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华侨文化与广东高水平开放

2023-04-30 09:31田丰
岭南文史 2023年3期
关键词:华侨广东人才

田丰

广东是华侨华人大省。近代以后,华侨文化赋予岭南文化开放、创新、重商、务实等特色。深入研究岭南华侨文化,[1]挖掘和用好华侨文化资源,是发挥广东文化优势,激活开放动力,推动广东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全国前列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当前文化强省建设和文史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开放是华侨文化的根本特质

人类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是民族国家之间的往来和交流,从经济、政治、文化到人的往来和交流。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吸纳和融合了世界的历史人文,也在经济文化交流互动中走出国门,开枝散叶,形成了华侨华人和侨乡。因此,华侨是开放的产物,开放是华侨文化的根本特质。岭南华侨文化与中华民族、岭南发展休戚相关,与中华民族和岭南地区同命运共荣辱,与世界历史发展同行,是时代的先声,也是时代的回声。

1.岭南古代华侨:走出国门的探险者

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早期华侨也多产生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绵延两千多年,跨越亚欧非,成为重要的洲际贸易通道,对广东和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唐宋以后,随着中原人的不断南迁和南岭梅关等五岭古道的开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贯通,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融会,广东逐渐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许多发明如指南针等由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不少岭南人首先是潮汕人开始到东南亚等地经商定居。“大致从宋末起,基于民族感情,一些不臣服异族统治的忠义之士开始向海外移民。明清时期,在海外贸易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潮汕人开始走向海外”。[2]明嘉靖万历年间,就有几个海寇商人集团在明政府高压逼迫下出走,定居在菲律宾和暹罗。清乾隆嘉庆年间,大米国际贸易使潮州与东南亚(特别是暹罗)的交通有较大发展,许多潮洲人因此定居东南亚。马克思说过:“水路作为自己流动、自行运动的道路,主要是商业民族的道路。”[3]自古以来的海外贸易使岭南华侨善商业、务工艺、履巨海、涉洪涛,体现了冒险开拓、四海为家精神,这是初期岭南华侨文化的一个特点。然而明朝中期起,收缩海防成为一种趋势,而清朝由于政治和文化原因,更是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广东海外移民仅是违禁的个别地方性现象,这时的华侨文化是一种边缘性的文化。

2.岭南近代华侨:海外创业的先行者

近代的全球化以英国工业革命为引擎。现代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又促进交换和大生产,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互相往来和相互依赖所代替。发端于广东虎门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传统中国那种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打破,以屈辱的被动的形式卷入全球化浪潮中来,在中国人寻找出路和世界市场对人力资源渴求的“推力—引力”的作用下,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海外华侨华人和侨乡,也由此形成了岭南华侨文化。其有三个精神特征:

艰苦创业。19世纪中期,大批江门五邑人远涉重洋赴北美淘金、修铁路,以艰辛的劳动和巨大的牺牲为美国西部开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美国1882年《排华法案》出来前,有近30万人的男性华工进入美国);一批批的广府人、客家人到古巴、马来西亚等地种植开矿,一批批潮汕人到泰国等地经商,一代代高要人到澳大利亚开垦种菜。广东华侨用血汗和智慧活跃在饮食、药材、制衣、商业、金融等行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革命救国。广东是近代民主革命思潮兴起之地,因而粤籍华侨得风气之先,积极拥护和投身民主革命。他们不仅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提供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支持,而且许多粤籍华侨回国直接参加革命,发动了广州起义、惠州起义、潮州起义等。[4]所以孙中山先生说“华侨为革命之母”。在抗日战争、建立新中国后的各个时期,粤籍华侨都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情系桑梓。“月是故乡明”。海外华侨无论走到哪里,都割舍不了亲情乡情,通过“侨批”等各种方式保持与家人沟通亲情。“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在当时允许双重国籍的条件下,许多海外华侨特别是五邑华侨怀有一个“金山梦”,即到美国发展成功后,衣锦还乡,叶落归根。开平、台山及珠三角地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华侨纷纷回乡建起一幢幢融合东西方文化风格的“碉楼”,作乡亲防匪和居住之用。份份侨批、幢幢碉楼无声诉说着华侨“下南洋”“过西洋”及乡愁的故事。

3.当代华侨:改革开放的贡献者

改革开放是党自觉把握世界潮流的伟大觉醒,是中华民族主动参与全球化赶上时代发展的关键一招,体现了可贵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曾经作为鸦片战争主战场的广东,充分发挥地缘和华侨资源优势,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一历史转折和发展过程中,粤籍华侨为广东乃至全国对外开放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岭南华侨文化大放异彩,写下了崭新的历史篇章。其作用和贡献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敢为人先。海外华侨是开发建设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的先锋。祖籍广东澄海的谢国民先生经营的泰国正大公司集团在深圳取得“001号”中外合资企业营业执照,与美国大陆谷物公司合资建立年产8万吨的饲料公司,是深圳特区也是全国最早的侨商和外资项目。1982年正大集团又相继在珠海、汕头领取了“001号”外商营业执照,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华投资的侨商集团。[5]我国第一家五星级宾馆、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间外资银行、第一所侨资大学等,都是广东侨胞投资建设的。据统计,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来自侨资的建设投资占百分之七八十。正是侨胞这种“敢吃头啖汤”的敢闯敢试精神及其示范效应,使经济特区和广东成为开放的热土和窗口。

融贯中外。从经济特区到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华侨华人都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如东南亚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有华侨华人约4000万人,以闽粤华侨居多,其中粤籍华侨华人近2000万人,他们为住在国与祖国的建设及其友好关系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马来西亚时说:几百年来,一批又一批中国人漂洋过海,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艰苦创业、繁衍发展,为马来西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种族和睦做出了重要贡献。马来西亚华侨华人是中马友谊和合作的亲历者、见证者、推动者。[6]华侨华人在移居海外,与不同族群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通过节庆民俗、戏曲艺术、饮食文化、中医文化、文学艺术等方式将中华文化传播到海外各地,潜移默化地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同时,又把海外现代文明、先进理念带进来,为改革开放注入新鲜活力,搭建起跨越文化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桥梁。

爱国爱乡。祖国富强、民族复兴是中华儿女包括海外华侨世代追求的伟大梦想。然而在贫穷落后的旧中国,这一梦想是难以实现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各族人民70多年的艰苦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正在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广东侨乡更是得风气之先扬帆领航。海外侨胞不但率先参与投资建设,而且大力支持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充分体现了“广东情、中国梦”。如在教育上,汕头大学、五邑大学的开办,暨南大学、嘉应学院等高校的新发展,以及全省各地基础教育的迅速发展,都离不开侨胞的慷慨捐赠。据江门外事侨务局统计,从改革开放到2005年,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共兴办大、中、小学2826间,占地面积达660万平方米;托儿所、幼儿园共478间,面积达到18万平方米;捐资赠物金额为60.7多亿元。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五邑侨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7]

二、岭南华侨人才是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动能

1.华侨人才是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广东要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粤港澳大湾区要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共广东省委不负总书记嘱托,提出了“1310”部署,赋予广东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更深层次的内涵和要求。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需要从规模性开放到结构性开放、产业型开放到制度性开放、贸易型开放到全局性开放。高质量发展也要求广东转变原有发展思路,进一步改变依赖要素积聚的粗放发展方式,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等新理念贯穿在高质量发展当中。这些新转变和新要求都需要充分发挥华侨人才的引领作用。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华侨人才对其所在国的法律制度、政策法规以及文化风俗十分熟悉,对广东开展高水平对外合作、广东企业“走出去”可以发挥良好的纽带作用。借助华侨人才的广泛人脉关系和商业合作资源,能够有效提升广东企业对外投资的效率和质量。广东企业在“引进来”方面,华侨人才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中国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中,华侨华人所占比例超90%,以广东为代表的沿海省份比例更高。部分华侨人才成功创立跨国公司,其海外投资首选区域则回到中国、回到广东。而东南亚一带的华侨表现格外显著,泰国正大集团、马来西亚郭鹤年家族等,都在广东进行了大量的投资。这些投资建设还为广东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有效推动了广东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2.发挥华侨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催化作用

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华侨华人蕴藏着丰富的智力资源,对广东科技创新功不可没。新一代高素质高技能的华侨人才遍布在人工智能、信息服务、高科技产业等领域,其中不乏领军人物和科学家,有可能直接推动广东科技创新上一个新台阶。如著名科学家颜宁在 2022 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正式宣布从普林斯顿回到深圳,任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创始院长。广东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当中,不少主要从业于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精密制造、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行业,成为广东科技创新最重要的生力军之一。依据美国亚裔学者论坛(The Asian American Scholar Forum)发布的报告,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至少有1400名美国华裔科学家从美国回到中国从事科研工作,其中一部分就是回到广东,有效提升了广东的国际竞争优势。

创新型企业是引进人才的重要载体。广东要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有赖于携带前沿科学技术的海外专业华侨人才。以芯片技术为例,我国面临比较严峻的“卡脖子”形势,芯片产业的各个环节都还存在不少短板,急需关键技术人才,海外的华侨人才无疑是广东打破技术瓶颈限制的关键。事实上,芯片行业最为关键、技术含量最高的设备光刻机,其产业运用技术局限正是由华人科学家突破的。华侨人才在芯片产业有相对丰富的智力储备。据统计,在海外科技创新高地美国硅谷,有两万多名华人工程师,其中很多人具有家国情怀、报效祖国之心,在待遇合理、氛围宽松的环境下,他们乐意归来参与广东的科技创新。

3.发挥华侨人才在“双循环”的支点作用

华侨人才在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上有特殊优势,这种优势可以转化为助力“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动能。广东负有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支点作用的使命。“双循环”新格局涉及要素流动、资源禀赋调整、产业链提升、体制规则优化等多个领域。“双循环”不仅是国内的大循环,更重要的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配置资源要素,既要满足国内需求,又能够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广东作为沿海开放的经济大省和华侨人才大省,利用华侨人才参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具有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带一路”与“自贸区”两大战略早与广东紧密对接,为广东华侨人才在“双循环”中发挥支点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十年共建“一带一路”,华侨华人成“桥梁中的桥梁”,搭建了广东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为“双循环”贡献了重要力量。广东的华侨人才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发挥“双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其一,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优势,立足国内大循环,积极投身创新创业,进一步挖掘内需潜力,全面提升广东自主创新实力;其二,借助联通中外的优势,强化国内外企业的沟通联系,更好地助力广东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稳定和延伸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提升广东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

4.营造引进和用好华侨人才的政策环境

华侨人才是世界各国和国内各省都希望争夺的重要资源,广东要有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营造引进和用好华侨人才的政策环境。

其一:完善广东华侨人才引进政策。进一步放宽华侨人才的准入要求,打破人才引进的体制机制障碍,尤其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的人才互通互认,吸引更多华侨人才来粤。借助深圳前海、广州南沙和珠海横琴等重大平台在先行先试中的机会,探索更加灵活柔性的海外华侨人才引进政策措施。针对科技创新“高精尖缺”等领域,设计专门的海外高层次华侨人才引进政策,解决高层次人才发展的后顾之忧。其二:打造良好国际化营商环境。为满足越来越多华侨人才回乡投资兴业的趋势,出台系列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匹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平台。在自贸区范围内,以规范性文件、行动计划、专项改革方案等综合性的措施,为广东营造引进和用好华侨人才探索经验。其三:构建综合性华侨人才发展载体。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方针,选择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国家和省级高新区、华侨经济开发区等,设立华侨人才事业平台或创新创业载体,打造华侨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成果转换的重点园区。设立华侨人才综合信息服务“一站式”窗口,为华侨人才提供足够的工作生活便利。其四:拓展华侨华人人际网络。以各级侨联、企业家侨团、留学生侨团为纽带,增强广东华侨人才与乡亲的感情交流,维护和延伸广东与海外的人际关系。组织好“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中国侨商投资(广东)大会”等经贸文化交流活动,为引进更多侨资外资以及推动广东企业走出去铺路搭桥。

三、引领文化开放,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水源头,是民族凝聚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华侨人才安身立命、创业创新的精神家园。广东要吸纳高端人才包括华侨人才,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最终要靠文化的开放,在文化开放中建设中华文明新形态。岭南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开放包容,这与岭南华侨文化形成和发展密不可分。弘扬华侨文化的开放性和现代性,是建设和传播中华现代文明的广东使命。

1.华侨文化的继承性和开放性

岭南的开发和发展,离不开中华文明的文化血脉,无论坚守家园还是远渡重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国精神,仁者爱人、以诚待人的中国价值,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中国智慧,始终维系着岭南人和岭南华侨的共同文化情结和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这段论述精辟地概括了华侨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指出了继承弘扬华侨文化精神的根本方向和伟大使命。

继承与开放是矛盾的统一体。开放是文化最好的继承,交往是民族文化得以保存的方式。近一百多年间,全球化大潮从西方向东方、从现代化中心向后发展地区席卷而来,就其内驱力而言,为市场扩张、投资贸易、科技创新所使然,伴随经济全球化,政治、文化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马克思早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8]然而现实世界历史是在进步与曲折中发展的。全球化与民族化、中心化与边缘化、一体化与多元化的矛盾持续发展,意识形态冲突、多元文明冲突、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冲突日益激化,催化了世界范围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的分化与重构。具有全球意义的华侨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影响。面对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引领时代,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应对世界历史剧变,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理想,提出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潮流,这为全球化新阶段的华侨文化当代发展指出了正确方向。

岭南华侨文化在坚守“根”“魂”“梦”的基础上,如何增强开放性和现代性,引领中华文明走向世界,这是一个重要课题。从当代海外华侨华人的使命担当上,有必要进一步推动文化转型:一是从传统人情文化转化为现代法制文化,做自觉守法护法的带头人。二是从宗族文化转化为公民文化,自觉确立现代平等契约精神。三是从边缘性文化转化为主体性文化,既要守住“唐人街”,又要走出“唐人街”,在经济政治文化上融入居住国的主流社会。四是从一元论思维转化为多元论思维,无论是家族文化、民系文化、种族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凝固不化的,其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都是在与他种文化的交往交流中不断拓展的。和而不同的类文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生命力。

2.华侨文化的本土性和世界性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只有在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上才是可能的。从历史发展的长河看,海外华侨和祖国特别是侨乡是一个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作为著名侨乡的广东,得华侨文化、海洋文化、商业文化风气之先,成为东西方文化冲突和交融的结合点,并由此成为近代中国新文化的生长点和现代化文化的先行地。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广东有担当、有条件做好“侨”文章,为推动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

(1)办好华侨文化生态区,加强华侨文化的保护与活化。文化生态是指非遗文化与物质文化、区域特色文化与地方社会历史发展、人文精神与科技教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保护与发展的状态和系统。广东华侨文化生态区的建设已取得重要进展,但整体上与同是著名侨乡的福建省仍有差距,必须给予更大的重视和支持。一是在建设好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基础上,支持、推动江门市创建国家级华侨文化生态区,支持、推动梅州市、湛江市分别创建省级客家华侨文化生态区、雷州华侨文化生态区。二是建立华侨非遗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保护及活化利用的评价考核机制,形成专家和当地市民全过程参与的开放互动方式,并邀请海外侨胞参与满意度的评选。三是在生态区建立“华侨文旅产业创新区”,享受横琴合作区的个税优惠及香港优才计划等政策,使之成为吸纳华侨文化资源的载体。四是大力支持岭南文化各主要民系社团举办国际性文化联谊活动,如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客属大会等。多年来在广州、江门等地成功举办的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影响深远,增强了海外侨胞的文化认同感。

(2)共建人文湾区,加强华侨文化资源的集聚与创新。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城市群和地区之一,担负着推进更高层次开放、当好“双循环”支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使命。“一国两制”是大湾区最大制度优势,濒临宽阔的太平洋是大湾区最大地理优势,具有侨特色的岭南文化共同背景是大湾区最大文化优势。充分发挥这种优势,实现华侨文化资源的回流与循环、集聚与创新,是实现大湾区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要充分利用大湾区著名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众多的优势,建设华侨文化英才汇集高地。推进三地人才在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无缝对接,探索推进三地专业人才通关的便利化等措施,建立一个华侨文化人才来去自由、方便的“特区”。继续办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广州留交会”“深圳文交会”,以及相关的人才交流平台,让大湾区成为各类华侨文化人才干事创业的美好家园。

要以侨生特色高校为主体,打造华侨学术文化创新高地。以暨南大学、五邑大学、汕头大学等侨生特色高校为主体,协同港澳和省内有关高校,在发挥培养华侨学生主体功能的同时,大力加强对华侨文化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基础研究上,结合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全球化进程中的移民趋向和问题、后现代主义文化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和挑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契合等时代之问深化华侨史、华侨文学、华侨经济学、华侨人类学、华侨民俗学等学科研究。在应用研究上,继续深化碉楼、侨批、名人故居、地方历史文献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讲好华侨故事,弘扬粤侨精神,推动侨乡文化振兴和文旅产业发展。五邑大学多年重视华侨文化研究,在学科建设、学术队伍建设、学术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特别是张国雄教授带领的学术团队为开平碉楼成功申报当选世界文化遗产做出重大贡献,产生了一批在海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体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优良学风。此外,暨南大学与省社科联合作,利用捐赠基金开展潮州文化专题研究的做法也值得倡导和借鉴。

(3)共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带,促进华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只要我们有比天空更高远的视野,有比海洋更宽阔的胸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必定会成为世界文明融合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海上丝绸之路遍布岭南华侨文化遗存,以华侨文化为纽带,必将更好地使中华文化、岭南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先进文明的交流互鉴。一是以广州为牵头共建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申遗联盟,夯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底蕴。二是共建华侨文化交流基金,支持和促进广东与粤侨居住国的民间文化外交。三是共建侨报、侨刊、侨台、侨网交流机制,搭建海内外传统侨媒、新侨媒交流互动平台,讲好中国故事、岭南故事、侨乡故事。四是共建华侨文化智库,推动广东学术界与海上丝路各国学者的对话,传播中华现代文明,增进21世纪人类文明进步共识。

猜你喜欢
华侨广东人才
人才云
我的华侨老师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广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