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跨校修读学分教学体会

2023-05-10 20:52谷艳婷臧凌鹤
高等药学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跨校学分药学

谷艳婷,臧凌鹤

(沈阳药科大学 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辽宁 沈阳110016)

基于药学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需求,沈阳药科大学于2009年开设了临床药学5年制专业,并以“懂医精药”为培养目标,旨在培养满足临床需要的卓越药学人才。基于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临床药学专业配置有大量医学相关课程学习任务要求,其中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为医学类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人体八大系统组成、器官的位置、大体及超微形态结构等学习内容,为后续内、外、妇、儿科医学专业课程及其它药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重要基础。由于目前学校实验中心人体标本资源相对匮乏,学生缺少尸体解剖实操观察训练,教师团队临床实践经验不足,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医学基础相对薄弱,课程学时不足等条件限制,导致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开展教学较难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教学团队提出借助医学院校深厚医学基础,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来全面提升跨专业学科课程的学习效果。此次教学改革是对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1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课程跨校修读学分的优势

跨校修读学分是指本校学生通过网络学习,修读非本校开设的课程,所获得的相应学分可以得到双方院校的认可。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是我国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实践,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学校的限制,实现了线上一流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战略性举措。对于学科交叉基础课程的学习,跨校修读学分能实现资源共享的巨大优势。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基于跨校修读学分开展的线上或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我们的课程提供发展契机与助力,更好地推进了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项目实施。

1.1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中国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教学团队具有扎实丰富的医学知识及临床经验,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临床资源,建设了包含最新理论、方法以及临床应用的人体解剖学精品课程,尤其以霍琨教授进行亲身绘图板书讲解录制的课程资源更具特色,课程中对解剖结构绘制、拆解清楚透彻,并结合临床应用,使知识鲜活且具有实践性,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了极大辅助作用。通过跨校修读学分,打破了院校、时间和空间的壁垒,加强了学科共建及交流,发挥优势互补。双方教师避免了重复性劳动,通过交流,共同促进优势学科、优质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缓解了资源紧张面临的巨大压力。并且,在教育教法应用改革方面相互切磋积累经验。此外,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也弥补了药学院校临床药学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建设时间短、学时少、教师团队缺少临床实践经验、人体标本资源匮乏等不足,从而借助优势学科教学资源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1.2 教学形式新颖多样化

优质资源共享为跨校修读学分课程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内容,各章节包含学习目标要求、知识内容梳理文字与图片、教学视频、练习题、案例分析、拓展学习模块等内容。在实现学生对课程知识系统全面学习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做到随看随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不受任何时间、空间限制,对于较难理解或较为重要的内容可以反复学习,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消化。课程可采用线上、线下及混合多模式进行或相互切换。充分利用资源与平台,教师开展课堂签到、测试、提问、发布作业、讨论等进行课前准备,课上及课后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使学生有效完成课前预习、课堂跟进、课后复习;进而使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多样性、新颖性,活泼充满趣味,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 跨校修读学分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2.1 存在的问题

2.1.1 跨校修学分课程学习目标不明确

教学团队最初将跨校修读学分作为一门辅助课程供学生参考学习,线下按原有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在前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跨校修学分课程与线下课程未能有机融合在一起。在学生问卷反馈中发现:学生反映整体跨校修学分课程的内容太多,学生不清楚应该如何有针对性地学习这门课程,不能有效利用跨校修学分的课程资源,导致跨校修学分课程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2.1.2 对学生线上学习缺乏有效监督

尽管网络资源内容较为全面丰富,学生可以充分加以利用,但实际使用效果及效率监督不能深入,个别学生存在偷懒、蒙混过关等现象,视频观看也可能走马观花。人体解剖学是属于医学专业课程,很多知识内容琐碎、繁杂,而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由于培养目标与医学生有所差异,对自身药学专业中需要掌握的重点把握不够明确,造成对课程中一些重要内容的关注不够。

2.2 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学习目标做好跨校修学分课程的导向工作,需要课前布置内容,针对线上跨校修学分课程学习内容,进行线下课堂提问,可以将线上资源的重点难点内容在课堂上播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强调,或于讲解前后加以分析总结等。课后借助线上平台,发布线下课程重点讲解内容的相关考察点作业和讨论等。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跨校修学分线上课程与线下教学有机融合。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线上跨校修学分课程资源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在课程建设中,需进一步完善线上管理手段。在网络设置上进行监管,设置一些预警中断、无效使用、闯关模式等;教师要加强引导,有针对性地进行考察评价,如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提问评分,根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等调整平衡教学形式,更加合理地建设和使用课程资源,有效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使学生能有针对性地利用跨校修学分线上课程资源,特别是人体解剖学的人体标本资源,深入细致地掌握人体形态结构。

3 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效果评价

3.1 学生参与度高

基于跨校修读学分开展本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参与度达到100%,90%以上同学表示愿意参与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

3.2 学生满意度高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进一步显示:90%以上学生表示跨校修读学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自学能力;70%学生认为总结归纳能力、分析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半数以上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记忆背诵、识图绘图能力方面有所提升。

3.3 个性化学习

从线上数据比例及综合成绩数据分析显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观看跨校修读学分课程视频,完成课程任务点要求,提高了作业、讨论等完成程度及比例,有目的性地参与课题讨论及翻转课堂等高阶性学习进程,得分比例也有较大幅度提升,90分以上同学从48%提高到63%。通过前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充分利用跨校修读学分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课程的高阶性。

3.4 学生综合能力提高

课程教学依托优质资源,部分章节内容由学生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学生通过绘画、制作PPT,收集相关应用案例,讨论分享,可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总结归纳等能力,并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应用;让学生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更加形象化的认识,不仅提高了应用能力,也对相应体征的特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学生们能够对知识点进行解读,并通过查阅资料和相关科研文献,对知识点进行实践应用性延伸,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基于线上学时的延展,结合解剖组织学学科特点,我们鼓励学生参与解剖图谱绘制教学活动——“人人都是达芬奇”,学生们全员参与,让学生在本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在探索生命的奥秘的同时,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4 展望

医学院校跨校修读学分优质基础课程资源内容清晰,并在课程中融入了临床应用内容。针对已有资源模块和教学内容,学生们反馈还希望增加尸体标本及模型等观察讲解内容。这有待于院校间进一步交流商讨,实现理论与实践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同时,对于药科大学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除了在教学中需要联系临床医学相关病例,还应该增加本门课程与目前临床药物研发和应用等方面联系的教学案例。因此,教师团队需要拓展教学资源,针对临床药学专业培养要求,制作一些“临床药学特色”的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微课,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5 结语

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不断探索应用、发展完善的过程,未来我们将以更新的教育理念引领课程建设,利用更先进的现代化手段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应用,进一步以学生为主体,增加模型标本及组织胚胎学内容建设,引入新型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猜你喜欢
跨校学分药学
论《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跨校修读模式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项目学习共同体的跨校美术教师协同发展实践
学分美食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基于产品化的概念运维跨校认证服务
陕西省高等教育数据中心在西安交通大学揭牌高校学生有望跨校选修精品课程实现学分互认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
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