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2023-05-10 16:55奚洁人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民主群众

奚洁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1](pp.18-19)“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其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居其首位,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守正创新和继承发展,是我们党百余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蕴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思想智慧。从根本上说,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性决定的,也体现着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鲜明的理论品格。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是“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p.19)本文从坚持人民至上的唯物史观、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和坚持人民至上的领导方法论三方面出发,集中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丰富内涵及其原创性贡献,以期有助于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引向深入。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推翻了几千年来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提出人民是历史创造主体的“群众史观”。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根本力量,也是历史创造成果的享有者和最终评判者。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概括,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惟邦本”“以民为天”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守正创新和继承发展。

第一,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列宁说过,马克思最重视的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2](p.57)中国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先进政党。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信仰人民的力量,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人民历史作用的认识。党的创新理论反复强调,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一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列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3](p.21)因此,必须把这一重要原则贯彻到我们党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党的创新理论的基本方略是全党和全国人民行动纲领层面的价值立场和指导方针,这就为人民群众发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作用提供了坚强的理论指导和政治保证。

二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也是为了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释放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归根到底就是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凝聚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习近平强调,我们党要坚持“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4](p.24)

三是推动社会的进步既需要物质力量,也需要精神力量。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对此,习近平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5]理论是精神之魂、精神之钙。“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6](p.8)党的二十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深入阐发人民群众在理论创新中的历史作用,强调“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走好群众路线”“要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7]因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1](p.19)习近平强调,党的理论创新“决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流于空想。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7]这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创造主体认识的深化和创造性阐发。

第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历史互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辩证统一的。“一切为了人民”和“一切依靠人民”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在党和人民的历史互动中推动历史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一切为了人民”,这是由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8](p.66)习近平指出:“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9]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也是能够获得中国人民信任、信赖的根本原因。同时,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产生和积累的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信任和信赖,是党能够“一切依靠人民”的前提和基础。

“一切依靠人民”,这既是唯物史观原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已为历史证明的真理。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共产党没有人民群众,脱离了人民群众,就没有力量;有了人民的支持和参与,就有不竭的动力,无往而不胜。毛泽东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10](p.139)革命、建设是如此,改革开放也是如此。习近平指出:“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11]要依靠人民,就必须“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12]既要坚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符合人民的根本长远利益,又要尊重和满足人民的现实需要和共同愿望。为此,必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真诚倾听人民的呼声,了解人民的诉求。同时要“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4](p.25)要紧密联系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聚合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不断提高一切依靠人民的政治自觉性和历史主动性。依靠人民,最根本的是必须赢得人民的信任和信赖,使群众自觉自愿地成为党的依靠。习近平指出:“辽沈战役胜利是东北人民全力支援拼出来的,淮海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13]那么,人民群众为什么能自愿地为共产党的队伍“拼出来”“推出来”“划出来”?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在革命战争年代,成千上万革命战士前赴后继,不惜牺牲生命。因此,“广大群众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10](p.139)在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2020 年,新冠疫情来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指出:“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14]正由于人民在实践中切身体验到我们党“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是人民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人民自觉自愿、一心一意跟党走,成为党的坚强后盾和依靠力量。

进入新时代,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和理论武装,既是增强全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历史自觉,也是深化和增强人民对党的信赖,坚定对党的领导信念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党史学习和教育,努力从党走过的风云激荡的历史中、从党开创和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中、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长期实践中,深化对党的信赖,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念。”[15]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必须“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1](p.65)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16]努力使之“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1](p.19)

第三,党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人民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具体内涵,但总体上讲,可以分为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大群体,包括了占大多数的普通群众和占少数的杰出人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群体。因而,唯物史观也实事求是地肯定政党和杰出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1](pp.15、27)这条历史必由之路的核心内涵,就是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创造历史伟业。

马克思主义认为,当先进阶级及劳动人民为了解决新的历史任务和衰朽反动势力进行革命斗争时,必然会产生出一些领导运动的杰出领袖、政治家和思想家。列宁指出:“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17](p.210)当然,无论是政党、领袖,还是其他杰出人物,都不可能脱离广大普通群众创造历史,政治领袖和先进人物也来自群众,是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和产生的。在中国,自从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人民就有了主心骨,党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人民在党的团结带领下,更加自觉地创造历史。毛泽东以“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党只有动员和组织群众一起团结奋斗,才能赢得胜利的革命道理。我们党在总结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的重要观点,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贡献。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在百年接续奋斗中,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18]在庆祝党百年华诞的大会上,习近平又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做了阐述:“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在新征程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19]总之,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一块过、一块干”,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9]历史和现实证明,“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6](p.17)

二、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是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历史使命以及时代特征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从理论结构上看,党的价值观是一个包含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价值取向的领导理念、制度安排、战略部署的系统,其具体内涵要随着时代进步和党的中心任务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价值宗旨的守正创新和时代概括,定义了党的执政观、发展观、治理观、角色观的本质和特征。

第一,坚持为人民守江山的执政观。“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党要长期执政,厚植执政的根基,关键要树立为人民守江山的执政观。习近平强调:“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9]守民心,就要“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1989 年,习近平就指出:“只要我们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心为心’,我们的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起千百万大众。”[20](p.17)2019年,他再次强调:“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21]守民心,就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主张“王者以民为天”(汉·班固《汉书·郦食其传》),强调“君人者,以百姓为天”(刘向《说苑·建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3](p.45)习近平指出:“人们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天’是什么?‘天’就是党和人民。”[22](p.88)有首歌曲唱得好:“打天下坐江山,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乐酸甜,谋幸福送温暖,日夜不忘老百姓康宁团圆,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这就是人民至上的生动写照和艺术表达。“以百姓心为心”,就是党要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以百姓为天”,就是党要始终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归结到一点,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观。“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这是党长期执政的价值根基,是共产党人为人民打江山,为人民守江山的坚定价值信念。因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9]中国共产党只要守住了人民的心,就能守住人民的江山,解决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权力观是执政观的核心。习近平指出:“在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这个根本问题上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23]共产党为人民守江山,为人民执政的权力从何而?是人民赋予的。当年有美国记者曾问毛泽东:“你们办事,是谁给的权力?”毛泽东回答:“人民给的。”“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地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24](p.1128)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25](p.10)为此,一是要敬畏人民赋予的权力,坚持秉公用权。“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26](p.385)“秉公用权”,就要做到公私分明。对待公权力,必须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从严用权、谨慎用权,坚决反对和肃清特权思想,高度警惕和坚决防止以权谋私。其次要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坚持做到凡是有利于人民群众的事,就要运用好手中的权力积极主动地去做,充满感情地去做,全力以赴地去做;凡是不利于人民群众的事,就要坚决不做。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事,就要果断制止、坚决防止。领导干部在“权为谁所用”这个根本问题上,要经常自省、自重、自警、自励,始终保持清醒。三是要让人民监督权力,严防权力腐败。权力必须受到严格监督和制度约束。权力腐败,是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威胁。习近平指出:“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27](p.124)因此,要“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人民来监督政府”,这是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对共产党能否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给出的第一个答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1](p.66)四是用权是否合格,要由人民来评判,其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就是群众是否满意。习近平指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28](p.18)“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29]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党的根本价值原则和政治立场,必须从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的战略全局高度整体、系统地认识和把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深化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归谁享用的价值定位。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30](p.24)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体现在发展的价值目标上。习近平指出:“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28](p.18)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阐述了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强调“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等。[1](p.46)党的二十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写进党章。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31]“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8]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体现在新发展理念上。“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32]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33]这是因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最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体现在发展新格局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推进中国经济现代化路径的战略选择。习近平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33]自立自强,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优势的关键。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34]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重要内涵,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正确理解和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之一。

政绩观是执政观和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所谓政绩观,就是“必须解决好为谁创造业绩、创造什么样的业绩、怎样创造业绩的问题。说到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35]创造政绩,就必须牢记“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36]必须懂得,“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35]必须坚持施惠民之策,行便民之举,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坚决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37]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又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坚持“业绩好不好,要看群众实际感受,由群众来评判”的原则和标准。

第三,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观。首先,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然而,民主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同一定国家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政治道路、社会治理模式等客观现实相联系的。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没有单一的标准和尺度,尤其是“如何把民主价值和理念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转化为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需要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找到正确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38](p.529)这必然要求各国人民从具体国情和实践出发进行探索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在上海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重大理念。他说:“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38](p.245)2021 年10 月13 日,习近平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好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38](p.539)2021 年11月,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全过程人民民主被列入“十个明确”,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思想层面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p.37)

党的二十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将“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写进党章的总纲。由此,我们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国家治理观可以作这样的理解:一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鲜明特色,充分体现在国家治理中坚持全体人民平等享有民主权利。人民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环节具有全面的主体地位,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二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国家治理的价值观和治理模式,是坚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在政治建设领域的贯彻和体现,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功能和特征是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人民日报》2021年12月5日。三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形态。民主是多样的,树立适合本国实际的国家治理理念,促进民主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是每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要遇到的政治课题。我们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创造了中国式民主,为发展中国家增强建立适合自己的政治民主理念及治理模式增强了信心,为人类民主事业发展探索了新的路径。这是中国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人类政治文明做出的充满中国智慧的重要贡献,也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第四,坚持做人民忠诚服务员的角色观。角色是一个社会关系范畴。做人民忠诚服务员的角色观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在党同人民、党员干部同群众角色关系上的具体体现。人民是主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习近平强调:“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人民忠诚的服务员。”[40](p.13)为此,一是要增强做好人民忠诚服务员这个角色的自觉性。习近平在2019 年春季学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强调:“要牢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41]“我是谁”,就是角色观的自我认知和价值定位。习近平面对群众,经常自我介绍“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就是人民至上价值观在政治角色关系上的正确定位。他反复要求全党同志,“无论在哪个方面、哪个部门、哪个地方工作的党员干部,首先要明白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目标是为民谋利,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首位”。[42](p.84)因此,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永远牢记自己的不变身份,忠实履行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第一职责。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再次要求全党同志,要“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永远铭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43]二是要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使命。所谓公仆意识,即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员、干部是人民忠诚的仆人。这种关系不能颠倒。习近平强调:“公仆公仆,一要为公,不能有私心;二要为仆,不能有官气……任何党员、干部,只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当官做老爷的权力。”[25](p.54)而且应该“不断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44]人民公仆,就要始终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要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重要任务”。这是因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是违背这种角色关系的,是“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45](p.500)三是在新征程上,必须提高服务群众当好人民勤务员的本领。提高服务群众本领,首先要对群众有感情,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①参见习近平:《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求是》2023年第13期。同时,面对当前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元,群众诉求更加多样,群众工作环境更加复杂的现实状况,必须更加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规律和特点。要高度关注新业态发展,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要重视通过群众信访等渠道服务群众,学会运用互联网服务工具,坚持网上网下结合,不断创新和完善服务群众的途径和方法。要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要求,“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1](p.46)着力在健全完善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上下功夫,努力做一名忠诚合格的人民服务员。

三、坚持人民至上的领导方法论

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开宗明义:“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46](p.897)毛泽东强调,这是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都必须采用的方法,所以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方法论。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既是我们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认识论和思想方法论。坚持人民至上的领导方法论,就是毛泽东讲的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领导方法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守正创新和丰富发展。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同人民当家作主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根基和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的制度安排,充分体现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领导方法论原则。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3](pp.36-37)党的二十大报告继续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1](p.37)二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三项基本政治制度。“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社会主义的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领导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和制度保证;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战略重点是在“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47](pp.12-13)这是人民当家作主在基层的重要体现,是厚植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举措。三是加强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是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和改进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更好组织动员群众、教育引导群众、联系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创造力,把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2015年,党中央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习近平强调,党的群团工作是党通过群团组织开展的群众工作:“这是我们党的一大创举,也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48]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是对党的群团工作长期奋斗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这条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征是各群团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团结服务所联系群众、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相统一。”[49]这是党的领导和群众工作相结合的实践创新和经验总结。

第二,坚持服务人民同教育人民的辩证统一。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讲过,党是人民的领导工具,“群众是从实践中来选择他们的领导工具,他们的领导者”“我们党要使人民胜利,就要当工具,自觉地当工具”。[50](p.179)他还说,要有“应该是作为工具的一番自豪”。工具,首先是服务的意思,但毛泽东这里强调的是领导工具,因为既然党是群众的领导者,这个服务就不能仅停留于解决人民群众的具体实际问题,当然这是必要的,也是最基本和基础的工作。但我们党还承担着教育人民、引导人民,领导人民胜利前进的任务。群众是最讲实际的,要使群众在获得实际利益基础上,认识我们党是为他们服务,代表他们利益的,以更好领导人民为实现他们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因此,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是统一的,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对此,毛泽东针对有同志笼统地提出“群众要怎么办就怎么办”的口号和工作中存在的“尾巴主义”倾向,严肃指出:这个“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应当是:凡属人民群众的正确的意见,党必须根据情况,领导群众加以实现;而对于人民群众中发生的不正确的意见,则必须教育群众,加以改正”。[24](p.1310)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51]这意味着,坚持人民至上的领导方法论,要解决好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一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6](p.154)二是必须坚持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具体地讲,就是要在服务中进行教育引导,在教育引导中实现和体现服务。正如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强调的,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就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52]服务群众,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教育群众,就是要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毛泽东指出:“我们要教育人民认识真理,要动员人民起来为解放自己而斗争。”[24](p.1322)习近平强调,教育群众就要“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三是必须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同提高人民群众的素养结合起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是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素养的逻辑起点和前提基础。在这里,满足群众需求同提高群众素养之间是辩证关系,两者可以相互转化。提高,是在满足的基础上提高;满足,是在提高的指导下满足。无论是物质需求还是精神素养,首先是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然后才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有了好的,还会提出更好的需求。从有到好,再到更好,都应该体现群众的合理诉求和党的教育引导的结合。新时代、新征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33]我们必须切实把握好这个新特点,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同提高人民群众的素养结合起来,以“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p.46)

与此相联系的是教育群众同学习群众的关系问题。[33]毛泽东强调,“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24](p.1320)要“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24](p.1441)习近平指出:“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53](p.126)

第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辩证统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领导方法论的核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p.70)这蕴含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以及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和优良作风的丰富内涵和时代要求。1943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次简明扼要表达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观点。他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46](p.899)1964 年,毛泽东在给刘少奇的信中指出,马克思的认识论,“简单地说,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54](p.410)今天,我们深刻领悟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及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领导方法论的守正创新和丰富发展,需要深入理解把握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坚持从群众中来——调查研究,问计于民。好的意见和决策从哪里来,只能通过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习近平指出,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只是思想方法问题,也是党性强不强问题”。[55]调查研究,要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54]首先,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问题导向,要“抓住老百姓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真诚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既要听“顺耳话”,也要听“逆耳言”。要坚持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其次,要坚持和讲究正确的思想方法。一要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一得自矜、以偏概全;二要对调研得来的大量材料和情况,要认真研究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三要对经过充分研究,比较成熟的调研成果,要及时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措施;四要对尚未研究透彻的调研成果,更深入地听取意见,继续完善;五要对已经形成举措、落实落地的,要及时跟踪评估调查,视情况调整优化。最后,要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本领。习近平强调:“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一定要学会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57]要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要不断掌握、提升调查研究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工具,“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59](p.7)

二是集中群众意见——民主集中、科学决策。这就是要毛泽东讲的“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实质就是研究和决策的环节。对此,首先要有战略眼光和大局意识。习近平指出:“做到科学决策,首先要有战略眼光,看得远、想得深。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57]要“自觉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对标对表,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标对表”,[60]就是要有大局意识。其次要深入研究分析,正确决策。习近平指出:“要深入研究、综合分析,看事情是否值得做、是否符合实际等,全面权衡,科学决断。”[57]综合分析包括了价值性判断,即是否有意义,值得去做;真理性判断,即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再次要做可行性研究和分析,习近平指出:“作决策一定要开展可行性研究,多方听取意见,综合评判,科学取舍,使决策符合实际情况。”[57]即决策要有可操作性,做到能落实、可检验。最后要建立健全决策风险的评估机制,保证决策的安全可靠性。科学决策,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这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根本领导制度和科学决策制度,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中心环节和转换枢纽。掌握好这个中心环节和转换枢纽,既是政治要求,也是领导方法。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把民主和集中有机统一起来,真正把民主集中制的优势变成我们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工作优势。”[61]

三是到群众中去——脚踏实地,狠抓落实。对此,毛泽东强调要“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实质上,这讲的是一个决策执行和落实的过程。党的创新理论将此归结为狠抓落实的本领和方法。首先,党中央高度重视抓落实的本领。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狠抓落实本领”作为全面增强八项执政本领之一。习近平强调:“抓落实,就是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实际行动,把初心使命变成党员干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43]其次,抓落实,要有优良作风。坚决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要“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结合起来”“要有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稳扎稳打向前走”。[57]再次,抓试点,以典型引路、抓好政策落实的试点工作。要“多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对改革而言,“试点是重要改革任务,更是重要改革方法”。[62]要发挥好试点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最后,坚持“以上率下、真抓实干”的精神抓落实。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既要带领大家一起定好盘子、理清路子、开对方子,又要做到重要任务亲自部署、关键环节亲自把关、落实情况亲自督查,不能高高在上、凌空蹈虚,不能只挂帅不出征”。[57]

总之,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人民至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为人民至上的唯物史观、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人民至上的领导方法论等方面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对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守正创新和丰富发展。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于我们在新征程上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积极性,凝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磅礴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民主群众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美国的民主与尊严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