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广东海关档案的接收

2023-04-30 09:31黄瑞金
岭南文史 2023年3期
关键词:税务司拱北雷州

黄瑞金

中国近代海关制度起源于清咸丰四年(1854),确立于咸丰九年(1859),持续发展至1949年,采用外籍税务司制度。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海关不仅承担了进出口贸易中的监督、检查、征税等基本职能,还承担新式教育、海事、邮政、外交、情报等职责,是一个综合性机构,也是帝国主义操控和掠夺中国经济社会的工具。以粤海关为主的近代广东海关,因建关时间早、进出口贸易量大,又毗邻港澳,抗战期间曾为日本操控,具有非常鲜明的历史特点,所形成的档案有极高的利用、开发与研究价值。广东省档案馆保存的10类全宗的近代广东海关档案及一批海关出版物,种类多、数量大,内容系统完整,是目前国内省级国家档案馆中储藏量最大的近代地方海关档案,是极其珍贵的史料宝库。社会各方对近代广东海关档案的抢救保护与研究开发非常关注,广东省档案馆投入力量对馆藏近代广东海关档案开展实体抢救修复、缩微保护、数字转化、利用服务、编研开发,取得丰硕成果;专家学者利用近代广东海关档案,对广东近代史、贸易史、华侨史、革命史、对外开放史等的研究探索成绩斐然,馆藏近代广东海关档案日益显现出重要的历史价值。本文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近代广东海关档案资料的接收移交,以助力对其的利用、开发与研究。

一、国家统一接管和清理旧政权档案,海关档案移交国家档案馆集中保管

广州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敌对势力不甘旧政权资产落入新中国,对当时各机构的资产肆意破坏,一些地方利益势力也趁机对海关资产进行报复性破坏泄愤。此外,海关机构所用物资都是当时较为高端先进的,常常招到盗匪垂涎盗抢。

为确保顺利接管政权、稳定社会,叶剑英率领的人民解放军成立军管会,宣布对国民党政府机关进行全面接管,接收国民党政府机关的档案(时称旧政权档案)。1949年10月15日,广州市军管会接管粤海关。随后,各地军管会接管了所在地区海关。

广东解放后,旧政权档案有的由人民军队接管,有的由在旧政权基础上成立的新政权单位接管。由于条件与力量所限,档案意识薄弱,尚未建立起档案工作机制,各地各部门对保管或代管的旧政权档案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认为没有保存价值。许多地方对旧政权档案随意堆放,任意处置,以至烧毁,或当成废纸变卖。“1951年番禺县整整5天烧毁了3000斤旧政权档案……琼山县公安局发现母鸡在档案堆里下蛋。”[1]随着土改、肃反审干、敌伪人员清理等工作开展,旧政权档案的作用日益凸显,其保管状况也逐步引起重视。1952年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国民党政府旧档案处理问题的通知》,要求“在中央未有适当机构通盘研究和处理这些档案之前,散置在各地的国民政府旧档案应分别设法妥为保管,使勿损失”。1955年6月,华南分局组织部、社会部和省公安厅、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发出《关于认真做好清理敌伪档案的通知》,决定成立清理敌伪档案领导小组,对国民党政府机关的档案进行清理。同年8月14日,中共广东省委发出《关于清查处理国民党各系统有关档案的紧急通知》。据此,各地各部门加紧对保管代管的旧政权档案进行清理。广州海关成立由7人组成的清理小组,对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至1949年的粤海关档案进行全面清理。

由于清理敌伪档案需要,包含近代广东海关档案在内的大部分旧政权档案交由地方公安机关作为线索清理。如1959年北海市公安局发现北海海关曾搜集钦廉地区共产党活动情报,就将北海海关档案从广州海关、合浦县档案馆借到北海市公安局清理。[2]

1956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强调要加强国家对档案工作的统一管理,必须积极收集和清理分散在各地的革命历史档案和旧政权档案,要求旧政权档案,除敌伪党、团和特务、警宪等机关的政治档案应该由公安部门组织清理外,都应该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统一领导通盘计划下,由原代管机关负责在1956年和1957两年内做好清理和整理工作,加强保护,按照统一规定分别向指定的国家档案馆移交集中保管。广东省人委迅速转发落实国务院要求,加强全省旧政权档案的收集、整理、清理、移交工作。1957年4月,海南行政公署办公室将保存的海南省人民银行、海口海关、海南邮电局等的档案移交给省人委。[3]

1958年后,广东先后成立省档案馆、省档案局,档案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各地各部门按国家要求将保管或代管的旧政权档案统一移交到省档案馆集中保管。1958—1962年,全省各级机关档案室向各级档案馆移交了69104卷旧政权档案。[4]1964年9月,省人委转发国务院《批转国家档案局关于历史档案的毁坏情况和今后加强管理的报告》,要求全省各地要对历史档案认真加以清理,有计划地移交省档案馆集中保管。各地旧政权档案的移交和接收工作,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

1968年1月,省军管会成立广东省清查敌伪档案办公室,把省档案馆、广州市档案馆和省公安厅、广州市公安局保存的旧政权档案全部进行集中清理。2月4日,省军管会发出《关于接管敌伪档案的通知》,对省属厅、局和大专院校所保管的敌伪档案进行统一接管。2月21日,省革委会成立,旧政权档案由省革委会保卫组管理。11月5日,省革委会发出《关于进一步追查接管敌伪档案的指示》,加大对敌伪档案的接管力度。这些集中起来进行清理的旧政权档案,直至1973年6月省革委会保卫组才根据省委政法委、省公安厅《关于交还省、市档案馆敌伪档案的请示报告》和省革委会的批复,分别交还广东省档案馆、广州市档案馆。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肃反、镇反和审干等工作需要分散在公安、外交、部队保管的旧政权档案已经不再具备服务“阶级斗争”作用,国家档案局于1980年代初提出应进行集中管理,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81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档案局关于旧政权档案集中保管的请示的通知》,同意各地将明朝、清朝中央机关的档案一律移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集中保管;属北洋、国民党、汪伪政府时期中央机关的档案一律移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集中保管;旧政权地方机关的档案移交地方档案馆集中保管。鉴于广东境内的近代海关档案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对研究广东近代史,特别是广东党史、工运史、学运史、贸易史有重要参考作用,1981年8月,经广东省档案局、广东省档案馆报请国家档案局后,馆藏近代广东海关档案留在广东省档案馆集中保管。此后,广东省档案馆馆藏10类近代广东海关档案,未有作规模性的重新整理立卷,其分布与特点相对固化。

二、粤海关档案由广州海关移交进馆

粤海关自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设立后,管辖范围遍及广东沿海及海南、广西,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出入口岸关,其业务量一直居全国首位。从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宣布仅保留粤海关对外通商,直至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为止的近百年间,全国的进出口商品交易均由粤海关“一口通商”。1860年(清咸丰十年)起实行外籍税务司管理制度,帝国主义操纵并极力维护粤海关运作管理的独立性。粤海关的历史地位使馆藏粤海关档案反映出近代中国海关的运行与管理特点,所收藏的档案包含海关法规章则、通令布告、收文发文、统计报表、关税、验估、查缉、监察、海务港务、关产财务、外贸管理、社会情报、各类专案、关务协定等,管理规范,保存完整,在国内海关档案中最具代表性,是中国近代最具文献价值的历史资料之一。

1949年10月15日,广州市军管会接管粤海关。军管会成立海关处,制订接收海关工作、接管海关资产、制止敌特破坏、稳定员工情绪、恢复海关业务等接管计划。其中,明确提出“要注意档案的完整接收”,特别强调要接收好秘书课、缉私课、会计课这三个重要部门的档案,因为“海关什么都要向上报的,而且向上报的是最完整、最清楚的”。为避免接收有遗漏,军管会提出“必须与旧档案详细核对,最好用档案当作移交文件,省时又避免遗漏”,还提出要派懂得英文的干部去接收海关,“因为海关内所用多数是英文,主要的档案都是英文的,而且只有英文的档案才写得详细”。[5]

广州解放后,广州海关代管粤海关档案。1955年6月,中共华南分局成立清理敌伪档案领导小组,对国民党政府机关的档案进行清理。广州海关成立7人清理小组,从1955年10月至12月对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至1949年的粤海关档案进行全面清理,并重点对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的档案进行敌伪人员清理,逐件清点。对粤海关与总税务司署、各海关以及地方政府、领事馆、洋商等往来机密函电、令呈等进行深入清理审查、重新分类、编目装箱,粤海关档案重新清理后装成87箱。[6]

20世纪60至80年代,广州海关先后将粤海关档案移交省档案馆集中保管。1962年前后及80年代初,广州海关将代管的粤海关档案先后移交省档案馆。

至2022年,馆藏粤海关档案5128卷,时间为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至1949年,包含“秘书”“专题”“社会情报”“贸易年报”“总税务司署广州办事处及粤海关应变活动”等14项内容,绝大部分为英文档案,打印和手写并存。重点档案包括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以后广东各个口岸对外贸易情况及统计数据,1947年中国参加日内瓦关贸总协定会议材料,《每日时事报告簿》和《各项事件传闻录》情报记录,辛亥革命及其局势分析等。

粤海关档案于2017年入选广东省首批档案文献遗产。

三、建于非常时期的雷州关档案由湛江市档案馆移交进馆

1.雷州关成立于抗战全面爆发前夕

湛江雷州半岛有天然的深水良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法国借口两名海军军官在广州湾附近被杀,强迫清政府同意租借广州湾作为海军基地,广州湾从此成为由法国管辖的租界地。此后,清政府意图在租借地内设立海关,但未得到法国当局“同意”。广州湾周边原有的关口关卡几易其主,运作艰难。

1911年(清宣统三年),清政府同意将粤西高雷地区粤海关监督管理的雷州、黄坡、石门、大埠等四个关卡交由粤海关税务司管理,准备在广州湾租借地内组建归辖粤海关税务司管理的高雷常关,以图更加牢固地掌控广州湾租借地往来贸易。高雷常关设立后,扩充为13个关卡,但因社会动荡、资金缺乏,所辖边界较长,缉私任务繁重,又受法帝国主义施压,运行难以维系。1913年6月,粤海关税务司宣布放弃对高雷常关的管辖,撤离常关人员。1931年,国民政府撤销粤海关所辖的粤西地区常关机构,并由距广州湾最近的琼海关在梅菉设立广州湾边区中心办事处,管理粤西的梅菉、麻章、雷州3个段所属12个分卡。次年,该办事处改属北海关管辖,由梅菉迁往遂溪麻章。

由于法国在广州湾租借地实行无税港制度,粤西地区和广西玉林、博白、陆川等地的货物集中进出广州湾,走私情况极其严重,对关税管理冲击极大,以北海为主的周边地区强烈要求广州湾设关征税。1928年,北海商会向广东省政府呈请设立广州湾海关。由于北海关距离广州湾较远而无法“节制”,1935年底,国民政府财政部批准同意以原雷州分卡为基础成立雷州关,以建立一条“缉私警戒线”。1936年1月,雷州关税务司公署(简称雷州关)正式成立,直属海关总税务司署管辖。

受诸多因素制约,雷州关所辖地区变动较大。成立后所辖区域曾包括广东西部和广西东南部所属的各个分卡。1936年建关时,雷州关接管了北海关移交的广州湾周边12处分卡和3个分所。1943年日军侵犯广州湾,雷州关总关撤退到广西玉林。由于广州湾地理位置特殊和无税港制度,加上战时上海、广州、香港等沿海港口相继沦陷,广州湾成为中国通往海外的唯一吞吐港,雷州关的业务得到极大发展。至1945年9月,雷州关所管辖的广东、广西境内的分支关卡共22个。据统计,1939年雷州关监管的进出口贸易值是1936年的13倍,1941年达到4.25亿元(国币),居国统区海关之首(仅次于沦陷区的上海、天津),[7]为抗战胜利和粤西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发挥了重要和特殊作用。

2.雷州关档案由湛江市档案馆移交进馆

1949年12月,湛江解放,湛江市军管会接管雷州关。雷州关档案后移交湛江市档案馆保存,并根据省档案局要求对其进行整理。由于旧雷州关档案在接收后几经周转,比较凌乱,经整理保存下来的档案共609卷。其中,英文档案265卷(包括电报、缉私报告及各种登记本,上级的有105卷,雷州关有137卷,事务性有23卷)。中文档案有344卷,大多数是雷州关与总署、各支关来往文件。重份文件较大。湛江市档案馆“按基本分级,适当区别问题,按作者、名称组卷”的方法进行分类整理,1966年5月,移交省档案馆。[8]

3.雷州关档案主要内容

雷州关设五个职能课:总务课、缉私课、会计课、秘书课、监察课。1945年广州湾收回后,增设港务课。该关主要职能是对广州湾贸易稽征关税,围绕征税对出入境人员和运输工具进行相应监督管理,并为防止偷税漏税与违反有关管理规定而开展缉私工作。馆藏雷州关档案围绕其五课职能而形成,共1001卷,内容主要包括海关系统内的行文,以英文为主,涉及海关业务、人事任免、政策法规、外事来往等方面 。其中雷州关给总税务司的英文报告、函呈和总税务司的答复属于该关的核心文件。内含电报、缉私报告、海关年报、总税务司通令和雷州关税务司通令等。总税务司通令是旧海关的业务政策法规,雷州关据以转发“税务司通令”。由于当时广州湾沿边的走私猖獗,缉私报告涉及多种走私案件。

雷州关成立相对较晚,海关实行“以中文为主”,以中文形成的文书,包括业务通令、对外布告、业务会议记录、机构人员变动命令、与地方来往函件等,其中有不少关于抗战时期经济禁运记录。

四、拱北关、江门关档案由拱北海关移交进馆

新中国成立后,拱北关、江门关档案由新成立的拱北海关代管。1959年9月4日,拱北海关上报海关总署《关于代管的旧海关档案移交问题的报告》,详细报告了其接管拱北关、江门关档案的经过及其处理情况。[9]

1.江门关档案损毁严重

1938—1939年日军侵占期间,江门关将档案全部运存澳门拱北关。日常文书工作分由江门、拱北两地办理,导致档案常在两地往返调阅。由于管理不严,有些案卷调阅后往往不归回原卷。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这些档案仍未整理。1949年10月江门解放,江会区军管会接管江门关时档案凌乱残缺。

解放初期,江门海关将旧江门关档案装在木箱或麻袋里,堆置在地下室,部分账册、报表、文件等被当作废纸处理。有些案卷,如1882—1891年(清光绪八至十七年)海关报告下册,总税务司通令第28卷、第30至32卷等,在两地往返调阅时已散失。1956年,根据海关总署要求,江门海关才进行清理。但这些档案堆在地下室受潮,卷面线绑扎绳索多已发霉、脱落、损坏。经清理,整理出中英文档案1456卷,图书资料1313册。

2.拱北关档案遭人为损毁

拱北关档案原存于澳门拱北关内。1949年11月5日,石岐市军管会接管拱北关,设在澳门的海关机构随即迁入内地。1951年,拱北海关将旧海关档案搬到内地,将档案与一些表报、单证、账册、废纸等混杂堆放在货仓内,潮湿发霉,遭白蚁蛀蚀,待发觉时已损毁严重,有的被蛀去一半以上。少数密件及房契等放在保险柜内,因而保存下来。解放初期,许多单位经常将旧文件旧档案用其背面作油印纸、草稿纸等,甚至随意销毁,并将大量拱北关档案被运往江门纸厂交换纸张。1952年11月,拱北海关又将积存的一批废纸、旧报纸、各支关及海上辑私所存的仓单付本、内部通知等,送往江门纸厂换纸。由于人为损毁严重,所剩旧拱北关档案数量极少,当时仅有伪总税务司通令、拱北关呈文、零散文件和内部文书等34册,图书资料134册。[10]

目前,馆藏拱北关档案33卷,为英文档案,主要包括拱北地形图、拱北关税务司与总税务司李度往来密件与江门关往来文函等。

五、因清查敌伪工作北海关档案未及时移交进馆

北海关成立于1877年(清光绪三年)三月。1883年总税务司通令对北海关的关区描述为“北海关管理从东兴到涠州岛之间的沿海地区”。[11]

1954年中共北海市委在组织清理敌伪档案时,因深挖潜特需要,将旧北海关档案分为两部分处理,一部分是清理出旧北海关档案送往广州海关,另一部分是清理出有关东兴、钦州支关搜集的情报材料、伪军政材料等档案移交合浦专署档案馆(当时东兴、钦州两县属合浦专署管辖)。1959年北海市公安局发现旧北海海关及其所属东兴、钦州支关均搞情报活动,曾搜集过钦廉地区地下党和游击队的活动情况。为通过翻阅敌伪档案发现更多“问题”,运往广州海关的旧北海关档案,1961年经省公安厅交涉运回40多箱,由北海市公安局保管;北海市公安局亦向合浦档案馆要回北海市前交的海关档案,共12卷另20本和几百份零星材料,都是1947年以后的材料。后来合浦档案馆曾多次催还,而北海市公安局认为这些档案应归回北海保管,双方产生不同意见。[12]

1963年3月17日,湛江专署公安处向湛江地委报告,希望就北海与合浦两地保管使用旧北海关档案进行协调。3月23日,湛江地委办公厅向省档案局报告请示处理意见,称旧北海、湛江等海关档案(包括由广州海关和合浦县档案馆交回的在内)应由省档案馆接收保管。鉴于清理敌特工作需要,建议档案暂由北海市公安局办理借阅手续后进行保管和使用,待北海市公安局清理工作结束后再移交省档案馆。如合浦县有关单位的工作需要时,可以向北海市公安局借阅,阅后退还。[13]

1963年4月16日,省档案局批复,伪北海海关的档案(包括由广州海关和合浦县档案馆交回的在内),“可以暂由北海市公安局保管使用,但是应按照立卷原则,妥加整理保管。不能从中抽出所谓政治档案,而破坏文件之间的联系。同时编造案卷目录送省档案馆掌握,待省档案馆认为要移交时再通知北海市公安局移交。在未移交省档案馆以前,如果合浦县及其他有关单位因工作需要时,可以向北海市公安局借阅,阅后退回。湛江市公安局保存的伪湛江海关的档案,亦应按以上办法与省档案馆联系和处理。”[14]

此后,由于多种原因,北海关档案一直未移交省档案馆保管,目前保存在广西北海市档案馆,共有409卷。主要内容为海关关务、缉私、进出口物资和管理、结汇、关税、财政、关警武器,日军入侵北海的报告等。

六、因备战需要琼海关档案由海口海关移交进馆

琼海关成立于1876年(清光绪二年)四月,其税务司公署设于海口。1939年2月,海南岛沦陷,琼海关被日军接管。1946年9月,改为雷州关琼州支关,1949年1月恢复为琼海关。1950年5月1日,海南岛解放,海南军政委员会接管了琼海关。6月1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海口海关,隶属于政务院海关总署。琼海关的档案资料由新生的海口海关代管。

1965年11月8日,海口海关完成琼海关档案的整理,并按备战要求将这批档案资料全部装为45个木箱,其中英文档案8箱、680卷,中文档案8箱、159卷(有5箱散装未登记),资料29箱、2425册(另有参考价值的图书小说473本未装箱),并备有装箱目录,准备运往后方。但因当时海南属于国防前线,存放地方难找;同时,海南气候潮湿,木箱容易虫蛀腐蚀,保管困难。海口海关请示广州海关协调解决档案移交省档案馆问题。[15]

1965年11月25日,海口海关报广东省档案馆《关于伪琼海关档案资料移交问题》。随后,琼海关档案顺利移交省档案馆。[16]

目前,馆藏琼海关档案2162卷,时间跨度为1875年(清光绪元年)至1950年,主要内容包括清末两广总督、琼州府及民国初年广东都督府等地方政府、官员及琼海关关于禁止拐骗妇女出洋、关税税率等问题给琼海关的照会、函件,地方政府、各商号有关进出口货物违规案件处理等给琼海关税务司的函件呈文等,大部分为海关规定章程、业务专案、往来函文等。

至2022年,广东省档案馆馆藏近代广东10个海关的档案共13260卷,近代海关出版物2855卷。其中:粤海关档案5128卷(1861—1950年),九龙关档案2251卷(1861—1950年),琼海关档案2162卷(1875—1950年),潮海关档案1389卷(1860—1949年),雷州关档案1001卷(1875—1949年),江门关档案769卷(1902—1949年),曲江关档案371卷(1928—1949年),三水关档案151卷(1875—1943年),拱北关档案33卷(1911—1949年),梧州关档案5卷(1894—1946)。

省档案馆一直重视做好海关档案的保护和抢救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先进设备对馆藏海关档案进行缩微胶片摄制,并逐步封存保护原件,以缩微胶片取代原件调阅利用,较好处理了保护、利用和研究的关系。

猜你喜欢
税务司拱北雷州
雷州书法
拱北隧道电力载波智能调光系统
雷州古建筑符号的审美价值研究
拱北隧道智能诱导系统
拱北隧道排水泵控制方案优化设计浅析
粤海关税务司署档案的构成与内容概述
雷州书画作品选
清季粤海关库款侵蚀案及其治理
——兼论税务司制度对监督制度的影响
雷州湾海域悬浮物浓度遥感监测研究
中国近代海关税务司监督机制的建设过程及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