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2023-05-09 09:54金雨晨张春波王春梅赵璐璐
理论观察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金雨晨 张春波 王春梅 赵璐璐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贯彻落实文化育人理念的现实之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效果之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有之义、护航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必然遵循。当前,二者融入过程中存在内容缺乏系统规划、话语转化不畅、方法缺乏创新、过程缺乏有效协同等问题,亟需提升个人传统文化修养、注重日常传统文化熏陶、打造全面融入育人格局、营造良好舆论外部氛围,进一步提升其融入实效。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12 — 0067 — 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工程,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融入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1]。随后,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规划”也强调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成为一个亟待回答的时代命题。研究其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路径,既有助于实现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传承,又有助于创新

高校思政课的育人方法,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能

够不断与时俱进、接续创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飞跃。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二者相融是贯彻落实文化育人理念的现实之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效果之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护航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遵循。

(一)贯彻落实文化育人理念的现实之举

五千年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代表中华民族的教育也随之不断发展,教育使得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文化育人是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更加重视以文

化人以文育人”[2]。这充分表明中华传统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性和紧迫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给养,为后继者带来持续精神指引。这能够给青年一代带来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

滋润高校大学生的心靈与德行,使学生能够从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中凝聚奋进的精神力量,形成具有中

国精神和中华气派的良好品格,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作用。总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全过程,既符合高校育人规律,也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党中央对于思政课教育改革和文化育人理念的现实之举,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

(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效果之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效果是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具备文化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是为培养中华民族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和意识形态育人的双重优势,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内核、道德价值、人文情感内容可以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优质素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既可以丰富教育内容,又可以优化教育理论方法,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的,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朴素辩证唯物法思想、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可以为大学生思政理论提供丰富的素材。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强调“知行合一”可以作为洞察人事、改造自身的途径。这种教育方法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供指导,帮助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施效果。二者的有机结合与进一步创新,可以有效增进思政教育实效。因此,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出发,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能有效回答好理论联系实践的迫切需求,直面当前高校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现实关切。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创造,新时代需要继续延续中华文脉,铸就中华精神。高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将其应用于思想理论教育可以帮助高校学生群体树立正确历史文化观,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进而增进其有效传承。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不是教条,不能亘古不变,只有在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中,才能有效应挑战、保持生命活力。二者相融既能实现文化内容的创造性革新,又能凸显其育人价值。在融入过程中,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将传统文化中部分内容转化,并且结合现实需要和大学生群体需求被赋予新的内涵,使其生动又活泼,以崭新面貌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和平、发展而摒弃冲突、矛盾,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精神之源,这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因此,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这是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涵养个人道德的生动教材,也是回应中华文化辉煌成就的应有之义。

(四)护航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必然遵循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知识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旨在通过改变人的内心世界进而改变人的现实行为的教育活动。二者相融既可以构筑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又可以培育大学生崭新的精神气质,还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以文育人,以文塑人,使青年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世界,通过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道德教育思想,如诚实守信、修身慎独等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可以有效给予大学生思想道德启迪,促进行为外化,助力良好思想品德形成。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华夏民族的优秀气质,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责任,积极向善、推己及人的无私奉献等,可以为推动大学生构筑良好的精神气质;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精神之源,将其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可以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学识,增进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感悟,进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同,护航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现实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堂,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存在融入内容缺乏系统规划、融入话语存在转化不畅、融入方式方法缺乏创新、融入过程缺乏有效协同等問题亟待解决。

(一)融入内容缺乏系统规划

融入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有机衔接的重要因素。尽管目前学界关于融入内容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但从整体看来不够系统,使得二者难以有效衔接。一是对融入内容的发掘还不够充分。绝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在具体实践实施中更注重形式,忽略了对于内容的挖掘。此外,对于具体内容的聚焦点更多地关注于儒家文化,缺乏对其他方面的重视。二是思政课教材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对较少。如今党中央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改革愈发重视。然而,从教材的整体性而言,多数知识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未实现有效契合,相关内容只是零散分布在章节知识点中,融入得并不全面。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目前,较为缺乏相关的统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各高校选用教材与方法指导各有差异,质量也参差不齐。此外,部分高校是以选修形式来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的,师生的重视度相对不足。

(二)融入话语存在转化不畅

话语转化是指在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义的基础上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阐释其优秀内容。然而,当前融入话语存在转化不畅问题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一是话语转化还不够充分。部分高校思政工作者只是“搬运工”,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意阐释与现实价值解读,也没能很好与学生现实生活进行联系,缺乏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产生背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逻辑关系的解释,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其真正意蕴,容易造成生搬硬套现象。二是话语转化存在偏差。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转化过程中未能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来面貌,产生了过度解读的现象,从而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了一定误导,甚至有些教育工作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存在歪曲和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良现象,未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其本意,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生价值错位,未能有效实现教育目的。

(三)融入方式方法缺乏创新

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体而言,一是课程教学偏向于单向度灌输。部分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讲授的形式向学生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偏向于单向灌输和口头说教,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难以实现二者有机融合。二是实践教学的创新性还不足。目前,大部分实践活动多以文艺表演、诗歌朗诵等形式呈现,在内容与形式上缺乏创新性,难以吸引学生自觉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学习。三是对于新媒体缺乏有效重视。网络新媒体是二者融合的重要媒介,部分教育工作者对于网络新媒体的认识不足、运用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其育人过程中的工具作用。四是隐性教育作用不明显。二者相融不仅需要注重课堂学习,也需要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生活的教育引导。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传统文化缺位的现象,使其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熏陶。

(四)融入过程缺乏有效协同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发力,多部门协同推进,共同打造“三全”育人的格局。但就目前状况而言,课内课外、校内校际缺乏有效联动,使其影响性和持续性还不够,影响了育人效果。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注重传统课堂的融入效果,而缺乏对于实践课堂的关注度,在学生课外自由学习空间并未很好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相关教育活动,使得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产生脱节现象。此外,校外课堂与社会部门也在具体融入过程中发挥作用有限,未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育人功能,造成了育人环境的缺位,影响了实际效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实践理路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课堂,亟需创新方式方法,从提升个人传统文化修养、注重日常传统文化熏陶、打造全面融入育人格局、营造良好舆论外部环境等方面,进一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同频共振。

(一)提升个人传统文化修养

大学生作为独立、有思想、成熟的个体,在二者相融的过程中要自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重视大学生传统文化修养的重要作用。一是要具备提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观意识。大学生要善于在平常生活中观察、发现并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既要发挥课堂主渠道的教育功能,又要在课余生活中自觉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逐渐从感性认识升化到理性认识,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二次飞跃。高校教师可以合理利用课堂,通过翻转课堂或第二课堂等模式使大学生占据主动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固本培元的作用。二是要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运用能力。“坚持大实践观,构建‘史实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价值体系”[3]。学习和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要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合理分析并解决出现的矛盾问题,例如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和仁善理念合理转化为个人与他人交往中的必备技能,有效提升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水平。通过组织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野外实践、农村基层调研,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体察国情。三是在认识和实践中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知识熏陶和实践活动全面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蕴,可以组织孔子学院的纪念活动使得学生深刻理解儒家思想中的优秀精华部分,自觉成为中华文明的继承人和传播者,汲取历史智慧,积淀自身能量。

(二)注重日常传统文化熏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育脱节、缺乏协同是育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表现。高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主渠道,因此,高校思政课要转变教育观念、细化教育内容,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完成育人目的。一是要转变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观念。学校思政课教师要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主动研习二者内容上的契合点,认识到传统文化是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鼓励大学生自觉接触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保持兴趣与热爱,扩大学生接触渠道,为大学生终身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供良好的思想价值引导。学校层面可以开设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教案设计大赛和实践活动大赛,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其中。可以设计关于这项主题的党团活动,融合传统元素的活动策划,让学生切身感受不同节日的主题,劳动节中的奉献,教师节中的尊师重道等。二是要细化高校思政课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根据不同课程和具体语境细化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引入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指导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哲学的深邃思想,注重挖掘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相似之处,进而启发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三是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高校教师不僅要发挥课堂的重要作用,也要注重课后的环境熏陶,重视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背后的传统精神和价值符号,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培养大学生们的知礼观念,“唤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功能”[4]。

(三)打造全面融入育人格局

高校是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因此,在传播过程中要注重内容摘取、话语模式、方式方法,以及提升教育者的基本素质等方面。一是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者间的契合性,虽然内容方面有重合之处,但话语表达方面仍有不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适度转化,保证话语具有亲和性、感召力、严肃又活泼,做到深入浅出。在二者融入的语言选择上,可以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故和章句,以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话语做到适时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课既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深入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理论内容转化为生活话语,将政治性与趣味性有效融合。二是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具体方式方法。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法,综合讲授、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注重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高校可以组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队,在社区和中小学中进行宣传,借助文化展馆和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实地调研并形成调查报告作为研究成果。重视不同学生的学科差异,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讲述二者融入的具体内容。三是要提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传统文化基本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包含从事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政机关宣传部、共青团干部、大学生健康活动中心教师等。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首先梳理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具备扎实的文化素养。为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要保证师资力量充足,可以增加传统文化系列培训,增设网络学习平台渠道,诚邀相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举办专题研讨会,为教师获取知识提供有利条件。此外,还要组建一支具备专业素养的专家队伍作为指导和规范思政课程的引路人,邀请具备民族学、历史学学科背景的教授依据现实情况促进融入长效机制的形成。

(四)营造良好舆论外部环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忽视外部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要合理利用外部环境的育人作用,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一是要强化相关舆论引导。当前,面临西方文化入侵和虚无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相关部门要予以批评,给予有说服力的回应,净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网络空间,形成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风尚。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可以立足国情,开展国际间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用丰富的表现形式辅助呈现。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注重意识形态引导,讲述“中国故事”,涵养开阔包容的文化视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二是要做好保护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如理论工作者和科研团队要加强传统文化研究,既克服又保留。政府部门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培育并保护传统文化继承人;同时,发挥公共场馆的积极作用,推动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文化场所的修建和对外免费开放。发挥新媒体技术的重要作用,延伸并打破课堂和学校的传统边界,打造精品网络平台,将传统文化内容嵌入青年的日常教育中,创建“互联网+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新模式。三是要发展传统文化相关产业。优秀传统文化是从社会存在和现实生活中走出来的,其思想适用于当前的经济生活、生产生活、社交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属于精神文明,但仍不能忽视它的经济属性,不能忽视它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商品作用,比如开发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国漫和影视作品、文创产品、民族歌曲。加强对本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创建文化体验项目和展馆,丰富大学生体悟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渠道。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

[2]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001).

[3]查广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3(05):139-143.

[4]佘双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理论与改革,2021(01):30-35.

〔责任编辑:丁 冬〕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