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论之基、内涵之蕴与价值之维

2023-05-10 23:37马文涛
关键词:共生现代化生态

胡 建, 马文涛

(1.西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2.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50这个重要论断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认识和实践上又一次飞跃。党的二十大报告针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49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深刻回答了什么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如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理论之基、内涵之蕴和价值之维,对于新征程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理论之基

1.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论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问题,但他们沿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的理路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行了深刻阐述,形成了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提出,正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切入点,阐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关切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存在,也关乎人类及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前提。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类进化史、文明发展史角度,提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3]410“人靠自然界生活”[4]55。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践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介,人类应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能动地开发利用自然。生产劳动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基本方式。质言之,如果在正确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人类会真正得到大自然的馈赠。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以“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为落脚点,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和非人文性进行无情揭露和批判,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5]366。“人为的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嚣等等,都同样地损害人的一切感官,更不用说在密集的机器中间所冒的生命危险了。”[6]44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只顾谋取短期利益的生产方式,以生态利益换取经济利益是其基本特征。因此,探寻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唯一方式,即变革资本主义制度,通过社会主义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共生,“这种共产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7]185。

马克思恩格斯围绕人类的生存发展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价值,剖析了唯物史观视域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生态危机的必然性和解决生态问题的出路,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核心要义,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这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为新时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1.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天人合一”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智慧是中华民族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理念和准则。

首先,儒家为“天人合一”智慧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儒家思想形成的初期,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对“天”的依附性,指出:“君子畏三命: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8]95在宋明理学时期,张载所言“民吾同胞,物吾予也”[9]143和王阳明所谓“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是一体”[10]208都是在论说人与自然的内在关联性,表达出儒家的普世情怀,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性。

其次,道家的“天人合一”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思想圭臬。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建者,老子在探索“道”生成万物的过程时,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1]135的观点,认为人及万物都来源于“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性,并以“道法自然”说明人的行为与社会自然结合一体。庄子在老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自然生态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12]292,强调自然界的伟大,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最后,除“儒家”“道家”以外,我们仍然可以在诸子百家中找到“天人合一”的智慧。如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13]105,以“兼爱万物”诉说着人与自然“共生”“同体”的内在关联性,让“天人合一”的智慧具有生态伦理层面的意义,使人自觉地承担爱护自然、关怀自然的道德义务。法家将“天人合一”的智慧融汇于思想言论和法律法规之中,如秦朝的“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14],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具有人文性和法制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2]18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孕育的传统生态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沃土。

1.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赓续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着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提出一系列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举措,内涵丰富、影响深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对开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清楚地认识到推动现代化进程需要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他指出:“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15]34自然资源是人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因素。“如果对自然界没有认识,或者认识不清楚,就会碰钉子,自然界就会处罚我们,会抵抗”[16]72。毛泽东清楚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为改革开放后我们党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首先敏锐地察觉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他提出植树造林、节约资源、治理污染、推动生态科学技术进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法制制度等理论与实践,蕴含了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为我们党和国家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江泽民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指出:“自觉去认识和正确把握自然规律,学会按自然规律办事”[17]233,这样不仅能让自然界受益,而且人类也将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危机进一步加深,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8]6-7着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为我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奠定了良好的发展格局。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智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19]11的生态政治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9]27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9]35的生态民生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19]71的生态系统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19]84的生态法制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19]99的生态国际观,等等。这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接续发展、开拓创新,为新征程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因此,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其内容,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内涵之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核心要义,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以统筹推进美丽中国与清洁美丽世界建设为目标追求,以绿色发展为路径选择,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2.1 核心要义: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20]47。他以充满辩证法的哲学智慧、科学系统的思维方法阐释了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一体性关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草”纳入“山水林田湖”体系,指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1]24,使“生命共同体”的范围进一步拓展。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审议时指出:“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21]197“生命共同体”的范围逐步完整。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对青海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共同体”[22]的提法表示肯定,“生命共同体”的范畴更为完整。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发表“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21]291的主旨讲话,在全球范围内突出构建“生命共同体”的必要性,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由此可见,用“生命共同体”把“人”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自然元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生动地展示了自然系统的完整性、复杂性,以及人对自然的高度依赖性。一方面,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自然界是若干个自然元素有机联系而形成的整体,并在此基础上耦合成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另一方面,人无疑也是自然要素之一,是生命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尽管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社会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出自身所需的产品,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依赖于自然。正如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5]169大自然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来源,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阳光、粮食等自然要素的滋养。因此,人类有义务和责任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健康。

迈向新征程,我们不能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引发生态危机。只有在现代化建设中率先保证自然的完整性与整体性,才能推动经济、社会、自然这个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运行,才能实现人类真正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展现人、生命、自然共生共荣的本原性诉求。

2.2 价值取向:人民至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2]19坚持人民至上,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坚持人民至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必须将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将人民主体作为发力点、将人民共享作为落脚点。

首先,维护人民利益是坚持人民至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价值共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生活环境方面的需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23]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关系人民福祉,因为它是实事求是为人民群众创造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真真切切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多样的生态公共产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关乎民族未来,因为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性、可持续性,保证生态环境领域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其次,彰显人民主体是坚持人民至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发力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21人民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也是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文化成果的直接享有者。一方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人民群众形成与之匹配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人们需要提升生态文明责任意识,自觉把爱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作为自己的责任,实现自身与自然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断发挥人民群众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的主体作用。

最后,实现人民共享是坚持人民至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落脚点。“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4]24我们必须将共享发展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机结合。一是要坚持全民共享。只有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成果覆盖的全面性,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生活环境方面的需求,不断凝聚起广泛的社会力量继往向前。二是要坚持全面共享。要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过程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生态政治为民、生态经济利民、生态文化惠民,全面增进民生福祉。三是要坚持共建共享。只有实现全员、全过程参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3 目标追求:统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清洁美丽世界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22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时代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统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清洁美丽世界建设。

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0]20“美丽”一词往往展现出良好的愿景和理想的境界,“美丽中国”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具有的生态底色和时代特色,将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二者相互支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宏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基本方略。”[25]伴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日臻完善,美丽中国建设的具体理念和实施路径也更加明确。鉴于此,美丽中国建设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目标追求。

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目标,推进清洁美丽世界建设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世界性。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作了明确的阐述,即“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58-59。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生态环境共同体”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哪一个民族或者国家能够在全球生态危机面前独善其身。近现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为了缓解国内的生态环境压力,将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大量转移到不发达国家,“围绕生态环境问题的大国博弈十分激烈”[26]362。推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助于化解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危机,有助于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然生态根基,是对自己负责、对全人类命运负责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要自觉担负和履行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历史责任和国家义务,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领域采取既斗争又合作的交流协作模式,突破西方的生态霸权,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更能关照到全球利益,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更具当代性与世界性。

2.4 路径选择: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山论”的基础上提出要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即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为基础,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7]

一方面,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首要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仅用四十多年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大多数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但也产生了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当今,亟须一种新的发展方式纾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之困。“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20]28它所强调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就是为了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20]21,竭泽而渔的发展歧路终将破坏生态环境,降低发展质量,影响社会的繁荣稳定。当然,推动绿色发展也不能一味地“讲保护、不发展”。我们应该坚持用长远发展眼光,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盘活和利用“自然资本”,以服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动力更加强劲,现代化建设的生态底蕴更加厚实。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以绿色发展赋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还面临着一些困境。例如,创新能力不足,削弱了绿色发展的动力,阻碍了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这就需要在绿色发展领域发扬技术自主创新的精神,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培育一支强大的科技工作者队伍,推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建立健全绿色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20]34再如,引导绿色发展的相关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甚至有些地方还存在缺陷。因此,必须坚持和完善与绿色发展相关的制度体系,如将绿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完善绿色财政、信贷、市场管理制度,将绿色GDP纳入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等,以纾解推动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之困。

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价值之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深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为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1 推动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中国化时代化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要按照“美的规律”构建自然,共产主义必定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紧密结合的观点。《自然辩证法》作为体现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重要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预见到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并为人类社会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根本路径。概而言之,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都有聚焦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闪耀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光辉,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2]18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深入探索,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基于“两个结合”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一步深化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提高到新的理论高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将绿色发展作为调和人与自然关系矛盾、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有机统一的前进动能,深化了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内涵,为当前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新时代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3.2 深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程,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1949年3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之际,毛泽东就提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8]143的目标。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入手,提出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设想,拉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序幕。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规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和前进方向。1979年,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命题,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和标准作了丰富和调整,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步走”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50,将21世纪中叶要达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确定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29。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32“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2]49-5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道路”。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辩证体察和自觉践行,深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

3.3 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明前进方向

在人类文明演进的不同历史时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状态。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敬畏自然、崇拜自然,包括人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处于自发平衡的调节状态。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依赖自然、顺从自然,人类对自然进行局部的、范围较小的改造,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未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价值观念的支配下,对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索取和掠夺性占有,自然环境遭到污染,整个生态系统趋于恶化,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和未来发展也存在巨大的隐患和危机。工业文明的发展何去何从,是关系人类文明发展前景的重大选择。因此,人类必须以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20]6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觉醒与进步的必然结果,反映了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其本质在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1]36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和国家针对资源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有关生态问题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条例、管理办法及法律制度。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已列入“五位一体”总布局之中,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性举措。因此,要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仍然需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化生态底蕴。例如,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以观念现代化使人民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以制度现代化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刚性约束;加大生态科技创新,以科技现代化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强大动力,等等。

3.4 为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寻求进步的必然趋势,但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会直接影响世界各国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质量。马克思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6]777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资本的无序扩张不仅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导致了环境治理的困难和无效,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在资本主义社会交叠频发。由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先发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掠夺自然生态资源,还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转嫁生态环境污染,极力逃避和推卸应承担的环境责任,致使全球性生态危机愈演愈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旗帜,开辟出一条全新的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以历史的主动性,协调处理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关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把生态发展与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在‘地球村’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乐章。”[29]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不仅注重自然的承载能力和休养生息,还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强调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有国家意义和区域意义,还具有世界意义,为世界各国迈向更为健康、强劲、持续的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必将带动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4 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我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也持续向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理念,也是行动指南。面向未来,我们应始终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核心要义,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以统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清洁美丽世界建设为目标追求,以绿色发展为路径选择,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发展新格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共生现代化生态
边疆治理现代化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