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柳州市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初探

2023-05-09 09:23宾振钧叶雪英罗书瑾黄云芳蒋宏郝小玲池昭锦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23年6期
关键词:全产业链发展建议食用菌

宾振钧 叶雪英 罗书瑾 黄云芳 蒋宏 郝小玲 池昭锦

摘要:随着柳州螺蛳粉从广西地方小吃发展为享誉全国的特色大产业,作为螺蛳粉产业上游的食用菌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文章分析了柳州市食用菌产业现状、经验做法和存在问题,立足柳州市自身资源优势条件,针对性提出推动柳州市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柳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方向,以期为柳州市螺蛳粉全产业链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柳州螺蛳粉;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 on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Edible Fungi Industry in Liuzhou C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IN Zhenjun, YE Xueying, LUO Shujin, HUANG Yunfang, JIANG Hong*, HAO Xiaoling, CHI Zhaojin

(Guangxi Subtropica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Nanning, Guangxi 53000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iuzhou Luosifen rice noodles from a local snack in Guangxi to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edible fungi, as the upstream industry of Liuzhou Luosifen rice noodles industry, ushered in a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experience, practice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Liuzhou's edible fungi industry,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Liuzhou's edible fungi industry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of Liuzhou's resource advantages, aiming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Liuzhou's edible fungi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for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of Liuzhou Luosifen rice noodle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Liuzhou Luosifen rice noodles; edible fungi; whole industrial chain; suggestions for development

2021年4月26日,習近平总书记视察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并强调:“发展产业一定要有特色。螺蛳粉就是特色,抓住了大家的胃,做成了舌尖上的产业。要继续走品牌化道路,同时坚持高质量、把住高标准。我相信,将来螺蛳粉产业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1]一碗螺蛳粉,配菜看含金:酸笋、酸豆角、毛木耳丝、花生米、腐竹片、鸭脚等配菜是衡量一碗螺蛳粉是否正宗、美味的重要标准。螺蛳粉离不开配菜,螺蛳粉的火爆“出圈”为相关配菜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和挑战。据柳州市商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高达600.71亿元,其中袋装螺蛳粉181.75亿元,配套及衍生产业销售收入达182.65亿元,全国实体店营业额约236.31亿元,原材料基地规模累计达到65万亩(1亩≈667 m2),“柳州螺蛳粉”地理标志首次跻身中国地理标志100强榜单,品牌价值达100.64亿元[2]。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的发展直接创造了30多万个就业岗位,带动原料基地农户20多万人,为助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做到了“一业兴百业”[3]。

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是产业振兴,而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如何利用好市场机遇,顺势而为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成为柳州市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如何积极应对增强螺蛳粉配菜产业链的韧性,大力发展食用菌等上游产业,促进螺蛳粉全产业链良性互动,走出一条注重科技创新、可持续绿色、集约发展、竞争力较强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成为摆在柳州市农业产业振兴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柳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经验做法、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柳州市应以适宜食用菌生长的生态环境区域优势为基础,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食用菌产业,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产业发展参考。

1 柳州市食用菌产业现状及经验

食用菌产业是柳州市传统优势产业,2022年产量约为9万t,其中设施产量6万t,设施产值5.5亿元[4]。近年来,柳州市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乡村振兴为落脚点、以区域生态优势为支撑点、以完善规划布局为发力点、以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食用菌研究创新团队技术加持为带动点,已经初步将食用菌产业打造成为了柳州市乡村振兴支柱产业。

1.1 以螺蛳粉全产业链为依托,重点布局毛木耳种植和初加工业,共享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红利

近年,柳州市出台《柳州市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条例》《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加快推进柳州螺蛳粉高质量发展工作总体实施方案》等政策和措施,重点打造“100亿柳州螺蛳粉产业”。毛木耳是柳州螺蛳粉的主要配料,需求量巨大,为保障柳州螺蛳粉原料保供应,柳州市通过扶持和做大龙头企业,带动各县区小微企业和个体农户共同发展,在柳州市郊区、融水县、融安县、柳城县等地布局毛木耳种植加工业。一是开拓产业发展载体,打造毛木耳种植小镇、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融水县“螺蛳粉+”原料木耳种植加工区等,食用菌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效益突显,尤其是融水县,2022年利用《柳州螺蛳粉原材料基地建设》项目发展木耳产业,完成总投资3500万元,其中财政衔接资金扶持868.6万元。二是不断突破创新,通过柳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融水县永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带动,以及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相关食用菌研究科技团队,在融水镇、四荣乡、香粉乡、永乐镇、三防镇等地建设木耳基地16个,建成栽培大棚80亩(1亩≈667 m2),种植毛木耳400多万棒,预计年新增鲜毛木耳5000 t,年产值达2000万元,设施建设可实现毛木耳连续5~8年稳定增收。

1.2 立足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探索开拓创新带动模式,扩大食用菌产业辐射带动力

柳州市融水、融安等县属于大苗山地区,生态环境条件好、海拔高,有着丰富的天然林木资源、优质的水资源以及独特的气候优势,是木耳、香菇种植优势区,种植的食用菌产量高、品质好。从2016年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科技人员通过实施《融水县贫困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创业基地及科技能力建设示范》《融水黑木耳产业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应用》等广西科技计划项目,在融水县建成菌棒生产基地104亩(1亩≈667 m2),黑木耳仿野生种植示范基地27个;研发了黑木耳新型颗粒菌种制种和接种、高寒山区代料仿野生栽培技术、无动力山泉水雾喷技术、采后干制整形技术等4项木耳全产业链核心关键技术。尤其是把研发的黑木耳新型颗粒菌种制种和接种新技术延伸应用到毛木耳和香菇菌棒生产中,不仅实现了高寒山区黑木耳的轻简化仿野生创新栽培,还降低了毛木耳、香菇制棒技术门坎,实现栽培技术不断创新,利于群众参与种植和创业。

在柳州市政府的支持和助力下,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科技人员加强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共同创建国家级融水县食药用菌产业星创天地。柳州市通过龙头企业与星创天地联合带动,推广统一集中制种和制棒、统一技术培训指导、统一栽培标准、统一供应农资,签订保底价统一收购的“五统一”合作新模式,降低群众参与食用菌种植的门坎;持续在柳江、柳城、融水、融安等县区大力推广木耳、香菇等食用菌种植,仅融水县,可实现每年新增产值2100万元,带动1000人以上实现增收;对有一定种植经验的农户和村集体,有创业需求的,则通过帮助成立合作社,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食用菌产业,辐射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2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虽然柳州市木耳等食用菌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2.1 政策扶持不强

广西对食用菌产业重视程度还不够。目前,自治区层面仅2017年出台了一份《关于促进食用菌产业提升发展的意见》(桂农业发〔2017〕102号)政策文件[5],柳州市2023年通过制定《柳州市“菜篮子”蔬菜基地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柳农政发〔2023〕2号),鼓励经营主体发展设施食用菌生产[6]。总体来说,对广西食用菌产业发展财政支持力度还需加大,精准聚焦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进一步完善鼓励科技研发的相关政策体系,推动全区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

2.2 研发创新驱动不足

许多研究发现,食用菌含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能够增强人体的体质[7]。张锦锦研究发现灵芝β-葡聚糖能够增强免疫力[8];周燕研究发现食用菌多糖能辅助抗肿瘤[9];牛君研究发现食用菌多糖能辅助降血糖,特别是对Ⅱ型糖尿病的作用潜力较大[10];王换换研究发现灵芝孢子粉具有抗疲劳作用[11];陈子涵研究发现食用菌提取物具有抗氧化作用[12];程孟雅研究发现食用菌多糖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稳态的作用[13]。这些理论研究为食用菌开发为功能性食品及功能成分开发为新型治疗和预防药物打开了科技创新大门,更加有利于扩大食用菌的市场。但是,柳州市乃至广西全区的农业科研机构研发能力相对薄弱,专门从事食用菌产业研究的科研人员不多,相关科研项目资金支持力度还不够,在木耳、香菇等食用菌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精准配方栽培、标准化生产、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等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突破不多,研发的新技术、新工艺实际应用率低,企业引进或研发新设施、新设备也不多,食用菌产业相关企业科技支撑意识还有待加强。目前,柳州市与食用菌相关的大型加工企业也不多,以食用菌功能成分提取及其延伸产品为代表的精深加工产品极少,产品开发层次比较低,食用菌附加值不高。

2.3 优质菌种少

目前,柳州市食用菌菌种市场呈现比较混乱的现象,菌种同种异名、菌种质量低下、菌种多代扩繁,菌种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甚至还有违背事实、夸大宣传等现象,并且柳州市大部分菌种和技术都来源于外地,尚未筛选育成本地主栽品种,菌种质量和稳定性难以保证。存在部分农户因使用质量低下食用菌菌种导致产量低下等问题。另外,某些菌种厂盲目引进新品种,没有经过品种试验,判断是否适宜本区域种植就直接推广,也导致出现各种质量和产量问题,生产效益不佳。

2.4 废弃物综合利用少

伴随柳州市食用菌栽培规模的逐年扩大,废弃菌袋、菌包乱丢乱弃或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沟渠或河里现象时有发生,还有村屯将废弃菌袋、菌包直接焚烧,对食用菌種植地区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种植户对废弃菌袋、菌包的再利用认识不足,且柳州市本地废弃菌包综合利用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科技程度也不高,综合加工转化利用率低。

2.5 品牌建設与销售弱

目前,食用菌生产逐步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方向转变,食用菌品牌化发展已经成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方式,但是柳州市关于食用菌的品牌建设力度还不够,柳州市未把食用菌产业摆到新兴产业的高度,政府没有参与到食用菌品牌建设与经营中去,外界人士和普通消费者对柳州市木耳、香菇等食用菌了解程度不深。从柳州市现有食用菌产品品牌质量来看,著名品牌极少,品牌散杂,真正有影响力的、市场占有率高的食用菌品牌不多。

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农业”是将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深度协同与跨界融合的全新智慧农业,食用菌企业要借助互联网,构建市场主导、数字驱动的全新营销战略,助力产品营销[14]。柳州市大部分食用菌通过传统渠道开展营销,销售平台传统,新媒介销售平台借力不足,缺乏“互联网”营销思维和现代营销理念。大部分优质产品卖不出价钱,外销木耳、香菇仍以分等级的散装货为主,缺乏统一标识,没有塑造优质品牌,借助品牌营销成效不明显。

2.6 文化和科普宣传不足

柳州市是国内考古发现最早食螺的地方,柳州螺蛳粉的雏形则大致源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15]。米粉是汉族地区传统食品,而酸笋是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食品,螺蛳粉将汉族和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结合在一起,使其产生出辣、爽、鲜、酸、烫的美妙味觉,螺蛳粉在成为本地人乡愁记忆的同时,也受到越来越多外地食客的青睐[16]。柳州螺蛳粉产业发扬光大的深层次原因就是以传统文化为底蕴,融汉族及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于一体,经过不断改良与发展,让这一地标性美食走出广西火遍全国还热销海外[15]。柳州市关于食用菌文化建设和科普宣传方面还相对滞后,柳州市乃至全区缺乏一座专门以弘扬食用菌传统文化、普及科学知识、保护物种资源以及休闲观光、创新文化产业为主题的食用菌博物馆。柳州市没有结合当地悠久食用菌生产历史渊源和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举办以叫响城市品牌、弘扬食用菌文化为宗旨的木耳节、或香菇节。

3 关于推进柳州市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柳州市木耳等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小木耳、大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提高生产技术标准化、种植基地园区化、加工企业集群化、市场营销体系化等水平,不断完善食用菌全产业链条,走优质高产高效发展之路,保证农民增收致富。

3.1 强化科技支撑

通过建设创新平台、加强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培训,与国内大学、科研院所(先进食用菌研究所)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专业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化合作,全面做好食用菌良种工程,组织有关专家做好柳州市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引进、开发以及野生菌驯化等工作,以及研发食品、饮品、药品等精深加工技术,完善以食用菌合作社、食用菌协会、各级供销社、农技推广等涉农部门为主体的食用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推广食用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菌农科技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食用菌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3.2 加强生产基地建设

不断推进园区化、工厂化、棚室化等食用菌生产基地提升工作,构建柳州市食用菌产业带,使食用菌产业为柳州市乡村振兴增添动能,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让农民更多增收。建设一批起点高、标准高、规模大、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引导食用菌栽培由农家庭院分散管理向园区统一管理转变;加快推进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模式,统一食用菌菌种、配料、技术、废弃物利用等,引导食用菌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工厂化周年生产方向发展,并加快大型菌种菌包厂建设,提升菌棒生产水平和质量;以棚室化、立体化为重点,扩大食用菌棚室栽培生产规模,逐渐提高食用菌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比例,推动食用菌产业向节约集约、稳量提质、绿色高效方向转型升级,提高食用菌产品产量和品质。通过建设高标准食用菌产业园,辐射带动食用菌种植基地发展,打造集食用菌菌种研发、产品研发、新品种引进、菌种生产、栽培管理、加工销售、冷链运输以及农旅融合等一体的现代农业食用菌全产业链体系,推动全市食用菌产业走上一条专业化研发、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市场化经营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全市食用菌产业跨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3.3 做强龙头企业和实施品牌战略

加快推进培育食用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申报食用菌相关的香菇或木耳地理标志,并强化市场营销和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有规模、示范带动效果好、有适应市场能力的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围绕精深加工产品开发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保鲜、速冻、冻干、罐头、即食食品、调味品等系列食品和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等,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提升食用菌产值和效益。强化市场营销,整合改造升级现有农贸市场打造食用菌交易市场,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服务业,培育营销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市场转变经营模式,鼓励发展产、销融合,科普教育、休闲体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食用菌新业态,实现全产业链联动发展。大力支持食用菌企业开展“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认证,支持企业实施产业标准化战略,制定或修订食用菌地方标准。建设柳州市食用菌博物馆,高端策划柳州市食用菌整体宣传,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平台为柳州食用菌代言,大力推进柳州市食用菌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建设。鼓励企业争创全区著名、全国驰名商标,打造与“柳州螺蛳粉”齐名的“柳州食用菌”金字招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开创柳州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农民致富增收新局面,实现柳州市食用菌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日希.以法之名护航螺蛳粉产业发展——柳州市出台《柳州市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条例》[EB/OL].(2022-09-29)[2023-7-20].http://lzrd.liuzhou.gov.cn/gzdt/ywdt/202209/t20220929_3146703.html.

[2] 柳州市商务局.柳州市商务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计划[EB/OL].(2023-03-29)[2023-7-20].http://swj.liuzhou.gov.cn/zwgk/fdzdgknr/ghjh/t19700101_3242009.shtml.

[3] 佚名.全国第二批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公布[EB/OL].(2023-11-19)[2023-11-20].http://www.gxzf.gov.cn/gxyw/t17480086.shtml.

[4] 廣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办公室.自治区农业厅关于做好2022年全区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的通知(桂农厅办发〔2022〕63号)[EB/OL].(2022-04-18)[2023-7-20].http://nynct.gxzf.gov.cn/njtg/wjtz/t11773770.shtml.

[5] 佚名.自治区农业厅关于印发促进食用菌产业提升发展意见的通知(桂农业发〔2017〕102号)[EB/OL].(2018-01-03)[2023-7-20].http://nynct.gxzf.gov.cn/njtg/wjtz/t5386047.shtml.

[6] 柳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柳州市“菜篮子”蔬菜基地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柳农政发〔2023〕2号)[EB/OL].(2023-03-03)[2023-7-20].http://nyncj.liuzhou.gov.cn/zwgk/fdzdgknr/tzgg_58188/202303/t20230306_3232764.shtml.

[7] 张建锋. 食用菌的营养成分和保健功能分析[J]. 中国食用菌, 2020, 39(7): 185-187.

[8] 张锦锦, 陈菲菲, 严展鹏, 等. 灵芝β-葡聚糖的碱提取及其抗肿瘤免疫调节研究[J]. 药学学报, 2020, 55(3): 512-521.

[9] 周艳, 张聪, 赵丹丹. 食用菌多糖的结构修饰及其修饰后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6): 89-92.

[10] 牛君, 王傲, 史钏, 等. 中国食用菌降血糖研究进展[J]. 中国食用菌, 2020, 39(1): 1-7, 15.

[11] 王换换, 申正杰, 肖航, 等. 灵芝孢子粉对小鼠抗疲劳作用及生化机制初探[J]. 营养学报, 2019, 41(2): 173-177.

[12] 陈子涵, 刘金娟. 六种食用菌体外抗氧化及抗细胞增殖活性研究[J]. 生物技术通报, 2019, 35(11): 104-108.

[13] 程孟雅, 杨亚兰, 杨桥, 等. 食用菌多糖调控肠道菌群研究进展[J]. 食品与机械, 2019, 35(10): 145-149.

[14] 梁锐. “互联网+农业” 模式下食用菌的营销策略[J]. 中国食用菌, 2021, 40(2): 144-146, 150.

[15] 刘玉莲, 盘慧霞. 螺蛳粉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与现实启示研究[J]. 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 13(4): 91-96.

[16] 佚名.小米粉是如何做成大产业的[EB/OL].(2021-04-28)[2023-7-20].https://www.chinanews.com.cn/cj/2021/04-28/9465852.shtml.

责任编辑:李菊馨

基金项目:广西热作所科研基地、平台建设能力提升(一)(桂热研M2023JZ01)。

第一作者:宾振钧(1987—)男,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与环境、科普教育、休闲农业与乡村振兴研究等,E-mail:331092893@qq.com。

*通信作者:蒋宏(1981—)男,本科,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作物栽培、科普教育、休闲农业与乡村振兴研究等,E-mail:397598675@qq.com。

收稿日期:2023-08-02

猜你喜欢
全产业链发展建议食用菌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微电影的商业模式创新
基于全产业链的住宅产业化发展思考
当代民族室内乐发展的宏观思考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食用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