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的新进展

2023-05-10 16:55康晓强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3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科学

康晓强

作为一门传统的重要学科,科学社会主义在我国的真正创立和有效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前夕。1977年3月中共中央党校复校后,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基本组成部分分别设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教研室。之后,全国各级党校都参照中共中央党校设立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并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相关课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在创立中蓬勃成长、在发展中有效作为。尤其是新时代以来,我国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在教材建设、基础文献资料建设、学位点和学会建设以及对相关重要课题的研究等方面扎实推进,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

一、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基本依托、重要支撑和基础工程。习近平强调指出:“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过来,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1](pp.485-486)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在我国的起步和发展,得益于一批科学社会主义教材的编撰和出版。据检索,国内公开出版的第一本科学社会主义教材是山东大学赵明义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6月版,35.5万字)。此后,许多科学社会主义教材陆续问世。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教材建设在已有基础上取得新进展。

一是组织力量对已有教材进行修订。党的十九大后,中宣部组织力量对马工程重点教材《科学社会主义概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进行修改和修订,由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20 年出版了《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第二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第二版)。《科学社会主义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于2011 年首次正式出版。2020年8月,在第一版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出版了第二版。第二版的突出特点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教材编写中。譬如,新辟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三节对这一思想作了全方位、多维度的阐释。由高放等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材于1990年7月首次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先后于1994 年8 月、2003 年1 月、2005 年9 月、2008 年9 月、2014 年1 月出版了第二、三、四、五、六版。2022 年9 月,该教材又正式出版了第七版。第七版的修订虽是“微调”,但修改达百处之多,有的地方进行删削,有的地方予以改写、重写或增写,反复锤炼,精益求精,更甄完善优化。①参见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7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8页。此外,还有的科学社会主义教材在已有基础上与时俱进修订再版。

二是出版新的教材。比如,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马工程专家编写的《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党员干部读本)》于2014年1月在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出版。该书分六个阶段概要叙述了世界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史论结合,文字凝练简约、文风质朴平实、文笔隽永幽雅、表述晓畅精当,体现了思想性、针对性和可读性的有机统一。此外,为了配合“四史”教育,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了《社会主义发展简史》,于2021 年8 月在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出版。

二、基础文献资料建设

经典文献资料是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的基本支撑。进入新时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在科学社会主义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汇集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并取得积极进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与文献的搜集、编纂与出版,一直受到国际学术界重视,但始终未能把与马克思主义发展有关的文献集大成编纂荟萃为一体,这不仅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思想意识形态中的主流地位不相称,也难以完全满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创新的需要。有鉴于此,2015 年3 月,北京大学联合相关文献及研究机构启动《马藏》编纂这一基础工程开发和建设,旨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献基础和学理基础。其中,有不少文献与科学社会主义密切相关。《马藏》编纂分为“中国编”“世界编”两大部分。“中国编”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的汇纂,分作四部:第一部为著作(包括译著)类文献;第二部为文章类文献;第三部为各类通讯报道,各种档案、笔记、书信等文献;第四部为中国共产党有关文件类文献。各部之下,按照历史发展过程分别设卷。2019 年5月,《马藏》第一部第1—5卷在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共约370万字,收录了1894—1903年间出版的译著文献28 册,是这一时期译自日本、英国和美国学者的著作,其中多册文献之前未被学术界发现。2020年11月,《马藏》第一部6—8卷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收入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相关文献共11 册,约170万字。2021 年6 月,《马藏》第二部1—2 卷、第三部1—2卷、第四部1—2卷正式出版。

由辽宁出版集团、辽宁人民出版社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策划,组织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近百位专家学者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共计100卷,于2021年4月完成全部出版工作。该丛书是国内第一套权威、全面、系统考证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的大型主题图书。该丛书通过收集、整理、考证1949 年以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经典文本,用扎实的文献史料充分展示了自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30 年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进程及其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深刻影响。①参见孙海悦:《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研究取得新成果》,《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年7月23日。继《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100 卷)成功出版后,其姊妹篇《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世界传播通考》(100 卷)丛书首批20卷于2022年8月问世。

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徐光春任主编、梅荣政任常务副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大辞典》于2018 年正式出版。该辞典汇聚了全国近百位知名专家学者,历时5年完成,是迄今为止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跨领域、跨时代的,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精髓、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创新成果、集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知识和智慧于一体,全方位系统介绍、解释、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发展历程的工具书、教科书、历史书”。该辞典的结构编排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为着眼点,打破以往按音序排列的传统,力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基本组成部分中遴选出具有根本性、基础性、普遍性、原创性的基本概念、范畴和规律。②参见徐光春:《写在〈马克思主义大辞典〉出版之前》,《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10期;欧阳恩良、肖玉元:《在正本清源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的突出特色和重要贡献》,《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1期。

由国家出版基金作为重点项目立项资助、得到中央编译局和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鼎力支持的64 卷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于2019 年年初全部出版。这套文献的收录范围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共产国际、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等五个国际组织全部已发表的文献档案,包括历次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其他重要会议的记录、决议和有关文件,并收录一些尚未公开发表的和最新解密的档案文件。这些文献资料对于深入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具有基础性文献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编译局陆续编译出版了不少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为了让这些宝贵的研究资料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丛书课题组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精选,分为“经典著作”“基本理论研究”“版本和传播、编译以及生平事业研究”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四个部分,于2014年12月重新编辑出版,共37卷。其中,第19—22卷为科学社会主义部分,核心关注议题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革命理论、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帝国主义理论等;当代社会主义流派和对一些理论问题的反思;一些学者对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看法;等等。

2017年3月,《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60卷正式出版,所作的文献增补和全面修订工作字数达3300 余万字,分三大部分:第1—43 卷为著作卷,第44—53卷为书信卷,第54—60卷为笔记卷。③参见《〈列宁全集〉第2版增订版60卷全部出版》,《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6期。此外,2013 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年鉴》(2011—2012),是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第一本开创性的年鉴。此后,每年出版一本,已连续出版9 本。由聂运麟、余维海主编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年鉴(2016)》是我国学者经过多年努力编成的第一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年鉴,具有原创性、创新性、指导性、前瞻性和后续性。

三、学位点建设和学会活动开展

硕士学位点尤其是博士学位点是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前进的基地。

有科学社会主义博士学位点的单位主要有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华侨大学等十余个单位。有科学社会主义硕士学位点的单位主要集中在党校系统、高校系统和社科院系统。

在党校系统,主要有山东省委党校、上海市委党校、广东省委党校、黑龙江省委党校、江苏省委党校、四川省委党校、辽宁省委党校、四川省委党校、湖北省委党校等;在高校系统,主要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云南大学、延安大学、外交学院、吉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辽宁大学、南开大学、西南大学、兰州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南大学、聊城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渤海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长沙理工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安庆师范大学、山西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燕山大学、湖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新疆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在社会科学院系统,有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

学会是学术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于1983年10月在南京召开成立大会。成立以来,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在制定落实学科发展规划与培养方案、组织编写教材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是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的重要学术平台。进入新时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以召开年会为契机,加强科学社会主义学界的交流沟通,继续发挥着学科建设平台的功能。2012年11月23日至25日,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年会在青岛召开,主题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2013 年8月17 日至18 日,由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和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办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暨纪念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成立30 周年年会”在中央党校召开。2014 年8 月1 日至3 日,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年会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主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2015年8月2日,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年会暨第17 次全国党校系统科学社会主义学科教学科研座谈会在吉林省委党校召开,与会专家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推进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的思路与建议等问题展开研讨。2016年7月30 日至31 日,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年会在云南省委党校召开,主题是“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社会主义500 年的回顾与前瞻”。2017年7月29日至30日,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年会在辽宁省委党校召开,主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100年的回顾与展望”。2018年7月28日至29日,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年会在甘肃省委党校召开,以“改革开放40 年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2019 年10 月19 日至20 日,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年会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为主题在上海市委党校召开。2020年12月19日,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年会在北京召开,主题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2021年12月25日,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年会采取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线下主会场设在北京香山饭店,分会场设在湖南省委党校,主题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2022年11月5日,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年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设置一个主论坛和三个分论坛在中央党校、华中师范大学同步召开。2023 年7月22日,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年会在黑龙江省委党校召开,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四、代表性专著出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除了中宣部组织编写修订的《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第二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第二版)、《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党员干部读本)》和《社会主义发展简史》外,我国专家学者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主题撰写出版的有学理深度、理论厚度的专著约50 余部。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阐释。比如,《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导读》(刘海涛著,国家行政管理出版社2021年版),《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新读》(徐蓉著,红旗出版社2020 年版),《社会主义的哲思: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如是读》(陈培永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科学社会主义重要文献导读》(丁法迎、魏联合、张远忠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研究读本》(薛俊强编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人间正道:重读〈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鲁品越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等等。

二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方面的研究。比如《社会主义发展史十二讲》(曹普主编,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通论》(姜辉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年版),《人间正道是沧桑: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顾海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年版),《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曾长秋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8 年1 月,由高放担任主编的四卷本世界社会主义史丛书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卷为《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到科学的飞跃(1516—1848)》,第二卷为《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1848—1917)》,第三卷为《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到多国的演进(1917—1991)》,第四卷为《社会主义革新:从地区到全球的拓展(1978—2016)》。

三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比如,《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秦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当代价值: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研究》(房广顺著,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研究》(朱家玮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王秀娟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科学社会主义经典理论专题探究》(王聚芹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科学社会主义若干问题探讨》(李心华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20 年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系统化》(王民康、崔秀然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理想社会的此岸确证:科学共产主义的在场与出场》(刘占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年版),《大国征途: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战略》(徐实、秦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年版),《源远流长: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源流关系研究》(孙代尧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基本问题研究》(高放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科学社会主义新论》(刘友田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18年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新飞跃》(汤志华、钟瑞添等著,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道路》(石镇平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 年版),《科学社会主义通论》(宋士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科学社会主义不是空想:关于理论体系若干重要问题的探索》(夏军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科学实践观与科学社会主义》(郭大俊等著,学习出版社2014年版),《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欧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社会主义本质概说》(门艳玲编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4 年版),《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黄佳编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4 年版),《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廖作斌、孙新彭著,国防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社会主义本质论》(杨艺著,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科学社会主义学》(徐艳玲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等等。

四是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大家的学术专集。比如,李崇富著的《论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年版),《严书翰自选集(2015—2021年)》第四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1年版),等等。

五、代表性论文发表

在中国知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篇名”检索,来源类型限定为“CSSCI”,从2013 年至今,共发表了360 余篇文章。剔除相关会议综述、书评、人物简介等非学术类论文之后,共约250余篇论文。这些论文主要围绕以下研究主题展开:

(一)习近平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基本原理、基本要旨以及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等进行精辟阐述和透彻阐释,形成了意涵丰厚、逻辑严谨、理路明晰、思想深邃、立意高远的科学社会主义观,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了原创性贡献。理论界主要围绕习近平关于科学社会主义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原创性贡献、基本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

在主要内容方面,有学者指出可从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和阐释: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即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的原创性贡献;四是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思想强党、理论建党。

在原创性贡献方面,有观点认为这些重要论述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共同体思想、“两个决不会”原理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在基本特征方面,有分析指出这些重要论述在内容和方法上呈现深刻的理论思维、厚重的历史思维、宏阔的国际视野、鲜明的问题导向、先进的价值立场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六大特征,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特征,科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有机联结。①参见严书翰:《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习近平的科学社会主义观》,《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年第5期;康晓强:《习近平关于科学社会主义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1期;王衡:《论习近平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内在逻辑与基本特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第2期;陈崎:《习近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3期。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意涵深厚、意旨深邃、意境深远,以有据可循、有理可依的理论贡献标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界标、新视阈。很多学者基于一定分析框架,对这种理论贡献尤其是原创性理论贡献从学理层面进行论证。

一是问题导向框架。有学者从“人类社会向何处去”、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现代化新难题、如何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及“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等五大问题构建分析框架,或基于重大时代课题构建分析框架,等等。

二是逻辑结构框架。有学者从科学社会主义道义性、真理性、实践性建构原创性贡献的论证框架,或从创造性运用贡献、拓展性贡献和独创性贡献三大层次构建论证框架,还有学者从历史维度、时代维度、实践维度、理论维度四大维度建构分析框架,等等。

三是内容结构框架。有学者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根源、逻辑依据、基本方略和战略安排等角度予以分析,或从社会主义复兴的向度进行论证,等等。①参见秦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陶文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4期;陈锡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创性贡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年第8期;康晓强:《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原创性贡献的层次结构》,《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5期;肖贵清、麻省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创新和发展的四重维度》,《思想理论研究》2018年第9期;金民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原创性发展》,《前线》2018年第4期;孙力、翟桂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思想理论研究》2019年第3期。

(三)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最新”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的时空成果,“重大”则是对这一理论之重要性、战略性、全局性、纵贯性的概括和强调。很多学者基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视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创性贡献、理论体系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原创性贡献方面,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的成功推进和拓展,以原创性贡献标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高度,主要体现在实现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和跃升、创造性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实现路径的战略框架、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这三大方面。有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造性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全新的重大课题,在经济结构、发展形态、实践机制等方面实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创性发展。还有学者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视域、实践视域、价值视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在理论体系方面,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独特的理论品格和历史实践价值,已经形成兼具中国特点、时代特征、世界影响的独创性现代化理论体系。它创造性回答了我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领导力量、社会主体、社会制度和治理、发展道路、对外战略等方面深化了对现代化成长规律的把握,对于世界社会主义振兴、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具有积极示范效应。②参见康晓强:《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创性贡献》,《理论与现代化》2023年第2期;龚云:《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新湘评论》2023年第9期;徐秦法:《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社会主义之维——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论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5期;涂用凯:《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参见范希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的丰硕成果》,《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23年第2期;参见高继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5期。

(四)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阐明的一系列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也具有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往研究基础上,理论界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研究又有新的拓展和深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一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蕴含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有研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共产党宣言》过程中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进行了首次系统正面阐述,而《哥达纲领批判》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则。①参见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首次系统阐发——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暨〈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第2期。

二是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研究。有学者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进行创造性实践。还有学者认为,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科学态度,是最鲜明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的观点谈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在逻辑,在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运动方面全面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②参见吴阳松:《习近平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创造性实践》,《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6期;高继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守正创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年第1期;石镇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和发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9期。

三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研究。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要在方法论上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其具体的实现形式区分开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联系和对应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共性,至于其在本国如何实现,则需根据国情进行探索。因此,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是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时间段,不要割断历史,明确其同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实践是一种继承、扬弃和发展的关系。③参见赵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2013年第2期;周新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和“根”》,《红旗文稿》2015年第23期;辛程:《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其实现形式区分开来——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方法论问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6期。

四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在逻辑研究。有学者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一个具有“问题逻辑”和“阶段逻辑”的科学体系。与社会主义发展史不同阶段相对应,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依次表现为《共产党宣言》原则、巴黎公社原则、苏维埃原则、四项基本原则等多种具体形式。因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并不是不分层次、形如平面的诸多原则的简单相加,而是由方法论、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制度等原则构成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层次不一的原则体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体现社会主义最本质要求、贯穿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的根本性原理,所体现的特征与其他任何社会制度原则都有根本区别。④参见石镇平:《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5期;李霁帆:《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历史逻辑》,《山东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郭开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三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学术论坛》2016年第2期;辛向阳:《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江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

以上概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发展,难免有所遗漏,但基本上呈现了新时代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发展的概况。十年来,我国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取得了新发展,迎来难得的新机遇,但也应该看到新情况新问题,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强势发展,有些学科发展很快,相较而言,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发展明显滞后。这虽然是前进中的问题,但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学界的同行要有紧迫感,要扎扎实实从上述几方面下功夫,团结合作,抓住机遇、迎头赶上,不辜负这个伟大时代对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和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