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发展研究

2023-04-25 03:52李春燕孙文祥
关键词:视域爱国主义命运

李春燕,孙文祥,康 硕

(黑龙江工程学院 昆仑旅游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400)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第30条指出,我国在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开放包容的文化教育,大力宣传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重要合作倡议和理念。步入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均处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十字路口,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入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各环节之中,有助于培养广大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使广大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主动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增添了更多的时代内涵,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需要顺应时代之变、应对场域之变,考量在实践中自身如何得到发展亦是一个重要议题。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生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1](P60)当今世界,人类的发展已经进入了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各国间相互联系愈发紧密、全球各国命运与共,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正在孕育成长。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时代已然到来,全球经济和文化的运行发展仍旧被资本逻辑和资本话语所支配。基于此,诸多的现实社会问题和国际问题随之产生、人类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多。面对此般境遇,“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2](P58)。习近平总书记洞察国际发展大势、立足中国当下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中国外交增加了一个闪光点。

(一)马克思共同体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之一,马克思以该理论为重要依据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了较为详实的阐释和研究。对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进行梳理可知,共同体理论对于人类社会和历史的解释具有较强的诠释性,可以说,马克思共同体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众所周知,现实中的个人与社会是马克思思想的逻辑起点。《莱茵报》时期的现实经历使马克思意识到国家的法律并不能解决现实中人的政治异化状态,为了寻求解决办法,马克思将目光重新聚焦在黑格尔这里,1843年创作出《黑格尔哲学批判》;《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发现了无产阶级才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基本动力;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异化决定了人的政治异化,而奉行“私人所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产生劳动异化的根源;1845年前后,关于人的异化状态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关于这些思想考察具化在了两部知名著作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将辩证法与经济学进行融合,以全新的认识视角实现了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中,马克思对共同体进行了划分,其依据是以人与物的关系为标准。通过上述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实则内含三大特征:第一,共同体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方面意义。第二,未来的共同体是一种制度,在这种社会制度中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第三,共同体理论以现实中的人为关注对象并继承实践中的积极因素。马克思阐明,真正的共同体“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P422)。国家的政治属性、阶级和异化现象在这样的联合体中将会消失和消亡,“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3](P163)。真正共同体的宗旨在于世界范围内人类真正的、自由的联合。个人的利益和诉求能够得到社会的肯定与尊重,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共同体思想实则源于对个体有限性的超越和对共建共赢共享价值的诉求。马克思共同体理论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构成其最基础的理论原点。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若想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4]。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还特别指出“和平、和谐、和睦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4]。这就意味着,新时代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力量,回应了人类发展的时代之困,在根本目标、价值理念、民本思想及哲学思维等维度均呈现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和继承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在共同体核心理念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即天人合一的探索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的辩证法则,诚实守信、恭谨自律的立业修身之本,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厚德载物的为人处世之道,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5](P6-7)。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家关系学院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2015年,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内容做了详实的阐述;至2022年11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连续第六年被写入联合国大会第一委员会决议。这足以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公义精神、“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义利相间”的道义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和合”,强调合作、追求和平、倡导和谐,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和合观、天下观、仁爱观交感联通、智能相应。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价值基石。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青年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

当前,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往已经实现了普遍化和国际化。各国间往来日益密切,彼此间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爱国主义教育在团结各族人民中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如前文所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描绘了人类社会未来的美好通途,充分表达了关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理想愿景和价值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有责任担当大国的角度提出的正确处理当今世界“不确定性矛盾”的重要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视野,对提升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持共生共存,爱国主义更加开放包容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求既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也要结合青年自身发展特点。从青年自身发展特点来看,青年时期往往表现出高度的自主性、渴望拥有独立性,个体的自我意识开始不断觉醒且呈增强趋势,然而受多种思潮的冲击,加之青年阶段情绪情感时有波动,在某些情况下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行为上亦容易相互模仿而产生群体效应,青年的这些特点在关乎爱国主义情感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6]。中国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者,也是在实践中的践行者和推动者,一直秉承共生共存的原则。霍金先生曾提出“平行宇宙”的猜想,试图发现除了地球以外第二个能够符合人类生存条件、可使人类安身立命的星球。然而在当前阶段这仍然只是一个猜想,至于能否实现还未可知。到目前为止,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仍然是人类唯一一个赖以生存的家园,一国的进步与持久和平发展离不开与他国的和谐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着马克思提出的世界历史理论的深刻内涵,符合历史发展必然趋势。新时代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应摒弃情绪化、非客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视域下变得更加开放包容。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秉持团结合作,爱国主义更具责任担当

中国已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新征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关乎民族的兴衰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实现。故此,于整个国家和社会而言,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且意义重大的工作。爱国主义作为团结合作的“粘合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要将爱国主义树立为一面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旗帜,始终坚持爱国主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最大限度的调动、激发青年的爱国主义热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充实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可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不竭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合作共赢的整体观,拓宽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视野,不仅如此,其同样能够促进广大青年更深入领会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确保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在新时代与时俱进、永葆青春。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也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视域下变得需要更具责任和担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时代青年应是具有大局观念、国际视野、拥有家国情怀、人类情怀的时代“大我”青年,青年一代既是后生力量、民族的希望,也是世界的希望。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把握世界历史发展大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提供有益范本,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种可以影响世界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思想理念。这就对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水平,提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更好地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融入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之中。

(一)加强青年爱国主义的理性认知,信念爱国,培养青年国际共生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部分青年对于爱国主义的理解较为片面和狭隘,爱国主义时常出现在口头上,然而却对爱国主义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在实际行动中的践行程度也较难得到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首先务须厘清何为“爱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爱国主义的论述颇多。有的认为,爱国主义是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有的认为,爱国主义需要看是处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有的认为,爱国主义是一种精神、观念的活动。值得一提的是,爱国主义热情及行为的表达需要控制在法纪规范的范围之内,讲求理性,惟其如此,才能实现青年爱国主义的初衷。我们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张文明互鉴,充分保留和继承承载着民族情感寄托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将爱国内化为一种藏于内心深处的使命责任感。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整体观视角下明晰了我国与世界的关系,明确了培育共生意识是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培育共生意识融入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课程,可促使当代青年以理性出发看待爱国主义,促使其形成强烈的国际主义精神。

(二)优化青年爱国主义路径,开放爱国,注重培育爱国主义行为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是一种呼吁,其已然成为了一种广泛的国际共识。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入发展,传统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尊重青年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扩大对外交流幅度、优化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使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多元化是十分必要的。改革开放40年,今日之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刻更加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世界价值观要在一定程度上融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埃及著名学者巴哈丁曾说过:“真正的爱国者不会被刻意设置的屏障所阻隔,同样也只有在开放包容、广泛交流、共促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真正的爱国主义”[7](P59-60)。只有将本国文化置于世界环境之中,才能取长补短、去粗取精,在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共同进步。正所谓,空谈误国,实战兴邦。爱国主义并不是抽象的,是历史的也是照进现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爱国主义不仅体现在情感、精神上,更具化在实际行动中。新时代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更要在培育青年爱国主义行为上下功夫。引导广大青年采取正确的行为方式爱国,在道德和法律允许范围内践行爱国行为,弘扬面向世界、开放交流的爱国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以人类的核心利益和全世界人民的长足发展为着眼点,在此前提下,切实引导广大青年在国际视野之中树立开放爱国、理性爱国、信念爱国的思维意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导下拓展世界眼光开放国际视野,明确创新发展新方向,做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国际秩序的维持者,为全球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视域爱国主义命运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命运的更迭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命运秀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爱国主义教育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