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二三子》中孔子治国理政思想释考

2023-05-16 09:04
关键词:帛书君王周易

冯 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理论研究所, 北京 100091)

孔子以“君道”为核心的治国理政思想是其政治思想实践精神的主要内容,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为政以德为其治国理政的核心原则;其二,仁政爱民为其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其三,尚贤用能为其治国理政的指导精神。这些治国理政思想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六篇的问世进一步补充完善了孔子治国理政思想的外延与内涵。其中,尤以第一篇帛书《二三子》思想出现时代较早,思想内涵最为丰富,是出土文献中最接近孔子时代并全面论述古代君王治国理政思想的儒家文献,补充了学界对孔子治国理政思想的认识。本文以《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以下简称《集成》)释文为底本,吸收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拟对思想史上这一问题加以探讨,以达到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的目的。

一、 为政以德思想

以德治国是孔子治国理政思想的首要根本。君王践行德治是从自我修身开始,以谦虚之德为最高准则,以谦盈思想为立国根本,继而强调君王治国应身居正道,名正言顺才能使臣民归顺。

(一)以德为首

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强调要把德放在首位。例如,《论语·为政》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出土文献帛书《二三子》是孔子再传弟子的著作,为战国中后期儒家思想文献,作者指出“圣人之言也,德之首也”。《论语·述而》中孔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圣人,指帝王君主,也指道德完美之人,故而圣人所言是道德的教诲,最为重要。帛书《二三子》第九章释读《坤》卦六四爻辞“括囊,无咎无誉”时曾四次提及圣人治国的政治行为,见于释文:

“圣人之言”论及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易学研究者对其中“德之首也”一句的释读不尽相同。若释读为“道”,译为德行的内在本源,这与全文精神不符。刘彬将其译为“德行中最重要的方面”(2)刘彬、孙航、宋立林:《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年,第17页。,连劭名认为“圣人教命本于礼,故为德之始”(3)连劭名:《帛书〈周易〉疏证》,中华书局,2012年,第215页。。笔者以为此处应从刘、连二者的意见,可将其释读为“首要”之意,即作为标准和规范。也就是说,应当将圣人的道德教诲作为标准和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故而释文中此句即是说,在圣人的言行之中,德行最为重要。

“道”释读为“首”的文例在先秦两汉时期十分常见。例如,《国语·周语下》曰:“夫正,德之道也;端,德之信也;成,德之终也;慎,德之守也。”可见,“正”与“端”“成”“慎”是德行的四个并列的方面,“道”与“终”相对,其含义也是为“首”之意。《荀子·正名》曰:“道者,古今之正权也。”其义与《国语·周语下》“夫正,德之道也”类同。《史记·秦始皇本纪》曰:“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司马贞索隐:“今检《会稽刻石》文,首字作道。”(4)王引之:《经义述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082-1083页。以上几段引文皆谈及君臣关系的相处模式,可见以德为首的治道理念在先秦两汉之际甚为流通。

(二)好谦恶盈

在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中,谦虚、谦逊既是君王必备的美德,也是天地运行变化的规律。孔子的政治思想强调贤人的标准是“知而好谦”,使自身德行有所增益。例如,《荀子·仲尼》记载:

孔子曰:“巧而好度,必节;勇而好同,必胜;知而好谦,必贤。”此之谓也。愚者反是:处重擅权,则好专事而妒贤能,抑有功而挤有罪,志骄盈而轻旧怨,以吝啬而不行施,道乎上为重,招权于下以妨害人。

荀子以反例解读孔子思想,指出排挤贤人的愚昧之人他们的错误行为是“志骄盈而轻旧怨”,其解读与同为孔子再传弟子的帛书《二三子》作者的解读互为对证,帛书《二三子》第二十四章释文曰:

《卦》曰:“【劳】嗛(谦),【君】子有终,【吉。”孔子曰:“此言】好善不伐也。夫不伐德者,君子也。亓(其)盈如不□□【□□】,是壹举而再说(悦),亓(其)‘有终’也,亦宜矣。”(5)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三卷,中华书局,2012年,第51页;第46页。

本章为孔子释读《谦》卦九三爻辞“劳谦,君子有终,吉”之表述。《谦》卦《彖传》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此处指明“盈”与“谦”为一组对比词,此段释文虽有缺字,但可以看出《二三子》之思想也是以“盈”的行为解读君子“劳谦”的状态。此解读与《荀子·仲尼》以及《二三子》第三章中“反骄防满”的思想相呼应。(6)陈来:《马王堆帛书〈易传〉的政治思想——以〈缪和〉〈昭力〉二篇之义为中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39页。

孔子在其治国理政思想中多次强调个体修身应杜绝亏盈或虚盈的状态,例如《论语·述而》指出:“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由此可见,孔子重视政治实践过程中损益之道的价值输出。帛书《二三子》第十章对君王如何理解治国安民的关系给予了进一步解释:

《卦》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孔子曰:“此【言□□】婢(卑)嗛(谦)就民。卑嗛(谦),易告也;就民,易遇也。圣人君子之贞也,度民宜之,故曰‘利以见大人’。”(7)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三卷,中华书局,2012年,第51页;第46页。

此段提及君王的美德之一就是善于把握时机,让百姓安居乐业。此处“度民”一词也见于《大戴礼记·千乘》:“及量地度居,邑有城郭,立朝市。地以度邑,以度民,以观安危。距封后利,先虑久固,依固可守,为奥可久,能节四时之事,霜露时降。”王聘珍解诂:“量地度居者,《王制》:‘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是也。”(8)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第163页。王文锦译解:“凡安置人民,要测量土地形式来兴建城邑,顾忌地方大小来适当安置人民。”(9)王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01年,第177页;第781页。由此可见,“度民宜之”即以安土重居的理念统治百姓最为适宜。孔子的德治思想是建立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以君主专制制度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社会之上的,小农经济对君王有很强的依赖性。(10)王杰:《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治主义治国模式》,《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年第2期,第78页。由上可知,自《论语》至《礼记》的儒家治国理政思想一脉相承,证明这种思想理念自春秋战国至两汉之际均十分盛行,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二、 仁政爱民思想

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强调君王在实行德政的过程中应以仁政爱民的理念为其根本思想。这一思想的政治实践途径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君王身居高位要修德正己、敬重百姓,为人民作出榜样,揣度百姓的态度以顺应民心。第二,君王要注意教育和引导人民,注重道德教化,才会使民风敦厚纯良,社会百业兴旺。

(一)高而畏下

仁政爱民的一种表现即体现在君王如何处理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上。君王虽身居高位,也应注意自身的修身盛德,保持谦卑的姿态,对民众有所敬畏,才能与之保持密切的联系。孔子在其思想中多次强调了君王应“正名”,秉持正道,才能在治国之道上有所作为。《论语·子路》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其强调了君王以德治为宗旨的政治诉求,利于聚揽民心。关于“名”与“德”在君王治道思想中所具有的紧密联系,可见《礼记·中庸》: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11)王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01年,第177页;第781页。

此处的“宜民宜人”与前文所言“度民宜之”应为同理。可见,孔子在此将帝舜等圣明君主尊称为“圣人”。此段引述《诗经》之颂赞,由此得出:在儒家思想之中,“君子”有“德”且受“禄”于“天”,“圣人”为“大德”之人,圣王是君子修行的至高状态。类似表达亦见于《墨子·尚贤中》:“乃名三后,恤功于民。”孙诒让间诂:“名、命通。”“正名”行为是“大德”的一部分,名正则德大。帛书《二三子》第三章释读《乾》卦上九爻辞“亢龙有悔”时指出:

此处孔子指出,圣人执政就像爬树一样,爬得越高就越畏下,君王若脱离了黎民百姓,其执政的根基就会不稳。此处“立”应读作“蒞”,同“莅”,意即治理,“立正”即“莅政”,具有临政、执政之义。(13)丁四新:《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儒藏》(精华编)第二百八十一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6页。“俞高俞畏下”之“畏”不应只是“畏惧”,而更应该是“敬畏”,即帝王君主应该敬畏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可见,“亢龙有悔”是《周易》中描述君王治国理政的状态,与传世《易传》中的《文言传》的观点“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相类似。“为上而骄下”就是“高而无民”,“圣人之立正也,若遁木,俞高俞畏下”就是“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两者思想显然如出一辙。(14)廖名春:《帛书〈二三子问〉简说》,《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91页。

“若遁木,俞高俞畏下”,在传世古籍中亦有类似表达,如《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载孔子曰:

故上者,辟如缘木者,务高而畏下者滋甚。六马之离,必于四面之衢,民之离道,必于上之佚政也。故上者尊严而绝,百姓者卑贱而神;民而爱之则存,恶之则亡也。(15)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第140页。

其中,“辟如缘木者,务高而畏下者”与“若遁(循)木,俞(愈)高俞(愈)畏下”一句表达类似。此处《大戴礼记》直接点明这种行为的结果为“滋甚”,清人王聘珍注解道:“缘,循也。滋,益也。离,散也。《尔雅》曰:‘四达谓之衢。’佚,失也。《论语·子张》:‘上失其道,民散久矣。’绝,截也。谓截然高峻而无所倚也。神者,不测者也。《周易·系辞传》曰:‘阴阳不测之谓神。’”(16)张政烺:《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校读》,中华书局,2008年,第95页。《孔子家语·入官》中也曾提及“子张问入官于孔子”这一典故,并出现过类似表达:“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上者尊严而危,民者卑贱而神。”(17)张涛:《孔子家语译注》,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30-236页。由此可知,“滋甚”即“甚益”,意为“很好”,与《周易·损卦》卦辞中的“损上益下”的理念相同。《系辞传》为思想成型年代较早的解《易》文献,帛书《易传》中第二篇也是《系辞》,其中大量篇幅可与今本《系辞传》对读,可知帛书《二三子》与今本《系辞传》思想成型时代接近。

孔子进一步指出,仁德的君王在顺应民意的同时,若能严格要求自己,行为严谨合礼,则远方的异国人才都会前来归顺。帛书《二三子》第三十章在解读《蹇卦》九五爻辞“大蹇,朋来”时指出:“(饬)行以后民者,胃(谓)‘大(蹇)’,远人偕至,胃(谓)‘傰(朋)【来】’。”(18)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三卷,中华书局,2012年,第54-55页;第43页;第43页。其中,“饬行以后民”指君王治国需要先端正自己的行为,然后再去教育民众。对比而言,孔子如此解读《鼎》卦九四爻辞:“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他指出,若百姓的负担过重,就会使君王遭遇“德义无小,失宗无大”(19)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三卷,中华书局,2012年,第54-55页;第43页;第43页。一类不易抉择的政治危局。

当君主不能胜任其应有的职责时,若是强行委以重任,反而会使城池失守,民不聊生。例如,帛书《二三子》第六章在解读《鼎卦》九五爻辞时指出:

此言下不胜任也。非亓(其)任也而任之,能毋折虖(乎)?下不用则城不守,师不战,内乳(乱)反上,胃(谓)“折足”;路亓(其)国,【芜(无)亓(其)】地,五穜(种)不收,胃(谓)“复(覆)公莡(餗)”;口养不至,饥饿不得食,谓“(刑)屋(渥)”。(20)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三卷,中华书局,2012年,第54-55页;第43页;第43页。

这种民本思想是后世儒家荀子论及君民关系的思想来源,《荀子·哀公》中所作的“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这一经典论断,可证孔子的这一解读绝非空穴来风。继而,孔子指明,“君德”在政绩层面的具体表现犹如《周易·乾卦》九二爻辞所言“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中的所谓“见龙在田”。《小象传》解为“德施普也”,即:伟大的君王均是以德治作为普世价值来统治民众。《文言传》解为“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骄傲),德博而化”,即:圣明的君王应如人中之龙,居正中之位以诚心对待民众,以广德化解矛盾。此中的“德博而化”与帛书《二三子》中的“大人之广德而施教于民”“圣人出法教以道(导)民”含义类同,均提及圣王应当以广德去教化民众。

(二)法教道民

孔子治国理政思想中仁政爱民思想理念的基础是为政以德。《论语·为政》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见,孔子强调君王应以道德来引导民众,以礼法来约束民众。《吕氏春秋》指出孔子以德治国的思想核心在于“贵仁”。其强调君王应以仁政指导帝王实现“君德”的政治修为。《文言传》指出:“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由此可见,君德优厚还体现为统御天下的帝王能从民众中选出贤才,这也是仁政的一种表现。这种以刑罚与教诲来约束民众的思想,在帛书《二三子》第四章中也有所体现:

此章为孔子解读《坤卦》上六爻辞“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之表述。其以“龙”为“圣人”之喻,以“野”为“民”之喻,认为“此言大人之广德而施教于民”,义同“言大人之广德而下接民也”。可见,所谓“战”是指圣人与大人治理民人的这一行为,不同的治理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帛书《二三子》这一说解,较之诸家之说更具有德治主义与民本思想,合乎儒门说《易》的传统。(22)廖名春:《帛书〈二三子问〉简说》,《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92页。所谓“其血玄黄”,是“见文也”,帛书《衷》曰“龙单(战)于野,文而能达也”,即为此义。(23)刘彬、孙航、宋立林:《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年,第13页。其中,“文之理”即“圣人出法教以道(导)民”。此句中的“道”应为“导,引导之意”,同于《论语·为政》“道之以政”、《论语·子张》“道之斯行”之“道”,这里指明了圣人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即圣人应以“法教”引导百姓。

所谓“法教”,是以“法”教导民人,可见于贾谊《新书·君道》:“昔者文王狱常拥此。故爱思文王,犹敬其梏,况于其法教乎!”此即指周文王善于以法教导民众。《说文解字》曰:“法,刑也。”《论语·里仁》则指出:“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认为,相对于只会心怀家乡与利益的小人而言,心怀仁义德行与法治理念的君子更适合治理国家。《大戴礼记》中亦曾说道,君王治国时若不实行仁政则“国不化”,君王应施行仁政于百姓,并教导民众与之合力促进国家走向昌盛:“夫政以教百姓,百姓齐以嘉善,故蛊佞不生,此之谓良民。国有道则民昌,此国家之所以大遂也。”(24)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第155页。

通过学习《周易》的哲理来指导圣王明主进行“法教”之政治实践的思想,还可见于《汉书》卷七四《魏相列传》:

相明《易经》,有师法,好观汉故事及便宜章奏,以为古今异制,方今务在奉行故事而已。数条汉兴已来国家便宜行事,及贤臣贾谊、晁错、董仲舒等所言,奏请施行之,曰:“臣闻明主在上,贤辅在下,则君安虞而民和睦。臣相幸得备位,不能奉明法,广教化,理四方,以宣圣德,民多背本趋末,或有饥寒之色,为陛下之忧,臣相罪当万死。臣相知能浅薄,不明国家大体,明用之宜,惟民终始,未得所由。”(25)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3137页。

西汉宣帝时魏相官至丞相,善读《易经》,此段内容是学界公认研究西汉易学的重要文献。(26)连劭名:《〈汉书·魏相传〉与西汉易学》,《周易研究》,2000年第2期,第32-33页。在他向皇帝的谏言中,所谓“君安虞而民和睦”的理想政治秩序与帛书《二三子》第七章中“此言圣王之安世者也”的治国理想状态趋同。魏相通过举反例声明:若“不能奉明法,广教化,理四方,以宣圣德”,不能替陛下分忧,则罪该万死。此处“奉明法,广教化”即“法教”,与“理四方,以宣圣德”之行为、“大人之广德而下接民”之义类同。由此足见,魏相的政治理想与《周易》的政治哲学密切相关,是自孔子至东汉时期千百年来儒家治国理政思想一以贯之的重要理念。

三、 尚贤用能思想

孔子尚贤用能的人才思想主要基于两方面的思考:第一,“高志求贤”是衡量君王是否贤明的标准,贤明的君王应该志存高远,虚怀若谷,求贤若渴。他不仅要选贤使能,还要“用贤弗害”,做到不嫉贤妒能,给贤才创造一个发挥其才能的良好环境。第二,君王选拔人才要任人唯贤,知人善任,人尽其才,让人才能够“称身居位”。君王应根据人才才德的不同层次,委以与其仁义德行相匹配的职位和官阶,让他们可以各司其职。

(一)高志求贤

春秋以前,由于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人才的举荐模式多是任人唯亲。孔子指出,君王用人也应有不同的层次,在治国理政之时,最杰出的君王应根据不同表现“任人唯贤”,让不同层次的贤人均能为君王所用。例如,在《论语·颜渊》中樊迟与子夏向孔子询问“为仁”的标准时,子夏指出:“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27)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138页。可知,舜与商汤之所以能拥有天下,在于其能从民众中选出皋陶和伊尹这样的贤人,以仁政治国,且能在行政中远离不仁之人,才能得到天下之人的归顺与敬仰。此种理念又见于帛书《二三子》第七章解读《鼎》卦上九爻辞释文:

孔子指出,“大吉”的状态就是“明君立正,贤辅辟之”。它反映了孔子的尚贤思想,强调了贤臣对明君的重要性。这与《汉书·魏相传》所言“明主在上,贤辅在下,则君安虞而民和睦”类似。此种思想也见于帛书《二三子》第三十一章:

此句释义与《周易·系辞传》“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类同。其中,“君子藏器于身”即“君王高志求贤”。(30)刘大钧:《续读帛书〈二厽子〉》,《周易研究》,2011年第2期,第10页。孔子所谓“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是要求人君要“高志求贤”,心目中要有高标准、高层次的求贤目标。不仅要“求”,而且要“用”,即要切实地加以任用。(31)郑万耕:《帛书易传散议》,朱伯崑主编:《国际易学研究》第一辑,华夏出版社,1995年,第134页。

此外,《新语·资质》以反例佐证明君应当志向高远,懂得如何从人群中发现贤者,使贤臣长期伴其左右,辅佐朝政:

人君莫不知求贤以自助,近贤以自辅;然贤圣或隐于田里,而不预国家之事者,乃观听之臣不明于下,则闭塞之讥归于君;闭塞之讥归于君,则忠贤之士弃于野;忠贤之士弃于野,则佞臣之党存于朝;佞臣之党存于朝,则下不忠于君;下不忠于君,则上不明于下;上不明于下,是故天下所以倾覆也。(32)王利器:《新语校注》,中华书局,2012年,第129页。

《新语·资质》指出,君王产生的“嫉贤妒能”古今有之。孔子提出“用贤弗害”说想必有其现实意义,它也可以是对“尚贤使能”说的补充。例如,帛书《二三子》第三十四章解《丰》卦爻辞又提出“用贤弗害”说:

《卦》曰:“丰,亨,王叚(假)之,勿忧,宜日中。”孔子曰:“‘丰’,大盛也。‘勿忧’,用贤弗害也。日中而盛,用贤弗害,亓(其)‘亯(亨)’亦宜矣。黄帝四辅,尧立三卿,帝王者之处盛也长,故曰‘宜日中’。”(33)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三卷,中华书局,2012年,第44页;第55页;第56页。

“日中而不止”,即谓到正午仍不停止。(34)刘彬、孙航、宋立林:《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年,第18页。韦昭注引《国语·鲁语下》曰:“日中,旦至日中也。”此处,“日中”比喻人在壮年,以壮年之人才辅佐圣王治国理政,犹如黄帝有四辅臣、唐尧有三卿辅佐,帝王统治才能处于盛世。

(二)称身居位

孔子选拔人才的思想,不仅要求实行仁政的君王应“任人唯贤”,同时指出,君王应根据人才贤能之不同,使每个人都可以“称身居位”,各司其职,给予其诸如“君子”“大夫”等不同名位。这显然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否定,意义非凡。帛书《二三子》第一章解读了“龙德”之“大”的原因之一,其《集成》释文为:

曰:“商之驯(?)德也。”曰:称身□□□易□和,爵之曰君子。戒事敬命,精白柔和而不讳贤,爵之曰夫子。或大或小,亓(其)方一也,至周□也,而命之曰君子。(35)裘锡圭主编:《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三卷,中华书局,2012年,第46页。

“驯德”一词,张政烺认为是一古词,他以“驯”为“顺”的古字(36)张政烺:《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校读》,中华书局,2008年,第95页。,引用《史记·五帝本纪》解读帝尧的德行时有“能明驯德”一解。笔者以为此释读不妥,“驯”古音为“邪文切”,“顺”古音为“船文切”,古音不同,不可互训。如果直读“驯德”为“逊顺之德”,下文所谓“君子”“夫子”等解释对象就指意不明了。此处“驯”应训为“循”,“循”与“驯”同音,意指遵循。《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孔颖达疏:“郑玄云:俊德,贤才兼人者。”结合《说文》“商,从外知内也”可知,此处解为“商之驯(循)俊德也”最为妥帖,即:根据不同表现来论定才德杰出之人,给予其诸如“君子”“大夫”等不同称谓。后世儒家思想,如《荀子·君道》的“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以及《礼记·王制》的“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其观点均与此类同,都可参考。

此章因图版释读不清,部分文字难以释读,但仅从“称身”一词仍可见孔子德而论次的尚贤观点。《晏子春秋·问下》中亦有类似表达:“见善必通,不私其利,庆善而不有其名;称身居位,不为苟进;称事授禄,不为苟得;体贵侧贱不逆其伦,君贤不肖,不乱其序;肥利之地,不为私邑,贤质之士,不为私臣;君用其所言,民得其所利,而不伐其功。此臣之道也。”因此,“称身□□”句可补为“称身【居位】”。所谓“称身【居位】,□易□和,爵之曰君子”,即:衡量自身之才德所堪任者以就位,是任命为主事的君子之必要条件。

“戒事”指准备好各种该做的事情。(3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第245页。“敬命”即尊敬地对待、恭敬地奉侍其使命。“夫子”常指老师,结合上下文可知,此处应与“君子”义近,特指管理邦国之人。“精白柔和而不讳贤,爵之曰夫子”,即:不会埋没贤人并能管理邦国之人,应称其为“夫子”。这一句的观点与《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解答子贡如何“为仁”时提出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的观点类似。此处的“居是邦也”与前文所提及的《二三子》中的“称身居位”其义类同,“命之曰”即“名之曰”,与上文两“爵之曰”义同。“君子”与“夫子”有德性层次的高低,都是孔子仁政“正名”定次的表述。此段为帛书《二三子》解读君德修为,其体现的状态与《周易·乾卦》九五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所彰显的君王德治的统治状态类同。《文言传》解读“飞龙在天”的含义有二:其一为“上治也”,其二“乃位乎天德”。此即治国理政的上上之策,其“大”就“大”在“用人唯贤”上,能做到“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这是明君居于天德之位的表现。

四、 结 语

孔子是春秋时代思想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帛书《易传》以义理释读《周易》,思想价值极为丰富,其重点在于诠释孔子的政治思想及其价值,并在易学义理层面对重点字词进行深入解读。金景芳先生曾指出,孔子之学的思想精华在于他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贯穿于孔子一生的言论和实践之中,集中表现在《易传》与《论语》两书之中。(38)金景芳、吕绍刚、吕文郁:《孔子新传》,湖南出版社,1991年,第4页。帛书《二三子》是接近于孔子时代的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文献,其思想内核与《论语》以及传世本《周易》一致,且给予了一定的内涵补充:一方面,包括《二三子》在内的出土《易传》文献对《周易》的解读内容是孔子治国理政思想内容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二三子》也进一步阐释了《周易》经传中的治国理政思想。

本文对出土文献帛书《二三子》中治国理政思想的释读和考据,可加深人们对其思想精华的理解,并提供诸多历史启示。例如,以德为首、好谦恶盈、敬畏百姓、尊天敬众、勤政接民、施教于民、饬行以后民、度民宜之、高志求贤、称身居位、用贤弗害等治国理政思想理念,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孔子晚年政治思想的认识,在当下仍然值得学习,其对于提升执政能力和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孔子早年重宗法和仁义道德,学习《周易》之后,他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推崇德义,在施政层面注重仁政爱民,在人才选拔中推崇尚贤任能等精神。通晓帛书《二三子》所释读的《周易》经文思想,有助于我们了解孔子治国理政思想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战国时代易学思想与儒家传承的学术源流。

猜你喜欢
帛书君王周易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梁潮印簵·钟鼎文帛书人物传写
“笑”谏君王
甜甜的“蝴蝶茧”
姜太公钓鱼
中国简帛书对隶书发展的现实影响
《周易》与《孙子兵法》
烽火戏诸侯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