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视域下文化自信建构的贵州策略及路径

2023-08-03 00:58郑鑫阳
电影评介 2023年8期
关键词:贵州文化

《动静·共亮城市会客厅》是贵州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策划制作的聚焦贵州本土文化的新媒体文化讲述节目,旨在邀请各领域有故事、有思想的影响力嘉宾,以文化为媒介,以讲述的形式将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作所为展现给大家。这也是笔者首次参与策划主持的一档新媒体文化讲述类节目,力图通过嘉宾讲述或访谈内容引发共情、共鸣,通过对本土文化思想价值的探讨、讲述、解析、传播与分享,展示贵州多元文化,让城市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实现共亮。

一、寻根贵州文化自信,在新媒体中认知贵州故事

(一)了解贵州的地域文化特质才能讲好贵州故事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它的历史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贵州的历史文化充分体现着多彩的山地文化特质,以及丰富的物质生态与精神生态。这些文化要素包含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和民族的,只有深入了解和挖掘,才可以讲出贵州好故事、传递出贵州好声音。

1.山地高原文化造就贵州独有的山色气质

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因受地理环境影响,贵州人只能在山上修梯田种粮食,甚至是在坡崖上建吊脚楼居住,这也造就了贵州人“开门见山”的直接、“山穷水尽”的忧患,吸收了大山的坚韧和挺拔,且有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乐观、“山外有山”的敬畏、青山绿水的深沉和内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地文化造就了贵州人特有的这种山色气质和精神。绿就是贵州人的本色,山民的气质就是倔、认死理、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例如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自20世纪60年代起带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从此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

2.多彩的民族文化造就贵州文化的丰富性

在人类步入文明社会后,贵州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民族的不断迁徙,山地贵州逐渐成为若干古代族系归宿而衍生出来的。贵州人选择自己满意的山间居住,在几千年风风雨雨中按照民族传统过着既聚族而居,又与其他族系混居的生活。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不同的民族服饰、风俗、传统技艺等。例如具有代表性的黔剧、花灯剧、侗族大歌、蜡染、手工刺绣等,可谓丰富多彩。

3.生态文化是贵州文化最优质的资源底色

贵州的山、水、林、洞、田园无不以奇特的风貌引人入胜,对贵州而言,“山地公园省”的称谓,确属当之无愧。五年来,贵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森林覆盖率达62.81%,空气、水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此外,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30项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了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平台。[1]当然这是贵州“物”的自然生態文化,另外还有贵州人的“人”的生态文化。例如:在岜沙,每出生一个孩子,父母都要为其种上一棵“生命树”苗,并精心护理“生命树”成长。到这个人死后,其子孙就砍下这棵“生命树”做成棺木装饰下葬,然后在墓穴上种下一棵树,表示逝者永生,这就是对大自然充满敬畏的岜沙独特的“树葬文化”。正是岜沙人这种“敬畏自然”“自然崇拜”的生态理念和朴实的生活方式,孕育、养护出苍翠茂密的森林。岜沙苗寨曾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村”称号。如今,岜沙苗寨森林覆盖率达93.4%。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贵州省文联原主席、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贵州文库总编纂顾久说:“贵州的少数民族,长时段地生存在农耕文明之中,当然具有更多的‘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的心态和习俗。”生态文化造就了贵州诸多的“生态智慧”。[2]

4.红色文化是贵州文化中弥足珍贵的红色基因

贵州历史上不仅诞生过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开国上将杨志诚,以及红军高级将领周逸群、旷继勋、龙大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先后5次飘扬起中国工农红军旗帜,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成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地。更重要的是,贵州是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的11个省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区域范围最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有41个县(区)被列为革命老区。[3]在今天与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这些红色印记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教材。

(二)认识文化自知,才能建立起贵州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一个区域的发展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知。文化自知,是既要看得懂自己的文化,又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文化自信的基础是文化自知。对于我们,全面、深刻地了解脚下的土地的文化特质,从而来达成自己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近年来,贵州人从编纂贵州文库、梳理贵州文脉、发展地方戏曲、壮大文艺人才等方面发力,为讲好贵州文化故事寻得依据和方式。文化不仅仅是有内涵丰厚的历史遗存,还有活色生香的衣食住行,都是构成贵州文化的独特内容,为贵州个性的形成、文化的传承发挥独到作用,只有认识它们,才能让各类文化有机连接在一起,贵州整体文化才有辨识度和影响力,才能让贵州文化资源“串珠成线”“织线成面”,延展贵州故事的深度、广度和生动度,讲好贵州文化故事,从中获得文化的启迪和自信。在传播中激荡情感共鸣,在发展中凝聚广泛力量。

古人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5]贵州各族群众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凭借,以坚韧不拔、奋勇抗争、创新进取来面对各种恶劣的客观环境,传承和发展自身的多民族文化。这种历史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贵州人的文化自信也由此建立和产生。

二、展现贵州文化自信,在新媒体中讲好贵州故事

(一)利用好新媒体的文化传播特性是讲好贵州故事的有力抓手

媒介即人的延伸。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6]随着网络的出现,人们获取信息和资源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众的收视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屏转小屏。由此,媒体的传播方式也随之改变。新媒体的特性是具有即时性、交互性、超时空性等特质。具体有以下四个特点:发布信息及时;数据信息量大;信息交互性强;内容接地气人性化、个性化;散播方式更具有结合性。

新媒体时期是一个“受众群体人性化”的时期,传统媒体中具备“处于被动接纳信息内容”的受众群体,变化为积极找寻和制作信息内容的客户,这是源于自媒体的广泛出现。新媒体在信息内容的散播层面,摆脱了传统媒体单一的信息内容展现方式,综合了三大新闻媒体的方式,在一个服务平台上完成了点到点、点正对面、零距离的另外散播,进而完成了受众群体在阅读者、观众中间的有效结合。

(二)打破传统、采用创新跨界的融合方式来传播文化

节目形式上要创新,符合新媒体传播特点。基于网络传播的特性,采用较为真切、平实、自然,喜闻乐见的、寓教于乐的方式去传播,才能达到主流价值观等内容直接与大众连接的目的,多元、多方位、全方位地将主题内容立体鲜活地加以呈现。

可根据话题和节目内容的不同,采用“讲述+艺术作品展示+访谈+哲思+互动交流”的跨界创新形式进行。如贵州文化新地标——一鸢戏剧《马玲与戏剧》。论城市文化,也可称为现代城市文化,先从本土话剧社《一鸢戏剧》说起。戏剧在贵州地域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构建。

贵州大学音乐学院戏剧系表演教师马玲老师2016年9月创办了《一鸢戏剧》话剧社,旨在开拓贵州小剧场文化的荒土,提升贵州文化氛围,建立贵州文化新地标。成立这么多年来,演绎了不少本土优秀的文学作品。在《马玲与戏剧》这期节目当中,通过马玲老师对戏剧的解读、讲述、访谈、哲思,四个话剧片段《来发》《原野》《一鸢茶馆的奇异派对》《情书》作品的现场演绎,来让大家领略戏剧中的人性、生命感知、人生選择和爱,最终展现的是对生命的思考,将人物、话题、事件充分、全方位、立体地一一展现,通过这一系列的展现,让大家感受到艺术所带来的震撼。也许在这里你找到生活中的答案,也许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了自己的人生。让大家在话剧作品里学会思索和品位生活,在本土文化里汲取能量。

(三)挖掘好代表性人物和事件是关键,点亮贵州文化元素

在文化讲述节目中,寻找到好的嘉宾人物和提取事件中的亮点是重中之重,找对了话题、角度和嘉宾,节目就成功了一半。例如《贵州非遗——手上记忆》,地处云贵高原的贵州省是多民族省份,千百年来,贵州各民族和睦相处,在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创造中,贵州各族人民传承了农耕文明延续下来的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在贵州的17个世居少数民族中,少数民族妇女们熟知民族文化,指尖藏有绝技;其中,以苗绣、蜡染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悄然改变着她们的生活。为发展一种既体现妇女手工优势、传承民族文化,又促进经济发展、帮助妇女脱贫致富的扶贫开发新模式。2013年7月,贵州省政府下发《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锦绣计划旨在促进留守贫困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脱贫致富。[7]截至2021年,自贵州省实施“锦绣计划”以来,已带动近50万绣娘居家增收,成为助推脱贫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8]同时,通过“锦绣计划”,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以更好地发扬和传承,让全世界更多的人认识贵州、了解贵州民族文化。

贵州锦绣计划智库专家王小梅老师就是其中一位优秀的非遗保护和传播者。小梅老师不仅给大家分享了她与非遗的渊源、与众多绣娘们的感人故事,还让我们看到了“锦绣计划”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节目现场我们还邀请到了贵州省妇联的王丹主任和贵州民族大学的李梅老师,通过深入访谈来展现贵州“锦绣计划”的现实意义,以及手工专业进校园的实施情况。李梅老师在现场还为大家展示了部分手工刺绣和文创产品以及蜡染的制作、体验过程,通过多角度的传播方式来让大家了解贵州的传统手工技艺文化,以达到深入人心的传播效果。

(四)以文化人、以艺通心,重视情感共鸣

全方位、多主体、自主、多元、人物、场景、情感融为一体的形式来展现贵州优秀的黔剧文化。如《黔剧黔行》中,多彩的贵州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其中最具地域代表性的便是黔剧。黔剧,名文琴戏,又名“贵州弹词”,贵州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是在贵州曲艺扬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地方戏曲剧种。[9]清代康熙年间,贵州扬琴开始在贵州境内流传,1960年2月正式定名为“黔剧”。黔剧是集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综合性等为一体的地方戏剧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都值得深入研究。2008年,黔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今天的黔剧日趋式微,面临着人才断代,观众缩减的困境,如何将它传承好、保护好,节目中我们邀请到贵州省黔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朱宏老师现场讲述并演绎,让大家深入了解黔剧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演变。通过对黔剧的文化理念讲述、唱腔的类别展演,让贵州人对自己的本土艺术有所了解,让贵州的传统戏曲再放光芒。

(五)策划主题立意高远,另辟蹊径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4000万贵州人民充分发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战疫又战贫,用艰苦奋斗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绝对贫困标签,用开拓创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黄金十年”,标注出中国人民砥砺奋进的伟大时代注脚。

2021辛丑牛年伊始,贵州画家陈争老师以独特的笔墨线条、极高的造型功夫,创作了“贵州牛”系列画作。“贵州牛”,一直是陈争作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说贵州是山国,贵州人是山的子民;水牛是与山民相伴千年的生灵;黔中大地千崖万壑中散布的耕地到处是它们的勤劳身影,那高入云端的苗岭梯田是它们与山民共同的杰作。[10]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牛”是勤劳、勇敢、坚韧、顽强的象征。但这期节目当中,更多的是突出贵州的牛文化和精神,我们不仅仅去谈陈争老师是如何画牛的,由贵州牛引发的精神和贵州发展的关联,让贵州人更有牛气和孺子牛的精神气概。

(六)以世界眼光挖掘贵州故事,以贵州视角传递世界故事

如将内心的本土文化情怀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作品里《苗缘重彩王瑛》。工笔重彩画家王瑛是个异乡人,因为爱情,大学毕业后来到贵州生活定居,并参与和见证了贵州师范大学美术系的建立。王瑛早年在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学习写意中国画,2006年到中国艺术研究院蒋彩萍工作室专攻工笔重彩,现为贵州师范大学教授,致力于工笔画的教学研究,以人物工笔见长,她的工笔画与贵州地域民族文化相结合,创作了蝴蝶妈妈系列画作,用魔幻色彩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苗族的图腾文化跃然纸上,仿佛是一部书写在纸上的苗族古歌,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古老神秘的苗族。王瑛还创作了刺梨仙子等极具贵州特色的各种人物形象,用工笔把他们赋予了神话色彩,既有中国文化的传统符号,又有西方印象派的视觉冲击力。现在这些人物形象正在被很多本土企业和团队等珍藏,将作为地方产品和特色产业的品牌识别形象,推向国际市场。在这期节目当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外乡人对贵州文化的认可、关怀和爱,也看到一个新贵州人是如何将自身对贵州文化的理解,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传播出去的。

(七)节目要具有引导性、思考性和启发性,更具带动性

媒体更重要的责任除了宣传客观报道事物本身,还要具有引领性和启发性。

1.《我们的意义感》——用先贤精神故事探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时代背景下又会孕育出不同的生命。人们的生命状态与这个世界有关、与时代有关、与当下的社会有关、与自己所生所长的土地有关。我们常说贵州的文化是多彩的,那是历史的沉淀和时代的推进而赋予这座城市的色彩和符号。我们也常说贵州是一座移民城市,它是多元文化的集聚,那也是历史和時代所造就这片土地独特的气质和属性。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有一群精神文化的引领者,他们从出生到成长再到成熟,与这片土地同呼吸、共命运,一直默默地融合发展着,让这片土地散发着思想的光芒并保护着这座城市本该有的味道。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贵州省文联原主席、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贵州文库总编纂顾久为大家分享了贵州的文人先贤们的精神故事,从中能够感受他们的精神品质和胸怀以及不同时代的贵州精神文化引领者们的心声,探寻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意义感以及他们对贵州意义感的理解,用先人智慧影响后人。

2.《抗疫背后的故事》——将爱洒向社会的一份深深的爱,以生命挽救生命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由武汉向全国蔓延,打破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贵州省派出九批医疗队,共计1443名队员逆行出征、支援湖北;他们以血肉之躯与病魔较量,用生命呵护生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作出突出贡献。疫情是命运给我们上的一堂特别的人生课,让我们重新对生命有了新的认知、思考、选择。做这期节目正值2020年底,更想体现援鄂医疗队归队后,在经历了生死之后对生命深深的思考。从中提醒大家要敬畏生命,让我们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在疫情发生时,全社会都在争分夺秒、不惜一切代价地抢救生命,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价值,我们要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体现生命的一份担当。贵州人的担当精神也体现在了援鄂医疗队面临生死的临危不惧上。

三、夯实贵州文化自信 在新媒体中体现贵州精神

(一)讲好贵州故事的关键是展现并传播好贵州精神内涵

讲好贵州精神文化故事体现在艺术作品《雕塑里的时代精神》里。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曾有言:“艺术之始,雕塑为先。”[11]雕塑,是最原始的记录手法,是人类最为久远的艺术。贵州本土雕塑艺术家李钢希望用艺术手段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他说雕塑就像能量场,传达贵州人面对脱贫的精、气、神;他要用贵州的题材,扛起“灵魂表现主义”这份担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李钢正在用他擅长的方式,塑造着雕塑里的贵州精神,表达着他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他在现场为大家解析了自己创作的雕塑作品《黄大发》《文朝荣》《任正非》《阳明先生》《今年喜事多》等一系列贵州优秀的人物形象,让我们深深了解到原来艺术创作就是深入灵魂观察后的鲜活展现,更重要的是他在用自己的雕塑作品来体现和解读着贵州精神,让大家在艺术作品中感受贵州精神。

(二)红色文化是贵州的根脉,将不为人知的红色故事传递,让红色故事红遍高原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贵州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富集,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区域最广、发生重大事件最多的省份之一。当年红军长征路上一朵朵鲜红的烙印,深深镶嵌于黔山秀水之间,留给贵州人民难忘的红色记忆。《动静·共亮城市会客厅》特别邀请到了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历史研究所所长熊宗仁教授,在节目现场对贵州红色文化精神内涵进行解读,还分享了烈士冷少农、女红军陈慧芳的动人故事。真正让我们领略到在革命年代,老一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革命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贵州人是坚韧不拔的,血液里流淌着优秀的红色基因,值得后人崇敬和学习。我们要将这份红色基因永传下去。

四、构建贵州文化自信 在新媒体中拓展新贵文化

贵州文化常常被分为传统的和现代的两部分,现代的往往更多的是外来文化的引流和融入。城市文化决定了一座城市文明的发展,城市的氛围感很重要。在城市里的每一个人、每一分子都是潜在的宣传员,都是构成这个城市文化的一种底色,大家关注什么、爱上什么,就会让这个城市变成什么。所以,节目的定位很重要,嘉宾的选择很重要、找到的立意点很重要、角度很重要,尤其是新媒体节目,更要求的是自然和真实感,贴近生活、走近生活,既有知识性又有娱乐性,从而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一)《城市与影像》——用影像讲好贵州城市文化故事

影像是时间的化石,不仅记录着一个城市的印记,还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蜕变。用影像见证历史,历史才是可视的。贵州省军区原副政委、陆军少将、著名军旅摄影家陈钢作为该期主讲嘉宾,和观众分享了许多珍贵的老贵阳照片,勾起了大家旧时的记忆。他用自己的影像视角,通过对影像的理解、镜头下的历史瞬间、记忆深刻的摄影故事三部分完整向大家展示并解析了他镜头下记录几十年来贵阳的点滴变化、时代变迁的影像世界和感受,记录了这座城市的纹路,贵阳的昨天仿佛浮现在眼前。节目现场还邀请到了新城市文化建设者侯思军先生共同探讨怎样将现代城市的新文化融入贵州,实现贵州城市建设和文化新构建出的新气象和新面貌。

该期节目一方面在影像中见证了贵阳城市的发展和变化,真切地感受到了影像的力量;另一方面,让我们对新的城市建设和文化更新上有了新的期待。作为“城市记忆”的重要承载体,影像是真实的记录,反映出悠久的城市建设历史与文化;而新文化的融入和发展,才能展现出一座城市的勃勃生机。

(二)《年轻力》——讲好贵州的新生力文化故事

这是一个急于寻求不同的时代,从大众走向小众,由小众引领着大众,深化创造力,拒绝同质化。城市,正在因为这些先锋的年轻人而发生改变。

该期解析和探讨城市文化和贵阳新生力量现象。年轻力是关于我们的生活态度的概念。嘉宾们认为真正的年轻力与年龄无关、与时间无关,但和每个人当下所持有的生命态度和状态有关。让追随时间变成拥有时间,超越竞争、不拥抱并不等于我们不前行不思考不努力不绽放,让我们共建共享共生,让一切慢慢来,等风来随风来,一切恰恰都会成为最好的展现和安排。

结语

寻根贵州文化自信、展现贵州文化自信、夯实贵州文化自信、构建贵州文化自信。新媒体只是其中的一个传播手段,寻味贵州精神、展现本土文化情怀,贵州的文化需要更多地挖掘、夯实、跟进和发展。在《动静·共亮城市会客厅》节目中让观众得以感受到贵州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到更多热爱着贵州文化的、有着本土文化情怀的各行各业的精英们的优质灵魂。他们如一座座磐石,默默地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发展无私奉献着。好的节目一定是来点燃大众和推进未来的,好的节目一定是一个好引子,引领着大家看到民族文化的精神之光、在这种精神之光的照耀下遇见美好未来和更好的自己。

只要将好的文化进行挖掘、传承和发展,贵州的文化自信也必将不断提升。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本土文化构建上来,为贵州的文化发展助力、添彩,让贵州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各方文化包容的城市,让我们优秀的本土文化广为皆知、发扬光大、源远流长,让更多的外在优秀文化也不断涌入、融入到贵州来,让我们贵州的文化自信、贵州精神永远高高耸立、坚韧不拔、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贵州省人民政府.2023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EB/OL].(2023-01-28)[2023-03-25].https://www.guizhou.gov.cn/home/tt/202301/t20230128_78016672.html.

[2]贵州日报.传承生态文化 构建生态文明[N].2021-06-18(13).

[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红军长征在贵州及其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EB/OL].(2015-02-06)[2023-01-12].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5/0206/c85037-26521702.html.

[4]习近平.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M]//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36.

[5]冯国超,译注.周易[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7:4-19.

[6][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18.

[7]贵州省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的意见(黔府办发〔2013〕42号)[EB/OL].(2013-08-14)[2023-01-12].http://www.guizhou.gov.cn/zwgk/zcfg/szfwj/qfbf/201709/t20170925_70473373.html.

[8]新华社.贵州锦绣计划带动50多万名妇女实现居家就业[EB/OL].(2021-12-11)[2023-01-1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8843024452953914&wfr=spider&for=pc.

[9]大美非遗|从“文琴戏”到“黔剧”:传承百年的民间文化[EB/OL](2023-03-04)[2023-01-12].http://m.xinhuanet.com/gz/2023-03/04/c_1129412128.htm.

[10]当代先锋网.辛丑迎春,名家画牛︱陈争:水牛是与山民相伴千年的生灵[EB/OL].(2021-02-12)[2023-01-12].http://www.ddcpc.cn/detail/d_guizhou/11515115571517.html.

[11]梁思成.中国雕塑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2.

【作者简介】  郑鑫阳,女,河南南阳人,贵州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播,主任播音员,主要从事播音主持专业研究。

猜你喜欢
贵州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贵州,有多美
寻味贵州——遵义
寻味贵州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