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编版教材的“长文短教”教学策略研究

2023-08-09 01:36李润峰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长文短教要素课文

李润峰

摘 要:统编版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了三年之久,已经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全面铺开。由于教材内容较新,在教学中因衔接不顺畅而出现断层是必然的现象。新教材有新教材的特点,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统编版语文教材课文的篇幅显著加长,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的阅读会更加吃力。教师要做的,就是把以前应对长文教学的方法进行梳理和细化,通读教材,整体把握长文的编排特点,立足单元整体,精研细磨教学设计,以独到的长文短教方法来化解课堂教学中的繁复冗余,实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长文短教 单元整体 阅读能力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1.017

在统编版教材中,什么的样的文章算是长文呢?可以分成有两种评价标准。

其一,外显评价标准:文章的字数。一、二年级共统计60篇课文,字数在325字以上(2—3页纸)的长课文共20篇,主要为童话故事。三、四年级共统计75篇课文,字数在582字以上的长课文共25篇,主要为叙事文、童话故事、小说。五、六年级共统计67篇课文,字数在1154字以上的长课文共22篇,主要为记叙文、故事、小说。

其二,内隐评价标准:默读的速度。黄仁发对我国的中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小学高年级每分钟默读字数为250—300字,初中每分鐘为300—400字,高中每分钟为400—500字。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每一阶段以每分钟50—100字的速度增长。

一、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默读速度

长文的字数虽然多,但是如果学生的默读速度能够跟上,那么长文的阅读对于拥有一定默读速度的学生来说是不费力的,所以长文短教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默读速度上开始。在统编版教材中,教材的编者对于默读速度是十分重视的。比如二年级上册课文《雪孩子》,下册课文《千人糕》《羿射九日》等,这几篇课文都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学生要改变以前那种逐字逐句阅读的习惯。再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猜测与推想”、第八单元“存疑待后解”,这几个单元的教学目的同样是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三年级的教学能够对默读速度进行全面强化。从四年级起,默读课文这一要求已经成为课后任务的常态。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确定“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人文主题,使得默读速度的训练方法更加系统。到了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穷人》对于学生的要求已经是“快速默读课文”。

学生默读速度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编者从二年级到六年级精心选择了有代表性的课文,让学生在一次次的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提速,有了默读速度,长文短教才能进行得更加顺利。

二、有所选择地对文章内容进行教学

落实长文短教教学方法,很重要的一个策略就是要合理取舍文章的内容,只有抓主旨,聚焦难点,找到课文内容与表达上的关键所在,才能在课文中找到突破点。语文的学习要素是非常丰富的,在统编版教材中不乏名家之作,这些文章中有很多可以用来训练语文素养的点,如果按部就班地教,教师要教的内容过多,一篇课文可能三课时都无法讲完全部内容,怎么取舍每篇课文的知识点需要教师花时间去研究。

(一)学会把握同类文章的规律

属于同一类型的课文有着十分明显的共性,这就是写作时谋篇布局的规律。因此,像这样有着一定写作规律或者写作特色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长课文的时候,规律性的语言文字和谋篇布局就显得更加重要,让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的同时,能够举一反三,从这篇课文迁移到同一类型的课文,学生能够学习谋篇布局的方法,运用并掌握作者构思文章的规律,对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

在三年级预测单元中有《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课文的篇幅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长的,但是这篇课文是有一个写作规律的,就是每当故事的情节发展到一个转折点时,就会有一个求助的声音出现。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这种语言规律,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进行预测,也要对预测的结果进行验证,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关注故事情节中的规律变化情况。比如,第二次求助小动物时提出的要求在时间上是要比第一次多的,那么如果有第三次求助,小动物的要求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有了这样的思考,课堂才会活起来,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增强学生的语言敏感度。

(二)学会抓住细节仔细揣摩

在平时的公开课评课中,教师们经常会听别人说某位教师很关注文章的细节,细节就是指文章中那些不容易被发现却又很关键的内容,统编版教材中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充满了写作和表达的细节。在长课文的学习中,有些课文的细节学生不容易找到,隐藏得很深,却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点,这样的细节可以帮助学生从小处看到大处,从一个情节看到后续的情节,从一个段落窥探到整篇文章,把握好故事中的线索,对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故事中生动的人物形象,感受文章中的人物品质是尤为重要的。比如,文章有时对主人公的形象描写得细微真实,人物的语言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从人物的动作能够揣摩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抓住这样的细节,学生才能找到学习的窍门。

在四年级下册长课文《小英雄雨来》中,对细微之处的描写有很多,如雨来仰浮露出小肚皮、雨来在书皮上写自己的名字、雨来搬缸等,但最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的细节是:“他两眼直冒金花,鼻子流着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通过这一细节,既可以表现雨来的刚毅不屈,而且还向读者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雨来身上的爱国情感从何而来,这对于凸显人物经历,塑造一个小英雄的形象是十分关键的,这就是课文最想传递给读者的爱国情怀。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区区一句话就可以让长文的思想深入学生心中,让长文短教的策略取得成效。

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是固定的,每篇课文的课时也是固定的,要想解决内容多和时间紧两者之间的矛盾,我们的课文教学必须确立一个核心价值,围绕核心价值教课文,就可以避免教学内容杂乱的现象出现。目前,虽然新《课标》已经颁布,但是对语文要素的训练是不会过时的,它作为整个单元的统领,指引着教师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当然教师也要根据语文要素创新自己的设计,避免生硬灌输。

三、掌握好教学的几个原则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统编版教材中的长课文,一、二年级以童话故事为主,三、四年级以叙事文、童话、小说为主,五、六年级以记叙文、故事、小说为主。那么,教师在抓局部精读短教的时候,应如何明确教的内容具体指向哪里呢?这一点十分关键,学生所处的年级不同、所学文章的文体不同、文本所在的单元不同,导致短教所要瞄准的教学点也不同。长课文中包含的教学点很多,所以,教学中会出现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无限的语文素养教学点之间的矛盾。怎样去选准教学点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关注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语文要养成的关键能力,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指学生必学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语文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统编版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是根据语文要素精心组织编排的,从一篇到多篇,从简易到烦琐,从一个学段过渡到下一个学段,在编排中采用“双线组元”的方式。中高年级的语文要素则直接写在了每个单元的单元导读页面上。

二年级上册有《风娃娃》这篇课文,整篇文章一共有471字,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被确定为“相处”,故事的体裁是童话,语文要素为“借助提示,复述课文”。课后第二题是“根据下面的提示讲讲这个故事”,提示内容为:风分别来到田野、河边、广场的三幅小图,及与之对应的三句话。该题与语文要素关联甚大,必须认真教学,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短教呢,策略是: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2.让学生思考课文的每一自然段间有何种联系。3.边读边引导学生想象画面。4.根据图片的提示讲故事。

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第二、三两个策略的运用。比如课文的第2自然段,在让学生读准确,读熟课文的前提下,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你觉得第二段在构段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呢?说说发现,学生通过品读,明确第二自然段是写“风娃娃来到(哪儿),看见(什么情景)。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如何”。然后学生试着将“田野”与“风车”建立联系,再一边读一边去想象当时的画面:风娃娃使劲吹,致使“风车”由慢到快,水由“断断续续流着”到“哗啦哗啦向田野流去”,“禾苗喝足了水,笑着不住地点头”,“风娃娃高兴极了”。学生在读和想象中就会形成画面感,接下来学生就会越读越来劲,在不知不觉中记住故事内容。引申到课文的第三和第五两个自然段,规律和第二段是一样的,接下来学生就可以运用刚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自述,互相交流。

(二)课后练习一定要做

在统编版教材长课文课后设置的习题中,我们能明显发现,除了语文要素的相关内容之外,一般还会设有几个练习,这些练习的作用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提升和拓展,所以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参照课文后的习题,有时课文应如何“短教”其实就藏在课后习题中。

以课文《风娃娃》为例,课后第一题为“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先猜一猜,再和同学交流”。在学生自由朗读、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猜一猜不认识的字。其中,朗读课文这一要求十分重要,教师不应认为朗读课文只是惯例,教材将其列为课后首题,是蕴藏着智慧的。

首先,因为《风娃娃》和前一课《纸船和风筝》一样,在课文中并没有标注拼音,因此,朗读训练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其次,因为是叙事性文章,要想让故事被学生记住,朗读课文至关重要,没有在课上进行朗读,那么学生对故事的印象就不会深刻,更不可能讲好故事。“猜字”是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的识字方法,为什么本课的练习中会让学生猜字呢,是因为在没有注音的课文中学习中,猜字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自主识字的方法。所以,猜字也是必教的。以此为基础,以“风来到什么地方做什么”这个问题为引领,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分别试着从“好”与“坏”两个角度来练习说话,可以充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在低年级课堂中,说话部分是必须要教和练的,但也要在学生把握课文大意的基础上,以兴趣为指引,激发学生自主去说的意愿。

(三)文体的意识一定要培养

每篇文章的文體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的教学点也要不同,长文短教就要根据文体来实现感知和阅读教学的有机结合。比如在教学故事类文体的课文时,应该把重心放在学生的讲述上,如果教学的是童话类的文体,就要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神奇的想象,再如教学神话故事类文本的时候,要聚焦于引导学生体会神话人物的神奇;而像散文类有深度的课文,则要细细品读,聚焦细节,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在教学小说时,则要告诉学生时刻关注小说的“三要素”,这对读懂小说是很有帮助的。这些教学点是最基础的教学内容,具体怎么教,还需要教师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新《课标》中本学段的要求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关注文章的体裁。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经典的长文《小英雄雨来》时,因为全文字数达到了3350字,这样一篇篇幅较长的小说安排在四年级是有意图的,编者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设计成“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语文要素似乎和文章的体裁没有关系,但细细思索其中的编排意图,你会发现这篇小说的写作形式跟以往是不同的,在课文中要用序号将这个片段分成六个部分。在课后习题中,第二题要求学生“照样子给其他四个部分列出小标题,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题是在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大意,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概括,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相呼应的。看似无关,实则密切。另外,小说的要素还包括了“人物”和“环境”,这两个要素是必须要教学的内容。教师在思考教学内容的时候,如果关注到课后设置的两道练习题:一是“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带着这个问题,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二是“课文中多次写到还乡河的景色,找出来读一读,再说说这些景色有什么作用”。通过分析,教师就会发现,这两道题,一是把学生感悟人物形象作为目的,二是让学生初步体会文章环境描写的作用。由此可见,课后习题是可以给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的。

四、善于抓重点

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体现在阅读能力中。长文虽然短,但是不能让理解变“短”。

以《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为例,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学习如何做批注。批注是学生在小学阶段中进行阅读理解时一个重要的手段。批注既然是重点,那么在教学时要如何以此作为切入点呢?首先可以发动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将文章中的问题性批注全部找出来,接着教师开始展示自己对于课文的批注,学生从教师的批注中去发现教师用了哪些批注符号,哪些批注符号是自己常用的,哪些是自己没学会的,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长文短教中的“短教”,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在面对长课文时不必无从下手,只要明确文本的特点,以语文要素为指引,以课后习题为辅助,搞清学段的目标,在考量这些因素的前提下来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就能大致把握好整个教学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抓铁有痕的教学,通过一课一得的方式,循序渐进,语文要素在学生身上的叠加和累积,就会形成扎根于学生心中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长文短教要素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背课文
长文短教,让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长文短教”策略
对长文短教的一点探索与尝试
长文短教,让阅读教学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