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切削加工工艺方法探究

2023-05-11 03:14陈礼敏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2023年9期
关键词:刀具工件角度

陈礼敏

贵州省机械职业技术学校,贵州六盘水,553400

0 引言

随着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机械部件的制作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在零部件制作过程当中,金属切削属于核心工艺,用切削工具或者刀具,按照设计图纸将金属材料多余的部分进行切除,重新打磨以后,制作出符合机械生产的工件。切削工艺运用阶段,金属、刀具之间会产生相对运动,在切削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切屑,若要保证切屑顺利脱落,需要在切削环节注意刀具角度、力度方面的控制,选择合适角度才能将切削效率提高,得到精准的加工产品。不同的切削工艺优势不同,适用的切削范围也各不相同,在金属切削阶段,可能由于刀具使用方面存在问题,导致切削精度和实际要求不符,影响制造行业发展。因此,在运用切削工艺的时候,控制切削精度十分重要[1]。

1 影响金属切削精度的主要因素

1.1 定位误差的影响

在金属切削工艺运用阶段,如果工件存在定位误差,可能影响加工精度。例如:工件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一致的时候,定位误差存在会导致过定位、欠定位等问题出现,严重时还会损坏工件,甚至影响装配精度。

1.2 切削运动的影响

在金属切削加工阶段,工件和刀具之间会产生相对运动,对工件加工精度和质量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切削用量、刀具运动是主要影响因素,因为刀具切削环节会与工件产生剧烈摩擦,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摩擦生热,刀具表面温度快速升高,使刀具本身硬度受到影响,降低其耐磨性能,进而对加工质量造成影响。同时,刀具制造阶段选材不同,产生的质量差异也各有不同。切削加工质量、精度会对切削速度、背吃刀量等造成影响,所以在切削加工过程中,技术人员要关注切削技术的选择,还要注意保养切削工具,防止因切削运动方面因素对工件质量造成影响。

1.3 机床精度的影响

在金属切削工艺运用过程当中,由于机床制造时本身存在精度误差,加上切削过程切削力的存在,内外部温度变化,以及振动和磨损等,导致金属切削精度和质量等受到影响,因此机械加工质量与机床主轴回转精度、导轨平行度、传动系统精度以及各部件之间的相对运动精度等有关。

在加工过程中,机床主轴、加工端面以及导轨三者可形成立体空间,使导轨达到平衡状态,同时导轨和加工端面相垂直。机械加工期间,机床主轴、加工端面二者之间为垂直状态,此时还会产生垂直误差。如果加工过程主轴传动会沿着轴向进行,当主轴向前传动或者向后传动的时候,随着误差传递,误差在加工末端产生累积。端面车削工艺运用阶段,可能存在平整度误差,原因是端面中间、边缘两处存在差距。导轨处于机床上运动,可以为零件位置确定提供安装基准,同时,还能作为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基准。由于导轨误差对于加工精度可以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导轨误差的存在就会影响金属切割零件精度。对比而言,导轨误差垂直面产生的影响较小,不会对工件精度造成过高影响,水平面产生的直线误差比较大。如果导轨平行度存在误差,就会对工件精密度产生影响。此外,导轨平行度误差还会引发刀架的运动误差,影响工件制作。

通常而言,机床存在的几何误差是判断其加工产品品质的关键所在,几何误差主要由机床主要部件的几何形状、相互位置以及相对运动轨迹决定。机床传动精度在于传动元件两末端之间处于运动条件下,相对运动也会出现传动误差,比如:齿轮之间传动副传递出现的误差、带轮之间摩擦产生的误差,都属传动误差。机床运动工作精度在于工作状态时的精度,如精车外圆的圆柱度和圆度、精车端面的平面度以及精车螺纹的螺距等误差。影响金属切削精度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切削时的切削力和夹紧力、机床零部件受热产生的变形,以及机床系统刚度等。

2 常用的金属切削工艺方法

2.1 车削加工

在机械零件制作过程中,回转面属于常用的表面形式,回转面的加工是车削工艺运用的主要实施方面。车削在各类加工工艺当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在工艺运用阶段,机床零件装夹各有不同,一般车床常用定位夹紧元件有三爪定心卡盘、四爪单动卡盘、顶尖、心轴和滑盘等。

安装三爪卡盘的时候,定位精度在0.01~0.1mm即可,适合应用在短轴或者套盘零件上;四爪卡盘安装需要找正,安装精度在0.005mm即可,适合应用在方形或者不规则工件上;沙盘安装需要注意平衡铁的配置,预防加工过程出现振动,适合复杂工件安装;顶尖安装需要在工件两侧钻中心孔,中心孔会对工件加工精度造成影响,适合长轴类工件的车削加工;心轴安装需要借助内孔定位,使工件能够紧贴心轴上,对于定位精度要求相对较高,难以承受过高的切削力。利用车削工艺加工工件,能够保证工作面间位置精度,切削流程平稳,加上生产效率高,因此应用广泛[2]。

2.2 钻削加工

钻削工艺的运用,在刃磨钻头阶段,要注意主切削刃之间相互对称,以抵消径向的切削力。在钻削阶段可以选择大直径的钻头,顶角度数设置在90°~100°,能够在预钻过程形成锥形坑,达到钻孔定心效果,预防钻削阶段出现偏移问题。钻削属于粗加工工艺,适合对表面质量或精度要求不高的钻孔钻削,比如:油孔或者螺栓连接孔。在扩孔时,切削刀刃不必延伸到中心,无须设置横刃,防止其存在影响切削过程。扩孔钻的刀齿数量在3~4个,拥有良好的导向性,因此切削平稳。

2.3 铣削加工

铣削加工不但生产效率高,而且可以实现多刀齿参与切削过程,提高金属切削效率。同时,在切削加工过程中,各个刀齿可以依次向工件内切入,便于断续切削,但在切入或者切除环节产生振动,可能影响工件表面粗糙度。经过高速铣削,刀齿经受周期性温度变化,对于刀具耐用度产生影响,所以铣削加工也适合对金属粗加工或者半精细加工[3]。

3 金属切削过程中提高加工精度的几点措施

3.1 运用切削液

在金属切削加工过程中,因为切削产生热量会对刀具材质造成影响,最终对产品加工精度造成影响,针对此问题,可以选择切削液降温。在金属切削阶段,切削力会阻碍切削进程,也会导致刀具出现弹性、塑性等变形。在切削区域形成大量热,对刀具造成损伤,使得工件表面粗糙程度难以达到设计要求,甚至出现受热变形问题。所以,针对薄壁零件的制作,在切削阶段,相关人员要合理使用切削液,保证从金属上切削下来的碎屑能够被快速去除,降低工件表面和刀具表面之间的温度,减少热影响区的变形。

在切削加工过程中,从工件脱落下来的一些细小碎屑或磨粉,可能黏附在工件或刀具上,也会影响工件已加工表面质量,以及刀具的耐用度和机床精度,因此,在使用切削液时,加入大量的表面活性剂和少量矿物油,稀释成乳化液,增加切削液的流动性和渗透性,同时,在浇注时给予一定压力,会大大提高冲刷能力。

3.2 恰当使用装夹工件

在金属切削工艺运用时,若加工薄壁零件,要根据零件特点选择装夹工件。因为薄壁零件受到切削力影响,容易出现变形问题。使用合适的工装,能够将产品的加工精度有效提升。所以,在金属切削过程中,尽可能规避三爪卡盘的使用,避免使用此类夹具直接对薄壁零件进行装夹,由于此类工装的使用特性,会将夹紧力汇聚在三个抓点位置,使工件变形风险增加。如果能够将薄壁零件装夹接触面增加,让夹紧力能够均匀分布,就会改变金属受力情况,进而控制工件的变形率。根据压强和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当物体受力面积增加的时候,所受到的压强会降低。利用该原理将薄壁零件生产过程中夹持面积增加,可以选择扇形爪或者开缝夹套作为辅助生产器具。实践表明,以上方法的运用能够控制切削成本,提高切削工艺运用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在金属切削工艺运用快速发展环境之下,切削加工也步入现代化进程。在金属切削领域,数控机床应用越来越广泛,要求切削过程精准定位,使用智能夹紧工艺,利用弹性心轴,将其定位在薄壁套上,完成侧面定位,将数控车床油缸和拉杆之间有效衔接,发挥油缸的驱动作用,实现智能夹紧,科学使用装夹工件,辅助金属切削过程顺利进行[4]。

3.3 合理使用刀具

3.3.1 刀具选择

刀具选择要考虑切削部件本身性能,结合企业加工成本,选择耐摩擦、耐高温材质刀具,延长其使用年限,与此同时,还能缩短金属加工成本,确保刀具使用有效性。在刀具选择过程中,还要考虑金属材料本身属性和加工方法方面的差异,合理进行刀具选择。在金属零件打磨阶段,要选磨粒大小适宜、做工精细和高硬度刀具。

3.3.2 几何角度控制

(1)前角角度设置

刀具前角角度的大小设置决定其锋利程度,当前角角度设置越大的时候,切削金属时刀具就越锋利;相反,刀具前角角度越小,在工件与刀具之间的摩擦也相对较小,产生热变形程度越小。

对金属工件(40Cr)进行切削的时候,如果选择刀具材质为硬质合金,在粗车削阶段,前角角度可以设置在5°~8°,这样能够增强刀具刚度;精车削阶段,角度设置在8°~12°,能够减少金属工件、刀具之间的摩擦力,提高加工工件的表层质量。

前角的大小设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还体现在加工材料、刀具材料、工艺系统的刚性以及加工阶段等,如加工塑性材料,应设置较大前角,加工脆性材料,应取较小前角,如硬质合金加工钢料时,前角可选10°~12°;加工铸铁时,前角可选5°~15°,工件材料强度、硬度低时,可以取较大的前角;反之取较小前角。对于加工阶段而言,粗加工为了提高效率,应该设置较小的前角;精加工阶段,为了达到质量要求,需要取大前角,此外,工艺系统的刚性不足时,应该设置较大的前角,以提高工艺系统的刚度。

(2)后角角度设置

对于刀具后角设置进行分析,考虑到工件加工阶段,弹性恢复层与刀具背面之间产生摩擦,后角是导致切削刃及后面磨损的直接原因,后角设置和摩擦程度息息相关。当后角角度增加的时候,工件和刀具之间的摩擦力会降低,进而将切削热量减少;然而,若后角角度设置过大,就会降低刀具强度。比如:对薄壁零件进行切削,可以将粗车削过程后角设置减小,在精车削时,将后角角度增加,则减小摩擦,可提高车削时工件表面质量和刀具耐用度。因此,后角设置需要选择一个合理的角度以获得要求的加工精度。

(3)主偏角角度设置

金属切削阶段,由于刀具主偏角角度存在差异,因此导致切削力径向和轴向大小存在差异。当主偏角角度逐渐增加的时候,产生的径向切削力逐渐下降,而轴向切削力会逐渐增高。因此,在薄壁零件加工以及细长轴的加工中,为提高工件刚度,减少变形,通常选择大的主偏角角度的刀具。

(4)负偏角角度设置

由于刀具的负偏角角度设置会对工件外表粗糙度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刀具强度。当负偏角角度过小的时候,可能会使加工工件表面摩擦增加,车削加工阶段有振动情况出现。对此,对薄壁零件的切削处理,可以将负偏角角度设置在8°~15°。当金属零件处于粗车削阶段的时候,将负偏角适当提高,延长刀具的使用时间,以保证金属工件表面的粗糙度合乎设计要求[5]。

4 结语

综上分析,在制造行业发展过程当中,如果切削阶段技术应用存在问题,必然会导致部件出现质量问题,最终影响制造行业发展。对此,行业人员要对常规的切削工艺优势进行分析,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择切削工艺。与此同时,在切削工艺运用阶段,刀具的合理选择和使用、切削液的使用、工件的装夹以及现代仿真技术的应用变得十分重要,合理控制切削工艺运用流程,才能提高切削精度,保证金属加工质量,促进制造业发展。

猜你喜欢
刀具工件角度
神奇的角度
无织构刀具与织构刀具铣削性能对比研究
考虑非线性误差的五轴工件安装位置优化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三坐标在工件测绘中的应用技巧
切削刀具刃口形貌对刀具使用寿命的影响
角度不同
人啊
多功能刀具
焊接残余形变在工件精密装配中的仿真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