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再生稻发展现状与对策

2023-05-28 13:44唐慧云杨延生谢建华龙一民眭娜方宝华罗先富赵杨
作物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载畜量季稻双季稻

唐慧云,杨延生,谢建华∗,龙一民,眭娜,方宝华,罗先富,赵杨

(1 永州市农业农村局,湖南 永州 425000;2 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

再生稻是指头季稻收割后,利用稻桩上存活的腋芽,在适宜的水分、养分、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下,促其萌发生长,再收获一季稻谷的生产模式[1]。我国种植再生稻历史悠久。目前我国再生稻种植区主要集中在南方,适宜蓄留再生稻面积约564 万hm2,再生稻年推广面积约为106.67 万hm2。湖南省适合栽培再生稻的耕地面积大约有133.33 万hm2,2021 年全省再生稻面积约15.33 万hm2,再生季平均单产2 235 kg/hm2左右。永州地处湘南丘陵地区,属湖南再生稻主要产区,2021 年再生稻种植面积占全省的16.3%。为进一步明确再生稻在湖南永州地区的现状和发展潜力,永州市农业农村局会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组织开展了再生稻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并对永州地区再生稻生产情况开展了专题调查。

跟老易在一起那两次总是那么提心吊胆,要处处留神,哪还去问自己觉得怎样。回到他家里,又是风声鹤唳,一夕数惊。他们睡得晚,好容易回到自己房间里,就只够忙着吃颗安眠药,好好地睡一觉了。邝裕民给了她一小瓶,叫她最好不要吃,万一上午有什么事发生,需要脑子清醒点。但是不吃就睡不着,她是从来不闹失眠症的人。

1 永州市再生稻发展基本情况

永州属于丘陵山地为主的生态区域,温光资源条件较好,1991—2020 年平均年活动积温为6 133.3~6 548.4 ℃,年日照时数为1 265.9~1 626.9 h,年降水量为1 297.9~1 631.8 mm,是湖南省水稻生产双季稻为主的单双季混作区域。永州市耕地面积33.5 万hm2,占全省的9.22%,水田面积27.4 万hm2,占全省的9.05%,2021 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48.4万hm2,占全省的10.19%,双季稻面积14.9 万hm2,占全省的11.54%。永州市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新田、东安、祁阳、冷水滩等地部分区域属衡邵干旱走廊,易遭遇干旱等气象灾害危害,不适宜发展双季稻生产。

20 世纪90 年代,永州市杂交中稻种植区农户自发推行“中稻—再生稻”模式,与只种一季中稻相比,可增加一季粮食产量,但受品种、生产条件、种植技术等限制,没有受到重视,各种植主体也将再生稻视为一种自生、自长,有则收、无则丢的“意外”产量,没有形成规模效应[2]。

近些年来,随着种粮成本逐渐提高,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大幅减少,种植双季稻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国家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2021 年对湖南省规模大户种植双季稻调查结果显示:在含补贴情况下,湖南双季稻纯收入2020 年仅高出单季稻约1 020元/hm2。除收益低以外,双季稻生产还面临风险大、用工多等问题,农民种植意愿不强。而再生稻不需二次耕地和播种,能节省人工和种子等支出,且再生稻米质优、口感好、销售价格高,因此种植再生稻的农户逐渐增多,但由于再生季产量偏低,仍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

合同签订后,按照谁承办谁负责的原则,由合同承办部门负责合同的实际履行,在履行中因我方过错引发法律纠纷,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的,应追究承办部门或相关人员的责任。合同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各部门合同履行的监督、检查与考核,并每半年定期对各部门合同履行情况进行清查通报。

随着再生稻品种、配套技术的逐步成熟,近年各级农技推广部门不断加大推广力度,再生稻单产得以逐年提高,在选好品种、加强技术指导、管理到位的情况下,可获得与双季稻相近的稻谷产量[3-4]。据调查,再生稻早播早插,较早稻可增产2 625 kg/hm2以上,再生季省去播种、育秧、整地、移栽等生产环节,节约生产成本、减少劳动力投入、降低劳动强度,可节省用工75~90 个/hm2,实现节本增收7 500~9 000元/hm2,提高了种稻效益。再生稻还可调节季节矛盾,日益受到农户欢迎,因此再生稻逐渐由中稻种植区域向水资源、劳动力资源等“两季不足、一季有余”水稻种植区扩展,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据永州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统计,2021 年全市共推广再生稻2.51 万hm2,再生季单产2 430 kg/hm2,两季总产10 275 kg/hm2,2022 年再生稻种植面积3.84万hm2,较2021 年增长53.0%,已成为永州市增加优质粮食供给、助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的特色产业。

2 再生稻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与成效

2.1 多点示范,增产增效

基层农技人员严重不足,从事技术指导的时间精力有限,再生稻生产关键环节、主要技术措施指导不到位。农民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有难度,增加技术投入有顾虑,因此,技术措施落实打折扣,存在水稻栽插密度不够、病虫害防治不及时、肥水管理不到位等情况。

表1 2022 年永州市再生稻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实收测产结果Table 1 Yield test results of ratooning rice integrated demonstration project in Yongzhou in 2022

目前国家和地方对发展再生稻的支持政策少,种粮主体种植再生稻的主动性不强,再生稻产业化程度不高,再生稻米品牌没有形成,再生稻优质高效的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加之发展再生稻没有具体任务、国家没有将再生稻种植面积纳入粮食播种面积统计等原因,各级政府抓再生稻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工作力度不大,目前仍处于种粮主体自发种植阶段[9]。

2.2 再生稻高效种植模式集成技术

科研院所对再生稻品种及配套技术的研究还不够,再生稻生产中面临着头季稻对高温敏感、米质较差、再生季产量不高等难题,行业主管部门也没有组织开展再生稻专用品种审定,综合性状优异的再生稻品种不多。关键栽培技术研究针对性不强,没有制定适合当地的再生稻生产技术规程,农民种植再生稻大多凭经验,技术应用程度低,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不高[5]。

2.3 丘陵地区再生稻收割方式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再生稻提高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作为稳粮增效的一个重要举措来抓,拿出将再生稻作为一季作物来抓的劲头,切实加强领导,增加投入,落实保障,多层面共同推进。

表2 头季稻不同收割方式的再生稻产量和效益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yield and benefit of ratooning rice under different harvesting methods

3 再生稻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3.1 品种、技术不完善

在双季稻稻作区,有的区域水资源紧张,不能满足种植双季稻要求,有的区域缺乏劳动力,存在种植双季稻季节矛盾等情况,这些区域探索推行“头季稻—再生稻”种植模式,可实现两季高产。选择生育期130 d 左右的适于蓄留再生稻的早中熟中稻品种,3 月中下旬与当地早稻同期播种,头季稻8 月5日之前成熟收割,争取头季稻以大穗夺高产、再生稻以兼顾多穗大穗争高产。集成应用再生稻“三促三防三改”关键技术,即促再生芽萌发、促再生蘖生长、促结实壮籽,防治病虫害、防止倒伏、防范寒露风,改手插秧为机插(抛)秧、改人工为无人机喷药撒肥、改普通机收为再生稻专用机械收割。重点技术措施包括:插足基本苗,机插用种量不少于37.5 kg/hm2,插25.5 万蔸/hm2以上,每蔸2~3 粒谷秧;施足肥料,头季稻施用纯N 180~195 kg/hm2,N∶P∶K 按1∶0.5∶1配施,做到施足底肥、及时追肥,注重增施促芽肥,再生稻重施发苗肥、补施穗粒肥;科学管水,做到头季稻分蘖末期及时排水晒田、收割前适时断水干田和收割后迅即复水;防治好头季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纹枯病等病虫害。这种种植模式既减少水稻生产需水总量,避开了双季稻用水和用工高峰,又获得了与双季稻相近的产量,是南方丘陵双季稻区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种植区经济高效模式之一,对稳定粮食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3.2 技术措施难落实

2022 年,永州市农业农村局联合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组织相关县(市、区)开展了再生稻高效生产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在祁阳市肖家镇、龚家坪镇、黎家坪镇,冷水滩区牛角坝镇,零陵区邮亭圩镇,江永县潇浦镇等4 个县(市、区)6 个乡镇9 个村建立连片种植的再生稻示范基地,总面积为119.33 hm2。头季稻于7 月29 日至8 月22 日收割,实收测产平均单产9 778.05 kg/hm2,实现了头季稻9 000 kg/hm2的产量目标;再生稻于9 月20 日至10 月31 日收割,除零陵区杉木桥村、冷水滩区黑神庙村、祁阳市黄梅村C 两优0861 受连续高温干旱影响严重,有39.33 hm2因旱失收外,有收再生稻平均单产4 247.85 kg/hm2,实现了再生稻3 750 kg/hm2的产量目标,两季合计1 4025.9 kg/hm2,达到了“头季稻—再生稻”模式周年单产12 750 kg/hm2的产量目标。其中江永县潇浦镇团结村甬优4949 再生稻种植片,经现场实收测产,头季稻平均11 734.5 kg/hm2,再生稻平均6 327 kg/hm2,两季合计达到18 061.5 kg/hm2,实现了亩产过“吨粮”。

3.3 农机水平需提升

草地理论载畜量是合理制定家畜补饲方案的基础,估算理论载畜量可以为合理利用草地,有效监测草地退化,实现草畜平衡、防治草地退化、保护草地资源提供直接依据[40]。林莉等[41]采用体外产气法测定草地载畜量,结果发现产量载畜量小于营养载畜量,DCP载畜量大于ME载畜量。这与此次DM总载畜量高于ME总载畜量和DCP总载畜量的研究结果不同,试验采用的ME载畜量计算方法没有牧草消化率试验,得到的理论值偏大。郝力状等[42]采用人工瘤胃模拟培养计算产气量和消化率,对三江源区枯草期嵩草草地载畜量进行研究,发现营养载畜量均小于牧草产量载畜量,ME载畜量大于DCP载畜量而小于DM载畜量,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3.4 发展动力还不足

示范点头季稻收益与中稻收益基本一致,再生稻稻谷市场收购价为3.2 元/kg,收入约13 593.6元/hm2,生产成本约3 300 元/hm2(化肥1 500 元、机收1 050 元、水肥管理750 元),“头季稻—再生稻”与中稻比较增收10 293.6 元/hm2。根据8 个示范点的情况测算,“头季稻—再生稻”种植模式纯收入22 067.7 元/hm2,比双季稻纯收入12 249.6 元/hm2增加9 818.1 元/hm2。再生稻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点成为全市再生稻生产示范样板,为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再生稻生产发挥了引领作用。

变压器空载合闸投运时,由于铁心材料的非线性,在暂态直流偏置磁链作用下,易进入饱和区,形成励磁涌流。较大的励磁涌流不仅可能诱发变压器保护误动,还会产生较大的机械应力,造成变压器绕组变形,影响变压器使用寿命。同时,励磁涌流含有丰富的谐波分量,其在电网中的传播有可能引起节点电压谐波畸变,对电能质量敏感装置运行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在长链式电网中,谐波传递还易引发谐振过电压,对用户设备安全运行构成威胁。在电网相对薄弱地区,鉴于励磁涌流的危害,已广泛采用相应励磁涌流抑制措施,主要包括消磁、加装合闸电阻和选相合闸技术。主变压器合闸励磁涌流的大小也取决于抑制措施的实施效果。

4 发展再生稻高效生产的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转变思想观念

头季稻不同收割方式示范试验表明(表2),连片面积和种植规模大的种植大户宜选择全喂入大中型联合收割机收割,可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以头季稻干田好、留低桩收割形式再生效果更好;规模较小的种植户可选择喂入量1.5 kg 以下的小型收割机,减少稻桩碾压损失;宜机化程度低的稻田和小丘田以及小农户可选择人工收割方式。

再生稻生产工厂化育秧和机插水平都较低,无人机喷药施肥尚处于起步阶段,再生稻专用收割机造价较高且处于试验阶段,农户对头季稻的收获大多按常规方式应用普通联合收割机,稻桩碾压会造成再生季产量损失大约40%,降低了再生稻生产效益[6-7]。此外,丘陵地区田块小、宜机化程度低,适宜丘陵地区的耕种收机械少,尽管机收成本远远低于人工收获,还有部分农户仍不得不选择对蓄留再生稻稻桩影响少的人工收割方式[8]。

不能按计划开航的船舶应尽量提早通知港调和引航站,按照离泊船给在航船让路、顶流船给顺流船让路的原则,重新规划安排,充分保障各相关船舶的操纵安全。直接离泊操纵需时较短,开航船的离泊操纵对驶经的出口船的影响较小,双方可在离泊完成前商定出口次序。洋山港四期的出口船应尽量沿航道南侧航行,拉开与码头的横距,以减少开航船的等待时间。掉头离泊操纵需时较长,占用水域范围较大,开航船的掉头离泊操纵对驶经的出口船的影响较大,洋山港四期开航船应等待出口船驶过让请,尤其是小岩礁附近航道狭窄,洋山港三期1、2泊位离泊船舶应尽可能等待过往船舶驶过让清再实施掉头操纵。

4.2 突出技术集成,提高两季产量

建立可靠的技术体系,将关键技术落实到位。一是明确种植区域,在温、光、水、劳动力等资源“两季不足,一季有余”、方便灌溉的水稻种植区推行再生稻,做到不与双季稻争地,确保双季稻面积稳定。二是优选适宜品种,以头季稻高产、抗倒伏、再生能力强、抗性强、耐碾压为优先指标。三是提早播种时期,永州地区于3 月中下旬播种,头季稻8 月5 日之前收割,确保再生稻安全齐穗。四是改进水分管理,以壮根为目的主要实行间歇灌溉,顺利保证头季稻晒田、收割前干田和收割后复水。五是配施足量肥料,满足多发再生苗争多穗所需。六是注重防病治虫,突出以护头季稻茎秆为重点的二化螟、稻飞虱和纹枯病防治。七是优化收割方式,头季稻收割采用带碎草装置的大中型联合收割机为主,小型为辅,人工补充,适高留桩,尽量减少稻桩碾压。

4.3 优化推广机制,增加规模效益

创建再生稻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定期组织现场观摩学习,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利用新型媒体宣传再生稻高效生产技术。加快构建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再生稻高效生产技术要求,大力发展机耕、机插(抛)、机防、无人机施肥、机收等环节的社会化服务,为生产经营主体规模化种植创造有利条件[10]。

4.4 改善基础设施,实现速灌快排

加强塘库储水保水能力改造,实施泵站机埠提升改造,推进排灌渠道维修改造,保障头季稻晒田时能顺畅排水,收割后能快速复水,保障再生稻能实现有效灌溉[11]。

猜你喜欢
载畜量季稻双季稻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探析
海南杂交水稻双季稻单产突破1500千克
呼伦贝尔草原载畜量偏低原因探究
头季稻与再生稻稻米品质比较试验
一种含转动副间隙多连杆机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分析方法
施肥和补播对高寒草甸草原载畜能力的影响
放牧藏系绵羊生长发育及体重变化规律研究
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咨询台 要大力发展双季稻生产
抓关键技术夺再生稻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