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提升学生主动探究意识的有效策略

2023-08-09 05:34周玉玲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课文探究语文

摘 要: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开始关注学生在课堂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领学生去探究语文知识,全面提升语文教学效率。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首先就要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和应试思想,着力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令整个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愉悦。对此,本文重点阐述如何实现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有效探究。

关键词:主动参与 学习探究 有效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11.047

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如何让学生真正热爱语文并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是一大难题。学生作为课堂的学习主体,小学语文的学习作为学生开启学习生涯的关键学科,更要实现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上的主动和深入的探究。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教育重点,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行为习惯,为学生创建更加轻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一、在“质疑”中主动探究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学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有问才有学,在质疑中发现知识,在发现中探究知识。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想全面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就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去寻找课文重点,设计教学环节,创设有趣的问题。做到“以问促思,以思促学”,用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独特认知与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准备为学生答疑解惑,教会学生如何针对语文知识进行质疑,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或标题的寓意进行质疑,或者是教师在讲解文章作者、文章背景以及文章结构等知识点的过程当中,都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質疑可以“出现”在上课前、上课中、上课后。例如,教师在讲解《妈妈的账单》这一课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对于课文内容进行熟读,并总结出本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赞颂了母爱的伟大。其次,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继续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有不一样的看法吗?你见过账单吗?账单是什么样子?彼得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在生活中帮助家长做过哪些事?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采用鼓励、激励、赏识性的语言做出回应,并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抛出全新的观点与想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再如,教学《穷人》一课时,教师可以从题目、内容、情节三个角度去“质疑”,首先是上课前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从课文题目中思考,如:穷人指的是谁?是精神上的贫穷还是物质上的贫穷?文中写了关于穷人的什么事?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会积极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课中,可引导学生从内容思考,如:从哪些地方看出渔夫和妻子桑娜是“穷人”?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为什么会收养邻居家的两个孤儿?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再不断深入地研读课文,探究问题。课后,可引导学生从课文情节根据实际质疑,如:如果你是渔夫和桑娜,你会怎么做?我们身边有像渔夫和桑娜一样的“穷人”吗?课后结合实际让学生质疑,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时,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二、在“合作”中主动探究

之前,笔者到广州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理念,以及到安徽学习了“五环大课堂”。笔者发现,这些课堂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学生,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这也契合了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小学生提供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探究氛围,形成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的学习活动,从而激发出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古诗《赠汪伦》时,由于古诗写作年代久远,学生存在认知与理解的困难,这时,教师不要急于逐字逐句把古诗的意思告诉学生,而是要将学生划分成合作学习小组,小组里有优等生也有差等生,学生之间取长补短。让小组围绕“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句有哪些方法”进行讨论,让不同的思想碰撞出学习的“火花”,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为语文积累学习经验,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理解了古诗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小组分角色“演一演”,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真挚的友情。

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也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随时给学生提供指导,全面掌控课堂节奏,令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独特魅力,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深入探究。

三、在“多元的教学方式”中主动探究

学习动力是树立学习目标的基础,是实现学习目标的根源。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若是将学习动力发挥到极致,那么将会收获到很好的学习成效。但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各项能力仍处于发展阶段,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出学习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在我国全面推动新课程改革战略目标的背景下,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育方式,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全面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做到将学生看作课堂主体。

笔者曾到一所学校听了一节课,内容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一堂课40分钟,支教教师用了一半的时间讲述写作背景,剩下的时间用于讲解课文内容,没有师生互动。一节课,看不到学生举起代表智慧的小手,听不到学生回答问题时悦耳的声音,也感受不到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激情。这样“满堂灌”式的课堂,形式单一,以“讲”为主,学生不仅没有太多的收获,甚至会扼杀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采取有效、多元的课堂教学方式,把学生真正带入到课堂学习中,让他们真正能够做到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上了一节作文课,让学生写“荔枝”。选择这个教学内容时,同办公室的教师纳闷且担忧,小小的荔枝,有什么好写的呢?怎么才能上好这堂课呢?结果上完课,大家都竖起了大拇指,给予了笔者高度的评价。课堂上,笔者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如: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观察实物,并进行记录;引导学生搜集汇报相关资料等。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探究与“荔枝”相关的知识,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堂课也给笔者带来了很多反思,平日,总听见许多教师说这篇课文不好讲,那篇课文不好讲。所谓不好讲,要么是学习内容偏难,要么是学生不大喜欢,要么是学生学习效果不好。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深入研读文本,没有深入探究文本内容。如果把课文解读清楚了,就会更容易选择适合课文内容、适合学生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多元的教学方式中让学生主动探究相关知识。

四、在“指引”中主动探究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这导致有的学生喜欢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快问快答的提问方法,而有的学生则喜欢对问题进行周详考虑以及细致分析后再进行回答。对此,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指导性询问,并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解答,这样能够让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反应能力获得有效锻炼。在课堂中为学生预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对教师讲解的文本内容、问题等进行自主分析。

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提问,如:“你们知道哪些动物呢?它们的爪子是什么样子的?谁能画一画?”通过让学生对比画作和描述的内容,明确动物爪子的不同之处,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学生在与他人交流并分享自己的答案时,能够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就能够锻炼学生在提取信息过程中的思考能力,激发他们的自主探究意识。

受以往应试教学观念的长久束缚,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担心孩子们听不懂、不会做,反复对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反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一部分教师会重点关注学生对文本中生字词的学习情况,让学生重点学习教材中涉及的一些重难点,学生面对这种教学引导方式多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比如:反复背诵一些词句的解释等。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也阻碍了孩子们的思维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利用问题指引学生对文本内容以及相关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深入分析。

以《坐井观天》这篇课文为例,为了让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多角度探究,教师需要紧紧围绕本文的教学目标、语文要素和課后练习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如:“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身边有像青蛙一样的人吗?”面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与同桌进行交流和分享,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如果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仍无法得出正确答案,教师可以适时给予指导与点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主动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被激发出来,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五、在“实践”中主动探究

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将运用于生活。课堂不仅是学生实现知识积累、学习语言的重要场所,还是获得情感启发、养成学习习惯的地方。语文这门学科涉及的知识范围十分广泛,因此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以及人文性特征,其广度与深度能够为学生的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2022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聆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为了让学生围绕有关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式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实感受语文知识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体会其力量,感知语文这门课程的奥妙。这样既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途径、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对有关知识进行主动探究的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成效。

例如,在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积极走进生活,观察生活,面对大街上、电视上、宣传海报上、宣传牌上的陌生字词时,要主动学习并认读。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制作“集字册”,让学生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收集宣传报、物品包装袋等,引导学生将上面涉及的汉字裁剪下来,如此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并积累汉字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实践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能够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汉字进行主动辨认和学习的意识。在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时,为了培育并发展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性格特性开展“阅读我最行”的比赛,如此能够让学生在竞争和交流的过程中产生课外阅读的想法,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

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课本剧启发学生的阅读探究意识。如在教授《沙滩上的童话》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依据文本内容创编情景剧并制作相应的演出道具。学生在设计情景剧的过程中,为了进行演绎,会反复阅读文本内容,分析并理解其中的语言,体会故事背后的含义,知晓每位参与人员的心理状态。借助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有关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提升每位同学在课堂中的参与感,同时还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

又如,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流程以及文本内容编写相应的舞台剧,并在这个过程中将角色分配给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演绎的过程中揣摩自己扮演的角色的性格特点、动作行为、说话方式以及神态表情等,让学生怀着很高的热情演好,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此外,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进行课外活动,并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话题交流。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博物馆,开展课外小组活动等,如此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实现语文学科知识面的拓展以及综合素养的有效培育。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创设语文学科户外活动时,要保证实践活动的价值和意义,要将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作为开展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进而促进新时期语文学科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结合。此外,语文教师要调整并完善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式,灵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以促进学生的进步。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用心研究,注重细节,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杜亚楠《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活动的方法分析》,《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年第2期。

(周玉玲,1978年生,女,汉族,贵州仁怀人,贵州省仁怀市教体局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课文探究语文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背课文的小偷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