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钢琴曲《旱天雷》中的和声处理与踏板应用

2023-06-15 13:17张珺
参花(上) 2023年6期
关键词:踏板和弦演奏者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指导方针之下,不断涌现出极其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民族器乐改编曲成为上世纪中国钢琴音乐的主要发展形势。本文将以钢琴改编曲《旱天雷》为例,从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声色彩、音乐的民族性以及作品演奏的表现性出发,从作品的艺术特色、民族特征以及演奏过程中的速度、力度、音乐处理以及踏板使用进行探讨与分析。

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的广东音乐,最初作为当地戏曲的过场音乐出现,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其主奏乐器才由琵琶逐渐转为高胡与扬琴,代表曲目有《旱天雷》《步步高》《平湖秋月》等。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广东音乐发展欣欣向荣,陈培勋先生正值此时开始其创作生涯,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以对广东音乐进行加工编创的钢琴改编曲最为著名。其中,《旱天雷》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它将民族音乐与钢琴艺术相结合,被选为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考级9级曲目,可见其艺术性与技巧性都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一、《旱天雷》作品分析

(一)结构与和声

钢琴改编曲《旱天雷》实际上经过了多次改编,原本严老烈先生由《三汲浪》改编的扬琴曲《旱天雷》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音乐材料的运用十分俭省,仅有14小节,但衔接紧密,层层相接,同时运用了音乐创作中常见的同头换尾手法写成。而陈培勋在将其改编为钢琴曲的时候既将原本的旋律框架加以保留,同时又将原来的结构进行发展扩充,最终形成了由62小节组成的钢琴作品,将原本简单质朴的二部结构进行扩充,形成更加华丽丰富的A+B+B1式的三部性结构。

A段由1~30小节构成,将音乐作品的主题加以呈现。B段从31小节开始一直延续到49小节,B段将A段加以变奏发展,但作者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变奏手法将整段旋律照搬,而是仅仅将主题旋律的韵律加以吸收,这就使B段虽然在听觉上产生了A段变奏的效果,但又与A段的旋律没有直接的关系,这种创作手法使音乐进行大幅度拉伸扩充后仍然保留着主题基调。最后的B1段由50小节开始,在62小节结束,这一部分是对B段的加工变化,但相对而言在音乐上更加有力,第一句通过强弱对比,使音乐一次又一次地达到高潮。而第二句进入全曲的高潮,坚定的跳音以及五连音、六连音的使用,使音乐在强烈、辉煌的乐感中结束。

在和声的编写上,作曲家使用华彩段落,分别运用大小二、大小七以及增四度和弦,这样就使音乐充满不协和的和声韵味,模拟扬琴的音色,产生一种类似于电闪雷鸣的声音效果,既紧扣作品主题,又使音乐更加精彩,具有深刻的情绪代入感。

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到,谱例中的第一小节切分音和第四小节第一个和弦形成了降E—G—降B和降A—C—降E的原位大三和弦,它们出现在乐曲的强拍上,将乐曲的调式加以巩固,使乐曲中明亮、欢快的民族色彩更加突出。

在作品的结尾处,作者在创作时让左手演奏大六、小七度的不协和音程,而右手则运用了流畅、迅速的分解和弦。这样的结合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和声写作,使作品更加新颖。此外,由降B徵转调到降E徵,这种变化也增加了音乐色彩的新鲜感,最后音乐在欢快、活泼的降B徵调式八度中结束。

(二)民族性

旋律线条通常是广东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段,我国的传统民间音乐大多数都是以旋律作为作品的核心。但是单声部旋律线条往往是不够的,会显得音乐缺少气势和厚度,难以将结构庞大的体裁和内容表现出来。因此,陈培勋在创作这部典型的广东风味作品《旱天雷》的时候,除了延续我国传统音乐中对单旋律线条重视的原则,保持了旋律声部的流畅清晰、富有感情,还充分利用了钢琴这一多声部乐器的特点和创作法则,丰富了多声部的和声、织体,将主调与复调相结合,使乐曲的旋律更加绚丽多彩,增加其音乐的表现效果。《旱天雷》采用了六声B羽调式,使得作品形成了鲜明的民族性特点。

乐曲一开始沿用了扬琴的旋律结构,连续的三个八度跳进的运用,使音乐更加具有动力感,带有经典的广东音乐色彩。陈培勋在乐曲一开始就运用简单的单声部形态进行发展,但旋律之间流畅连贯,表现出了民族乐曲简单、朴素的风格与形象,同时也将扬琴清脆、明亮的音色模仿得生动形象。

陈培勋先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很注重使用民族音乐中五声调式化横为纵——把横向旋律材料转化为纵向的叠加,使其成为一种和声形态,纵横之间和谐自然,没有牵强之感,它是区别于西洋调式中的非三度叠置和弦。《旱天雷》中采用五声纵合的方式模仿民族器乐以适应旋律、调性的特点。

二、纵向和声演奏

(一)和声分析与演奏处理

钢琴作为多声部乐器,在创作过程中除了注重旋律线条的走向之外,也必须要考虑和声的组织和安排,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认真聆听来分辨音色的差异,从而对旋律与和声进行细致的处理。广东音乐在钢琴改编过程中的最主要特点是充分运用宫、商、徵、羽调式。

《旱天雷》在和声织体方面表现着中国音乐的特有文化。它将功能和声与民族性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使和声风格更具色彩感。在整部作品中,和声色彩时而明亮,时而暗淡忧伤,这些都为这部主调作品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色彩与层次,这就对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对和声的走向以及落音时手指的力度处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也需要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注意对音响变化的聆听。从13小节开始出现了大七、减小七、大小七、小七几种七和弦,形成了不同的和声色彩,它们的相同之处便是都具备不协和的和声韵味,此外这一乐句中还出现了小三和弦,协和与不协和和弦的交替出现,营造出了一种春雨来临前,天色昏暗不明、雷声由沉闷逐渐隆隆作响的情态,使音乐呈现出独特的和声效果,更加富有冲突的戏剧性。在此情境下,演奏者在演奏时,应该格外注意谱面上的重音记号,左手突出旋律的第一个音,手指贴键,手腕抬高,快速下落形成干净利落的重音,在这一头音的处理上,切勿将整个手部抬起,以免造成音乐的不流畅,重音的拖沓。而右手部分根据谱面,呈现落提的效果,在第一个音按下之后,提起手腕,带动手指轻触琴键,在第二个音上,手指不再需要给出多余的发力点,形成轻巧灵敏的音色与触感,以免使音色变得笨拙,失去音乐的轻快、灵巧感。后一句右手改用音程,在處理时要更加注意左右手力度的强弱对比,右手相对更加轻巧灵快。

钢琴作为西方的“乐器之王”,在经历长期繁荣后逐渐形成了比较刻板的音乐形象,特别是古典主义流派,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庄重、典雅,同时又充满了那个时代世俗生活的欢愉,比如贝多芬的《悲怆》等。进入近代以后,西方钢琴虽然出现一些所谓的现代音乐流派,但它们发展的核心仍然围绕着传统的古典音乐,这就使钢琴音乐的发展陷入了故步自封的恶性循环。但是中国的钢琴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却形成了完全不同的风格样式,《旱天雷》的成功改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它完全区别于西方的传统钢琴作品,既摒弃了古典音乐固定、刻板的模式,又区别于现代流派的浪漫缠绵,而是以轻巧灵动,优雅自然的形式出现。作品在音乐进行中,一直在努力刻画“久旱逢甘霖”的自然现象,通过音响的运用描绘着天干无雨的苦涩、春雷滚动的喜悦,这些都经过加工创作跃然于指尖。在乐曲进行过程中,通过对比的音响效果,营造出两者的变化。在演奏过程出现了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第24小节处跳音、连音两者紧密连接,在演奏跳音的过程中,要注意使手腕高度低于手掌,手指用力上弹。如果落指时手腕与手指过于放松会失去音乐的爆发力,听起来软绵而无力。反之,如果手指僵硬地砸在琴键上,声音也会变得僵硬没有感情。因此,如何在演奏过程中处理好跳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演奏过程中遇到跳音时要放松,在琴键上表现出像拍皮球一样的弹性。同时,在连奏上我们应该采用落滚的处理方法。此外,从25小节起,乐句中还出现了顿音。弹奏原时值的四分之一是顿音演奏的基本原则,在演奏过程中要为听者呈现出短促、轻巧而富有弹性的效果。这一乐句中运用了大三、小三、大小七和弦,首先出现明亮的大三和弦,接着又出现了低沉的小三和弦,最后则是不协和的大小七和弦,这些和声色彩通过不同的演奏技巧,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乌云密布、雷声阵阵的幽暗深沉的自然现象,为之后情绪逐渐走向高亢、激烈做了铺垫。

在钢琴音乐中,和弦常常作为伴奏织体出现,它的出现既对旋律声部起陪衬作用,同时又丰富了音乐纵向的布局,具有烘托渲染氛围的作用。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和弦技巧的发现与处理,比如在这部钢琴曲中,为了增强音乐的和声色彩与民族韵味,常常会出现柱式和弦的技巧,坚强有力的柱式和弦往往能够增强乐曲的氛围感,使乐曲的气势更加强大,将演奏者与欣赏者同时带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中。生動形象地刻画了雷声轰鸣和人们对落雨的美好期盼与急切的心情。因此,我们在演奏过程中要提高手指换指速度,抬高手腕,将力量集中在指尖,使和声音响向前推动加强,如此才能将轻快活泼的音色展开,提升演奏效果,逐步将音乐推向高潮。此外乐曲中还出现分解和弦,分解和弦在音乐作品中常常可以丰富旋律线条的色彩,增加音乐的流动性,使音乐不断向前发展。陈培勋在改编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利用分解和弦推动音乐向前进行,使音乐更加具有民族色彩。而在演奏分解和弦时,我们往往要区别于柱式和弦的演奏技巧,让手腕带动手指运动,从而增强音乐的流动性。

(二)踏板的使用

钢琴有三个踏板,即左踏板、中踏板、右踏板。在我们演奏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突出作用的是作为强音踏板的右踏板,它在用法方面也有丰富的技巧。中踏板一般在钢琴演奏中并没有实际的意义,使用时会使钢琴的声音变得很弱。而左踏板则被称为弱音踏板,使用的目的主要是能够使音色变得更加柔和。我国的钢琴曲多为改编作品,特别是将不同民族的传统乐曲进行加工改编。对不同民族的音乐以及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技法进行加工、模仿。这就需要演奏者在演奏前对原曲进行了解与分析,把握传统乐器的演奏特点及其发声效果,利用钢琴丰富的触键技术对传统民族乐曲进行模仿。与此同时,将踏板的不同使用方法在演奏过程中充分利用起来,才能将中国钢琴音乐的韵味更好地表现出来。在我们的演奏过程中,踏板是影响音响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踏板被分为全踏板、半踏板以及层次踏板等,不同的使用方法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因此,如何利用踏板体现民族调式的魅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部作品中,由于要突出久旱逢雷的强有力的音响效果与甘霖到来的抒情性部分的对比效果,钢琴踏板的使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抒情性的旋律段落出现时,需要踏板的辅助,而当演奏到跳音主题时须立刻松开,以避免琴音一直延续。所以,踏板的使用对烘托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乐谱中已经标记了钢琴踏板的使用,因此要严格按照曲谱的指示,不能随意进行更改。或许我们可以从头至尾一直不踩或一踩到底,但不踩踏板,乐曲的情感难以表达到位,也会使音乐的流畅性变差。而一踩到底则会使音乐丧失颗粒感。因此只有对踏板做合理的处理,才能使音乐的情感更好地传达出来。

踏板的应用不论在传统钢琴作品中,还是在民族音乐改编曲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合理运用踏板能够使整个音乐作品更加富有美感,尤其是在中国钢琴作品中,正确的踏板使用决定了整部作品的演奏质量,错误的应用反而会破坏音乐的流动性与美感。演奏者在演奏时,如果谱面已有踏板标记,那就要严格执行,若谱面没有标记提示,则更加考验演奏者对整个音乐作品的分析与理解,在演奏过程中注意聆听音乐的旋律及和声的走向,从而将乐句分清,更好地感受音乐的韵味,才能表现出作曲家想表达的音乐思维。

在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加工改编时,既不能完全将音乐照搬照抄,使音乐单薄无力,失去改编音乐的初衷,也不能过度西化,改变音乐原本所蕴含的具有中国色彩的韵味。陈培勋先生在对民族音乐的改编中,完美地规避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将传统与西洋乐器完美结合在一起,为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开辟了新的道路。

三、结语

陈培勋先生在音乐创作与改编过程中,将民族音乐与西洋乐器完美结合,将简单、质朴的广东音乐改变为精致、优美的钢琴改编作品,使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不仅仅提升了自己的演奏技巧,更深刻感受到了中西结合的音乐魅力,更使欣赏者提高了审美能力以及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将中国音乐推向世界,更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笔者通过对《旱天雷》这首作品的学习与演奏以及对其他优秀演奏者总结的宝贵经验进行研究,从《旱天雷》演奏和声色彩处理与踏板应用技巧出发,进行归纳总结,希望更多人能够将具有中国色彩的作品演奏、传承下去,让中国钢琴音乐进一步发展,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民族音乐的色彩。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课题“文化创意背景下的辽宁高校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6lslktziwx-2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珺,女,硕士研究生,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电子管风琴演奏;<指导教师>赵书一,女,硕士研究生,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电子管风琴演奏)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踏板和弦演奏者
单踏板不可取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浅谈延音踏板在钢琴演奏中的用法
浅谈汽车制动踏板的型面设计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论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
浅谈钢琴踏板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