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声乐作品《鸿雁》为例分析中国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

2023-06-15 16:03徐丽
参花(上) 2023年6期
关键词:鸿雁音乐作品旋律

我国有许多经典的音乐作品流芳百世,在世界上多个地方传唱,将隽永的情感和诗意的美留传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彰显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各具风格的诸多经典音乐作品中,又存在相似的艺术特色,凝聚了百花齐放的音乐。[1]《鸿雁》这首蒙古族曲子饱含深情、生动感人,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诠释我国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同时,也具备传播民族文化的价值,值得我们去传唱和弘扬,将我国音乐艺术发扬光大。本文首先阐述我国音乐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包括意境美、空间感、诗歌性、线条美、重情感和求共性六大特色,接着从创作背景和地域性、民族性的角度对蒙古族经典民歌《鸿雁》进行简要的介绍,最后以《鸿雁》这首曲子为例,对我国经典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具体的阐释。《鸿雁》的曲调结构以单音音乐为主,歌词饱含诗意,勾勒出辽阔的草原和南飞的雁群,描绘出漂泊在外、心系家乡的铁汉柔情形象,表达了思念家乡与亲人之情的同时又饱含豁达豪迈的情感,意味深刻,回味无穷。

一、中国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刍议

(一)意境美

我国民族音乐作品与古诗词、舞蹈等艺术形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追求意境美,随之而来的就有神品和逸品等鉴赏艺术作品的标准,在品鉴音乐时也时常会对其予以运用。对意境的追求和营造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意表示虚,是言语难以精准描述的一种感觉、情绪,境表示实,是以白描或比喻等修辞对客观实体进行的客观描述。[2]虚实相合、由虚入实和由实化虚都是我国音乐作品的常见特色,一般都体现在歌词上,也不时会由旋律和曲式结构侧面传达出来,烘托特定的意境。

(二)空间感

在传达意境的同时,往往会对空间场景進行或具体或抽象的描绘和表述,有时会淡雅地将空间结构和空间中的景物点缀出来,有时会运用拟人或象征等手法来为空间以及其中的景致增添姿色。我国的很多经典声乐作品都具有空间感,这与道家思想中的“大音希声”以及儒家思想中的“大乐必易”相合。通过声韵兼备的原则和气疏韵长的手法来凸显空间的远近层次和错落有致,营造出空间上的美感,使听者感到颇有意味,沉醉于音乐所创造的空间之中。[3]

(三)诗歌性

古诗词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历朝历代都诞生了许许多多的诗词歌赋,有不少都流芳千古、传唱至今,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文化和情感,使人在进行文艺创作时情不自禁地就想为作品增添一抹诗意。我国的音乐作品就常能凸显出诗歌的意蕴,那些经典的声乐作品歌词通常都饱含诗意,给人以含蓄、缥缈、悠扬、传神和忽远忽近的感觉,使人沉醉。除了歌词,旋律也时常透露出一种诗意,以乐句而不是小节为单位,对散板往往会予以较多的运用,将写意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线条美

我国有不少经典声乐作品都是以单音为主,从而体现出线条美,这也是我国音乐作品的一大艺术特色,能够使音乐听起来和谐而美好,简约而传神,令人流连忘返,久久不能忘怀。[4]在以单音为主创作音乐的同时,许多音乐作品又都不失创意,在音色的浓淡、旋律的转折起伏、音乐的结构、节奏格调的抑扬顿挫以及力度的轻重控制上又都有多种多样的变化,使基于单音而创作的音乐在听感上丰富饱满,耐人寻味,继而展现出以简驭繁的艺术手法,凸显出音乐作品的线条美。

(五)重情感

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艺术特色之一,这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优良品质和传统观念息息相关。同许多古诗词一样,民族音乐通常都饱含深切的情感,而不会对景物、故事或哲思进行单一化的抽象表达。经常会有表达思乡之情的音乐作品传唱不衰,也有很多音乐作品传递出豁达、热烈的情感,或歌颂民族间的团结友爱,或表达对山川河海的热爱之情,或表现对土地的恩情与依恋。在表达情感时,多会以含蓄的方式进行,循序渐进,顺其自然,这经常体现在歌词、旋律或演唱情绪的层层递进上。

(六)求共性

我国的音乐作品通常都追求共性,倾向于在变化中寻觅或创造统一,将不变寓于变化之中,以传达深入人心、升华精神的美。有许多经典的声乐作品都运用了载以固定曲调的曲牌,这就为音乐中共性的表达奠定了基础。依托曲调旋律上的重复来制造出统一的听觉效果,进而使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也相互阐发、归于统一,使音乐的共性得到增强。同时,对曲牌的运用往往是复合的,对同一种曲牌会予以灵活的组合和多样的变化,使乐曲的离合转折更加丰富,拥有独特的属性,在共性中又彰显出个性美。[5]

二、蒙古族民歌《鸿雁》简述

(一)《鸿雁》的创作背景

根据传说,《鸿雁》的作者是罗布生丹毕佳拉森,他的妹妹远嫁到了鄂尔多斯,想要回一趟家很不容易,兄妹之间的情感只能通过书信来予以传达,两人的思念之苦也只有报以书信来得到些许舒缓。久而久之,那来往的书信就如同春来秋往的鸿雁一般,携着浓浓的思念、关怀在两地流转往复。终于有一天,兄妹再次相见,那是在西公旗王爷的宴会上。罗布生丹毕佳拉森情不能自已,即兴唱出了“白天鹅漫游芦苇深处,亲朋好友聚会酒席前……”这就是《鸿雁》最开始的版本。后来,《鸿雁》又进行了词上的改编,并把原为《鸿嘎噜》(在蒙古语中意为白天鹅)的歌曲标题定稿为《鸿雁》。这首曲子早已成为蒙古族的宴歌,在其传统节日“乃日”上要作为特色曲目来演唱,表达情思,传承民歌文化。[6]

(二)《鸿雁》的地域性与民族性

《鸿雁》的诞生与传唱离不开其所属的地域和民族。内蒙古属于内陆地区,地形多以高原为主,有着一马平川、极目远望的辽阔,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人们也因此有着相对开朗和豁达的心境与胸怀。同时,由于地广人稀,蒙古族的人民时常与蓝天为伴,与秋水为伴,与草原、牛马和琴声为伴,这一方面使其热爱自然,一方面也使其不时感到寂寥。内蒙古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冬季较为漫长,这也使蒙古族人民的性格更加坚毅,不畏苦难。这些都为《鸿雁》的创作积淀了地域与民族基础。

三、《鸿雁》的艺术特色

(一)曲式结构

蒙古族民歌《鸿雁》的曲式结构具有反复、简约的特点,体现出了我国音乐作品追求共性和线条美的艺术特色。这首曲子的旋律沉稳而舒缓,深远而悠扬,给人的感觉毫不突兀,而是渐入佳境,逐步铺展开草原和天空的景象,表达出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热爱自然的质朴本性。具体而言,在这首曲子的引子部分,也就是前奏,共有六个小节,运用了C宫调,前四个小节的旋律有如雁群舒展双翅缓缓而去,铺展开一片由近及远的空间,塑造出空间上的美感,这也是我国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后两个小节开始转入G宫调,为情绪和旋律的变化进行铺垫。

到了A段,半分解式的伴奏赋予了又一层空间上的美感,增加了音乐叙事的空间,“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与基于G宫调的旋律相互契合,凸显出了离乡之人将要别离之时的感伤与不舍的意境,情感饱满,这句歌词也饱含诗意,具有现代诗歌的意味,与我国的经典音乐作品具有同样的艺术特色。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呈对比性结构,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呈整体性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出了虚实相生的意境与空间感。到了补充部分,旋律依然依循近关系转调的形式,但在情绪上渐渐发生了转变,情感更加突出。[7]

间奏运用了e羽调式,民族特点鲜明,再次展现了大雁南飞的情境,仿佛与雁群挥舞的翅膀处于同一呼吸节奏之下。该部分的伴奏从八分音符逐渐转入十六分音符,并渐入到f羽调式,推进到B段。在B段中,音符的力度较之A段要更重,并出现了小切分节奏和短时值音符,配合“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将全曲推向高潮,在共性中表达出了个性美,在单音的基础上表现出了曲调的丰富,这同样是我国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到了尾声的五个小节,很弱和极弱的处理再次营造出悠远飘荡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鸿雁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二)情绪变化

要理解一首音乐作品的情绪,必须对其创作背景、歌词和旋律进行深入的认识,从三个方面来对其所蕴含的情绪进行准确的把握,进而把曲子演绎出令人神往的韵味。这首《鸿雁》的创作背景在前文中已经有所阐述,其所蕴含的思乡之情是乐曲情绪的基调,是这首曲子情感的核心。此外,还有创作者罗布生丹毕佳拉森在宴会上对友人的感怀与谢意,以及在宴会上与亲朋相聚的喜悦之情。同时,鸿嘎噜所指代的白天鹅象征着纯洁、美好、和平与自然,这也表达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的性格及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热情好客的品格。这些都是《鸿雁》所包含的情绪,需要在演唱时予以重视,最重要的是去感受它们,将当下的时空调转回罗布生丹毕佳拉森所处的时空:常年漂泊在外,妹妹远嫁,久久不能回乡,不能与亲人团聚,风尘积落在衣袖上甚至也无心掸去,只能以书信来传递自己的思念,终于在一场宴会上与妹妹重聚,好友也相聚一处,把酒言欢……身临其境地感受其创作这首曲子时的环境氛围和自我心境,以此来把握情绪。[8]

歌词和旋律在情绪表达上同样至关重要。“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首先就把鸿雁这个形象勾勒出来,而大雁总是与南飞相连,继而与家乡相连,歌曲的开头就烘托出一股淡淡的思乡之情,“对对”更是描绘出雁群们相伴而行、歌者却孤身一人的落寞情境,这一句所对应的旋律也有着些许忧伤,舒缓却暗藏悲绪。紧接着,江水、草原和琴声的意象直接把歌者所处的场景描绘出来,空间上的宏大和个人的渺小,更是把歌者的落寞与孤寂之情彰显得淋漓尽致,同时又蕴藏着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草原、与秋水、与鸿雁相伴的神往之情和豁达心境。这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都是我国音乐作品时常所传达的情绪,并形成了艺术特色。

接着,“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到了这一部分,情绪已不再是简单的思乡与忧伤。芦苇荡一般象征着坚韧和朴实的形象,鸿雁飞过芦苇荡,就是在表达歌者内心的坚韧与刚强,其常年游离在外,早已磨炼出了坚毅的品格,颇有种铁汉柔情的意味,这也是我国许多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一种形象,同样形成了艺术特色。这部分的旋律也更显沉缓有力,尤其是“心中是北方家乡”这一句,更加凸显出歌者心中的坚韧及其对早日回乡的坚定信念。后半段的旋律保持不变,但在情绪上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思乡之情更加浓郁,心中的坚韧也越来越强,这与“带上我的思念”“歌声远琴声颤”等歌词有密切的联系。到了尾声,“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这里的情绪复合丰富,忧伤、不甘、郁闷,同时又豁达、豪迈、坚强,旋律在此处也显得大气。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同样具有我国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

(三)演唱风格

在演唱上,对《鸿雁》这首曲子要有細腻的把握,最关键的是要深情,在演唱之前要沉下心来,深入到这首曲子的情境之中,想象置身于草原、秋水和芦苇荡,抬头望青蓝的天空和成群的大雁,雁往南飞,心往北方家乡。在唱第一句时,要尽量放松状态,不把忧伤之情显露出来,只暗含感伤,讲究情绪的递进,这也是我国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在唱“空”字时,要把力用在元音“o”上,到了字尾要尽快归韵,这也是处理歌曲声韵的传统艺术特色。在唱“今夜不醉不还”时,两个“不”要有情绪上的递进,第二个“不”要拉得更长一些,并呈上扬的曲调结构,与“今”字的唱法类似,构筑出空间和结构上的美感,传达出悠远的意境和豪迈的情绪,这亦是我国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经典音乐作品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了每个民族的特色生活和文化底蕴,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对文化作出了创新。《鸿雁》是一首蒙古族的经典民歌,其在歌词、旋律、曲调结构和情绪变化上都具有典型的中国音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线条美、空间感,追求共性和意境,注重内心情感,怀念家乡与故人,热爱自然与生命,心胸豁达开朗,既有“今夜不醉不还”的豪爽,又有“带上我的思念”的柔情,令听者感叹不已,回味无穷。在新时代下,我们要积极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将经典的音乐作品传唱下去,推动我国音乐艺术和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肖艳平,胡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一体多元特征及其成因论析——以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三明学院学报,2021,38(02):23-28.

[2]张应华.中西作曲技法中寻找中国音乐文化之根——品宁勤亮著《中西方传统作曲技法的比较研究》[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0,17(02):161-164.

[3]姜之国,孙杉.中国百年和声发展之路的缩影——杨立青音乐创作中的和声思维与技法探析[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2(03):75-93+4.

[4]余沁毓.中国人继承与发展的是中国传统音乐吗——论中国音乐中的传统音乐和音乐传统[J].当代音乐,2022(03):35-37.

[5]杨雪.多声化音乐创作技法在内蒙古西部民歌《鸿雁》中的运用[J].艺术评鉴,2022(04):61-64.

(作者简介:徐丽,女,本科,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音乐鉴赏)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鸿雁音乐作品旋律
春天的旋律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鸿雁飞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雄鸡和鸿雁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