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沙栽培基质培育榆黄菇的方法初探

2023-08-05 03:45杨郑州谢晓娜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蚕沙

杨郑州 谢晓娜

摘要 为探索以桑枝蚕沙作为栽培基质培育榆黄菇的关键技术,本试验以发酵蚕沙不添加为对照,以5%、10%、15%的添加量为试验组,接种同批次榆黄菇菌种,记录菌丝生长指标,分析榆黄菇的生长情况、子实体的性状、产量。结果表明,蚕沙发酵处理后可为榆黄菇栽培提供碳源、氮源,5%试验组、10%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在蚕沙添加量为10%的配方生物学效率最高。由此可见,一定添加量(5%~10%)的发酵蚕沙能够有效提高榆黄菇的产量品质。

关键词 蚕沙;榆黄菇;生物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S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11-0047-04

蚕沙是蚕排出的粪便和食剩的残桑及蚕座中的垫料统称。蚕沙的利用率很低,利用量不到蚕沙总量20%,绝大部分蚕沙未经处理就乱堆乱放,造成环境污染。春、夏和秋多个季节均可养蚕,平均每张蚕种可出风干蚕沙77.4 kg[1]。蚕沙是一种含多种有效成分的可再生资源。广西区内蚕业生产中每年有上百万t新鲜蚕沙产生,但未能得到更好地开发利用,蚕沙随处堆积而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养殖者目前面临的重大难题[2]。蚕沙干物质含有机质77.68%~81.15%,含氮(N)2.97%、磷(P2O5)1.03%、钾(K2O)3.52%[3],成分与麸皮类似,可代替麸皮作为食用菌生产的栽培辅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被高度关注,人们追求营养保健,食用菌以其高营养、味道鲜和特殊保健作用备受消费者青睐[4]。榆黄菇是一种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药食同源真菌,其味道鲜美,还能深加工制作保健品。以蚕沙为栽培基质栽培榆黄菇不仅可以使蚕沙变废为宝,还利于农业种桑蚕和养蚕的全产业链不断延伸,并有效减小损耗,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蚕沙来源于广西百色市乐业县。蚕沙需进行发酵处理备用:采用自然堆肥技术,将蚕沙湿度控制在40%~60%进行堆肥发酵,发酵过程中温度会达到70 ℃,发酵10~15 d[5],发酵完成后将其晒干,暴晒到干燥度达70%左右将其粉碎备用。榆黄菇菌种选用广西科学院榆黄菇菌种。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配方  本试验以榆黄菇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不同发酵蚕沙添加浓度的配方(具体配方详见表1)[6]。榆黄菇代料混合配方栽培参照朱俊义等方法。培养温度26~28 ℃、湿度85%~90%,待菇体嫩黄采收子实体[7],观察各组的出菇情况。

1.2.2 榆黄菇栽培袋培养料的配制  将杂木屑和发酵蚕沙混合麸皮、石膏、石灰、白砂糖,加水拌湿至料水比1∶1.25,使培养料含水量60%~65%(用手指牢牢地紧握住整个培养料,指缝中有湿润感且无水珠滴下)。加入适量石灰将配制好的培养料调节pH至7.0~8.0。然后进行装袋,注意不能过松散,也不能过于紧密,否则当会影响菌丝生长。装袋后在152 kpa压力(1.5 kg/cm2)、128.1 ℃的条件下灭菌5 h。将灭菌好的栽培袋自然降温至室温方可接种。接完种后,将栽培袋放置于25~30 ℃的培养室下发菌。当菌丝长至料深的一半时,将温度降低2~3 ℃,避免料温升高的同时起到壮丝作用[8]。

1.2.3 发菌管理  接种3 d后,菌种开始萌发,菌丝慢慢向四周扩散延伸,菌料温度会随着菌丝萌发而升高,应将温度降低2~3 ℃,接种6~10 d后,应及时开窗通风,避免菌料温度过高烧死菌丝[9],在此过程中注意记录菌丝生长情况、菌袋染菌情况、菌丝半袋和满袋的时间。

1.2.4 出菇管理  一般在菌丝长满料袋后约7 d,即可进行出菇管理,出菇前要把待出菇的菌袋全部搬到冷库中打冷24 h,目的是为了加大出菇时昼夜温差,使其统一从料袋口出。空气湿度保持70%~85%,温度控制在26~29 ℃,同时要给予适宜的光照,促使子实体的形成。

1.2.5 采收及采收管理  子实体发育成熟时,采收第一潮菇。气温较高时子实体容易开伞,可以每日多次的进行蘑菇采摘,第一潮菇采收后,让第二潮菌丝恢复正常生长,在特别注意保湿的情况下养菌5~7 d,菌袋采菇后留下的料面口处若出现明显泛白菌丝则表明菌袋内菌丝得到恢复。每次采收后应及时观察子实体的性状大小,称量和记录每个组别的鲜菇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的培养基质榆黄菇菌丝生长情况

在菌丝形成和生长的阶段,每3 d测定1次菌丝的长度。在榆黄菇的子实体成熟和生长过程中,观察各组栽培袋的菌丝萌发时间、满袋时间和菌丝长势。由表2可知,从菌丝长势来说配方8、9、10组菌丝长势稀疏,配方2、3、4组菌丝长势较好、浓密,配方5、6、7的长势旺盛、浓密。从菌丝的平均生长速律来看,配方5、6、7与对照组(CK)相比差别最大,生长速率较快,与对照组相比菌丝生长速度最快的发酵蚕沙浓度为10%,其次为5%,较差的為15%,其原因可能是蚕沙浓度太高对菌丝生长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导致浓度为15%的菌袋无论是在菌丝颜色、长势、形态上都比相对浓度较低的差,满袋时间也比浓度为5%、10%的满袋时间长。因此,发酵蚕沙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榆黄菇菌丝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2.2 不同含量发酵蚕沙榆黄菇子实体的生长性状

本试验对不同浓度发酵蚕沙培育的榆黄菇子实体农艺性状等指标进行测量分析。由表3可见,不同浓度的发酵蚕沙对榆黄菇的盖径、菌褶、柄长、柄径都有所影响,配方2、3、4、5、6、7组添加蚕沙后榆黄菇形态性状与对照组(CK)相比更好,其中配方5、6、7组榆黄菇子实体农艺性状较为明显,柄径与对照组(CK)对比相对差异明显。配方8、9、10组中菌盖、菌褶、柄长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2.3 不同含量发酵蚕沙榆黄菇生长发育周期

由表4可知,配方8、9、10组出现原基时间最长,其出菇间隔时间也比其他组配方长,出菇批次少于其他组配方。配方2、3、4、5、6、7组出现原基时间相差不大,但较对照组出现原基时间短。从出菇产量来看,每出一潮菇产量都会有所减少,配方8、9、10组出菇批次只能出到第三潮菇。配方5、6、7组产量高于对照组,配方2、3、4组与对照组的产量无明显差异。

2.4 不同浓度的培养基质榆黄菇子实体生长性状

由表5可知,添加一定的发酵蚕沙对榆黄菇的产量有影响,浓度太高的发酵蚕沙对榆黄菇的产量不但没有起到增产的效果,反而比对照组的产量更低。从榆黄菇鲜菇平均总产量来看,配方5、6、7组产量最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配方2、3、4组与对照组的总产量变化不大,而配方8、9、10的产量最低。从生物学效率来看,配方2、3、4组的生物学效率比对照组高15%左右,配方5、6、7组的生物学效率比对照组高20%~40%,配方8、9、10的生物学效率低于对照组。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主要是对不同添加量的发酵蚕沙栽培下榆黄菇子实体的测量、采收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的计算,结果表明,一定添加量的发酵蚕沙能够有效提高榆黄菇的生长性能。数据表明,以发酵蚕沙作为栽培基质对榆黄菇进行栽培,10%发酵蚕沙、75%木屑和15%麸皮的配方在实际生产上产量及生物学效率最高。结合试验结果,从生产的角度考虑,蚕沙的添加量控制在5%~10%,榆黄菇菌丝生长速度加快,榆黄菇生长周期缩短。在蚕沙栽培基质中蚕沙含量占比为10%时,菌丝生长速度较为迅速,是节约时间成本、快速获得榆黄菇产品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 汪坤,海洪,金文英,等.蚕沙堆肥技术研究进展[J].广西蚕业(科技版),2007,44(2):25-28.

[2] 李燕飞,乐波灵,张朝华,等.浅谈广西蚕沙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策略[J].广西蚕业,2010,47(4):64-68.

[3] 石旭平,杨艳,杜贤明,等.蚕沙有机肥的研究开发与应用进展[J].蚕桑茶叶通讯,2015(3):3-6.

[4] 黄金菇种植前景分析[J].农村新技术,2020(10):50-51.

[5] 林启惠. 榆黄蘑工厂化栽培技术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9.

[6] 任佰刚,夏强瑞,刘洪成.平菇优质高产栽培实用新技术[J].農业知识,2021(1):10-12.

[7] 何井瑞,何兴武,周蕾,等.桑枝屑、蚕沙不同配方栽培平菇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17(5):120-123.

[8] 黄雪星,罗先群.黄精浸渣栽培食用菌试验[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8,34(4):331-336.

(责编:张 蓓)

猜你喜欢
蚕沙
探究蚕沙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蚕沙发酵饲料的生产技术及应用
蚕沙的多元化利用研究进展
蚕沙的妙用
蚕沙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粤西蚕区蚕沙堆肥及堆肥质量的调查研究
华南蚕区蚕沙消毒堆肥一体化技术
蚕沙对新西兰兔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脏体比值的影响
蚕沙替代精料对乐至黑山羊生长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