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

2023-05-13 09:08许士密
探索 2023年6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现代文明中华文明

许士密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两个结合”),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社会空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文化空间。“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的关键在于“两个结合”。“两个结合”也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的关键也在于“两个结合”。“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学者们对这两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一是探讨“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学者们认为,“两个结合”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文化底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1],其中“第一个结合”是开创和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第二个结合”则是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涵[2]。二是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意义。学者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现代文明的接引,又是对人类文明的推进[3],回答了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的诸多难题[4]。三是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学者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是开启独立自主的文化精神[5],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更有力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6]。从相关研究来看,从文明的维度领悟“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已成为热点问题。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其文明意蕴何在,“两个结合”又如何凸显这种文明意蕴。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持续深化需要进一步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时空价值意蕴[7],因而本文试图对此作出回答,从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学理支撑。

1 “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从传统到现代、从落后到发达的运动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动卷入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现代化体系,由此拉开中华民族探索适合自身现代化道路的序幕。但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才找到了正确的、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既有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又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深刻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底蕴。

1.1 “两个结合”奠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基础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背景下开启了对现代化的艰难求索,经历了“器物—制度—文化”的递进式学习,“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8]1470。究其缘由,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西方致力于将中国转变为促进其资本主义发展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化目标注定不能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下得以实现。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将希望转向马克思主义。“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8]1516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独立自主地进行现代化。从历史逻辑来看,“走马克思主义指明的道路并非是中华民族在危亡局势之下试图迅速解决革命问题的权宜之计,而是其在经历过文明失落的阵痛之后追求超越走在现代化前列却充斥着剥削和压迫的资本主义社会作出的郑重选择”[9]。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建立起了本质联系。这种联系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个结合”)成为可能。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先进性只有通过与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才能得到充分彰显;另一方面,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特殊性也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历史维度来看,中国具体实际是客观的、全面的、历史的、复杂的,既包括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的具体实践与中国的奋斗目标,也包括中国历史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在地影响着中国具体实际,是中国具体实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第一个结合”也有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蕴。就现实维度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涵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0]15。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10]15,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中国共产党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中国式现代化初期阶段,中国共产党注重以民族的形式阐释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赋予中华民族“小康”理想以新的时代内涵,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规律性认识,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11],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深厚的文明基础。

1.2 “两个结合”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使命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的理论品格具有内在统一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12]。这种“‘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12]。生成新的文明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使命,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形式,让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之中,从而更好地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前行。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场域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一方面,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和真理性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到了和现代社会的连接点,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另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里获得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标识的文化精华,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道路上谱写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两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道路上蓬勃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发挥重要价值,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从“两个结合”出发,我们更能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的丰富内涵及其核心要义,更能看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担负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的文化使命和时代重任。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指引着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资本主义文明,为人类现代化提供新的文明图景和文明前景。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都包含着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基因。经由“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造就全新的文化生命体和创造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的最高命题。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高体现。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和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与西方现代化的“资本逻辑”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自由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主张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从而为人类社会发展展现了新的文明图景和文明前景。

2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真理性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百年奋斗中,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创造了与时代相适应的科学理论,指引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立于不败之地”[13]。中国式现代化不但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而且坚持“两个结合”,实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和发展。作为“两个结合”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凸显其文明意蕴,首要的就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真理性。

2.1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

现代化既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又是具有地域特殊性与文明规定性的历史实践。“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14]367同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和文明使命。中国式现代化要体现真正的世界历史,即人类的和平交往和人类的解放,要体现作为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本质,即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性质与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能够“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一步步变为现实”[15]。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其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精神旗帜、发展要求、动力机制、崇高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创新发展的新成果,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概括,“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16]。

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16]。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所取得的历史性辉煌成就深刻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中。从理论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0]18。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从实践逻辑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16]。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汇聚起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现代化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两种: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人类现代化的一种形态,建立在资本逻辑之上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因其内在矛盾无法克服而不可能成为人类现代化的终点,最终必然向社会主义社会和更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演进。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的实践场域中的具体化,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尊重人类追求现代化的普遍性规律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共性要求,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基础上取得的重大成果,具有区别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特殊性。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两个结合”,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重大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源自中华民族的文明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文明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文明担当,不但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根本性突破和西方现代化模式弊端的整体性超越,而且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两个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显现出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方向、提供遵循和凝聚力量的先进本质。

2.2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17]316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维度的特征相互联系,共同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18]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历史迷思,打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神话”。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19]344,而是坚持“两个结合”,走出一条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从根本上源于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展现的真理力量。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20]中国式现代化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即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需要沿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方向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即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以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来表现。这两个方面的内在要求,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对现代化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科学回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下,对这“四问”的科学回答考验着中国式现代化是否为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考验着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真理性[21]。“中国之问”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等前所未有的艰巨难题,需要根据新的发展变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来回答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世界之问”是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人类社会现代化何去何从的问题。当前世界各国与人民共同面临的严峻的全球性挑战和世界性难题,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世界大局、把握时代潮流、确定人类抉择,在统筹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科学回答“世界之问”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回答“四问”的根本是回应好“人民之问”,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要求,就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在“四问”中关键是要回答好“时代之问”。新时代以来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的相互交织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集中表现为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对这三个重大时代课题的科学回答,可以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也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理论科学性、历史进步性和道路先进性[22],对此作出了科学回答,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3 中国式现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觉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根基、以中国具体实际为出发点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更是从中国具体实际中走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的治理智慧,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人文气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强大的精神支撑。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走出基于中华文明传承和中国具体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中国式现代化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真理性,也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3.1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文明底蕴,为其提供深厚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与发展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梦想”与“愿望”提供实现的动力与途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是社会主义的,形式是中华民族的,其本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魂系于马克思主义,其源发于“两个结合”的创新实践。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中华文明显现了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既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在现代化建设中获得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不仅是在经济科技等物质文明上标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重要的是在精神文明与文化思想上显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文明显著特性的使命,通过这种方式来突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与文明追求。

在中华文明的显著特性中,突出的连续性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一脉相承的优秀文化基因和坚实的文明根基。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形成的历史根基,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形成的丰厚养分。中国式现代化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又包含中华文明的价值导引,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质和深厚的中华文明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思想资源,滋养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23]。“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12]其根本原因在于, 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12]。这就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守正创新的精神品格。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凝聚力,既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整体性的现代化,其中包含着的各个民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走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24],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获得各个民族的支持和拥护,激励全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同时,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与和平性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开放包容的宽阔胸襟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显著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两个结合”,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超越了西方固有的单一线性、渐次发展的现代化模式,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2],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华文明这些突出的特性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文明底蕴、精神内涵和团结统一、勇于创新、和平发展等鲜明特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需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彰显中华文明的这些突出特性,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从而更加显现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现代化的文明贡献。

3.2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25]31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6],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对维护民族国家团结统一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也面临一系列新课题新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2]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内在精髓和逻辑动因,从根本上筑牢中华文化认同的“精神之基”“思想之根”“情感之源”。在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史和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同时,要处理好“古与今”“中与外”的关系。文化创新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创造新辉煌的必由之路。所谓“古”与“今”的关系,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5]33。所谓“中”与“外”的关系,就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实现世界永续和平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其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赋予现代化以“中国式”的特征与优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的内在要求,也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现实需要。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一是坚持守正创新,以“两个结合”的方法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自信自强的中国力量。二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三是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中国智慧、繁荣中国理论、贡献中国方案,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27]。

4 中国式现代化承担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使命

作为“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成果的总和”[28]296,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文明具有内嵌于现代化的本质规定性。从传统到现代意味着文明的一次巨大嬗变和质的跃升,“现代化”蕴含并必然指向一种“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内生并通向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中国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构筑全新现代化模式的过程,更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关联起来,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为我们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根本遵循。

4.1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12]这就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担着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两个结合”和中国式现代化造就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丰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和理解[29]。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在“两个结合”基础上创新性发展的文明形态。创新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也是中华文明从传统文明到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动力。作为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的结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涵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内在规定性。从民族性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创造的文明形态,必然要彰显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和中华民族的自主性。就时代性而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蕴中华文明由传统到现代转型的客观要求。中国共产党在“两个结合”中找到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新路径,开辟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广阔道路。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上的文明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5]32换言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础上的文明形态。革命文化承载了党和人民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社会主义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实践前提,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

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现代化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30]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构成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机制。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推动中华文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国式现代化将中华文明带入现代化潮流之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实现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发展。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实践场域。另一方面,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的文明底蕴。中华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智慧,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在“两个结合”中的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融通、彼此成就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来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总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叙事”,是开启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的新篇章。

4.2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一方面是创造某种文明形态的过程,另一方面本身也是一种文明形态,是某种文明形态形成的标识。西方现代化是资本逻辑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具有对外战争、殖民、掠夺和对内剥削、压迫、奴役的明显特点,是霸权式、扩张型现代化。建立在这种现代化基础之上的西方现代文明本质上也是扩张型文明。西方现代化和西方现代文明在全球扩张的过程中不仅存在令人怵目惊心的野蛮,而且造成了人类社会生存境遇的分化与割裂。因而西方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西方现代文明的历史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西方现代文明不会是人类文明的终结形态,而终将被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所取代。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现代化,承载着创造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以超越西方现代文明的历史使命。作为世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对西方现代性危机及其文明的内在超越,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实现文明重塑的创造性探索。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和创造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能够改写人类文明版图、重塑人类文明格局。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缔造了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携手世界各国共同做大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蛋糕”,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为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3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必将为世界现代化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建构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老路的新路,撼动了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现代化格局,打破了西方现代化营造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霸权幻象,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开辟了新的前景。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能够推动人类文明转型、促进人类文明升华。西方现代化及其文明形态虽然具有进步意义,但具有“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32]36的霸道性与扩张性。伴随资本逻辑宰制的西方现代化在全球的拓展,西方现代文明排斥多元化现代化道路,把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看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形态。“长期以来,人类社会受缚于西方文明优越性和西方现代化模式普适性等迷思,以西方文明发展道路的一元性遮蔽了人类现代化路径选择的多元性和现代化本质内涵的普遍性意蕴。”[33]但世界各国通往现代文明的路径是多种多样的。发展中国家并非只有效仿西方国家并采取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才能实现本国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而是致力于促进全球发展繁荣、世界和平稳定、人类文明进步的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诸方面的一个合成结构”[34],以叠加发展的“并联式”发展逻辑建构了现代文明转型的新范式,打破了西方对人类现代化实践与理论的垄断,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必须兼容走向现代化的多样道路。”[14]469-470中国式现代化以全新的文明视野深化了对文明多样性的认识,不断突破西方现代文明的视野局限,引领人类文明向更高水平跃进。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承载的历史使命。

5 结语

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从世界来看,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西方现代化具有先发性和先进性,但基于“主客二分的哲学范式”和“资本至上的内在本性”,西方现代化在西方国家内部和全球范围都造成了文明危机,人类需要有新的文明形态来指引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从中国来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同时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两个结合”的伟大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真理性,既具有“现代化”的普遍性,又凸显“中国式”的主体性,具有生成根基、本质特征的优越性和哲学范式的先进性,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作为全新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资本逻辑,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终结了西方世界试图以资本现代性及其文明形态同化非西方世界的历史幻象。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内蕴接续推进现代文明、转化发展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承担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作为全新的文明叙事、复兴叙事,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与和平性,为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破解时代难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在理论和实践上开启人类逐步走向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新的文明进程,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将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走向。中国式现代化担负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历史使命,从而彰显中华文明的现代价值和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和真理性,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深层次的文明意蕴。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现代文明中华文明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