的基本属性,确保评价指标的全面性,并结合专业特点以及专业技能发展要求,设置针对性、个性化的评价指标,从而通过完善的评价机制,调动学生参与“双创”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推动“双创”教育的高质量开展。

2.4 以校企合作为载体,优化大数据实训平台

实践教学是大数据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技能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互联网+”教育已经全面覆盖高等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也不例外。在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依托校企合作,全面整合资源,推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数字化发展。首先,学校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虚拟实践基地。高职院校应基于对学科发展整体实力的综合分析,发挥学科优势,依托特色学科,与当地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学科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可以在学科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共同指导下进行模拟创业[6],实践基地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学生的模拟创业过程全程记录下来,师生通过回放视频、分析数据,能够及时发现模拟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积累创业经验,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其次,高职院校还可依托校企合作,建设“互联网+”创新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可通过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将数字化技术引入学科专业实践教学,促使学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掌握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实现“学习-内化-应用”的良性循环。再次,建立“以赛促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高职院校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促使学生在转化创新成果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推动“双创”教育的深入开展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更加注重实践,从社会、行业的人才需求出发,进一步促进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与学科教育相结合,提升师生大数据意识和信息素养水平,完善创新教育体系,优化大数据实训平台,有效提高创新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创新型双创互联网+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双新双创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