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遗产的现代化建设

2023-04-30 09:31徐真华
岭南文史 2023年3期
关键词:大湾文化遗产历史

徐真华

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大湾区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创新发展和活化利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大湾区现代化都市群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如何在“创新发展优先”“高端制造业优先”“扩大消费优先”“保就业优先”的行政焦虑中充分考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将其纳入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战略,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看,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而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发展史上时间和空间的文明遗存,记载着文化与民族、与方言、与宗教、与社会活动方式、与生产方式、与风土习俗、与自然环境的深切关系,蕴含着人类在不同文化生态中的存在经验与智慧,维系着华夏文明赓续千年的根脉。因此,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要厘清其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更要充分认识其在现代智能城市建设中的人文价值。

文化人类学推崇文化整体论的科学理论,强调人与社会、与环境、与文化生态的内在联系,追求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相结合的遗产保护方式。静态保护主要指各级各类公立、私立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固定的馆藏保护,以及基于电子数据的数字化记录式保护;动态保护则更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流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非遗传承人对于具体非遗项目技艺的展示、文化内涵的挖掘、文保人员的培训以及著书立说、影视展播等(包括对区域方言、传统手工艺、民间说唱艺术的田野调查),把传统的历史遗存、民俗、手工技艺融进现代生活,拉近古老的非遗项目与现代人都市生活的距离。

历史文化遗产项目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与民俗传统,积聚着经数百年乃至数千年岁月磨砺的人文胜迹、文化哲学观念、情感表达和价值判断,其呈现形式常常为古老的生活、生产遗存、建筑遗存、文字遗存(珍稀善本);也常常表现为一种技艺(如潮州木雕)、一种活动(如客家山歌)、一种过程(如广州花市、澳门年俗“谢灶”),反映出大湾区不同区域文化对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感情生活和审美情趣的美好追求。因此保护并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

大湾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科学的认知,需要避免与“搞活经济”“旅游创收”捆绑发展的政策误区。

一方面应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项目的理论研究,重点研究列入国家保护名录遗产项目的历史渊源、人文内涵、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为项目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建议国家教育部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设置“历史文化遗产专业”,招收考古学、档案学等关联专业的本科生,有针对性地培养历史文化遗产的专业研究人员、专业技艺人员、专业文推人员,提升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水平与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亟须在国家层面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原创作品、民俗学、博物学研究成果、非遗传承人的恢复性、传承性发明创造有效保护,防止成果被滥用、被侵犯。

历史文化遗产凝结着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自强自立的创造精神,体现了人作为一种自为生命的目的与意志,记录着人类追求真善美的足迹与成就。时至今日,其人文价值所体现的正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因此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活化利用的社会实践中,应该旗帜鲜明地确立其人文价值的本真地位,而不是本末倒置,片面地追求项目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

21世纪头二十年,由笔者牵头,先后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各建立了一座历史文化陈列馆。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已故梅州籍著名作家程贤章高风亮节,生前将其毕生收藏捐献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程贤章收藏陈列馆”就坐落在广州大学城广外南校区图书馆内。陈列馆保存的二千多册珍贵古籍,其中不乏宫廷内府旧刻、名家珍稀抄校及民国新善本,部分红蓝印本、金镶玉装裱印本,蓝格抄本为明成化刻本,明万历南京国子监刻本,明崇祯“汲古阁”刻本,清康熙“匠门书屋”刻本,清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校刊,清乾隆宗室弘晓“明善堂”重刊。传承有序,堪称上佳精品。加之大量文玩旧物、历代端砚,陈列馆作为广外中华历史文化教育基地而深得海内外莘莘学子喜爱。从广外退休后,笔者应邀担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校长多年。机缘巧合,我有幸主持了越秀外院民俗博物馆“耕读传家”的筹建工作,收藏浙江民间从晚清到民国家居用品数百件,那一床一桌一椅一柜一箱仿佛还留存着当年家中长辈先人使用时留下的体温;旧时乡下常见的打谷机、水车、蓑笠、石臼、石磙、碾盘,似乎还浸透祖辈辛勤劳作的汗水;而一块块精美的木雕、砖雕、石碑无不镌刻着一个个生动的传说和故事。参观的同学们不无感慨地说:陈列馆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件件文物古玩,也不仅仅是我们祖辈先人劳作与生活的场景,它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那是我们永远无法割裂的文化根脉;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那是我们这一代人正在经历着的现代化蜕变。我们为有这样的根文化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应该与现代化智能城市建设同步。在大湾区的发展建设规划中,应该将历史文化遗产项目的发掘与保护纳入城市发展战略,作为振兴湾区国际化都市群文化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合理规划“遗产保护区、展示区、体验区”等功能区域,合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工作室、展示室。建议主管社会科学研究的政府专职机构、主管文化事业的政府直属单位设立专属研究课题,组织专门力量,建设大湾区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在大湾区历史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基础上,创建更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数字化民俗博物馆,实现大湾区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

为此,大湾区宜尽快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规范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为大湾区历史文化遗产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最重要的当然是将历史文化遗产的建设纳入各级政策的财政预算,设立专项基金,直接用于遗产项目的保护、开发、展示和研究。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活动的见证,蕴藏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已经成为都市人现代生活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营养。伴随着互联网文化、动漫文化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更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更需要中华根文化的培植。地处全国经济大省和对外开放的前沿,粤港澳大湾区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活化利用方面一定能做得更好。

猜你喜欢
大湾文化遗产历史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