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域传统音乐文化特色与传承发展

2023-06-15 13:09曲磊
参花(上) 2023年6期
关键词:民歌安徽特色

一、引言

安徽地域传统音乐文化是安徽传统社会文化、艺术文化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涵盖了说唱艺术、民间戏曲、器乐以及民歌等元素,形式多样,审美特色鲜明,成为当地人们精神文化诉求的重要载体,呈现了不容忽视的传承价值与发展价值。因此,新时期加强安徽传统音乐文化特色的挖掘和展现,融入时代元素,有助于增强社会认知和重视,赋予其新的生机与活力,对安徽地域文化研究及其更长远地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安徽地域传统音乐文化特色

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岁月长河中诞生了诸多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而安徽地域的传统音乐文化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自然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对安徽地域传统音乐文化特色的研究,不仅能够挖掘和展现当地民众的艺术审美特点、倾向,还可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为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就安徽地域传统音乐文化的特色来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傳承历史悠久。安徽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处于长江、黄河与淮河流域交叉区域,集合了多种江河流域文化,也正是因为这一特性,使安徽地域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安徽地区是我国三大文化圈交会区域,人口迁徙频繁,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在多种文化碰撞和融合下,呈现出更加鲜明的综合性特点,也令当地的音乐文化更加开放、多元。[1]安徽地区的音乐文化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形成,发展到秦汉时期已经十分盛行,从中不难看出这一音乐文化具有极强的活力与生命力。李白所作的《秋浦歌》及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同样与安徽地区存在密切联系,而这些都成了安徽地域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其二,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安徽地域传统音乐文化的特色较为鲜明,自古以来艺术发展离不开人文环境的支持,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安徽地域传统音乐文化也是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受此影响,导致该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文化特色,其中不仅有安徽地区特有的民俗习惯,也有安徽地区的历史、方言等文化元素的影响。[2]从其中所展现的民俗习惯来看,《拜花堂》《走娘家》等传统音乐作品,主要是展现了当地婚嫁民俗文化;《货郎子调》《摘石榴》等作品,则展现了当地民众劳动生产场景与市井文化。从安徽方言角度来看,阜阳《锄头歌》中就运用了安徽方言,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3]

其三,体裁、形式多样化。从安徽地域音乐体裁形式来看,包括山歌、小调和号子等。其中小调更适合表达人们多种情绪变化,包容性和叙事性较强,如《八月桂花遍地开》《摘石榴》《王三姐赶集》等。而山歌则诞生于人们日常劳动生产场景中,具体包含山区山歌以及平原山歌。号子结构较短,当地人习惯称其为“喊号子”,如歙县民歌中的抬杠号子、锯板号子,整首只有“咿呀嗬咳”四个字,音乐个性粗犷豪迈、坚定有力,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除此之外,民歌作为安徽地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细化为凤阳歌、霍邱民歌、五河民歌、乞丐音乐、秧歌、赶集歌、节气歌、舞歌、婚嫁歌等。且由于安徽当地不同区域风俗习惯和生活环境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也表现出风格多样化的特点,如皖西地区声乐具有高亢、嘹亮的特色,代表作品有《慢赶牛》《挣颈红》等;皖东地区的声乐较为幽默,如《杂不龙冬耍》《小猫调》等,充满趣味性;淮北区域的声乐则具有朴实且粗犷的风格特色,其中当属花鼓灯最具代表性;江南区域的声乐则具有抒情、流畅、欢快的特点。[4]

三、安徽地域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困境

(一)传承发展意识不强

纵观安徽地域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历程来看,尽管音乐文化工作者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传统文化挖掘、收集、整理和保护等工作逐渐规范化,大大加快了安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进程。但是在具体传承和发展中,部分地方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足,配套文化保护与传播机制不健全,经费保障不足,未能配备专门人员,以致安徽地域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工作陷入了困境。而且很多当地民歌文化地域特色鲜明,很多音乐作品是用方言演唱,致使很多当代青少年对其认知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安徽地域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5]

(二)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挖掘力度不足

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相关部门多方沟通交流,创设有利的工作条件。实际上,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对安徽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挖掘力度不足,未能根据实际需要深度整合利用,导致在民间音乐文化资源挖掘中,部分安徽民歌尚处于散乱状态,未能得到有效整合与保护。在传播方式层面,对现代化传播手段的运用还不到位,缺乏健全完善的传统音乐文化体系,导致后续传承保护工作无法层层落实,影响到整体工作成效。

(三)传承人断层问题严重

大多数安徽地域传统音乐文化,均是产生于群众日常生产劳动,经过口口相传得以发展,但是在近年来的发展创新过程中,由于缺少专业化人才的支持,导致安徽地域音乐文化只能在小范围内通过有限的手段传承。加之安徽民歌、戏曲包含了大量方言元素,而复合型专业音乐人才又较为匮乏,因此种种因素不可避免地导致安徽音乐文化发展受限,传承人陷入断层的窘境。[6]

四、安徽地域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实践策略

(一)进一步拓宽音乐文化传播路径

为了推动安徽地域传统音乐文化高水平传承发展,焕发新的生命力,首要的一点是拓宽安徽传统音乐文化传播路径,扩大传播范围,持续提高广大群众对其的认知和重视,在了解其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加深对其的认同感,如此对创设有利的传承发展条件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要紧紧围绕安徽当地的音乐作为文化特色进行宣传推广,打造地域名片,并通过多元化信息传播、呈现方式,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传统音乐文化大范围的传播推介。在传播路径方面,一是重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文化宣传职能,贴近群众实际生活选择适宜的方式来促进传统文化传播。[7]这就需要基层公共文化机构相关人员明确自身职责所在,加深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积极投身于传统音乐文化采集、整理、保护与呈现等一系列工作中。在挖掘传统音乐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组织专题文化活动,拓宽活动载体,组织高质量的文化活动,最大程度上增强安徽地域传统音乐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二是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发挥先进技术传播优势,改进传统音乐文化传播技术手段的不足,与时俱进,拓宽安徽地域传统音乐文化传播路径。如基于网络和新媒体途径,结合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输和共享信息,能够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元化信息需求。相关部门可以开通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抖音官方账号,持续提升新媒体平台运营维护水平,借助新媒体的多样化功能,为传统音乐文化传播发展提供支持。如在新媒体平台上,可以录制安徽传统音乐文化为主题的短视频,在平台上大范围推广宣传,能够有效整合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吸引人们关注和支持,切实提升文化传播效果。

(二)加快传统音乐文化内容的创新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精神需求亦有所变化,如何确保安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不断从时代环境中汲取养分,是文化传承的重中之重。由于安徽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当地民间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因此,为了避免传统音乐文化内容同当前时代发展趋势相脱节,应积极推动传统音乐内容创新,融入时代元素,丰富其时代内涵,在反映时代精神的同时,进一步满足当代群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需求。以安徽的民歌文化为例,民歌直接反映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从民歌中可以切身感受到当地劳动人民的文化诉求和审美特点,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民歌旋律、歌词和结构加工重构,以满足当代民众的审美需求。如安徽民歌《小石桥》,是通过重新填词改编而来,曲调变得更加优美,收获了当地民众的普遍喜爱。实际上,《小石桥》的原作是当地民歌《螃蟹歌》,文化工作者通过采风、加工,在了解当地民间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完全重新填词、编曲,属于现代民歌作品。[8]

除此之外,也可以吸收整合其他艺术元素,推动安徽地域音乐文化融合创新。具体可以在安徽地方传统音乐中融入流行音乐元素,或是挖掘传统音乐文化元素融入流行音乐体系中,创作出具有安徽音乐文化特色和流行音乐特色的音乐作品。如安徽的经典剧目唱段同流行音乐融合,选择新的方式融合重塑本土、现代、古典和外来音乐元素,最终成为一首具有安徽地域音乐文化特色的音乐作品,不仅可以增强安徽传统音乐的感染力,还可以进一步扩大传统音乐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加强对文化传承人的培养

任何一种文化传承都是依托人而实现的,对安徽地域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应积极整合优势资源进行传承人培养,夯实人才基础。首先,提高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人地位,为传承人提供物质保障,创设有利的艺术创作条件。通过此种方式不仅可以满足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可以免除其后顾之忧,为音乐文化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充分的实地调查分析,了解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人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为传承人才培养和保护提供坚实保障。其次,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针对目前传统音乐文化人才培养的严峻形势,要认识到现存不足,积极优化改善,制定更加严格的人才培养标准。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面向全社会,以便于吸引更多青年才干投身其中,成为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主力军。最后,结合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顶层规划设计,保障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人培养工作能够按部就班地进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提升安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力意义深远。

(四)推进安徽地域传统音乐文化进校园

安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实现创新传承发展目标,应积极推进安徽地域传统音乐文化进校园,发挥学校的优势来促进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整合与利用,在扩大影响力的同时,还可以丰富校园音乐文化内容,对培养优秀的青年文化传承人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此,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颁布实施合理的政策制度,为安徽地域传统音乐文化进校园提供支持。如相关政策引导学校融合渗透传统音乐文化内容,加快校园特色品牌形象塑造,并通过一定的荣誉和奖励措施,激励学校持续开展落实传统音乐文化活动。与此同时,还可以将安徽地域传统音乐文化内容渗透到音乐课堂或校园音乐节中,如建立传统音乐选修课或依托校园环境特性,由专业人员指导,学校出面设立传统音乐社团,定期开展与安徽地域传统音乐文化相关的讲座或音乐文化主题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成为安徽地域传统音乐文化的宣传者和传承者,在增强安徽传统音乐文化渗透性和感染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带给学生良性的文化熏陶,加深学生对安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认同,为安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夯实群众基础,谋求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安徽当地的民间文化多样,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一种代表文化,具有表现形式多元化、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特点,如何长远传承发展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这就需要在推进安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摒弃滞后理念,开辟传播路径,推动音乐文化内容创新,落实传承人培养工作,并且与现代教育体系深度融合,最大程度上提升安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小龙,方晓.浅析贵州与安徽民间音乐——以苗族民歌与庐剧为例[J].戏剧之家,2022(14):82-84.

[2]周雪.皖北大运河文化带的传统音乐资源与旅游产业互促发展策略探究[J].池州学院学报,2021,35(05):158-160.

[3]熊丽.基于历史文化特征的徽州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探析[J].黄山学院学报,2021,23(02):99-102.

[4]陈晓.区域音乐类非遗资源引入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体系的探讨——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20,11(10):87-89.

[5]袁泉.无声不歌 无动不舞——杨一博交响乐作品《安徽民歌组曲》中现代技法与传统美学的交汇[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3):261-262.

[6]闫春雷.新时期安徽农村音乐文化发展模式的创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2):226-228.

[7]王安潮.皖江地区传统音乐艺术的历史形成及其传承保护研究[J].艺术百家,2013,29(03):168-172+167.

[8]颜诗斌.寻找家乡的音乐——国家级中学音乐教材在安徽地区的乡土化[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5):17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安徽地方传统文化对当代音乐审美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SK2021A01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曲磊,男,硕士研究生,安徽师范大学,講师,研究方向:音乐表演理论)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民歌安徽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藤县水上民歌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