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阈下民族音乐融入高校音乐课程的实践研究

2023-04-19 23:34魏凌霜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美育音乐

魏凌霜

(鞍山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部署,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作出总体要求和部署.美育正在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点工程,全社会已逐渐形成了美育大局观.民族音乐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与审美意义.将民族音乐融入美育视阈下的高校音乐课程之中,有助于提升当代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音乐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在当前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与背景之下,高校音乐教育需要更加重视美育视阈下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以培育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与民族情怀的音乐教育人才.

1 民族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

1.1 民族音乐融入高校音乐课程的实践意义

在美育视阈下,将民族音乐融入高校音乐课程不仅是对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更是对文化传承与审美教育融合的尝试.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与艺术精髓的载体,其独特的音乐风格与美学特征赋予了它丰厚的审美价值与教育意义.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丰富的音乐形式与多样化的音乐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与审美的多样性.民族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节奏鲜明多变,音色醇厚朴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同时,民族音乐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1].

将民族音乐融入高校音乐课程,不仅是传授民族音乐技能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审美品位、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精髓,这对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新一代音乐人的积极参与,应充分利用青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推广作用,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民族音乐.总之,将民族音乐教育融入高校音乐课程是一种全面的、综合的立体的美育方式,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力,更能够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1.2 高校音乐课程与民族音乐教育融合的价值

高校音乐课程肩负着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如何在美育视阈下将民族音乐教育融入其中,成为音乐课程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将民族音乐融入高校音乐课程具有多方面实践价值:第一,通过音乐欣赏、演奏演唱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第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民族音乐的演奏、演唱等活动,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和自信心;第三,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民族音乐的学习中得到更多启示与灵感;第四,通过学习民族音乐,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让学生可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第五,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知识,内外同修[2].

2 高校音乐课程中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

2.1 高校音乐课程中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

新时期,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民族音乐教育在高校音乐课程中的地位也随之提升.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将民族音乐教育纳入音乐课程教学体系中,并逐渐增加了民族音乐相关的教学内容,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并了解民族音乐文化.从古筝、二胡、古琴等传统乐器的教学到民歌等民间音乐艺术技巧的传授,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民族音乐魅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激发了他们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此外,部分高校还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民族音乐演出、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亲身参与到民族音乐的表演和创作中.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理论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加热爱民族音乐,更愿意投入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中.当前,高校音乐课程正经历着一场民族音乐革命,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接触民族音乐,这对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高校音乐课程中民族音乐教育的问题

尽管民族音乐教育在高校音乐课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教学资源不足是影响民族音乐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高校在民族音乐课程的投入上相对较少,导致教学资源(如优秀的民族音乐资源、专业的民族音乐师资等)匮乏,不仅影响教学质量,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各高校对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部分高校更加注重西方音乐教学,而相对忽视了民族音乐教学.这种重视程度的差异性不仅会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全面了解,也会制约学生民族音乐素养的提升.再次,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程度和兴趣不同.部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相对不足,甚至缺乏基本的民族音乐知识和技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族音乐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创新性不足.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需求,教师需要采用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性.

2.3 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教育观念滞后.一直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观念大多注重西方音乐教育,认为西方音乐才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因此,部分教师缺乏对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视,这使得民族音乐教育难以在高校音乐课程中发挥出应有的美育价值.同时,部分高校教师仍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如何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如何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认同,仍然缺乏深入研究和探索.第二,教学方法不新.在民族音乐教学中,许多教师缺乏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师对于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新兴教学方式的理解与应用也相对不足.第三,师资力量不足.民族音乐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民族音乐知识和教学经验.然而,目前高校音乐教师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普遍不足,师资队伍配备不合理,缺少专业教师,这不仅影响教学质量,也影响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知和理解.第四,教材缺乏.目前,关于民族音乐的高校音乐专业教材相对较少,高校在选择教材时也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得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时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学习资源,从而影响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知和理解.

3 美育视阈下民族音乐融入高校音乐课程的实施策略

3.1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对美育与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校音乐课程融入民族音乐教学内容已成为一种趋势,然而,要有效发挥民族音乐的美育价值,首先需要加强高校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对美育和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3].

一方面,高校应着力提升现有教师教育教学专业能力.一是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关于美育与民族音乐的培训,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二是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三是重视学生的反馈,推动教师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四是定期组织团队教研活动,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引进具有专业背景和丰富经验的教师.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不仅能为现有教师队伍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能为学校注入新的活力.高校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让教师能够分享教学经验、研究心得和最新的教育理念,助力整个教师队伍教学水平的提高[4].

3.2 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强化民族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

为了更好地实现美育视阈下的民族音乐教育,高校必须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强化民族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5].首先,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设置丰富的民族音乐课程,以满足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需求.课程应包括民族器乐、民族歌曲、民族舞蹈配乐等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和学习民族音乐.同时,应注重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从历史、文化、审美等多个角度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民族音乐的内涵和价值.其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可通过演奏、演唱、音乐欣赏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亲身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如通过引导学生演奏民族乐器,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韵律;通过演唱民族歌曲,体验歌词的韵味和情感;通过音乐欣赏,感受不同民族音乐风格的文化内涵.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更直观地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民族音乐表演场所,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民族音乐的内涵和价值.

3.3 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民族音乐表演和创作能力

作为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音乐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还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然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的精髓,音乐实践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高校应为学生提供民族音乐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民族音乐文化.如定期组织音乐会,为学生提供展示民族音乐表演能力的机会,或者组织各类民族音乐比赛,鼓励学生在比赛过程中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音乐人才交流,取长补短.其次,高校可以与当地音乐机构或企业展开合作,共同建立民族音乐实践基地,提供专业的音乐设备和场地,让学生获得更多相关民族音乐实践机会.同时,基地还可以通过邀请专业音乐家进行讲座和指导,让学生接触更专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培训.再次,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高校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6].

4 民族音乐融入高校音乐课程的案例与实践

4.1 “民族音乐欣赏”课程教学融入实践

4.1.1 教学要素

(1)教学内容:“民族音乐欣赏”课程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为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民歌、器乐、戏曲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2)教学方法:通过音乐会、讲座、多媒体展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民族音乐.同时,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如组织学生进行民族音乐创作、表演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教学评估:通过学生作品展示、课堂讨论、小组汇报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和收获,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4.1.2 教学活动

(1)民歌合唱比赛:组织学生参加民歌合唱比赛,引导学生通过排练和演出,感受民族音乐的和谐美.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改编和创新,将民族音乐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其更具时代感.

(2)戏曲讲座:邀请专业戏曲演员做讲座,介绍戏曲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亲身实践等方式,感受戏曲的音乐美和表演魅力.

(3)创新民族器乐演奏:鼓励学生创作或改编民族器乐曲目,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提升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演绎民族音乐作品.

4.1.3 教学成效 在美育视阈下,将民族音乐融入高校音乐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具体的案例实践,能够有效验证“民族音乐欣赏”课程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今后,高校应继续探索将民族音乐融入课程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为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的音乐教育人才做出贡献.

4.2 “民族器乐演奏”课程教学融入实践

4.2.1 目标及内容 “民族器乐演奏”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理解和欣赏民族音乐,同时掌握民族器乐的演奏技巧.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各种传统民族器乐的演奏示范、理论讲解以及实践操作.

4.2.2 实践过程

(1)理论学习:课程首先从理论学习开始,帮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的背景、特点和发展历程以及民族器乐的历史、构造和演奏技巧等知识.

(2)实践操作:理论学习后,学生开始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将学习演奏各种民族乐器,如二胡、古筝、琵琶、古琴等,通过亲身实践进一步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此外,学生还需要完成一些实际演奏任务,如为歌曲、舞蹈配乐等.

(3)演出与反馈:学生需要定期进行演出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不仅有利于学生自我反馈和改进,更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提高表演能力.

4.2.3 教学成效 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民族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民族器乐的演奏技能也有了更熟练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开始对民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地学习和传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同时,这门课程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此案例实践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欣赏民族音乐,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通过这一方式,高校师生能够深刻认识到美育视阈下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应用价值.高校应在音乐课程中加入“民族音乐欣赏”和“民族器乐演奏”的内容,以丰富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高校音乐课程建设应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进一步推动民族音乐融入高校音乐课程.

深入研究发现,民族音乐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文化素养以及民族认同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美育素养.

针对上述研究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提高对民族音乐的重视程度,增加民族音乐教学比例,进一步完善音乐课程体系;二是注重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课程中的运用效果.同时,可以对民族音乐的美育教育价值开展进一步研究,为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师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美育音乐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音乐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