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以龙门县为例

2023-05-13 21:19龚湘萍潘敬学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龙门文旅县域

龚湘萍 潘敬学

(龙门县开放大学,广东龙门,516800)

一、引言

自从2018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文旅融合发展成为了政府、产业与学界共同关注的一个具有经济与文化双重特征的问题。2020-202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若干有关“十四五”发展规划文件中,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1]-[3]。202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文旅融合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并积极推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毛寒和陈幸瑜(2021)认为,研究今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模式及路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4]54,这个问题在过去几年一直备受学界关注(苏振、赖姝辰,2022)[5]79,当前已经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领域(毛寒,陈幸瑜,2021)[4]58,但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理论深度和推广价值(胡萍,2020)[6]84。未来几年关于乡村文旅融合路径选择仍将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方向,应加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三个方面的研究(胡萍,2020)[6]84-85。基于此,本文以广东省龙门县以案例,分析探讨县域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

二、文献研究

国内文旅融合的理论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2018年以后进入到了全面发展阶段(李先跃,2019)[7]218,也有学者称为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苏振、赖姝辰,2022)[5]77-78。自从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2018年开始陆续出现了以地方为代表的文旅融合路径研究成果(胡萍,2020)[6]84。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本文研究的文献来源范围主要集中在2018年以来的学术文献。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为检索库,以“乡村文旅融合”或“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为主题,以SCI、EI、北大核心、CSSCI为期刊源,以2018-2022年为出版年度为条件,检索日期为2023年元月初,共得到的173篇学术文献。文献的研究主题可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国内文旅融合理论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区域文旅融合研究、未来乡村文旅融合研究方向。

(一)国内文旅融合理论研究

1.研究综述分析

基于CNKI期刊数据库,以“主题=文旅融合研究综述”作为检索关键词,出版年度为2108至2022年,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共得到25篇文献,其中只有5篇是属于对国内文旅融合研究综述的文献,有2篇是乡村文旅融合研究的综述。从这5篇综述可以了解目前整个文旅融合研究进展情况和主要成果,这形成了本文研究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关于该领域的研究内容,李先跃(2019)认为研究方向主要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区域研究、产业融合新产业、产业融合新业态[7]218。李梦子和隋鑫(2019)把研究归纳为文旅产业融合的互动关系、融合机制、融合模式、融合路径方面[8]。徐翠蓉等人(2020)认为划分为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文旅融合的影响、文旅融合的需求、文旅融合的产业化研究共五个类别[9]。张旭娟和李翠林(2021)则认为目前学术界已建立了包括概念、关系、机制、发展模式、路径、策略等方面的融合基础理论体系[10]。苏振等人(2022)认为相关实证研究的理论和模型多采用文化场景理论、共生理论、内生增长理论和文化间性理论[5]79。

2.文旅融合的逻辑与路径

文旅融合的逻辑可以归结为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技术与规划融合、产品与市场融合共三个主要环节,需要从理念、体制、人才、利益分配等环节入手(王建芹,李刚,2020)[11]。文旅深度融合包含着以其特有的要素整合、技术创新、产业关联、价值增值等内在逻辑,创造新的产品、业态、消费和模式(侯天琛,杨兰桥,2021)[12]。文旅融合是多维度的融合,不仅要实现文旅思想、体制、技术、资源、业态、空间、管理、规划等的融合,同时还应实现文旅产业自身、与其他产业跨界等的融合,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融合空间(张祝平,2021)[13]。文旅融合是在理念、职能、资源、产业、技术领域的深层次融合(范周,2019)[14],融合的重点是促进文旅相关产品、产业、市场、手段、服务、效益等全方位、多层次有效融合(李任,2022)[15]。加强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利用是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刘治彦,2019)[16]95,文旅融合的路径主要研究内容是侧重于融合过程中各要素在各个阶段融合的实现方式和具体步骤(黄先开,2021)[17]。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旅融合研究

基于对检索所得的173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共有54篇属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旅融合主题,其研究内容可以以下2个方面进行分析。

1.文献内容分类分析

有25篇文献属于以实践经验分析为基础的文献,占文献总数的46.7%。其中,有4篇是以单一省域为分析范围(蒋昕,傅才武,2020;侯志茹,岳世聪,2020;耿松涛,张伸阳,2021;廖秀芬,2021);有5篇文献是以地区为研究范围,这里的地区是一个有共同地理属性的地理学概念,可以跨县、市、省的地域(孙以栋,俞强,2020;孔凯,杨桂华,2020;方静文,2022;邱洪斌,等,2022;谢云天,2022);有10篇文献是以一个或者多个村落为研究对象(刘洋,肖远平,2020;平锋,梁婷婷,2020;张惬寅,2020;李军,2021;刘海玲,王彩彩,2021;王超,等,2021;李莉,2021;尹怡诚,等,2021;马文娟,等,2022;雷明,王钰晴,2022);有1篇是以市为研究对象(孙士银,等,2022;),有1篇是以镇为研究对象;共有4篇是以县域(区)为研究对象(万果,王巳龙,2019;彭福荣,李德文,2021;杨文辉,谭发祥,2021;智凌燕,等,2022)。

其余有29篇文献属于理论性文章,占比为53.7%,议题主要包括概念内涵、价值与逻辑、建设内容、路径与对策、评价与机制等方面。理论性文章占比过半,实践经验类的文章主要是以乡村村落研究为主,这类占到实践经验类文献的40%,以省、地区、市为研究区域的文献数量为10篇,占比同为40%,而以县域(区)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占比16%,所占比例略低。这些实践类文章主要是以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为主,其成果主要体现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发展路径。发展路径是实践经验类文章研究的主要问题。

2.县域文献内容分析

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研究县域文旅融合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些文献中,崔凤军等人(2022)构建了一个县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在浙江台州的9个县(区)的实证应用表明能够比较好地用于评价和比较[18]。在县域实践案例研究方面,万果和王巳龙(2019)以四川甘孜州丹巴县为例,分析了其较为有成效的文旅融合模式,优秀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对文旅融合起到了正向反馈作用[19]。杨文辉和谭发祥(2021)以四川遂宁市安居区为例,分析了以书香、花香、菜香演绎的“三香安居”的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20]。彭福荣和李德文(2021)以重庆酉阳县的文旅融合建设为例,提出了对策建议[21]。智凌燕等人(2022)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为案例,总结出了其发展的三种模式,提出了充分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当地旅游资源,构建新的文旅融合产业模式[22]。

此外,基于CNKI期刊数据库,以“主题=县域文旅融合”作为检索关键词,出版年度为2108至2022年,来源类别为SCI、EI、北大核心、CSSCI期刊,共得到4篇文献,除了前面提到的崔凤军等人(2022)的文献之外,有3篇新增加的文献。其中,刘治彦(2019)提出文旅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是应该抓住四个融合:行政融合、资源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介绍了浙江丽水的成功案例,提出了以县域为重点促进文旅融合的观点[16]95-96。丁赛等人(2019)构建了民族地区县域文旅产业发展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道路交通状况、文旅产业现状、文旅产业资源和县级政府扶持5个维度建立测量的综合性指数[23]。王经绫(2020)在基于对71个民族县域文旅融合发展要素调查问卷分析,从环境与制度要素、区位与交通要素、文化资源要素、旅游资源要素共四个维度,系统地建构了民族地区文融合发展影响要素,认为政府支出是文旅融合发展影响因素的“排头兵”[24]。

(三)县域文旅融合研究

从以上分析来看,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县域文旅融合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以县域作为案例来研究的成果不多,仅有的成果是以少数民族地区的县域案例研究为主,其他地区的案例研究较少。总的来说,目前的案例研究数量和区域代表性仍有不足,有必要开展更多的以县域为研究对象的案例研究。关于未来的研究方向,李先跃(2019)认为未来区域文旅融合研究仍占主流,新产业、新业态和新产品是研究重点[7]218,苏振和赖姝辰(2022)认为将有望在发展规律和资源分布特征、数字化发展、中国特色文化融合、多产业融合等领域得到进一步延伸和突破[5]80。

在此,本文以下的路径研究强调充分利用好本地的文化与旅游资源,做好行政、资源、产业、市场、技术等方面的融合,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构建新的发展机制,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从而形成切实可行的本土化的县域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三、龙门县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龙门县位于广东省中部,行政归属惠州市管辖,地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位置优越,西南与广州市从化区、增城区毗邻,具有丰富的旅游与文化资源,文旅融合发展有较好的基础。

(一)旅游资源

1.生态环境

龙门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2015年成为广东首个省级生态县,2018年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也是全省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020年被评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25]。县境内有三个省级森林公园,有南昆山、桂峰山两座生态名山,而南昆山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其森林覆盖率高达96.93%,空气中负离子每立方厘米高达13.6万个,被喻为“中国天然氧吧”[26]。

2.旅游资源

龙门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十大著名景点。根据2022年的统计[27],目前全县已建成景区20个,景点44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5个(南昆山生态旅游区、南昆山大观园生态度假区、龙门铁泉、尚天然花海温泉小镇、南昆山云顶旅游度假区),国家3A级景区4个,星级旅游饭店3家,2022年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455.1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76亿元。

2021年,龙门县南昆山旅游区被省农业农村厅与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龙门县南昆山温泉旅游大观园被确定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龙门县的瑶族风情园、尚天然文化休闲旅游园、铁皮石斛金线莲原生态养生园、香溪堡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盛华农业公园被确定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监测合格名单。2023年初,南昆山毛茶文化体验营被评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8]。龙门的盛花谷景区,每年三月200亩的黄花风铃木绽放枝头,吸引着数万名摄影爱好者前去打卡。地派镇芒派村、地派村、陈洞村、渡头村成为农业农村部推介的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之一[29]。

3.特色旅游

龙门温泉资源丰富,温泉旅游是其著名旅游特色,其优质温泉具有有品质、有品牌、有规模、有产业、有特色的五大特点[30]。2010年,龙门县成为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全国首批五个“中国温泉之乡”的其中之一。2021年底,“龙门十三汤”被第五届博鳌国际金汤奖评为“十佳温泉旅游目的地”,地派温泉森林度假区被评为“最佳生态温泉”,地派温泉森林度假区、南昆山云顶旅游度假区、南昆山居温泉度假村获全国首批温泉旅游泉质等级评定,成为首批拥有官方认证优质珍稀温泉的温泉酒店[30]。

截止至2021年的统计,龙门县连续九次入围“广东省县(市)域旅游综合竞争力位居全省十强”(龙门县文广旅体局,2022)。龙门以“国际康养旅居目的地”为定位,打造“生态和品牌驱动型的中国县域旅游样板”,提升“森林度假、温泉养生、田园风光和民俗风情”四大旅游板块[31]。

(二)文化资源

1.历史文化遗址

据不完全统计,龙华镇共有古建筑及古建筑群20多处,包括5处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镇的古村落水坑村,有占地10亩的文明阁和其配套的古建筑,包括由外到内有护城河、护城墙、文笔塔等。龙华镇的功武村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其古建筑群总面积约9200平方米,2002年被评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获评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

位于地派镇的渡头村,见龙围建筑群雄伟壮阔,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占地面积2630平方米,是曾参与“公车上书”的晚清举人刘士骥的故居;2008年,该村的见龙围与炮楼古建筑被评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文物至今保存完好[32]。绳武围是座落在龙华镇增江河畔的一座古村落,迄今有400多年历史,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围墙和跑马道,2013年还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同时也是惠州市及龙门县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永汉镇三寨谷景区的三寨谷明清造纸遗址,发现于2004年,是广东省目前已知惟一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造纸作坊遗址;2019年,该遗址被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南昆山造纸”成为县级第八批非遗名录项目。

2.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龙门文化底蕴深厚,被《小康》杂志社评为2021年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和中国最具诗意百佳县。早在1988年,龙门就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称号,2008年又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3年成为中国国家画院岭南创作基地,成为中国画院在岭南地区首个设立的集写生、创作、交流、教育等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艺术平台[33]。龙门农民画是广东省唯一的农民画画种,始创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被正式命名,是中国三大农民画乡之一[34]。

3.红色文化

龙门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地派镇芒派村是红色革命老区村,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转战龙门的“第一站”,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纵队第三支队的南部根据地之一,现存龙从人民保乡队活动旧址(雷公贝祠堂)、芒派村革命烈士纪念墓、三角山大岭头战斗遗址、欧岭下长窝红军医疗站等红色遗址[35],这些遗址保存完整。低冚村是革命老区,也是东江纵队主要活动区域之一,拥有革命人物、大围祠堂、低冚伏击战遗址、妇女夜校遗址、聚和堂宗祠、前阵哨岗等红色文化资源[36];该村是龙门首个革命传统教育和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基地、中共龙门县委党员教育基地。

4.少数民族文化

蓝田瑶族乡是广东省七个少数民族乡之一,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每年中秋夜,当地都会举行“舞火狗”仪式,这是全国唯一遗存的民族图腾祭祀与少女成人礼巧妙结合的古老民间仪式,至今已有将近400年历史。2006年,“舞火狗”传统舞蹈被列入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3年,“舞火狗”民俗入选省非遗,目前已成为当地一张闪亮的民族风情旅游名片[37]。

(三)文旅融合发展

1.基础设施

龙门属于山区县,文旅融合的项目地多位于乡村和山区,当地基础设施仍有待完善。公路交通及停车场、卫生环境、文化保护、人员安全保障、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待加强。龙门目前仍有部分农村公路通建制村单改双车道建设还没有完成,乡村支路硬底化有待完成,位居乡村的旅游目的地交通便捷度仍然不足,包括旅游交通标识系统、旅游咨询服务系统、旅游观光(专线)车、旅游厕所、旅游景观小品建设等有待完善。目前全县正在推广垃圾分类处理的工作,但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基础设施与宣传工作还比较薄弱。部分乡村的5G网络还没有覆盖到,这会影响到游客的移动通讯体验和直播电商的发展。

2.产品情况

从调查来看,龙门文旅融合的要素依托的文化要素主要包含当地的古建筑与古村落、名人故居、历史遗迹、非遗文化、红色文化、本土农民绘画艺术、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与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的融合。在旅游产品方面,开发了红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旅游、非遗文化+旅游、人文古迹+旅游、饮食文化+旅游、节日文化+旅游等产品。建立了农学+研学基地和以水稻种植活动的农学+研学的农旅产品。以茶为媒介,形成了文化+旅游+农业融合的旅游产品。

龙门的文旅融合产品已经开始进入市场,但相对于传统生态旅游来说,文旅融合的产业规模及市场影响力较小,缺乏互动与体验机会,反映在业态特征不明显,生态旅游和康养旅游的拳头产品还没有很好地与当地文化融合在一起。

3.文化融合

政府积极推进非遗文化进景区,推进红色文化旅游,但在目前旅游产品中,所注入的文化因素还不够,缺乏一定的文化内涵,更多停留在休闲旅游层面。比如龙门山歌、艾糍、年饼、“舞火狗”、南昆山造纸等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仅注重产品的品味和欣赏,缺乏旅游者自身的文化体验。此外,随着城镇化发展和毗邻广州、深圳、东莞等大城市的原因,乡村原居民越来越多地进入周围城市与城镇工作或者居住,这给乡村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带来了主体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克服城市化与城镇化发展给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4.产业融合

文旅融合与当地产业的融合有待发展,特别是与农业、大健康产业、电商产业、文化创意等产业缺乏深度融合。龙门一个农业大县,结合龙门丝苗米产业、兰花产业、茶产业、水果等地方农业特色产业的文旅融合的业态还没有形成。在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康养旅游产业的环境下,文旅融合以及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仍处初步探索阶段,其合作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建设路径有待进一步探索,龙门的文化+旅游+大健康产业的融合是未来文旅融合产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5.数字化转型

文旅融合缺乏数字化特征、数字化产品、数字化服务、产业数据,数据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调查来看,缺乏IP文旅融合创意产品,文化创意类旅游项目很少,高端文旅产品缺乏,缺乏一个有影响力社交媒体来推荐其现有的文旅融合产品,没有能够很好地利用旅游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等数字化推介手段。目前大多数项目的营销工作还停留在电视广告等传统营销方式上,未能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与营销模式。

四、发展路径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龙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要加强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融合利用,从治理体系构建、推进数字化转型、发挥优势、培养特色等方面去推进。

(一)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龙门文旅融合建设是落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落实实施文化强国、健康中国、新型城镇化等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实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具有非常强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调性等系统特征。在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县级、乡镇、村三级政府,涉及到多个维度的融合、多个参与主体、多种资源要素、多个融合空间、多个产业,涉及到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系统,还涉及到跨区域合作,因此,龙门要进一步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县政府需要建立县域文旅融合发展的治理体系,进一步明确政府、市场、企业、乡村、各参与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充分发挥好其引领作用与所担当的角色,编制文旅融合的产业规划,把其发展纳入当地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中,建立支持融合的扶持政策与保障措施。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各参与主体的工作与利益协调,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加强对市场的质量监管。要进一步改进政府的服务水平,建立地方产业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为来自不同产业的企业以及当地就业人员提供技术指导、政策咨询与技能培训服务,开放更多的经济社会数据。

由政府主导加快完善县域交通、卫生医疗、公共文化场所、5G移动通信、旅游设施、安全应急、数据中心、产业云平台等基础设施,包括提升往来各个景点之间的道路交通等级和完善乡村旅游地的各种配套设施。加强对地方红色文化、非遗文化、乡村文化、饮食文化、特色文化的建设力度。设立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基金,采用市场化的手段,支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以及与其它产业融合的初创企业和创新项目的发展。

(二)推进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文旅融合服务体系

在当前我国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应该大力推广以大数据、云计算、5G移动通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安全、快速、便捷、高效的智慧文旅融合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推广数字化技术与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加强县域5G基站与网络、视频监控、物联网、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文旅大数据分析与智慧服务平台,推进信息与数据处理及应用的智能化、平台化、云端化、数据化、移动化、多终端。利用数字孪生与Web3.0技术,构建能够呈现山区、村落、建筑、景观、遗迹、森林、田野、道路等自然环境的网络数字孪生空间,为网络空间中的旅游景观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融合文化标识、虚拟人物、历史场景、情景再现,增加游客与场景之间的互动性和体验感。支持和鼓励创作虚拟或实体的文创IP产品,制作精美的短视频作品,以赋予实体景观更多的文化内涵。

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视频号、快手、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社交媒体,开展项目推广、智能客服、互动交流、体验分享、活动直播等活动,从而提高公众的关注度,使得活动更为精准和有效。充分利用直播电商平台,让游客对文旅融合的产品、服务与活动有更好的交互体验和更灵活的组合选择。利用其它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的成果,来拓展文化、旅游与其它产业融合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

(三)发挥优势,培养特色

龙门文旅融合发展应该重点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在发挥其原有生态旅游与温泉旅游两个特色的基础上,提升其特色旅游的文化内涵,注入更多的文化因素。在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区内,利用现有的民居等乡村建筑,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如小型公共图书馆、小型演出场所、康养文化体验馆、公共绘画基地、数字内容创作基地,并以此结合龙门本土文化特点,举办读书分享会、非遗演出、绘画展览、生态保护与大健康论坛、公益讲座、文化节日等活动。

红色文化旅游和非遗文化旅游是另外一个特色,利用数字技术来设计游客互动体验项目;建立小型工作坊,给游客提供实际操作和自我创作创意产品机会,增加更多的交互式与体验式的活动。整体化和系统化设计生态旅游、温泉旅游、红色文化旅游、非遗文化旅游的融合服务产品,形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互相渗透、互联联动的系列化产品,包括文化创意产品、旅游礼品、电商销售、网络营销、品牌推广等。

利用龙门生态环境与产业优势,进一步拓展现有文旅产品,形成文旅融合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新产品,如设计农业+文化+旅游+研学、生态+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研学、体育赛事+文化+旅游、健康+养生+文化+旅游等新的融合产品。利用龙门丝苗米产业、兰花产业、茶产业、南药生产等当地乡村产业资源,结合兰花文化、茶文化、中医中药文化等文化元素,形成生产、采摘、观赏、品尝等文化体验的旅游产品。

加强政府、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培养产业融合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联合设计出具有本土文化特征与特色的研学课程,让中小学生大自然环境中接受劳动、美学、体育、文化方面的教育,大大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举办全国性与乡村体育赛事、农民绘画作品展、非遗文化创意作品展、康养文化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拓展文旅融合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

四、结语

县域文旅融合是实施国家与地方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国家文旅融合战略发展的重点,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重要途径。龙门县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以及良好的区位优势,文旅融合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环境。通过进一步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构建智慧融合服务体系,发挥自身旅游产业优势,深入融合当地文化元素,创新文旅融合新业态,将能够促进龙门县域文旅融合的未来发展,从而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实施。

猜你喜欢
龙门文旅县域
《龙门日历2023》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龙门石篆联
龙门里的白居易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旅照明的兴起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龙门这边(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