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园清纯与人生高尚的殷殷呼唤
——论马俊彪的中篇小说《我想高尚》

2023-04-25 03:52宋依洋
关键词:高尚作家道德

宋依洋,王 科

(1.沈阳科技学院 党委组织部,辽宁 沈阳 110170;2.渤海大学 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好久没有读到这样紧密贴近生活、大胆揭橥时弊、充满家国情怀、高扬核心价值、呼唤校园清纯与人生高尚的优秀小说了。这里,我们指的是马俊彪先生发表在《北方文学》2023年第3期的中篇小说《我想高尚》。小说通过农民工吴高尚为儿子吴向前择校的动人故事,多维度地辐射社会现实生活的某些方面,提出了一个令人警醒、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在步入新时代的今天,应该如何抵御红尘滚滚、人欲横流的诱惑,坚守人生的道德底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追求校园的清纯和人生的高尚?以这个沉重的问题和时代的呼唤作为文本细读的路标和观照,我们不能不游走在作家渲染的审美艺术氛围里,不能不沉浸于小说潜隐的思想正能量中,从而对作品呈现的道德思辨和文化镜像产生强烈的共鸣,并怀着浓烈的兴趣踏入作家营造的文学世界。

我们以为,《我想高尚》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对校园顽疾的犀利书写与尖锐揭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同时,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1]无疑,这种现象在教育界同样存在。一直以来,由于多种原因的促动,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影响,我们的学校改革一度疏离了高尚,甚至出现了诸多商业化的、光怪陆离的负面现象。对此,领导机关虽然三令五申、规范指引,出台了许多文件,制定了不少措施,然而,一些学校依旧故我,落实迟缓,致使学校乱象频出,广大群众无可奈何、心存怨言。作为在校园里执教多年的教师作家,马俊彪先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1]他深知,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优秀的小说不应该只是发挥“美”的作用,尽情为真善美高唱赞歌,还应该勇于担当“刺”的功能,猛烈鞭挞林林总总的假恶丑现象,扫除生活中的颓废萎靡之风。爱之越深,责之越切,因此,这位无比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作家,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以真诚的家国担当,检视校园生活的不良倾向,挥舞人民至上的正义之笔,勇敢地梳理某些偏离教改正道的现状,痛切地剖露那些久治不愈的顽症,推出了这部力作,在当下的文坛上发出了似乎有些另类的呼声,表现了人民作家与新时代文学均应葆有的历史责任和崇高使命。解读这部小说,我们看到,整部作品,章章节节洋溢着作家真诚的忧思,字字句句宣泄着作家由衷的激愤:教育拥抱金钱的弊端,他敏锐地发现和批判;学校向产业化的演变,他勇敢地揭露和直面;人性异化和师德沦丧,他痛心地描述和慨叹。小说以主人公吴高尚“我想高尚”而无法高尚,高尚了也不被认同的戏剧经历,触碰了教育上、社会中、观念里错位深层根源,即金钱至上,人欲横流;高尚被鄙视、被辗轧、被绑架、被泯灭、被颠覆。在作者笔下的这个重点高中里,钱币开路的潜规则就已经被奉为金科玉律,并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择校要钱,换座要钱,当干部要钱,资料要钱,校服要钱,补课要钱……钱钱钱,学生有交不完的钱,老师有收不够的钱。一个本来应该是清纯高尚、一片净土的学校,一个本来应该是传道授业解惑、书声琅琅的圣地,竟然蜕变成发财致富的商业场,竟然异化为利欲熏心的名利场。夸张点说,杏坛之下,简直与铜臭熏天的交易市场一般无二了。一些人“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1]。小说中,吴高尚为两万元的天价择校费、三千元的资料费绞尽脑汁、耗尽心机,求爷爷告奶奶奶,四处借贷,饱尝了富人的冷眼和贫瘠的辛酸。而校园的掌权者,则商校勾结,上下串联,开发学区房产、兜售复习资料,高价校外办班……用了诸多吸金手段,掏空工薪族的腰包,阻滞草根后代的健康成长,令人触目惊心!众所周知,教育宗旨的蜕变,传统道德的迷失,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不啻是贻害千秋的祸端。如果长此以往,培养千百万理想远大、道德高尚的四有新人,岂不是痴人说梦吗!面对金钱至上、道德沦丧,高尚真的成了高尚者的墓志铭的怪现状,作家以犀利的小说之笔针砭亵渎高尚的诸多表征,慨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嬗变流失,通过人们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无道德底线的故事,批判、抨击、拷问集体无意识、乱象传遍校园的事实,呼唤校园的清纯和情操的高尚回归,以及道德救赎的施行,发出了根除教育腐败、救救孩子的呼声,彰显了一位作家的良知和使命,实在是令人点赞、钦敬。作品中,主人公吴高尚在教育沦落面前的两难心境,对种种丑行的厌恶和屈从,在经过道德反思和灵魂自审之后的顿悟,最后实现了道德的涅槃,冲破世俗观念和层层阻力,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义无反顾地捐出自己的肾脏,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实现了自己灵魂和生命的大升华,无疑是对这种现象的反拨和指引。而其儿子吴向前对金钱的感悟和那段慷慨激昂的说辞,则是作家的心灵絮语和正义独白:“你们从小学的是雷锋,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树立的理想是当科学家、作家、解放军、目标是为人民服务,实现共产主义。你再看看我们学的是什么,看的是什么,奋斗目标是什么?就是一切向钱看!我看我们的教育是忘记了初心、责任和使命!”[2](P59)应该说,这些讥刺猥琐皈依纯洁的铮铮话语和高尚行动,岂止是令人敬畏,而是点睛之笔啊;这些发自内心的警句箴言,岂止是掷地有声,而是潜隐的题旨啊。正如总书记所说,它是校园中的一缕阳光和拂面的春风啊,将猛烈催促校园里的人认真反思、仔细考量和迅速觉醒。

我们觉得,《我想高尚》的闪光之处,在于它对人性污浊的精彩描写与深度开掘。老实说,解读小说文本,我们的内心始终都在忧郁纠结、五味杂陈之中。我们为作家那么深刻形象地刻画了那些远离高尚的、扭曲了的人性而无限悲凉,我们为小说中那些庸俗的拜金的、同行的众生相而无地自容。展读作品,除了这位心地善良淳朴、执着努力清纯高尚的主人公吴高尚父子之外,小说里的其他人物似乎都是灰色的芸芸众生。那些塑造他们性格的娓娓叙事和悠悠讲述,让我们看到了作家真如当年鲁迅刻镂民族劣根性时那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写作姿态。抑或是说,作家始终以力透纸背、蚀骨销魂般的笔墨,展示被金钱吞噬、污染的灵魂,如:狡黠多诈,出点子办升学宴,给吴真真提供肾源情报,收取大笔信息费的同乡工友钱数多;大包大揽为人拉关系,捞油水,甚至偷偷留下万元回扣的工长金仁宝;手眼通天,与学校里勾外联,牟取建设学区房的暴利的项目承包人黄老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把高尚的救人看作是为金钱的回报,满身铜臭气,醉酒获救的唐老板;知识分子蜕变的典型,平日只知研究家长能力,搜刮学生钱款的班主任苍茫老师;对钱权无比痴迷、崇尚关系学的高中教导处潘主任;垂帘听政、隐在幕后、含而不露进行敛财的高中校长;小气吝啬、庸俗不堪的守财奴吴高尚的夫人;坚信金钱万能,性格复杂的患病学霸家长吴真真。总之,这些人几乎都是孔方兄的虔诚信徒,金钱的忠实崇拜者,蝇营狗苟的可怜人。他们笃信的格言似乎都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们相信金钱能够摆平一切,认为高尚一钱不值。他们不相信人间还有情操纯洁,道德高尚的人,他们将一切高尚行为都亵渎为自私自利、曲线致富。他们更不相信会有人为了挽救一个陌生学子的生命,而冒着手术的巨大风险,承受健康必然消失的苦痛,无偿地捐出自己宝贵的肾。可叹的是,甚至连那些人民警察也对这种高尚行为大打问号。这些丝丝入扣的描述,形神毕肖,令人感叹。更让人悲哀的是,社会的冷漠、鄙视和误解,竟然使这位捐了肾的“我想高尚”的朴实农民工、八级瓦工吴高尚妻离子散、沦落底层、境况堪忧、前景难测。面对命运的不公,吴高尚能够做什么呢?他只能扼腕长叹、仰天哀鸣:我想高尚,也真的高尚了,但谁人相信呢!高尚,怎么这样难呢!还有他头脑清醒的儿子,那对当下现象的评说和陈词,也振聋发聩,让人动情。应该说,这不只是对社会道德的质疑、对人性人心的拷问,更是对民族传统道德的回归和高扬的期盼,是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希望每个人都追求纯洁高尚的热情呼唤和倾力救赎。无疑,吴高尚父子的形象是真实生动的、感人肺腑的、令人敬佩的。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闪光,看到了我们民族和祖国的无限希望。相信,遥望理想的星光,憧憬诗和远方的吴高尚父子,一定有着美好的未来和无上的荣光。

我们认为,《我想高尚》的魅人之处,在于它对校园小说的叙事革新与诗性建构。展读小说,我们看到,它没有编织一般校园文学青睐的少男少女的朦胧初恋,跌宕起伏的励志故事,芳华迷人的课外生活,而是书写了一个极其重大的题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教育改革向何处去。尤为值得重视的是,作家以中篇小说的体式和中篇小说的容量涵纳了非常深广的内容,回答了当下大众关注的、政府重视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关乎和昭示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走向,这个沉甸甸的大主题。作家以此为基点、作内核,通过我们身边发生的司空见惯的校园故事,追求对中篇小说的整体超越,即历史的深度,时代的特色,生活的真实,主题的尖锐。毫不过誉地说,从这个层面衡估,它非常类似于上世纪一度风行和时髦的问题小说、新写实小说。作品视域之宽阔、手法之娴熟,故事之曲折,形象之鲜明,完全可以比肩于一部小长篇。众所周知,“长篇小说能够全面系统地大容量地描绘生活画卷,短篇小说能够快速地反映当下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甚至用形象的方式诠释生活,这便使得它们成为文学的宠儿,而中篇小说既无由成为史诗,又不能及时反映现实,因此便不被人们所重视。”[3](P78)一花一叶可知秋,小窗口能见大世界,马俊彪的这部中篇小说,无论是从思想内容上评判,还是从艺术实验上透析,都不啻是对传统中篇小说的探险革新。作家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储备,将平淡无奇的校园叙事与广阔无垠的社会生活紧紧地勾连在一起,使之表现了时代风云激荡下的复杂情愫与高尚的家国情怀,从而将这一书写领域升华到了可贵的艺术高端。就是说,作家在重建校园叙事主题的内核宗旨上,在抒发当下社会反思与热点评估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整个作品,故事讲述有声有色,主题指向鲜明正确,情节结构坚实灵动。作为小说的叙述主线,择校上学的情节引线,贯穿始终,红线串珠般地串联起校内校外、家里家外,上上下下、方方面面,茫茫人海、各色人等,在幽默调侃、亦庄亦谐的叙事过程中,讲述了一桩桩、一件件令人啼笑皆非、匪夷所思而又真实生动的社会传奇,塑造了一个个血肉丰满、各具特质的人物形象,寄寓了作家深沉的哲理思索和高尚的人生理想。小说框架坚实,情节鲜活,波波相连,环环相扣,故事性极强,读之情难忍俊,掩卷回味无穷。比如,由孩子差两分没有能够考上重点高中的主线,引出家庭的大震荡,作出不惜一切找关系择校的郑重决定,由包工队工长金仁宝牵引出重点高中教导主任潘主任、房产开发商黄老板两个人物,由夤夜救助路边醉鬼实际是全市首富唐老板,引出感恩和报答、真情和金钱的悖论冲突,由回老家省亲被人承包举办升学宴,引出对农村社会风气人际关系畸变的展示,所有这些,将吴真真设计认干哥,吴向前实名举报苍茫老师,吴高尚大义凛然捐肾等故事有机地连接、整合在一起,一气呵成,通过不同的视角和方式呈现给读者,实现了故事趣味性和视域多元性的完美结合。小说是语言的艺术。马俊彪的这部中篇小说,语言个性较强,通俗流畅,尤其是那种冷幽默的东北方言土语,不但具有极其浓郁的乡土地域特色,还能给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感。小说故事都是通过我的话语和口吻来叙事的。那发生在校园内外的一个个故事,真实中蕴含虚幻,郑重中杂糅荒诞,严肃中不无调侃,极其耐读。特别是那些似乎有些荒诞不经、黑色幽默的叙述语言,往往使人情难忍俊,让读者在开颜一笑或苦涩酸辛中受到启迪和震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1]应该说,马俊彪先生的小说就是践行总书记指示,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作品。这里,我们衷心祝愿他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为人民、为新时代奉献更多佳作。

猜你喜欢
高尚作家道德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与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Happiness through honorable actions
诚实也是一种高尚
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