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形神理论下双心疾病防治的思考

2023-06-27 15:48黄婉清凌利陈智勇车驰王晓琳邹小妹李林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3年4期
关键词:双心形神血脉

黄婉清 凌利 陈智勇 车驰 王晓琳 邹小妹 李林

【摘 要】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越来越不容忽视。“双心疾病”是心身疾病的一种,作为形神失调的典型代表,具有十分重要的深究意义。中医学认为人之形神为一体,心主血脉主神明,这为阐明“双心疾病”心理与生理相互作用的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形神一体观的指导下,“双心疾病”的发生发展涉及形气神三方面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形的异常改变影响神的状态、血气运化失常影响神的功能、神之活动异常影响形的功能结构。结合“双心疾病”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深入挖掘,既可以用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又可以丰富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学说。

【关键词】

形神一体;心藏神;双心疾病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3)07-0007-05

Thoughts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Bicardiac Diseases under the Theory of Form and Spiri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UANG Wanqing1 LING Li1 CHEN Zhiyong1 CHE Chi1 WANG Xiaolin1 ZOU Xiaomei1 LI Lin2*

1.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33000,China;

2.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33000,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ombined with mental disorders is increasing,which cannot be ignored.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physical and mental disorders,“bicardiopathy ” is a kind of psychosomatic diseases,which has very important exploration significan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lieves that the body and spirit of human beings are integrated,and the heart dominates the blood vessels and the spirit,which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clarifying the mechanism of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interaction of “double heart diseas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body and spirit integration”,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double heart disease” involves three aspects of changes in the body,qi and spirit,which are manifested as abnormal changes in the body affecting the state of God,abnormal blood circul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ffecting the function of God,and abnormal activities of God affecting the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the body. In-depth excavation of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double heart disease” can not only guide clinical treatment,but also enrich the theoretical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sychology.

Keywords:

Unity of Form and Spirit;Heart Hidden Spirit;Psycho-Cardiological Disease

“双心疾病”是心理心脏病的简称,即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疾病[1],是心身疾病的重要分支。在19世纪初,国外有精神病学家开始提出“心身疾病”的概念,认识到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地位,而后人类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渐渐有了重要变化,医学观从过去的“生物醫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2008年我国胡大一教授[2]指出精神心理障碍在心血管疾病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传统医学模式下的医生只重视躯体而忽视心理,误诊、漏诊率高,而患者频繁的就医既无法解除痛苦又挤占和浪费医疗资源,故呼吁将心理与心脏统一起来。而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心身从始至终都是紧密联系的辩证统一体,不可分割,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疾病的防治与养生保健,本文将从形神一体的理论下对“双心疾病”进行探讨,以期寻找防治“双心疾病”的中医智慧。

1 中医形神观

中医形神观的形成最早须追溯到秦汉时期的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在文化的交流碰撞下,《黄帝内经》融合吸收了气、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等为一体,构建了以气论为核心基础的形神一体的生命观。王琦教授[3]提出中医原创思维是以“取象运数,形神一体,气为一元”的整体思维模式。《淮南子·原道训》曰:“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表明形气神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三要素。章文春教授[4]指出人的形、气、神不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关联的三位一体。如《淮南子·原道训》所示:“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人使人各处其位,守其职而不得相干也,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充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强调了人的形体与精神思维意识之间的生命活动整体统一性,结构、功能与精神意识相互影响,在生命活动中相辅相成,互制互用,人之生理与心理二者有机地整合为一体。

1.1 形神的生成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 气动生形,形俱而神生。《灵枢·决气》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此处的“精”是遗传自父母的先天之精,为形生的物质基础;《灵枢·天年》言:“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血气以和,营卫以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表明人之生,以父精母血孕育而成胚胎,待血气和利,营卫通畅,五脏成形后,神乃自生,内舍于心。此处的“神”为广义之神,指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可发展出感觉、知觉、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5]。而形的生成又有赖于精气的运动变化,《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说的就是人的根本是精气,精气运动布散而生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正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云:“精中生气,气中生神,神能御其形,由是精为神气之本。”

1.2 形神的功能活动与气息息相关 形为神之舍,神为形之主,形神之活动有赖于气化功能。《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此处的“神”亦是指广义之神,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力量,生命的运转不息是依赖于“神”的作用而产生的,“机”,枢机,机要也,为神的运动调节形式,神机”是生物自身气化活动的生命现象[6]。“神”的功能正常与否影响着体内气机的运动变化,若失去了“神”的调控,则生命的运转之机就会停止。而气的气化功能是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形式,机体的新陈代谢无不有赖于气化,气化之过程则是气的的升降出入过程,气之升降出入异常又影响着“神”的存亡,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形是神的载体,形体、气血的充盛与否会影响“神”的功能,《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营卫气血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若形的物质基础异常,则“神”的功能也会出现如恐、怒、悲、喜等情志的异常,如《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而“神”的功能出现异常如情志过极,则又会影响如脏腑、气血等形的功能,如 《灵枢·口问》曰:“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2 中医形神观下的“双心关系”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7],广义之神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是指人体的认知、情感、意识、意志等心理活动和过程。在中医理论中,精神意识等神的活动与心有着密切关系,中医学认为心主神志,指心统帅人体生命活动和主宰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7],这与心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而能藏神。《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平人气象论》:“心藏血脉之气也。”《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神”的功能活动有赖于血气的濡养,而心与血脉相连通 ,血脉由心之精气所生,心脏可以调控周身的血脉,使血气运行周身,沟通五脏六腑。心脉一体,神舍于心脉则可以通过调控周身气血进而调控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成为五脏六腑之大主[8]。是故血脉的通畅对于“神”的安定有着重要作用,正如《素问·平人绝谷》所言:“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心藏神而主神明。《灵枢·邪客》言“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素问·灵兰秘典》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在中医藏象理论中,“神”舍于心,故心为君主之官,主宰生命活动、五脏六腑之间的协作运行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精神意识活动的复杂过程与五脏相关,五脏藏神魂魄意志等五神,展現的是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的心理活动过程,但心是接受和处理信息的重要器官,对心理活动过程起着调节和支配的作用[5]。 五神活动的具体活动过程又体现为意、志、思、虑、智等认知活动,是人去认识世界、形成认知模式并能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具体内在认知机制,而这整个过程最终归于心而成为完整的神识,故《灵枢·五色》云:“积神于心以知往今。”精神意识活动还直观的体现在情志活动上,人的情志活动既是机体脏腑功能的正常生理,亦是机体对外部刺激的应答反应,但同样是在心神的调控作用下而产生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指明喜怒悲忧恐等五志是五脏精气气化的结果,但正如张介宾《类经·疾病类》所云:“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情志活动仍是由心神所主导,外界刺激部位亦首当在心,而后分属五脏。

在中医“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下,心主神明论揭示心的心理与生理相互作用的机制,为心身一体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阐明“双心疾病”的致病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3 中医形神观下“双心疾病”的形成因素

在中医形神观下,“心藏神”的生理特点是心血管患者易发情绪障碍的问题根本,心血管病合并情绪障碍是“心藏神”功能受到损害后出现的病理变化[9]。在双心疾病的形成过程中,心脏、血脉作为形的基础,在气机的升降出入等气化的作用下,影响着人的情志、意识思维乃至人格,反之,人的情志、意识思维及人格同样会影响心脏、血脉等形的功能,二者的生理互为一体,病理息息相关。

3.1 形的异常改变影响神的状态 气血的盛衰虚实是引起情志异常的重要因素。《灵枢·经脉》曰“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素问·调经论》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心主血而藏神,气血不足则心失所养故善恐,易出现心惊、心慌等恐惧的表现;《灵枢·本神》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肝气虚则胆气不正而易恐,肝气实则气机不能正常疏泄而易怒,心在志为喜,心之精气不足故悲,心气实,心脏的精气壅滞、有余而“笑不休”。人体局部气血的虚实常指分布失衡,偏聚为实,偏失为虚[10]。气血若发生偏聚盈虚的体质改变,可使体内形成某种情感好发的潜在环境,使人对某种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使七情的产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倾向性[11]。而脏腑的形态亦影响情志的易伤性,《灵枢·本脏》曰:“心小则安……易伤以忧;心大则忧……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心之小大高低则从先天体质上决定了对情绪应激的耐受强度,加之后天形体功能结构的变化刺激则更易受某些情志活动的影响。

3.2 血气运化失常影响神的功能 血脉不通、气化失常是精神情志失和的重要前提。《灵枢·经脉》言“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血脉作为气血通行的道路、气化输布的场所,不但要输送清气,同时也要输送六腑所“受五脏之浊气”,气多则脉动而血清,气少则脉静而血浊[12]。若因心气推动运化无力,而致痰浊、膏脂、瘀血等日久损害脉道,使得脉道失和,脉管狭窄,易形成血气分离、脉道空虚等如动脉粥样硬化或斑块等表现[13],而脉道不通则可能进一步引发情志异常,如《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噎干善噫,厥气上则恐。”Alexopoulos 等[14]提出“血管性抑郁”假说,指出血管疾病及血管危险因素会导致抑郁症状如情绪低落、精神迟缓,甚或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血脉等形之结构出现异常而致情志抑郁、思维迟缓,很大程度是由于影响了气化功能,或气行不畅,或升降失常,结聚不通而易郁,正如《景岳全书·论情志三郁证治》中所言“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机体经气血脉因病结聚,气机阻滞,升降失度,而成郁。此外,气血的逆乱运行可能会影响精神意识,出现惊狂、暴躁易怒、善忘等精神意识障碍等,如《素问·调经论》:“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3.3 神之活动异常影响形的功能结构 心藏神,精神心理活动统归于心,情志刺激也首先作用于心,故精神情志异常活动易引发心脏功能或结构的异常,其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3.1 意识活动 思虑过度、嗜欲无穷损耗心神。思虑过度易损耗心之气血,情欲的放纵不节易耗散神气,使神涣散不收,神失所养,或涣散不藏,则心易受邪,如《素问·本病论篇》言:“人忧愁思虑即伤心。” 《素问·五脏生成》曰:“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在《诸病源候论·心痹候》也有详细论述:“思虑烦多则操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心里愔愔如满,蕴蕴而痛,是谓之心痹。”思虑伤心,心虚易受邪而成心痹胸痛之症。又如《素问·汤液醪醴论》云:“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人的欲望过多,精神过度刺激,欲壑难填又容易生出各种忧患损耗神气,而后又影响精气、营卫等养神的物质基础,使神不藏,心调控人体生理机能的功能也受损,故人易受邪发病且病不易愈[15]。

3.3.2 情感 情志活动异常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引发心脏功能或结构的异常。《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指出情志活动可影响气的状态及运行方向。《素问·举痛论》又云:“悲则心系急……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情志刺激作用于心,心所藏之神受扰,进而影响气机,气机升降出入失常,造成气血运行紊乱,或成气滞血瘀痰阻水湿饮停等病理状态,引发心脏功能受损或殃及其他脏腑经络而致心脉受损、心体失用。情志刺激也可以是长期、持久的一种致病因素,现代研究[16]认为,在情绪的慢性应激状态下,一是内皮系统受损害而易造成冠状动脉发生硬化斑块或斑块破裂出血等急慢性冠脉病变;二是微小血管舒缩功能异常易引起血管狭窄而导致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三是神經内分泌系统如黏性因子、血管紧张素、肾上腺素等出现异常易导致心脏的功能改变,而后渐渐地出现心脏结构的异常改变,如心功能不全、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等。

3.3.3 人格认知 易承受长期的精神刺激的人往往有一定的人格基础,长期持续性的精神刺激伤“神”,导致神失其机,神不御形而为病[17]。人格是指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个体形成的典型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的特征[18]。有研究[19]发现A型性格的人急躁、易激动,缺乏耐心,常发怒、恼火,这一系列的行为特征易带来严重的身心反应,是引发负性情绪反应的内在因素。其强烈持久的心理应激反应、精神紧张,致使交感、肾上腺系统长期处于高唤起状态,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紊乱,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D型人格其个体在性格方面常常较为忧伤而且孤独,同时对自身的负面情绪一味地进行压抑,比较沉默寡言,这种忧伤与压抑会导致心血管系统承受巨大的压力,时间一长极易出现心血管类疾病[20]。清代《临证指南医案·郁》中也有同样的描述:“不知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故气之升降开合枢机不利,虽《内经》有泄、折、达、发、夺五郁之治,犹虑难获全功……总属难治之例。”[21]人的性情若是习惯于隐情曲意,无法很好地宣泄情绪,长此以往会形成某种人格倾向,而有一定人格基础的情志之郁,单从气机上去调整效果是不足的,关键在于病者的移情易性,而医者则必须构思灵巧,不能急于攻病,而只能逐渐从心理、社会各个方面进行疏导[22]。

4 小结

在中医形神一体的理论指导下,“双心”是一个典型的统一体,“双心”之间生理相依,病理互损。精神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心理因素包括人的情感、认知、意识等,在中医理论中可统称为“神”,“神”舍于心,又分属五脏,但心为总帅,对“神”起着支配与调节作用。“双心疾病”是形神失调疾病,可因神而病气,因气而病形,反之亦然,气机异常在“双心”病变中發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亦是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对于“双心疾病”认识的一大不同之处,是从机体功能到结构的一个轴点。在防治“双心疾病”时,既要重视生理功能及结构的变化,亦要重视心理的影响,坚持身心同调。常用的调神方法有:移情易性、情志相胜、移情变气、说理开导、五行音乐、导引养生等[23]。本文只能先粗浅地做一些分析,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究,如心脑关系、中医心理学的内涵及具体“双心疾病”的防治方法等,未来将有更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梅颜.双心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胡大一.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碍的综合管理——“双心医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5):2-3.

[3]王琦.形神一体的形神观[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3):652-654.

[4]章文春.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与中医导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21(6):4-6.

[5]赵博,黄敏.《内经》神的涵义解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96-198.

[6]袁嘉璐,杜武勋,李卓威,等.基于气化理论对“神机气立”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4):1850-1852.

[7]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8]李筱婷.基于《内经》“脉舍神”理论研究“双心医学”模式下抑郁症的中医证治规律[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

[9]蔡辉,王强.从“心藏神”论述心血管病合并抑郁症[J].甘肃中医,2008,21(5):4-5.

[10]王庆其,王琛.内经临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11]邢玉瑞.黄帝内经释难[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6:225.

[12]丁元庆.有关血脉理论几个问题的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15,34(4):245-247.

[13]靳利利,王丽莹,李莹鸿,等.从“血脉”论治高血压的理论探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5):1039-1041.

[14]ALEXOPOULOS G S,MEYERS B S,YOUNG R C,et al.Clinically defined vascular depression[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97,154(4):562-565.

[15]张延丞,张其成.浅论《黄帝内经》神不使及调神的方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11):5411-5413.

[16]刘梅颜.心理因素引发心脏损伤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44(8):1-3.

[17]莫慧,王挺,何苗,等.从“神”角度探讨《黄帝内经》中五情致形神失调的病机与表现[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4):1845-1849.

[18]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19]王国富,王黎,梁振洲,等.冠心病A型行为干预前后血液指标检测[J].基础医学与临床,1999(5):61-64.

[20]高立,张东峰.D型人格与疾病研究进展[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9,42(5):376-380.

[21]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5.

[22]陈子晨.传统中医文化视角下的心理疾病“躯体化”现象[J].中医药文化,2019,14(3):50-59.

[23]曹培华,王梦玺,吴晨洁,等.中医心理学视角下的双心疾病[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1,35(6):25-28.

(收稿日期:2022-07-24 编辑:刘 斌)

猜你喜欢
双心形神血脉
赓续红色血脉,再创安仁辉煌
基于“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理论的双心医学与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关系探讨
形神之间 浅谈古代人物故事画的发展历程
“双心门诊”的双重呵护
血脉里的眷恋
血脉之恋
形神是中医辨证要素的首要元素——中医辨证常用20个基本要素与形神的关系
血脉
“双心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病情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双心医学”模式下社区老年心脏病患者的抑郁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