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天下观的要义、特征和作用机制

2023-04-23 22:27张静宇
大庆社会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总书记战略世界

张静宇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 10004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1]18,其中,天下观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建构秩序的集中体现。根据社会变迁与时代发展,习近平天下观是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是新时代中国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重要思想指导。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整体境遇,习近平天下观是新时代中国面对这一整体境遇的中国方案。这一方案,不仅展示出当代中国“以局部推动整体”的天下胸怀,而且在不断完善全球现代化格局中展现“改变世界”的中国力量。

一、习近平天下观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天下观博大精深、内涵非常丰富,从天下之序、天下之利、天下之文、天下之和、天下太平五个方面架构起新时代大国外交纵深发展的“四梁八柱”,以此推动中国外交发展。

(一)天下之序:遵守国际秩序

天下之序,指天下的秩序,即国际秩序。国际社会只有遵守国际秩序,才能处理好局部与全局、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从而获得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关系。然而,随着国际秩序逐步呈现失衡状态,特别是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爆发后这种趋势愈来愈明显,其深层原因在于,行为体偏好变迁,霸权主义妄为,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国际政治秩序僵化和国际经济秩序衰败,对国际秩序造成严重的冲击。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和新兴发展中大国理应肩负起大国的责任与义务。习近平总书记从长远出发、大局出发,强调中国在不推翻现有的国际秩序的基础上,愿意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国家秩序改革与完善,有效解决当前国际社会中存在的权力性结构争夺、文化多样性冲突、自由国际秩序虚无、全球治理缺位等问题,使国际秩序朝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前进,符合大多数国家的愿望。

(二)天下之利:坚持合作共赢

天下之利,指天下的利益。想要满足天下利益即世界各国的利益就要通过合作共赢才能实现。合作共赢取代了过去传统观念中赢者通吃的思维模式,积极倡导合作、对话、共赢的新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零和思维已经过时,我们必须走出一条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新路子”[2],鉴于每个国家的起点与基础的不同,想要获得发展就必须通过合作弥补自身的不足,以此满足自身利益需求。由于疫情期间全球重要的生产链供应链风险不断上升,全球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各国贸易体系面临严重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命运与共的国际关系中,我们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国只有加强宏观经济协调,才能防止全球复苏进程放缓甚至中断,才能逐步推动世界经济走出危机。

(三)天下之文:坚持交流互鉴

天下之文,指天下文明即世界文明。世界文明想要实现发展就必须坚持交流互鉴。坚持文明交流互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外交场合中均予以肯定并积极倡导的,他坚持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为核心的新文明观,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讲到:“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3]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特色、传统和优点,这应该成为各国文明取长补短的优势而非冲突的借口。“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4]

(四)天下之和:坚持和谐共生

天下之和,指天下和谐即世界之和谐。物质世界是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构成的,对于人类社会而言,“自然界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鱼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5],是推进“人化自然”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实现世界之和就需要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达到和谐。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分别进行了三个方面阐释:一是人来源于自然界并依赖自然界;二是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是人在自然界面前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之统一。 在准确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即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6],并将这一原则推向国际社会。他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没有地域和民族限制,各国需要同舟共济、共同努力,肩负起自身应有的责任,共建人类美好家园。

(五)天下太平:坚持新安全观

天下太平,指天下安宁和平。要实现安宁和平需要没有战争等不稳定因素,国与国之间是安全稳定的状态。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各国的安全与发展已经成为和平发展面对的最紧迫难题。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中央会议时指出:“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7]。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我们要推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国际合作齐头并进,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防战争祸患于未然”[8]255。新安全观是中国解决国际安全问题的重要方案,也为各国提供了科学指引。

二、习近平天下观的基本特征

从新时代天下观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方面看,习近平天下观具有始终以人民为根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战略和策略相结合、辩证思维贯穿始终、主动担当大国责任的特征,这些特征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天下观的使命感、时代性和科学性。

(一)始终以人民为根本

立场是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天下观始终贯穿的以人民为根本是推动中国外交走向胜利的关键。习近平天下观彰显的始终以人民为根本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外交“接地气”的鲜明风格。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国既尊重别国的利益,也要保护好本国人民的利益。在苏丹武装冲突爆发,中国外交部在第一时间以最快速度完成了第一批中国公民的撤离,保证了中国公民的人身安全,这一举措清晰地回答了中国外交“为了谁”的问题。二是为人类事业谋进步,体现中国外交的“大格局”风范。从“一带一路”倡议到“五大理念”共享于世界,从二十国集团峰会到亚太经合组织,中国始终在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三是凝聚各国人民情义、展现中国外交的“亲和力”。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才能心相近,只有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国家之间的务实合作才能不断推进。中国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1069批次,为非洲等国提供中医、麻醉、病理等领域的知识与经验,救治当地患者累计2.8亿人次,向60多个国家提供紧急人道救援,抢救受损设施和提供技术合作、粮食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帮助,中国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与价值取向。

(二)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是习近平天下观形成与发展之关键。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一个时代最根本、最复杂的矛盾在各个领域的体现,任何理论与实践都是在认识和解答时代问题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9]。在新时代中国外交事业中,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外交置于国内和国际、发展与安全的双重矛盾体系中,深度思考当前国际格局、全球治理、国际秩序、国际安全等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将问题意识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元思维并置于世界发展的现实语境中,对国际社会矛盾与问题不断进行追问与反思,坚持中国外交实践创新并为理论创新提供了更加强大的动力和发展空间。坚持以历史为镜鉴,直面新时代中国外交难题;以求是为尺度,深入剖析和处理各种重大关系;以改革为动力,适应国际社会变迁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以博大之胸怀,站位世界之高度不断思考人类未来发展取向,为解决世界难题提出的一系列新观念新举措,构成了习近平天下观不断丰富的重要依据。

(三)战略和策略相结合

正确的战略策略是中国外交的重要保障,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需要我们善于运用正确的战略策略保持战略定力、提升战略自信从而把握战略主动,从容应对风险挑战。战略是从长远、大势作出判断和决策,发挥把握方向的作用。策略是在战略的指导下实施的具体举措。战略与策略是辩证统一的,如果说战略是“彼岸”,那么策略则是到达“彼岸”的桥梁,要求我们既要善于作出宏观规划又要做到准确抓住事物的切入点。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战略策略,指导着中国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如今正在迈向“强起来”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将战略策略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用科学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指导中国外交实践。面对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形势发展立足长远、统筹规划,着力构建中国外交的战略新布局,继续完善“国家-地区-全球”的战略体系,搭建应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世界经济发展的统一战线,推进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关系,平衡中国与大国之间的战略冲突,夯实周边、发展中国家与“一带一路”的合作基础,为中国外交战略布局提供基础支撑,有效推动中国国家实力的延伸和影响力的提升。

(四)辩证思维贯穿始终

辩证思维是中国共产党人思维谱系的典型形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倡导和践行的思想工作方法,其自觉淬炼的辩证思维能力成功地推进了习近平天下观理论与实践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与运用辩证法的科学内涵,坚持以正确处理主观认识和客观规律关系为立足点,不断提升天下观理论的逻辑辩证性。坚持辩证法关键在于运用矛盾分析法认识、分析、解决国际事务与国际争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世界总方案蕴含着丰富的辩证统一性原理,如,坚持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相统一、维护国际法基本原则与完善国际秩序规则相统一、全球治理与大国担当相统一等。在世界历史演变的棋局上,各种力量不断较量,通过现象看本质,原因之一在于多方利益、多元文明之间的互相冲突,强调只有坚持以统筹兼顾的科学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有力地回答当今世界向何去处的时代之问。

(五)主动担当大国责任

主动担当与积极作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伟大情怀,是习近平天下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随着中国国际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攀升,国际社会必然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义务,同样中国也需要在国际社会预期中肩负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主动参与国际事务,从而推进国际社会朝向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沙特和伊朗外长在北京会晤并签署联合声明,两国并于今年4月恢复外交关系,这是中国斡旋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开创了大国斡旋的新模式,为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平台、新选择,充分展现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发展已经向世界充分展现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面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带来的诸多困扰,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努力使经济全球化释放出更多的正面效应,使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在共商共建共享中互相开放、繁荣发展。

三、习近平天下观的作用机制

习近平天下观的作用机制包括以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基础的理论创新机制、以实现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为核心的动力驱动机制、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目的的话语叙事机制、以提升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为重点的战略谋划机制、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实践机制,在这些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使习近平天下观理念与实践的发展更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基础的理论创新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1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天下观思想,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一高度契合成为习近平总书记认识、分析和处理国际社会问题的理论依据,成为习近平天下观实践创新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天下观作用于实践的理论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1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因之一在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有诸多契合之处。基本立场方面,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人民立场,春秋时期思想家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基本观点方面,马克思主义提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春秋时期思想家管子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方法论方面,马克思主义坚持实践第一,一切都在于实践,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提出“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地;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多元的高度契合为习近平天下观提供了丰富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拓展了中国外交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构成习近平天下观的文化根基和灵魂。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所形成的理论创新机制有效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并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具体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在这一机制的作用下,我们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积极地应用并解决全球发展面临的重要时代难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基础的理论创新机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基于理论自觉形成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历史自信,是习近平天下观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的理论源泉和思想武器。

(二)坚持以实现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为核心的动力驱动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人民至上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思想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天下观的根本宗旨和立场。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形成了以人民至上为核心价值理念的天下治理体系,对于解惑当代世界之困局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习近平天下观以人民至上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为民发展、为民谋福。习近平天下观从人民立场出发,积极解决紧密贴合世界人民生活与人民利益的问题。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扉页上写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0]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全世界无产者作出的承诺,表明社会主义国家不仅要考虑本国人民也要考虑全世界人民,表明社会主义国家负有国际义务的责任。因此,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国际视野思维与人民利益宗旨融合到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逻辑中应对百年未有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极大地彰显中国胸怀为世界人民的国际担当。实现世界人民共同利益,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世界历史是由各国人民书写的,必须始终维护世界人民利益,保障世界人民的权益才能不断获取人民的动力支持,实现全人类进步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通过推动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鉴活动,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推动共同发展的强大力量”[8]109。历史告诉我们,有了民心所向、民心所归、民心所聚,才能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真心拥护与支持,中国外交才能凝聚起世界人民力量迈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一以实现世界人民利益为核心的动力驱动机制,成功地将中国人民的心愿同世界人民的心愿结合起来,积极解答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共同面对的难题。通过不断推进这一机制,使习近平天下观思想不断从理论落脚于实践,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意义与天下精神,展现出习近平天下观强大的理论担当与实践品格。

(三)坚持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目的的话语叙事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45-46。在迈向国际化的新征途中,国际话语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重要砝码。面对西方强势话语的咄咄逼人,中国必须自塑本国话语体系,从而形成与本国实力相匹配的话语场域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习近平天下观是中国智慧的集中体现,而宣介习近平天下观就必须通过中国话语,以此作为中国话语在世界的具象化表达,积极发挥中国力量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首先,塑造以说理和陈情相统一、以事实胜于雄辩的人类认知逻辑为核心的叙事逻辑,就其本质而言是坚持规律的客观性与思维的主观性相统一,这是增强话语可信服性与可接受性的前提。其次,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与中国叙事体系构建相统一,其本质表现为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突破西方的“元话语”,把握好中国话语的主要文本的挑选,做好话语阐述的概念、范畴、表述等方式的构建,为中国话语叙事提供明晰逻辑框架。最后,坚持好中国叙事的基本原则与态度。中国话语叙事在建构的过程中,中国只是述说一种理念,并非向西方国家做出的所谓“制度输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表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鲜明特色,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更是习近平天下观的重要底色。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需要积极构建与自身国力、实力相匹配的话语叙事体系,通过传播使广大国家进一步明晰中国方案之本质,为习近平天下观理念更好地传播提供良好的国际话语环境。坚持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目的的话语叙事机制,通过这一机制的不断发挥,习近平天下观的核心理念与时代意蕴不断被各个国家和民族接受,回应了西方国家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案产生的疑问与恐惧,进而在国际舞台中不断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与表达方式,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应对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四)坚持以提升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为重点的战略谋划机制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思维与谋划的新征程。在这一新征程中,我们积极确立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战略目标,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战略平台,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主要的战略途径,努力推动中国在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同时推动世界迈向和平发展、人类进步的新征途。

战略自信是一个在处理事关长远、根本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态,表现为一国的心理特质。战略定力是指一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能够从根本上获取和贯彻的自信心和自制力。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是国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在把握战略机遇、获取战略支持、进行战略布局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确保国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面前能够保持清晰认知和理性判断。因此,以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为重点的战略谋划机制是推进习近平天下观的思想发展与实践演进的根本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自信自立,在自信的基础上实现自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表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制定的战略谋划、战略决策才是正确的。我们应当进一步坚持习近平天下观,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大目标,着手从战略环境、战略目标、战略利益、战略手段和战略布局五方面建构新时代的战略体系,从而推动中国从“大国外交”向“强国外交”、“经济外交”向“战略外交”的深刻转变,以此实现国家总体利益长远化,携手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发展与进步。从当前发展成就来看,坚持以提升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为重点的战略谋划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天下观思想的重要机制,在这一机制的作用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目标正在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认清了中国战略背后的真正含义,不断加入“一带一路”等中国为世界各国开辟的共同发展的平台,拉近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同时,当今世界格局不断展现出的新的变化也是给予中国的正向反馈,证明了中国在习近平天下观思想的指引下,战略自信与战略定力正在不断加强,进而更有利于推进这一机制的发展。

(五)坚持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实践机制

习近平天下观是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提出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方案,通过实践机制的贯彻与执行不断对习近平天下观进行深刻认识与全面落实,从而准确地应对这一世界变局提出的时代挑战。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世界总方案是习近平天下观核心思想的具体表现,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探索和构建“自由人联合体”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从国内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在价值旨归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这一人本逻辑和人的发展原则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新时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宏伟布局。从世界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总方案,即构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共同体以实现人的生存与人的发展相统一,为全世界人民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新空间、全新视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11]。近几年来,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巴以冲突、气候灾害等因素的叠加效应使世界局势正在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方案实施也会越发艰难,这需要中国继续发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伟大精神,找到正确处理大国之间的相处之道,为保障全球经济稳定、局势安全提供重要保障。坚持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实践机制是习近平天下观思想集中表现,借助这一机制,推进世界人民共同心愿的完成,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给予的时代期望,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胸怀与国际精神。

猜你喜欢
总书记战略世界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战略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