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路径创新

2023-04-22 01:52王立慧夏风云
理论界 2023年11期
关键词:劳模劳动精神

王立慧 夏风云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人类全部生命的首要必要条件,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必须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模精神是指“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动模范的精神,是普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对自己的高标准与严要求,是当代劳动者脚踏实地、奋发向上的良好风貌,是我国劳动者几千年实践的凝结和劳动文化的结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劳模精神,强调了弘扬劳模精神的重要性,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思政工作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创新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有利于在高校中弘扬劳模精神,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深刻意蕴

1.劳模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相辉映

劳模精神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融合,一方面,劳模精神植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实践结晶和智慧结晶;另一方面,劳模精神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回顾灿烂的中华文明史,正是因为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经验凝结了劳动精神,传承至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墨子教育弟子:“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在墨子看来,食必须通过劳动获得。明末清初的学者颜元认为:“养身莫善于习动,夙兴夜寐,振起精神。”表达出劳作使人强健的特点。曾国藩在写给他儿子的信中说道:“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他将劳作作为生活中得到快乐的渠道。无论是钻木取火、后稷教稼的实践,还是《天工开物》《齐民要术》《梦溪笔谈》等典籍,都不断凝结成劳动文化,为劳动精神注入灵魂和血脉,推动民族不断发展,不断向前。“劳模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劳模文化”影响力逐渐扩大,文化价值逐渐成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始终保持一致,内涵不断丰富,特征逐渐清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价值。劳模精神贯穿国家前行的每个脚步,在释放文化力量的同时不断激励民族向前,促进个人全面提升,激发着每个劳动者在岗位上创造一项项新的成绩,源源不断地释放活力与创造力。

2.劳模精神与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相辅相成

劳模精神是中国时代精神的体现,是劳动者在做出突出业绩和新的成绩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劳动成效,是劳动者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体现出当代劳动者积极向上、斗志昂扬的良好风貌。劳动精神是每个劳动者的最质朴、最初始的精神原貌,是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得精神世界的满足感、收获感和愉悦感。工匠精神是劳动者专注一门技艺时精益求精的状态,或是重复劳作仍保持追求极致的精神,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体现的坚守与执着、专业与专注、自律与自省。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时间顺序和主要内容可以看出,三者之间密不可分。劳动精神是基础,是广大的普通劳动者所具备的精神基础;劳模精神是代表,是从外在鼓励劳动者超越别人,从而成为能够影响别人的楷模;工匠精神是个性化展现,是追求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同样,“三种精神”又拥有着共性。一是都彰显了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的尊重,体现对劳动者的赞扬。二是三者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通过高超和精湛的技能,创造劳动财富和劳动价值,具有共同的价值实现。总而言之,每一种精神的发展和传承都离不开其他两种精神的伴随与辅助,弘扬“三种精神”能够让广大劳动人民拥有更好、更大的作为。

3.劳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

现如今,无数中国劳模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奋发进取,用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谱写着生动的劳动故事和中国故事,在各自岗位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他们吃苦耐劳、追求梦想、努力奋斗所映射出的劳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价值目标成为劳动模范的个人行为准则,社会层面价值目标成为劳动模范的社会行为规范,国家层面价值目标成为劳动模范为国家发展、民族团结而不断奋斗的更高要求。劳模精神所包含的多种要素,例如职业进取精神、岗位坚守精神、创新拼搏精神、主人翁责任感、对人民的责任感等,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呈现和人格表现。2015 年4 月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劳模精神充分展示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劳动者身上的风采。

4.劳模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同向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以建设强大的劳动人力资源为前提,劳模精神的新内涵反映了新时代劳模的新追求和新境界。具体来讲,新时代劳模精神是新时代劳模群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增强新时代本领,引领和激发广大职工群众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的积极性,是广大劳动模范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通过平凡的劳动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创造出属于人民自己的财富,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奇迹。全社会既要将认真勤恳的工作态度作为共识,又要立足自身工作岗位,不断奋斗,脚踏实地,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结合起来,将奋进新时代的故事写进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为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二、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1.政治引领价值: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五四青年节寄语“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当代高校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生力军,是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时代新人的首要特征。劳模精神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灵魂,构建了新的载体,激发了新的活力。以劳模精神为引领,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涵养劳动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引导高校学生以劳动模范为标杆,劳模故事为高校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使高校学生牢牢树立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恪守学生本职,踏实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2.文化承扬价值: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从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再到如今的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疫精神,中国人民在创造辉煌历史的过程中,不断涵养了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精神,这些精神在本质上都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化不断升华、丰富,历久弥新,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如今以劳模精神为代表的新时期中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呈现更加鲜明而独特的精神标识与价值品质,为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当前,我国大学生存在文化自信不足的问题,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主流文化缺乏足够的认知。以劳模精神为引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大学生主动承担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唤醒大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构建学生的文化品格和道德高地,用更开阔的大视野来看待中国文化,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3.道德实践价值:引导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以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而是劳动者靠着勤奋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无论是在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还是新时代的今天,社会主义事业的每一次进步和每一点成绩都是靠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劳动者奋斗出来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有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内在的情感认同和外在的实践自觉紧密融合起来,才能汇聚起强大合力。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就是要不断深入挖掘劳模故事,用伟大的劳模精神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和鲜活案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内化为学生的统一价值追求与信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到实处。

因此,新时代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陶冶情操、追逐理想、提升自我,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约束自身行为,主动承担起建设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同时,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继承者和发扬者,为祖国建设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

4.社会融入价值:引导大学生在未来实践中学习、践行劳模精神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不断追求更好生活的无限动力,劳动创造了世界,也让我们更好地适应这个世界,拥有更好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劳模精神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崇尚劳动的优良传统,倡导全社会劳动者“坚持劳动,创造幸福,守护幸福,传递幸福”,也让劳动模范以他们出色的劳动,骄人的业绩,向上的品格,为我们诠释了劳动的价值和榜样的力量。劳模精神所蕴含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价值共识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创造新的成绩,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在抗击新冠疫情之时,全国各地医护人员纷纷响应国家号召,走上抗击疫情的一线,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也奔赴各地,参与一线防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了广大青年在防控新冠疫情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此外,部分高校大学生来到抗疫一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疫情防控工作的劳动模范,挖掘身边抗疫队伍中的劳模故事,宣传劳模精神,传递劳模能量,身体力行向抗疫劳模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鼓励青年学生学习劳模、践行劳模精神,引导高校学生“见贤思齐”,也为高校青年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三、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1.高校学生对新时代劳模精神内涵理解有待加强

一是学生对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理解逐渐淡化。当前,高校学生在学校的象牙塔中,缺乏在社会上开展劳动的经验,对劳模群体接触较少,更体会不到劳模精神。部分学生对劳模精神一知半解,甚至有所怀疑,在学生群体中仍存在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如大学生群体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对“网红”的印象是“一夜成名”,认为“网红”的走红方式很简单。而这种现象往往会误导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大学生,让他们以为成功可以走捷径,这与劳模精神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也因此产生了劳模精神是不是过时的争议,从而产生劳模精神逐渐消失的错误认识。

二是学生对新时代劳模精神理解较为固化。当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是2000 年前后出生,铁人王进喜、钢铁英雄孟泰、大寨“铁姑娘”郭凤莲等传统劳动者形象深深扎根在心中,因此,大学生会受此影响,一提起劳模就认为只有最基层的工人和农民才能当劳模,一说起劳模精神就认为肯奉献、能牺牲的老黄牛精神才是劳模精神。劳模精神固化,这不利于劳模精神的时代发展。

三是学生对新时代劳模精神理解较为浅显。有一部分学生对劳模精神认识存在偏差,认识不全面,很多学生仅将劳模精神简单地看作具有较高劳动素质和能力的人,如勤奋进取、吃苦耐劳、争做先锋模范等表层含义,忽视劳模精神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深刻内涵,产生片面、单一的理解。

2.高校劳模精神教育教学内容、方式、平台有待创新

一是理论引领与实践教育有待结合。当前,高校对于劳模精神的弘扬和教育多以理论教育为主,虽然理论教育和课堂教学异彩纷呈,但对于劳模精神的实践教育相对缺乏。课堂教学理论课程占用学生时间较长,同时学校不能对校内外劳模精神教育资源和平台进行有效利用,也缺乏对鲜活的劳模精神情境的创设,由此大学生缺乏对劳模精神的深度学习和体验,将劳模精神所蕴含的劳动教育观转化为必要的实践能力面临现实挑战。此外,即使学校与学生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提升相结合,相对于理论学习来讲,实践教育略显形式化,学生的劳动实践程度远远不及其掌握的理论深度,存在思想与行为脱节。近些年,高校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方面采取较多举措,如开展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调查研究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融入社会能力,但在开展过程中往往缺乏最普遍的却也是最重要的劳动教育和劳模精神教育。

二是教育内容与实践平台有待创新。其原因就在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了劳动教育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劳模精神的德育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对劳模精神的弘扬不仅需要理念上的认知,更需要在实践平台上进行自我锻炼,不断加深学生的劳动情感,锻炼劳动技能,培育劳动情怀,从而在实践中继续完善劳模精神。目前,由于教学模式的传统化和单一化,且依然采用“模仿多、创新少”的实践平台,导致在劳模精神的实践培育中,与企业、市场难以融合。若不能积极创新宣传平台、丰富实践方式,难以让学生对其劳动实践产生认同感,影响劳模精神在高校中的弘扬和培育。

三是劳模精神融入“五育”教育有待持续。综观当前教育实践,就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看,劳动教育是最为薄弱的。高校培育和弘扬劳模精神主要通过媒体,以特殊时间节点和历史事件为依托,受邀劳模参加校园活动,对劳动模范进行报道和宣传,例如借助劳动节、国庆节、“学雷锋纪念日”等特殊节日进行宣传,对学生的影响存在间歇性和局限性的特点。劳模精神融入校园文化需要长期浸润,如此间歇性地开展劳模精神宣传活动,没有形成预期的影响力。

四、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

1.弘扬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浸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将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把握时代性原则。2020 年12 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深刻铭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百年艰辛历程,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拼搏奋斗、争创一流、勇攀高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抗击新冠疫情发挥了主力军作用。高校在弘扬劳模精神时要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为核心,紧跟时代步伐,做到与时俱进,体现劳模精神的时代特征,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要体现师生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实际需求,注重结合师生的实际体验来弘扬劳模精神。同时,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全面性、具体性、持续性原则。对劳模含义进行解读时,不能出现片面化解读的现象,如把劳模精神局限爱岗敬业或者奉献自我等。劳模是一个具体化的、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存在的、具有生活气息的形象,在弘扬劳模精神时要将内容形象而具体地展现出来。弘扬劳模精神要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劳塑人,着力构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追求“五育”协同效应的最大化。

2.抓好思政“主渠道”,巩固劳模精神理论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牢牢抓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一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就必须将劳模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这是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高校培育和弘扬劳模精神的需要,更是在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让劳模精神入脑入心的需要。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应以理论课为依托,让新时代的劳模精神走入课堂。充分挖掘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典型案例和人物榜样,挖掘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或能让学生感同身受的元素和资源,使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案例。劳模精神走进大学生群体的头脑,使其在学生群体间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正确劳动观念,也帮助青年学生了解国家各行各业发展现状和社会需求,推进学生社会化过程。坚持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努力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校园文化的同时,积极弘扬劳模精神。

3.搭建线上线下“双平台”,创新劳模精神教育形式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后疫情时代线上网络平台教育教学形式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方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大力推进“互联网+思政”模式。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途径也应顺应时代,结合融媒体技术,广泛借助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应用,以学生易接受、易理解、易传播的形式,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发挥媒体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如在校院两级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创立劳动教育专题,将劳模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定期更新,同时积极创作学生喜爱的网络文化产品,借此,高校应加大对劳模精神的宣传力度,打破时间限制和节点的固定化,使劳动模范的影响贯穿学生的日常生活,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对于线下平台,高校应积极联系供学生体验和实践的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毕业实习基地等。劳动是学生步入社会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在学校象牙塔内最不容易迈出的一步,每一个基地不仅应满足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毕业实习的基本需求,更应注重满足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对劳动的全面理解和对劳模精神的体悟,使学生在投身实践中感受精神力量。

4.讲好新时代劳模故事,激励大学生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2022 年11 月1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们的回信中再次勉励青年:“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学习和感悟劳模精神的有效途径就是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升温。劳模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也依托一定的时代背景,对其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需要结合其不同时代背景进行阐述和传播,发挥其在不同时期所彰显的教化育人作用。

此外,创新思政课形式多样化,不仅由高校教师讲述劳模故事,还可以邀请身边的劳动模范讲述劳模故事。他们可以是知名校友、杰出教职工,甚至可以是学生本人,以亲身经历或者亲眼所见来阐述、表达劳模精神,用情感传递精神,拉近劳模与学生间的距离,让劳模精神成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从而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厚植劳动情怀与爱国情怀。另一方面,通过调研有效提升实践育人的效果,例如开展以“挖掘基层劳模”为主题的社会调研活动,开展线上国情社情民情调研,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对劳模人物的知晓程度和评价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劳模精神和劳模人物进行宣传。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线下的实践调研活动,通过观察分析探讨劳模的工作日常,能够真实感受到劳动模范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的不凡业绩,让大学生在劳模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聆听和感受平凡与伟大,体会劳动模范传递的劳动能量和精神力量,坚定新时代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结语

劳模精神是传统优秀劳动文化在新时代的凝结,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拥有新的内涵,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富有政治引导价值、文化承扬价值、道德实践价值以及社会融入价值。通过弘扬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抓好思政“主渠道”、搭建线上线下“双平台”、讲好新时代劳模故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途径,鼓励高校学生未来走向社会汲取奋进力量,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崭新业绩,发挥劳模精神的作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劳模劳动精神
劳模在身边 服务你我他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