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与优化策略研究

2023-08-09 11:36王惠红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书目读物整本书

王惠红

摘 要:整本书阅读相较于教材中片段阅读来说是我国语文教育中较为薄弱的一项内容。我国各地区已经陆续采用统编版教材,在这一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进行进一步革新。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本文认为,整本书阅读是区别于片段阅读、单篇阅读的存在,其阅读对象为结构完整、内容联系的整本图书。

关键词:统编版教材 整本书阅读 小学语文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1.008

一、小学整本书阅读相关概念界定

1.整本书阅读的定义

“整本书阅读”,顾名思义即对完整的一本书进行阅读,也就是以整本书为阅读对象。目前为止,对整本书阅读的具体定义学界尚未达成统一。因此,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阅读而言,整本书阅读的量会更大,阅读所消耗的时间会更长,阅读内容也会更为全面。

2.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定义

结合“整本书”的定义,整本书阅读教学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活动。具体而言,整本书阅读教学是教师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依据,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整本读物,依据教师自身的语文教育理念和整本书阅读思想,规划阅读各要素及环节,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教学活动过程。

3.小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

在小学阶段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一本结构完整、故事详尽的书有助于读者形成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小学生在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把握住内容主旨,也更能够从中感受到文章的风格和特点。整本书相对于单篇或片段而言,能够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立体的阅读视角,能够锻炼学生各方面的阅读能力,因此,整本书阅读能够让学生获得更为充足且多样的阅读体验,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第二,有助于读者阅读素养的提升。阅读是一门工具,是社会生活和学习工作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更加多元的阅读技巧,锻炼其阅读技能和阅读速度,从而提升阅读素养。

第三,有助于核心素养的形成。在语文这门学科中,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具备全局视角,分析不同人物的形象和特点,因此对学生的各种思维品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另外,文学是艺术的一种形成,阅读也是感知美的一种方式,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语言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二、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1.书目选择存在偏差

选择合适的读物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当下很多教师仅仅基于自己的阅读体验来给学生推荐书目,因此很容易出现选择的书目并不适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的情况。除此之外,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是名著都是适合学生阅读的,往往忽视了小学生是否有能力阅读名著。当下还存在一种以小说题材为主的取向,很多教师认为小学生更容易也更喜欢看小说,因此仅为学生推荐小说题材的读物,引导学生只阅读小说。以上几种取向都是不可取的,且都是片面的。

在選择书目时,教师需要具备整体意识,要系统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整本书不应当只是小说,还应当包含各种类型的读物,如科技、历史类等,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只有让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读物,学生才能在阅读中感受到自己对哪一类型更为喜欢,才更有助于培养其阅读兴趣。

2.教学组织零散随意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组织上存在着零散随意的问题。当下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并没有重视整本书阅读教学,没有花心思设计整本书阅读的活动课堂,在实践中往往只是为学生推荐读物,讲述大致情节,激发学生兴趣,并没有系统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和规划,也没有设计阅读后的交流与评价环节。因此,学生往往只能初步感知整本书,很难去实践。即使有学生真正进行了阅读,但由于缺乏教师的指导,在阅读难度较大的书籍时仍会感到茫然,无法体验到书本内容的精妙。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指导,学生很难进行阅读。且在当下的小学阶段中,教师往往只会在学期结束时为学生推荐书目,将阅读整本书作为寒假或暑假的任务,这样教师更加无法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由此看来,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过于随意,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指导。

3.教学评价流于形式

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就是学生在阅读完整本书后,教师进行点评或学生自评。就现状而言,教学评价流于形式往往表现在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方式单一上。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是当下教师进行整本书阅读评价的方式。很多教师仅仅将学生是否做读书笔记,做笔记时字迹工整与否作为评价的标准。在这样一种“读书笔记制度”下,学生不进行整本阅读,直接摘抄书本中的句子十分容易。因此读书笔记也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在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背后也表现出教师过于重视阅读的结果,忽视阅读过程的错误倾向。对于阅读而言,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是更为重要的,每个学生的主观感受应当被重视,因此,忽视这样一种过程性评价势必不利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推进。

三、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具体而言,整体性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整本书的结构需具备整体性。相较于单篇阅读和片段阅读而言,整本书所要包含的要素更多,其中除正文外,还包括了前言、序等内容,而这些内容中都含有信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阅读,也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书本的结构,了解正确阅读一本书的步骤并形成良好的顺序阅读的习惯。

第二,整本书的内容需具备整体性。对于一本书而言,由于其篇幅较长,学生很难快速获取全部的信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步了解文本中的信息,关注阅读内容的整体感,且不仅需要了解文本内容,还需要了解思想情感,笔者的时代背景,以求全面了解整本书。

第三,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当下很多教师仅停留在推荐书目的环节,并没有把握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本质。教师应当以学生为本位,提前设计好教学的各要素,关注学生阅读的过程,并设计真正于学生有益的教学评价环节。

2.系统性原则

在统编版教材的背景下,“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阅读体系是整本书阅读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也要以三位一体为核心理念,将教读和自读结合起来,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联系起来。系统性原则体现在教师需要将整本书阅读教学作为一个长期且系统的活动,引导学生由课堂教师带读引申到课外自主阅读。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应当积极设计好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系统安排各个教学环节。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与学生进行积极交流和探讨,共同对整本书进行感知和理解。

3.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选择书目时要依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兴趣,在指导阅读时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差异性。具体而言,主体性原则的实施应当包括两大方面。

第一,在阅读活动中,学生是绝对的主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整本书阅读是个人的活动,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因此,阅读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整本书的看法,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因此,相较于其他语文教学活动而言,整本书阅读教学更需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教师只是一个辅助者的角色。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设计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应当关注学生立场,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为他们选择合适的书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也要让位于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发表观点,在相互交流中进行观点碰撞,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四、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具体措施

1.选择合适的书目

在选择书目上,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选择经典书目。一般而言,经典的作品往往不会出错,是一个时代或一种类型读物的标杆。因此,教师应当在经典书目中挑选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读物。学生在阅读经典时,更能够体会到文字里贯穿千年的力量,感受语言的魅力。

第二,多样化地选择书目。诗歌、寓言或神话故事、小说、散文等都应当被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对象,教师应当全面考察图书内容,让学生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目,开阔他们的视野。

第三,以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水平为基础。教师在选择书目时不可过于主观,以自己的喜爱优先,而是应当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选项,但不作决定,让学生自主选择读物。教师还需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阅读水平选择读物,对于小学低年龄段而言,最好以文字较少的绘本,情节故事简单的读物优先;对于中高年龄阶段的小学生而言,选择读物的范围可以更为广泛。

2.传授一定的方法

教师应当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贯穿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方法包括默读、跳读、批注阅读等,针对不同的书目,教师可以传授不同的阅读方法,以此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例如,在阅读科普类的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感知图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让学生采用对比、联想等方式进行学习,在读完后再次根据图片总结,以此来加深对图书内容的印象。教师除了统一教授阅读方法之外,还需要根据不同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有的学生阅读速度很慢,有的学生阅读速度较快,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基础,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方法指导,从而促进每个学生阅读素养的进步。

3.重视习惯的培养

培养阅读习惯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前要积极调动学生对阅讀的兴趣。除培养学生“爱阅读”的习惯之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阅读中的习惯。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态度和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边阅读边思考、边阅读边积累的好习惯。

4.注重交流与分享

由于阅读往往是个人活动,因此,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关注到阅读后分享和交流的重要性,因此也就无法了解学生阅读后是否有收获。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整本书阅读后设置交流和分享的环节,引导全班学生对书本的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且教师可以在交流之前提出有关书本内容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想法,进行观点的碰撞。每个人对同一本书的认识都是不尽相同的,学生在交流想法的过程中会吸收他人的知识,能够丰富充实自己对书本内容的认识,也能够重新发现自己在阅读中没有关注到的一些问题。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将整本书分为几个部分,在每个部分阅读完毕之后,让学生对这一部分进行评价并猜测接下来的进展。在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读后感的交流,表达自己在书中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通过分享与交流,学生对书的内容的理解能够进一步加深,不仅能够促进其阅读能力的进步,还能够培养其思维表达能力。

5.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往往没有阅读经验,对于整本书的阅读很多还存在困难,很多学生尚且不能够读完一本书。究其根本是因为他们缺乏对阅读的兴趣,没有真正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因此,教师应当将激发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兴趣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图片、视频、提问或小故事的形式进行导入,也可以讲述整本书的情节,并在适当的时候设疑,激发学生了解后续情节的兴趣,由此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更有助于学生自主融入阅读情境中。

6.进行多维的评价

整本书阅读评价十分重要,在整本书阅读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主体的多维评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评价主体多维。教学评价不应当只是教师进行,更应当是学生的自主评价,尤其是针对阅读活动,学生的自评和学生之间的互评更能够加深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

第二,评价内容多维。过去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阅读后是否对书本内容有所理解,很少关注阅读过程和阅读习惯,因此教师应当全面地对学生的阅读结果进行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对于小学阶段而言,语文学科无疑是最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阅读是进行其他一切学科学习的基础,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发展的通道。在统编版教材的背景下,教师应当更为关注整本书阅读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整本书阅读,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

参考文献:

[1] 李艳虹、罗小兵《基于大学物理课程的新时代理工科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创新》,《中国教育学刊》2021年第5期。

[2] 邱岭、李化杰《理工科大学生理想信念调查和教育对策研究》,《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

[3] 甘永诚、罗琴《论中国梦视野下的理工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创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第5期。

[4] 杨建辉《新形势下理工科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对策研究》,太原科技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猜你喜欢
书目读物整本书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工会干部案头 读物推荐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几个重要问题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本刊邮购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