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音乐文献研究综述

2023-06-15 13:17吴彦泽廖松清
参花(上) 2023年6期
关键词:乡村音乐助力美育

吴彦泽 廖松清

一、引言

民间音乐作为一种人们为满足生产生活实践中精神需要的文化创作成果,其功能性决定其在乡村振兴中担任非常重要的角色。“尽管音乐本身在不附加任何外因的条件下没有语意表达能力,但音乐对人的生理刺激和心理影响却足以使人利用音乐来达到抒情的、表现的、审美的、教育的、凝聚社会团结等多种功能。”因此,音乐文化的传承同样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任务。自2018年以来,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音乐研究层出不穷,但至今对该研究的综述,尚未见到相关文章。由此可见,作为一个研究热点,笔者以为有必要对其研究的现状做些回顾与思考。

本文资料来源为中国知网,检索对象为2018年至2022年8月音乐乡村振兴研究的相关论文。检索结果该领域共计论文84篇。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以“音乐乡村振兴”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出现的文章中,包含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此结果为笔者以学科为筛选条件,将音乐舞蹈、文艺理论以及各类教育学科为条件进行筛选后所得数据。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音乐研究从2018年至2022年发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前期增长较为缓慢,在2020年以后快速、持续上升。从年度发文量来看,2018年发文5篇,2019年7篇,2020年15篇,2021年27篇,2022年目前已经达到30篇的发文量,这与当前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密切相关。

我们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将其按研究角度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学校助力乡村音乐发展调查研究、音乐传承研究、音乐创作与应用研究以及其他研究。其中从学校助力乡村音乐发展调查研究为切入的研究共计文献29篇,占比34.52%。从音乐传承切入的研究共计文献19篇,占比22.62%。从音乐创作与应用切入的研究共计文献19篇,占比22.62%。多个角度的研究共计文献17篇,占比20.24%。

二、学校助力乡村音乐发展调查研究

以学校音乐的发展和调查为切入点的研究中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乡村中小学,另一类为地方高校。

(一)乡村中小学

乡村中小学音乐发展调查研究对象一般指乡村中小学或者农村社区音乐发展。例如,杨彦丽《新时代背景下乡村音乐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研究》通过深入剖析乡村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论述了在新时代环境背景下,乡村音乐教育应注重培养人文素养、实现音乐教育理念以及加强教学课程改革。文章提出乡村音乐教育要在保持传统音乐特色的同时注重创新性发展,形成音乐教育开放式结构,进而发掘和扩大音乐教育实践的新可能,赋予乡村音乐教育未来的发展潜力。[1]王宁《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美育的策略研究》,作者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与应对策略的探究》一书的基础上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在这个理念下,小学生的成长特点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并且深化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施设备创设浓烈的艺术氛围,使学生真正体验音乐之美。硬件设施是获得优质教学成果的基础,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应用多媒体教室、电子设备能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促进学生感知力、想象力、审美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中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格调,并逐渐加深对音乐和事物的理解。[2]梁庆东、马建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区音乐教育的价值审视与发展策略》结合农村社区的特色提出农村社区音乐教育具有四个特性:区域性、音乐性、群众性、教育性。[3]杜颖、郑传芹《乡村小学艺体课程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的研究——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学课程建设》深入分析了小学艺体课程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的内涵特征,探讨了有效实施小学艺体课程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多种办学模式,以及实施有效融合的原则。文章认为,乡村小学艺体课程能够实施传统文化有效融合,应该以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艺体课程,实现“传承中不忘思考,创新中不放弃继承”,进而发掘和发展小学艺体课程的潜力。[4]

(二)地方高校

地方高校美育课程的开发开设,也是传承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下地方高校美育课程开发路径探究》,根据作者周群的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为当地高校美育课程的开发提供机会和条件。许多高校正在加大对美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并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美育课程的开发。此外,高校要迅速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积极制定细化的学科规划,投入大量的资源,加快美育课程开发和改革,才能提高美育课程的实施水平。[5]杨燕《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助力农村音乐文化发展研究——基于河南省光山县的调研》,是作者在对光山县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得出的研究结果。当下农村音乐文化建设和发展还存在多个问题:发展模式单一、专业人才匮乏、演出市场低迷、宣传推广滞后。针对这四大问题,作者以高校教育为切入点提出高校助力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助力人才建设、助力演出市场振兴和助力宣传推广四个方面提出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助力农村音乐文化发展的路径。[6]

三、音乐传承保护研究

音乐传承保护研究是指以传统音乐或非遗音乐的传承发展和保护为切入点的研究。而此類研究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以区域特色为切入点,另一类则以普遍性保护对策为切入点。

(一)区域特色音乐研究

区域特色音乐研究指的是,以某一区域的特色音乐为个案进行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例如:王倩、刘谦《乡村振兴下的区域特色音乐艺术风格研究》,根据王倩和刘谦的研究,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各地的音乐艺术会受到影响,其中也包括特定的区域特色音乐艺术风格。各地会集中力量不断改进文化艺术,创造出更多新课程来推动乡村振兴,从而融入现代文明,增强乡村文化和社会发展活力。[7]李亚楠、平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研究——以天琴艺术为例》,作者从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的角度,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壮族天琴艺术的传承创新路径,以促进天琴艺术乃至整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分析广西天琴艺术的现状:“天琴艺术因受其传统生存环境的消解、各方保护意识的淡薄、市场竞争力弱、保护与传承主体多元等因素影响,其传承面临着严重危机。”[8]同类研究还有郭永青《乡村振兴背景下民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泷水哭嫁歌为例》,以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为助力,创新哭嫁歌艺术发展模式。[9]李杰《礼俗仪式音乐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及意义——以乌江流域仡佬族民间吹打乐为例》探讨仡佬族民间吹打乐的价值和意义。[10]

(二)普遍性保护对策研究

另一类则并未以个案为出发点,而是以整体的普遍性保护对策为切入点,如:申绍云《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析》,作者以生产性保护现状和传统音乐产业化发展现状为切入点,“提出我们应积极认识传统音乐资源的独特优势,利用乡村振兴的政策优势,保护乡村传统音乐,并为新时期的乡村振兴事业带来更多内发性发展的动力。”[11]马恒辉《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创新——评<文化传统与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提出传承农村传统音乐应以农民为主,保护传统生态环境通过引导大众形成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12]刘畅《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研究》提出,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例如运用微信、抖音等平台宣传,运用AR技术再现民族民间音乐。[13]

四、音乐创作与应用研究

音乐创作与应用研究是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音乐创作研究以及传统音乐元素的应用研究和传统音乐在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助力研究。如舒然《鄉村振兴中的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应用研究》认为:乡村振兴可以利用少数民族音乐元素,通过改编、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融合,以及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促进文化特色输出,形成更丰富的多元文化环境,最终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14]并提出少数民族音乐是建构乡村文化认同的坚实基础。苏鑫龙《生态美学视域下新民歌创作探微 ——以大湘西“一县一品”新民歌专辑为例》,站在生态美学视角,以大湘西“一县一品”新民歌专辑创作为落脚点,得出新民歌创作具三方面启迪。[15]李佳《音乐创作与本真建构:如何服务乡村振兴》以一个“本真”贯穿。音乐可以激发人们对乡村振兴的热情,有助于打造乡村文化新格局。另外,音乐创作者可以通过表达本土特色、尊重传统文化,以及肩负起乡村振兴的使命,通过音乐的力量服务乡村振兴。[16]

五、综合视角研究

综合视角研究是指,以两个或两个以上视角切入的研究。例如,王燕星《乡村振兴视域下音乐美育节目的样态探索与价值呈现——CCTV-17<田野里的歌声>传播效应研究》,作者从传播学的视角以CCTV《田野里的歌声》节目为例,结合美育进行论述,提出在新媒体语境下,电视节目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美育建设。探索音乐美育电视节目的样态具有区隔化、可视化、全域化的优势。[17]王天舒《乡村振兴中 AI 技术助力钢琴教育方式的改革》中,提出有关乡村振兴和AI技术对钢琴教育方式的改革。根据王天舒的研究,AI技术可以促进钢琴教育方式的变革,推动乡村振兴。AI技术可以帮助改变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改变课堂教学的形式,提高教学质量,使乡村青少年尽快掌握精准的技巧,从而有效地投入乡村振兴的大局中去。[18]

六、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音乐研究现状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从数量上看,自2018年以来该领域得到学界的关注与日俱增,尤其是2020年以后进入快速发展期,这与国家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密切相关。研究人员主要集中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及各类高校的教师。其次,从研究内容上看,研究角度呈现多元化特征。该领域研究以学校为切入点的目前占比最大。例如,乡村音乐师资力量短缺、乡村音乐课堂质量不高、乡村音乐重视程度不足等,成为研究者普遍认可的现存问题。从研究者给出的解决策略来看,普遍认为应当提高音乐培训的经济投入,提高对音乐培训的重视程度,加强音乐师资力量的培育,探索乡村音乐培训新模式。以音乐传承为切入点的研究中普遍认为,传统音乐面临以下几个问题:环境消解,演出市场低迷;传承人青黄不接;受外来文化冲击严重等。还有其他视角切入的,例如钢琴教学在乡村的渗透,乐队指挥在乡村的渗透。这些研究将音乐文化与乡村振兴相融合,构成了音乐文化服务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基础,并且为后续的研究确立了基本研究框架、思路。乡村振兴的长期稳定发展与文化与教育相辅相成,文化振兴应当从教育入手,从下一代入手。基于此,传统音乐在教育中的实践性研究便成为必须且必要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彦丽.新时代背景下乡村音乐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研究[J].中国果树,2022(08):132.

[2]王宁.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美育的策略研究[J].中国果树,2021(10):121.

[3]梁庆东,马建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社区音乐教育的价值审视与发展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08):76-79.

[4]杜颖,郑传芹.乡村小学艺体课程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的研究——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学课程建设[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2,42(03):121-124.

[5]周群.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下地方高校美育课程开发路径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02):154.

[6]杨燕.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助力农村音乐文化发展研究——基于河南省光山县的调研[J].河南社会科学,2019,27(10):108-112.

[7]王倩,刘谦.乡村振兴下的区域特色音乐艺术风格研究[J].中国果树,2022(07):120.

[8]李亚楠,平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研究——以天琴艺术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21(05):157-164.

[9]郭永青.乡村振兴背景下民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以泷水哭嫁歌为例[J].四川戏剧,2022(05):142-144.

[10]李杰.礼俗仪式音乐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及意义——以乌江流域仡佬族民间吹打乐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20,41(05):105-110.

[11]申绍云.乡村振兴视域下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析[J].艺术评鉴,2022(12):14-17.

[12]马恒辉.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创新——评《文化传统与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J].热带作物学报,2020,41(06):1298.

[13]刘畅.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研究[J].当代音乐,2022(04):20-22.

[14]舒然.乡村振兴中的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应用研究[J].中国果树,2022(07):130.

[15]苏鑫龙.生态美学视域下新民歌创作探微——以大湘西“一县一品”新民歌专辑为例[J].文艺论坛,2022(02):116-123.

[16]李佳.音乐创作与本真建构:如何服务乡村振兴[J].中国果树,2021(02):117.

[17]王燕星.乡村振兴视域下音乐美育节目的样态探索与价值呈现——CCTV-17《田野里的歌声》传播效应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06):51-53+77.

[18]王天舒.乡村振兴中AI技术助力钢琴教育方式的改革[J].中国果树,2021(07):110-111.

(作者简介:吴彦泽,男,硕士研究生,宁波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廖松清,女,博士研究生,宁波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音乐人类学)

(责任编辑 肖亮宇)

猜你喜欢
乡村音乐助力美育
助力成功七件事
西方乡村音乐与中国乡村音乐发展谫论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国乡村音乐文化探析
浅谈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及其演变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