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中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优化研究

2023-04-20 05:53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话语马克思主义思政

金 素 端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话语是言语交际中运用语言成分建构而成的具有传递信息效用的言语作品。”[1]1622教学话语,可以理解为教学实践中运用语言成分建构的传递教学信息的言语作品。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话语不仅是教师传授学科知识、学生知识学习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品德培养、价值观引导的重要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宣传的重要责任,优化教学话语体系是提高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的重要抓手。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实发展及这一模式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所带来的多维挑战,加强混合式教学中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优化有助于更好地保障和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实践价值

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最主要载体,教学话语与学科类别、课程性质紧密相关,是学科类别、学科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在现实层面,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建设和使用,彰显了思政课的课程特质、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强化了学生的主流价值认同,具有极大的实践价值。

(一)彰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特质

课程属性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话语体系建构的内在依据。从高校思政课价值属性的视角出发,高校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在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思政课在对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时的侧重点和切入点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阐释,都是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体现和强调。

如在教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注重从整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等,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侧重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成果的介绍帮助学生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通过系统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框架,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当今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主要通过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来解析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发展过程、结构体系、治理智慧等。“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多地结合大一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政治态度、思想意识、人生理想、法治能力等课程话语的建构和使用,让学生在获得身心健康发展的正确指导中逐渐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当代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认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国家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

高校思政课课程教学目标、任务、内容等的设计,既与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相结合,也与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特征相联系。就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而言,高校思政课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坚持,对党和国家制度政策的宣传阐释、对学生国家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激发引导,是当代中国培养能够担当应对两个大局、实现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需要。就学生成长的阶段特征而言,大学生处于从高中生到职场工作者之间转变的重大过渡期,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自我意识增强,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但心理素质、思维观点等又不够成熟。而且,从目标指向相对明确的高中学习环境进入相对自由、多元的大学环境,部分自主性不够强的学生容易出现暂时性的“理想真空”,在社会适应、人际交往、学习适应等方面产生无助感和迷茫感。

作为在大学阶段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思政课基于新时代青年思想行为特点的把握,揭示青年时代使命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准则,对处于人生重要转折期的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精心引导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思政课课程教学的推进中,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建设围绕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这一核心内容,以教材体系为基础,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根据教材和大纲要求掌握的重点、难点,融合学生在政治态度、人生理想、伦理道德、心理品质、综合素质、法治意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将学生人生观教育、历史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等相互联系,建构起相对系统的话语体系,奠定了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视角,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学科支撑,从知识性与学理性的角度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三)强化学生国家主流价值取向的认同

诠释与建构是话语形成的基本特质。在诠释相关现象、理论的过程中,话语的建构与使用也传递、强化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影响着话语接受者的价值认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坚实的主体支撑是高校思政课育人使命与教学目标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处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把握国家发展新形势下的新特点,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所接收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信息,在知识积累、实践体验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情感倾向性和意志坚定性。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就教学话语体系而言,“思想道德与法治”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内涵贯穿于课程教学中科学高尚人生观的探讨、崇高理想信念的论证、中国精神的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表达深刻剖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法律的特征。在诠释相关教学内容时,相关教学话语在不断明晰学生成为合格、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标准与实现路径的同时,不断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立场、价值追求、时代要义强化青年个体的国家使命与民族责任,逐步建构学生的主流价值观认同,引导学生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正确性的内在确信。

二、混合式教学中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现实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的不断涌现以及各种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互联网+”思维正以独特的形式渗透到包括教育教学在内的各行各业。混合式教学指“一种将面授教学与基于技术媒介的教学相互结合”[3]136的教学模式。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开展,既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带来了重要尝试,也给其教学话语体系带来了现实挑战。

(一)教学方式的改变冲击话语体系的主导性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信息的主要提供者,课堂活动也主要依托教师的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师的教学话语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实施、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与师生互动中发挥着明显的主导性作用。而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技术媒介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线上教学”与“线下学习”的有机结合,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主的单一线性知识传授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依托于各种互动教学平台,教师可以通过投屏主题讨论、现场投票、随机选人等多种方式进行多样的、有趣的、参与面广的课堂互动。而结合课程相关主题讨论、论坛、作业等方面的学生学习数据,教师可以更加精细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与个体特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让学生开展深层反思与讨论,真正实现基于一定情景的学生主动参与和建构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

虽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和发展,对高校教学信息化的推进、对提升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但教学方式开放性的增强、人机交互模式的特点及其使用,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协作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教师教学话语体系对教学环节设计、课堂教学实施的主导作用。以课堂教学中的线上主题讨论为例,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时,笔者曾发起了“如何看待金钱与爱情的关系”的投屏主题讨论,有学生提交了内容为“没有钱的爱情就像一盘散沙,风一吹就散了”的观点,部分学生就以“666”之类的话语跟帖表示赞同,也有学生提交“没钱不谈情”之类的讨论话语,还有个别学生表达对朋友或班级同学爱情的看法……多种话语内容借助开放式的交流平台和方式,更广泛、直接地呈现在课堂教学中,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教学话语体系的主导作用产生一定冲击。

(二)教学资源的改变挑战话语体系的权威性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传统课堂模式中,课程资源的范围相对有限,“教师”一直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而教材则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资源的重要抓手。这样一种教学资源的来源特征,使高校思政课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资源使用、教学质量与单个教师的素质存在直接关系。学科视野宽广、学科基础扎实,能认真研读教材、教学大纲,认真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的教师,往往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完整的知识框架和更丰富的拓展资源。基于“教师”课堂教学资源供给的主体地位以及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传统课堂模式中进行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教师建构和使用的教学话语往往具有一定权威性,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

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线上教学的融入使网络资源成为高校思政课课程教学资源的重要补充。网络学习开放性、碎片性、庞杂性、个体性等特征,使网络资源在丰富高校思政课课程教学资源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教师教学话语体系的权威性带来挑战。如在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中,学生除了可以参与任课教师的线下课程讲授,也可以在学科专家、教育技术设计人员共同设计、发送的多种教学资源中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受网络学习相对碎片性、个体性等特质的影响,学生课程学习的系统性容易受影响,面对缺乏互动的人机交流模式,学生课程学习的深刻性也无法得到保障。而线上课程资源中,不同授课教师的教学观点、教学话语,在拓展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也容易使学生在线下教学前就已经对相关内容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对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话语的权威性带来一定挑战。此外,在线上教学平台在线论坛等开放性较强的聊天社区中,学生也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一些世俗化、享乐化、功利化的信息。面对着较错综复杂的话语冲击,学生容易产生对教师课堂话语体系权威性的质疑。

(三)教学环境的改变削弱话语体系的稳定性

相对于传统线下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实现了教学空间、教学时间的融合,极大地改变了教学环境。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室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环境,45分钟左右的课堂是教学的核心阵地。教学场所、教学时间、教学形式等的相对稳定,也为教学话语的相对稳定提供了保障。借助互联网与技术媒体的发展、融合,混合式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室、课堂对学生学习空间的限制,打破了传统教学时长下的教学范式,将教学活动延伸到了线上和线下两种渠道,虚拟的网络空间也成为重要的教学环境。在网络空间中,学生可以随时借助视频、在线课程等进行深入学习,遇到不能理解的重难点问题,也可以借助网络通讯工具与老师、同学进行探讨,将传统课堂有限时间内的学习有效延伸到了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

学习环境的多重选择与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学习的可能,但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程教学话语体系的稳定性。一方面,网络环境下开放的信息资源、多向交流的传播媒介、多媒体的传递系统,使得教师在信息接触中不具有优先性,部分对网络技术、软件比较熟悉的学生甚至能比教师更快地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当过多的网络信息、网络用语或其他网络课程的习惯用语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时,也必然对教师教学话语的扩充和有效使用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中,借助“人机交互”的开放式互动,大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探讨更加积极,参与面更广。通过互联网,不少学生真实、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对各种社会现象的看法。大量个性化、多元化的话语表达与内容交流,在教学信息交互中也削弱着教师教学话语体系的稳定性,需要教师以合适的方式及时给予规范引导。

三、混合式教学中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优化维度

教学话语体系的有效与否,关系着学生的课程接受意愿,制约着课程教学实效性,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产生直接影响。基于“互联网+”时代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以及其对教师教学话语体系带来的现实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师从明确话语立场、深化话语内涵与表达方式、丰富话语资源与互动方式等维度优化教学话语体系具有极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明确话语立场,丰富教学话语阐释维度

明确高校思政课话语立场、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阐释维度,就是回应和解决好高校思政课教学“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就话语立场而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高校思政课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讲清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4],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话语表达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立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来深入分析相关社会现象,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认同课程教学内容中传递的主流价值取向。

就阐释维度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科学学科,“有自身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础理论,这应该成为高校思政课特定的话语范式。”[5]9但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宣传教育的课程,如果教师只是干巴巴地讲解相关理论和概念,那么学生理论学习的接受能力、接受意愿都会较弱。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话语体系的建设中,要在系统剖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深刻认知社会生活与学生实际,不断丰富教学话语的阐释维度。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范式与话语立场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的不同,思政课教师可以从经典文本、价值目标、历史逻辑、现实呈现等不同维度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与学生成长需要相关的内容以及这些科学理论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指导意义。通过多维度的话语阐释,使学生逐渐在情感上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鸣和信任。

(二)深化话语内涵,拓展话语体系表达方式

话语内涵与表达方式是教学话语本质和形式的体现。在各种话语冲击与挑战不断增加的网络教学环境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深化自身及学生对教学话语内涵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明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课程内容的话语本质,坚定话语立场。就话语内涵的深化而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课程教材,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国家观、历史观、道德观、法治思想等方面话语内涵的认识,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向学生呈现和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跟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话语内涵,重点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价值、价值本质、基本主张、理论特色等,更好地帮助学生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高校思政课课程内容的话语本质,明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和应有作为。

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话语的互动是教学话语影响教学实效性的主要维度。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话语体系,多是基于教师知识认知、教学要求的一种单向表达方式。而随着网络教学平台和多媒体设备在课程教学中的综合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形塑了全新的多元话语语境,时代话语、网络话语、学生的生活用语与专业学习话语等在思政课课程教学中的出现频率也都高于传统课堂。基于多元话语共存的现实教学语境,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建设在坚定话语立场的前提下,也要努力拓展适应学生发展阶段性特征、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话语体系表达方式,着力推进思政课教学话语与时代用语、网络用语、学生的生活用语与专业学习话语的有机融合,“加快建构以强化‘接受意愿’为先导的思政课话语体系,以形成学生学习收获的内在驱动力。”[6]121例如,在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教学话语体系表达时,教师可以吸收部分社会或网络热词、学生熟知的用语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利用现代媒介技术生成兼具情感意蕴和审美意蕴的话语符号,将融图、文、音、像于一体的时代感元素嵌入教学话语。”[7]59-60在分析或讲述相关理论内容时,教师也可以综合运用讲故事、情景分析、抒情、问题设置等多种表达方式提升理论教学的亲和力与感染力,让学生生成更强烈的学习内驱力和获得感。

(三)丰富话语资源,引导线上线下良性互动

“教学衔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制约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成效的关键环节。”[8]49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建设层面加强教学衔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依据教学实践的变化与学生思想认知现状,加强混合式教学话语资源建设,引导线上线下良性互动,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对学生网络学习的正面导向作用和网络平台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推动作用。就丰富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而言,相关教学部门、单位要进一步规范和优化相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发展,根据不同的思政课课程特点与不同年级学生成长需要,加大开发和引进相关的优质微课、题库、实践素材等资源,建造资源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数据库。

在丰富优质的话语资源基础上,准确挖掘“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和有效互动是混合式教学模式中优化教学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在线上资源的利用与线上教学的开展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与教学平台的课程资源情况,凝练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话题作为课程讨论主题发布在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论坛中,在提升学生学习针对性的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此同时,教师要密切关注教学平台互动社区中学生的相关表达,研判学生整体思想动态并适时进行相关话语引导,此外,教师也要通过分析不同学生相关学习的数据纪录,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个体学习情况。在线下的课堂交流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线上学习呈现的相关特点,建构恰当的议题引领师生、学生之间的深度对话,有效反思和拓展网络平台上的数据总结与多元资源,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教学话语在课程教学中的价值引领,强化科学价值观的培养和意识形态的认同。

四、结 语

大学生的思想认知、理想信念、价值主张、思维深度等是国家人才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来源。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社会转型期特征明显、国家间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在混合式教学中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国家立场,更科学地认知、评判相关时政热点以及国家发展实践问题,是国家建设与大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职责所在。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把握时代发展需要与历史使命,多维度推进教学话语体系建设,才能不断提升课程育人成效,在培育时代新人、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作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话语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