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岭南文史》“不惑之年”

2023-04-30 09:31司徒尚纪许桂灵
岭南文史 2023年3期
关键词:岭南文化文史岭南

司徒尚纪 许桂灵

2023年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成立70周年,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年份;同时也是《岭南文史》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一份文史期刊,创刊40周年,到了“不惑之年”。特殊的机会,感触良多。《岭南文史》成熟、坚定,拥有广大的作者和读者群体,声驰岭表学坛。作为它的一位忠实读者和撰稿人,抚今思昔,感慨之余,写点文字,以表示对省文史馆和该刊的追忆、崇敬和感谢之情。

一、坚守办刊宗旨,不为社会风潮而动摇

《岭南文史》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主管,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主办的文史综合类期刊,以研究岭南地区历史、探讨岭南文化艺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促进学术交流发展为宗旨。

40年间,该刊坚守这一办刊宗旨,毫不动摇地用以指导刊物选题,审查文章、书画、照片、题刻等内容的政治倾向、风格特征等,把握党对刊物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宣传岭南文化特色,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服务。

刊物创办之时,正是改革开放之初,商品经济潮流涌动,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出现,冲激着新闻出版业。功利至上的趋向左右了一些期刊,它们或改变刊物方向、名称,或增减篇幅,或更张内容,一些庸俗、低级的东西充斥其间,满纸铜臭,误导了不少读者。在这种背景下,《岭南文史》的决策者不忘初心,能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一关键时刻刊物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坚定地把握刊物大方向不动摇,刊物核心内容不变更,刊物服务对象不转移。在40年风雨历程中,《岭南文史》经受了从内刊、创刊、公开发行等阶段,不断发展,从一份地方刊物成长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深受学术界、地方史志界、文化教育界、文史爱好者等欢迎的期刊,牢牢地确立了在全国同类刊物中的崇高地位,成为飘扬在岭南大地上一面鲜艳的杂志旗帜,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二、集岭南历史文化之大成

《岭南文史》是一个包容广泛,内涵深刻,类似地域文化百科全书式的期刊。举凡岭南建置历史沿革、人文变迁、海洋、边疆史地、民族、宗教、方言、学术、文学艺术、工艺美术、园林建筑、文物、考古、历史事件、人物、华侨华人、对外关系等,林林总总,包罗万象,涵盖了岭南从旧石器时代到现当代有关历史变迁;从五岭山地到曾母暗沙,广袤约达350万平方公里海陆国土发生的历史事件。仅其设立的大类标题,即出现过文化论坛、华夏英才、粤海艺坛、关注话题、文物考古、民众大观、华侨史话、海外华人、史林一页(叶)、史海钩沉、岭南掌故、海外关系、港澳旧闻、百粤源流、舆地沿革、诗词欣赏、宗教丛谈、四海文萃、学术动态、新书评价、学者评价、读史随笔等,甚至还有为对外旅游服务、略带文化性质的“英语角”等,其涉及面之广,蔚为大观。此外,还出版若干期专集。省文史馆将创刊至2011年100期发表的文章共1200多万字之精选,汇编成《岭南文史精粹》凡四册,即《史地篇》《文化篇》《人物篇》《社会篇》,公开出版发行。仅《史地篇》即从史地大类113篇文章精选50篇,达50万字,基本反映了岭南史地概况、特点和发展规律。正如省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员侯月祥所言:“在《岭南文史》登载的涉史地文章,作者大多数为学术大家”“考虑到史地的专业性、科学性、部分内容还涉及国家利益,思想性、政策性要求较高,所以编辑部有选择地刊登了不少大家、名家之作”。这代表了该刊选择入选作品的要求和标准。

该刊百期至今又过了10多年,总数已达152期。最近10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岭南文史》紧跟时代潮流和发展形势,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岭南文化丰厚的文化资源方面,又迈出新步伐。如2016年第4期刊登陈海烈《尘封二百载,秘籍显新容——陈昌齐诗文集影印出版简述》、2020年第3期《岭南文化又添一道亮色——陈瑸全集出版座谈会综述》,介绍雷州半岛两位久被湮没的学问大师的业绩,即为这方面的代表作。

中山大学已故王起教授曾为岭南文化作诗曰:“岭南文化,蔚为国光。融通中外,莽莽苍苍。韩潮苏海,奔腾千载。崛起康梁,笼盖近代。取精用宏,继往开来。资我长辈,育我英才。”此诗写尽岭南文化的地位、建树和辉煌。《岭南文史》对岭南文化的推介,可谓不遗余力,收入精粹集之《文化篇》,即达112篇,细分文化教育、语言艺术、科技建筑、民俗、饮食等,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大从一个区域文化,小到一种风俗活动,一个藏书楼,无不追源溯本,备述其详。如说岭南文化可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板块,广东文化又细分为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和雷州文化,这都是宏观分野。小则如相恋男女并行由花尾渡转曰“拍拖”、广东凉茶起于鹤山、广州同类商品归档曰“栏”、黄佛颐《广州城坊志》列举“栏”字地名26处等,尽显广州商业街特色。

又堂号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和亮点,蕴含丰富的血缘、史缘、地缘内涵,具有重大的族群、人类、社会、文化等理论和应用意义。过去对其认识肤浅,甚至被指责、批评,故研究者不多,是一个荒芜的科学领域。《岭南文史》2011年第2期发表侯月祥《客家族谱中堂号、堂联对客家人文化意识的诠释》一文,对此作了全面、系统研究,包括客家139姓堂号、堂联,罗列无遗,洋洋洒洒,凡1.5万言,蕴含客家人血缘、文化意识、社会责任、参与意识、多种美德、地缘、史缘关系等,是一篇关于客家族群文化人类学、文化地理学的上乘之作,也是该刊多年所罕见宏文大论。而短小精悍之作,也随刊可见,如张松龄《广州最早创造方便》、余华立《英德擂茶粥》等皆不满1000字,却能言简意赅,说明一种文化事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为岭南人物鼓与呼不遗余力

岭南位处边陲,背山面海,中外文化荟萃,人杰地灵,气标全国,绝非“文化沙漠”。持岭南为“文化沙漠”论者不是偏见就是无知。为纠正历史偏见,还岭南文化本来面目,《岭南文史》创刊以后,不断为岭南人物鼓与呼。在百期中,从大量的时代先驱人物中选择74人,包括岭南内外为中华文明做出重大贡献的代表人物,介绍他们的生平、成就、贡献和影响。这其中有名垂千古的舜帝、“第一位南下干部”赵佗、“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冼夫人、印度佛教中国化的慧能、“广东第一状元”莫宣卿、民族英雄代表袁崇焕、清官陈瑸、百科全书式学者屈大均、中国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岭南画派之宗高剑父、知名学者张竞生、学术泰斗饶宗颐等,以及一批革命志士。实际上,入选《人物篇》诸公,在他们名字背后都有着深厚的科学文化积淀,辉映着万古不灭的光辉。其中有些人物有赖于《岭南文史》的推介而流传社会,走上学术,影响大众。如舜帝,长期被视为神话人物而不是历史人物,幸得中山大学黄伟宗教授作为《人物篇》压卷之作《珠江文化的始祖——舜帝》认为,在上古三皇五帝时,舜帝已南巡到珠江流域,将岭南列入中原文化范畴,最后崩于苍梧之野、葬于零陵。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地形图》上有舜帝墓,验证舜帝南巡之事不假,《尚书·舜典》《山海经》《史记·本纪第一·五帝》等史籍有载。说明岭南文明史,比曲江石峡遗址出土栽培稻4000多年要早,岭南文明起源和黄河、长江文明相比,至少在伯仲之间,而不是远远落在它们之后。这一论断,为被颠倒、被湮没了的珠江文明史、岭南文明史重新颠倒过来,是一个很大的文化贡献。《人物篇》将此文列为卷首之作,是创新之举,也体现了编纂者的胆识和勇气。

《人物篇》所载,大部分是岭南人,但也有不少贬官逐客,流落岭南,也是岭南之幸。这些文化名人,再迁广东的有唐代韩愈、刘瞻,宋代苏东坡等,他们在当地传播中原文化,宣传中华一统观,兴教办学,兴修水利,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消除陋习,改善民生,做了不少好事善事,为岭南人铭记至今。有些人物,罕见于史,为有《岭南文史》刊载,而彪炳史册。如唐代安徽徐州人刘瞻,是一代贤相,因忤逆皇上被贬岭南,以公平、廉洁著称,但很少为人提及,唯清阮元《广东通志》认为其“今连州人”,与其位居唐相极不相称。暨南大学袁钟仁教授对此不平有加,奋笔撰写《罕为人知的岭南唐朝贤相刘瞻》,历数其生平、业绩和际遇,才使其为世人知晓。类似这种案例,在《岭南文史》并不是个别,乃于近代人物,更不胜枚举,从林则徐、梁廷枏、胡泽璇、朱次琦、张之洞、丘逢甲、丁日昌、黄遵宪、吴趼人、邓观应,到孙中山、廖仲恺、邓演达、高剑父、陈垣、胡希明、田家炳、蒲蛰龙等,网罗了相当一部分岭南文化精英分子,可谓一卷在手,他们的业绩尽收。《岭南文史》无愧是广东历史名人的一座丰碑,将存世于永久。

四、岭南社会五杂俎

《岭南文史》前百期刊登的内容丰富广泛,除上述岭南史地、文化、人物以外,其余悉数列入《社会篇》,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宗教、移民、民族、华侨等门类,文章短小精悍,有骨有肉,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如谈政治,既有清初广东抗清斗争、林则徐禁烟运动,洋务运动与广州早期近代化,也有民初妇女参政,孙中山倡导公务员制,甚至还有旧广州娼妓问题,在多个层次、维度上展视昔日广东社会政局,以小见大,可补政治专著、历史教科书之不足。如黄伟《大军压境日 惆怅别长洲——蒋介石南逃广州在黄埔活动》,即披露了蒋介石撤出大陆、亡命台湾前在广州的三次活动。这位在广州发迹的中国国民党党魁,在当年黄埔军校旧址召集他的党徒开会,商议对策,妄图挽救覆灭危局。正如随行蒋经国诗中写:“花柳有持春正若,江山无主月空明”。1949年10月3日,蒋介石带着无可奈何的心情,飞离广州,抵达台湾,开始了他的孤岛生涯。这篇文章翔实记录了蒋氏这次辞行的惶恐、凄婉、狼狈,正是蒋家王朝崩溃前夕的最后一笔,这是一般历史教科书看不到的,而读者却能从文中领略改朝换代的沧桑感和兴奋感,也增补了不少历史知识。

广东盛产珍贵木材,以楠木至为上乘,每为朝廷采办,是一项苛政,但专题论述甚少。殊不知这其中浸渍着广东民众血汗。《社会篇》选用周林、张法瑞《清前朝广东皇木采办》,记述了清王朝为修筑北京宫殿、陵墓、不远千里,从广东大陆、海南五指山采办楠木,途经千山万水,运抵北京,供王室享用。这不仅是一项暴政,而且破坏森林植被,也是对自然的征伐。该文对广东楠木分布,采办过程,含勘查、运解、收贮、社会和自然生态影响等,披露无余。仅此一项,即可窥见封建统治者为满足私欲是何等的贪婪、残暴。耸立在北京王宫里的每一根巨柱,就像一位西方作家说的,美国太平洋大铁路每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具华工的尸体。这样的文章,既是对清王朝贪得无厌、姿意剥夺广东自然财富的揭露、鞭挞和控诉,也说明广东出产富饶甲于天下,从而成为封建肉食者敲骨吸髓的对象。

重商、开放是岭南文化特质之一,在经济活动中表现无遗。《社会篇》经济部分,致力于介绍广东商品生产和外贸,从汉代岭南商业萌芽到近代海南橡胶种植、陈济棠主粤金融政策和社会效果等。举凡唐代广府经济、宋代广东经济梗概、宋元广东粮食生产,明代广东市舶司、郑和下西洋,清代广东粮食生产,乃至近代广东产业兴起和配置等,无一不选择有代表性的相关论文,提供了它们消长、兴衰、隆替的一系列历史剖面,简明扼要地反映了广东经济发展历史规律,以及在相关经济部门、行业的表现,为读者了解广东文化重商、商品意识笼罩整个社会,至今商业经济甲于全国,“广东之富,在商不在农”等社会评价,提供了充分的历史依据。

岭南文化有一个显著特质,是有神论盛行,宗教文化大行其道,拥有深厚社会基础和庞大信众群体。一些人既使用最现代科学技术,却又迷信鬼神,是二律背反的典型群体。借助于《社会篇》的宗教文章,从珠三角古越人龙鸟图腾崇拜到唐代佛教大兴、南海神庙、怀圣寺兴建,鉴真东渡受阻留穗,南宗慧能崛起,明清道教传播,近代基督教布道,以及儒、佛道文化流布各地,都一一展现宗教文化在广东的扩布历史和景观,昭示宗教文化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是一种有多种社会功能的精神世界。孙中山在《宗教与政治》一文中指出:“国家政治所不能及者,倘能宗教以扶之,则民德自臻上理,人民愈相亲睦。”周恩来总理也说过:“只要人们还有一些不能从思想上解释和解决的问题,就难以避免会有宗教信仰现象。”[1]

广东作为古越人居地,图腾崇拜甚笃且持久不断,又以区位优势,外来宗教首途广东,代代不衰;加上外来居民复杂多样,信仰各殊,故精神世界林林总总,很多社会问题可借助于宗教力量得以调适,以故宗教文化之盛,较内地许多省区纷繁。宗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社会篇》正视这一现实,以一定篇幅收入多篇相关论文,是有其根据,且是一种卓识远见。改革开放后,广东外来工人数最多时达3000万人以上,还有一个庞大的外国人群体,在广州形成社会群落,他们中不少是各类宗教信徒,需要过宗教生活,故对他们精神信仰应有一定了解,以便和睦相处。唐宋时代广州设“番坊”,让他们自我管理,提供了成功范例,故这方面论文,可供今日建立对外来人口的管治,提供决策参考。

广东人口结构复杂多样,汉族以外,还有壮、瑶、回、满、畲、黎等少数民族,以及约5000万人(一说3000万人)的华侨华人,散布世界各地,被称为“海外广东”。而汉族本身又分为广府、客家、潮汕、雷州四大民系,他们的文化也有很多差异,这给广东社会管理带来不少问题,也是省情之重点之一。为有助于把握这些基本状况,《社会篇》罗列了“移民”“民族”“华侨”等专题,分别论述岭南四大民系形成发展、家族制度、移居台湾和海外史、岭南古代少数民族渊源、风俗和宗教信仰、华侨出国历史、清政府华侨政策、美国屠杀华侨历史事件、华侨对祖国和侨居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等。这些文章,均有的放矢,深得要领,当可满足不同社会阶层人士对相关专题的了解需求。

广东经济崛起全国,有“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之语。但也产生了人心浮动、人欲物欲横流、读书风气受影响的局面,使《岭南文史》面临很多新困难和考验。令人欣慰和敬佩的是,在省参事室、省文史馆领导下,《岭南文史》坚定不渝地办下去,且办得风生水起,越来越兴旺,这是与该刊主编深庆得人分不开的,从黄炳炎、司芳、罗康宁、麦淑萍到黄建雄、谭劲、陈海烈、符文申、侯月祥等,都矢志不移、费尽心力,坚韧不拔,从而使《岭南文史》这面文化旗帜高高飘扬于岭南上空整整40年。

40年之后,作为《岭南文史》的忠实读者,热切希望它一方面一秉既往办刊宗旨,坚守这片学术家园;另一方面,又应与时俱进,不断调适自己办刊形式,发行渠道,特别是应为建设广东文化强省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完全可以相信,《岭南文史》将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中国文史刊物之林,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丰富、更有新时代感的精神食粮。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文史岭南
忆岭南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岭南文化名家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雨岭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文史春秋
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与岭南文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