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探析

2023-08-15 00:48王晓琳
考试周刊 2023年34期
关键词:古诗词情感语文

王晓琳

一、 引言

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体现,也是我国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古诗词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是中华儿女奋发图强的力量源泉,同时也是先辈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随着小学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比重大幅度提升,这充分说明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教师应结合新课改要求,加强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积极探索古诗词教学策略,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

二、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选编特点分析

(一)选文特点

选文范围跨度大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选文的主要特点之一,教材中涉及的古诗词除了唐、宋等古诗词发展顶峰时期的优秀作品,还涉及春秋时期的《诗经》节选以及清末的诗词等,时间跨度较大。选文范围跨度大能够帮助学生接触到不同时期的古诗词,了解更多的古典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体裁多样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选文的主要特征,不仅有古诗,而且还有词,同时古诗还包括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多样化的体裁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虽然教材中的古诗词具有跨度大以及体裁多样的特点,但是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更多地集中在唐宋古诗词,这是因为唐宋时期是古诗词发展的顶峰,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的优秀诗词作品,并且传诵至今,影响力巨大。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不仅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更高,而且还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十分契合。针对低年级学生,选取的古诗词以五绝为主,五绝的特点在于押韵严格,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五绝的字数固定,只有四句,并且每句五个字,共二十字,更加便于理解和背诵,符合低年级学生知识储备不丰富、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特点。针对中年级学生,由于其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并且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方法,因此中年级教材中的古诗词则以七绝为主,并且增加了词以及律诗等。高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强,古诗词储备更加丰富,学习古诗词的技巧更加完善,因此高年级教材中律诗与词的比例进一步提升。由此可见,教材中古诗词的选取是按照由简至繁、由易至难的规律,做到了层层递进、不断强化,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二)编排特点

部编版教材中的古诗词编排不仅遵循了学生的学习规律,而且做到了形式多样。低年级涉及的古诗词以五绝为主,五绝字数少便于背诵,并且借助古诗词教学还可以辅助学生学习生字生词。中年级古诗词则以七绝为主,并且古诗词教学不仅要辅助学生学习生字生词与背诵,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古诗词的含义。高年级教材中的古诗词,词、律诗的比例增大,古诗词的字数增多,理解和背诵的难度更高,并且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年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强,相应的教材中的古诗词难度也会有所增加,因此教材中古诗词的编排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古诗词不仅以课文的形式出现,而且在语文园地中也涉及大量的古诗词。教材编排过程中将古诗词穿插于不同的文体之间,提升了古诗词编排的多样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古诗词诵读指导不到位

诵读指导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诵读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是学生学习古诗词以及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诵读指导缺乏重视,存在“重讲解、轻诵读”的问题,对学生的古诗词诵读缺乏相应的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教师对诵读的认识不清,简单地将诵读等同于朗读或者背诵。将诵读等同于朗读,在小学语文古诗词中通常都会按照范读、指生读以及全班齐读的方式开展教学,缺乏必要的指导,只是强调学生声音洪亮、朗读整齐即可,未能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对古诗词反复涵泳品味,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够深刻,对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与思想体会不深,相应的朗读也缺乏情感。将诵读等同于背诵,通常教师会在讲解完古诗词之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用于背诵,至于学生诵读的节奏、语调等则缺乏关注。无论是将诵读看作是朗读还是看作是背诵,都容易导致教师出现诵读指导不到位的问题,使得学生不能通过诵读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难以领略古诗词的意蕴之美,相应的古诗词学习也难以带给学生美好的体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也会随之大打折扣。

(二)教学模式僵化

教学模式僵化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多数教师的古诗词教学模式都相对固定,即先介绍题目与诗人,然后讲解字词,在此基础上逐句翻译古诗词,讲解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与思想,最后要求学生背诵古诗词。有的教师会让学生将古诗词翻译直接抄在教材中古诗词的旁边,不仅要求背诵古诗词,同时还要求学生将古诗词的白话翻译一同背诵下来。这样的教学结果便是考试中能够看到学生统一、规范的标准翻译,进而取得高分。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过于僵化,学生学习过程中不仅体会不到乐趣和喜悦,反而会感到负担沉重,不仅不能深刻理解古诗词,而且还会遏制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除此之外,僵化的教学模式还会导致学生对诗人产生刻板的印象,如刘禹锡是“诗豪”、李白是“诗仙”、白居易是“诗魔”。对诗人产生刻板印象不利于学生真正了解诗人,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作者杜甫,学生普遍能够说出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被称为诗圣。同时在学生的认知里杜甫的诗具有“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特点。而在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过程中,当学生阅读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时则不免会产生疑惑,这样的诗句与自己对杜甫的印象存在较大的差异,似乎更像诗人李白的特点。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困惑,主要原因在于受僵化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学生对诗人产生了刻板的印象,进而给学生理解古诗词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强调杜甫的诗作是以“沉郁顿挫”的风格为主,但这不是杜甫诗作的唯一风格,杜甫也有奔放率真的时候,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诗人,避免产生刻板印象。

(三)忽略情感体验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存在过分强调知识,忽略情感体验的问题。部分教师认为古诗词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习生字生词,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背诵即可。只有达到以上要求,学生便可以轻松应对考试,取得优异的成绩,进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古诗词是诗人有感而发,是表达诗人情感与思想的重要载体,虽然篇幅短、字数少,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学习古诗词并不仅仅是掌握相关生字生词以及学会白话翻译,更重要的是感悟古人对喜乐哀苦的情感体验。因此古诗词的创作需要审美,古诗词的欣赏更需要审美。教学中如果不讲审美,一味强调知识,忽略情感体验,则会导致古诗词教学枯燥乏味,学生无法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难以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不能对古诗词产生深刻的理解,相应的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也会随之大打折扣。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掌握了古诗词中的生字生词、记住了诗人的字号与风格、明确了古诗词的中心思想。学生的古诗词知识越来越丰富,但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则少之又少。这样的教学是片面的,是僵化的,不利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做到知识与情感体验并重才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才能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使学生在春雨绵绵中联想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才能在东风送暖时随口吟诵“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古诗词教学中有的教师过于强调知识往往也是“迫不得已”,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只有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多向学生传递和灌输更多的知识才能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因此教学中很少涉及发散、拓展与延伸,知识的硬性灌输成为课堂的主流形式,古诗词自身的美感也被人为弱化,学生学习过程中难以体会到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不到锻炼与发展。对学生而言,古诗词的学习便等同于一味地死记硬背、强行记忆古诗词翻译、反复地默写训练,既枯燥乏味,又压力山大,毫无乐趣与美感,更谈不上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了。古诗词学习的目的就是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古诗词学习便失去的意义和作用,于是直接将古诗词抛之脑后,从此不再关注。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过分强调知识、忽略情感体验是一种短视行为,短期内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则会带来不利影响。

(四)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挖掘

古诗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大量的人生哲理、爱国情怀以及人生志向等教育元素,借助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重要的德育素材,充分挖掘古诗词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古诗词教学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强化德育的效果,开阔学生的视野,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小学生对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感知能力不强,难以在学习中发现古诗词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才能充分体会古诗词中蕴含的文化意义。但是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则容易忽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即使有所涉及往往也是一笔带过,导致古诗词的德育教育价值得不到发挥,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古诗词对传统文化的促进作用,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缺乏对文化自信的重视,因此不注重深入挖掘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一味强调知识教育,学生无法理解古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久而久之导致学生逐步丧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也会给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带来不利影响。

四、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随着小学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比重大幅提升,这充分说明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教师应注重转变观念,提升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并以创新为主要手段,积极探索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受古诗词描写内容、背景变化以及语言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古诗词学习难度较高,相较于小学语文其他内容,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相应的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为古诗词教学的关键,只有激发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才能为接下来的高效教学奠定基础。为此教师应做好导入环节设计,借助创新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借助课堂导入向学生介绍古诗词背景或者诗人的平生经历等,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种方式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以《马诗》为例,《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李贺的生平,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充满期待,并且为学生加深理解奠定基础。“李贺少年成名,但身处藩镇割据时代导致自身的才华得不到认可、自己的抱负得不到实现,因此作者通过《马诗》来表达自己的愤慨。”在了解作者生平的情况下学生在学习时不仅充满兴趣,而且便于理解。如学生朗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一诗句时便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李贺的生平遭遇,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并且更容易与诗人产生共情。再比如上文提到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导入阶段向学生介绍杜甫的诗作是以“沉郁顿挫”的风格为主,但这不是杜甫诗作的唯一风格,杜甫也有奔放率真的时候,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诗人,避免学生对诗人产生刻板的印象,给理解古诗词带来困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强调,避免产生刻板印象。如导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介绍杜甫诗作的特点,学生的回答则会普遍集中在“悲天悯人”以及“忧国忧民”两个方面,此时教师再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杜甫奔放率真的一面?”奔放率真打破了学生对杜甫的传统印象,因此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激发兴趣的方式方法多样,新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的应用为兴趣激发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营造相应的情境与氛围,同样能够起到激趣的作用。如在讲解《十五夜望月》以及《早春》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歌曲《节气歌》,歌词“小雨润如酥”以及“树栖鸦、湿桂花”均是由这两首诗改编而来的。这不仅使歌曲与古诗词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且借助优美的旋律能够在课堂上营造出相应的氛围与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除了音乐,还可以利用图片在课堂营造诗意氛围,借助浓郁的氛围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以《马诗》的教学为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燕山、大漠、孤月等图片,这些图片能够彰显边塞的冷峻与寂寥,进而在课堂上营造出相应的诗意氛围,同时教师再向学生介绍作者李贺的生平,能够促使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既会对《马诗》的学习充满期待,也能加深对《马诗》的理解。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是高效学习的重要基础,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兴趣的激发,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诵读指导

诵读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是学生学习古诗词以及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诵读指导,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音韵,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同时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诗歌一半的生命在于吟诵”,缺乏诵读的古诗词学习则难以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只能流于表面,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诵读指导。加强诵读指导首先需要做好古诗词吟诵示范,对小学生而言,其具备较强的模仿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做吟诵示范,供学生模仿学习,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直接播放古诗词范读音频。在示范诵读古诗词的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模仿技巧,提升学生的模仿能力与古诗词诵读能力。以“少小离家老大回”为例,诵读过程中应将“少小”与“老大”读高,起到强调的作用,凸显离家时间之长。与此同时,“家”则应读得低沉悠长,这样才能带给人们沉重、忧思之感,凸显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元素。

诵读指导应秉持循序渐进原则,首先要强调字音的准确性。古诗词中不乏一些生僻字,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难以准确把握字音,因此在诵读指导过程中应先帮助学生读准字音。以《己亥杂诗》为例,其中有“恃风雷、万马齐喑”的诗句,“恃”与“喑”对小学生而言属于生僻字,学生之前很少接触,因此很多学生不认识,在诵读过程中容易将“恃”读作“寺”,容易将“喑”读作“暗”。因此在诵读指导过程中应先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字的正确读音,为古诗词诵读奠定基础。其次要指导学生诵读的节奏,不同体裁的古诗词的诵读节奏也不相同,以五言诗为例,其诵读节奏通常为“二一二”式,如“大漠沙如雪”应按照“大漠/沙/如雪”的节奏诵读。另外“二二一”式也是五言诗诵读的主要节奏之一,如“常恐秋节至”应按照“常恐/秋节/至”的节奏诵读。再以七言诗为例,七言诗的诵读节奏以“二二二一”式以及“二二一二”式为主,如“直把杭州作汴州”应按照“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节奏诵读。诵读节奏指导一方面要使学生认识到不同体裁古诗词的具体诵读节奏,另一方面则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加强训练。如让学生边诵读边用手打拍子,或者边诵读边摇头晃脑,这些都是有效的训练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诵读节奏。同时诵读过程中配合相应的肢体语言还能起到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的作用,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高效性。再次,要加强韵律指导。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不难发现有的古诗词并不押韵,这不仅会给学生带来疑惑,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诵读效果。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加强韵律指导,让学生认识到部分古汉语中韵部相同的汉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押韵了,避免对学生的古诗词诵读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词的音律之美。最后要加强情感指导。诵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共情。因此要加强情感指导,让学生能够在吟出韵律的基础上吟出情感。在《马诗》中吟诵出李贺空有雄才伟略却无法施展的愤慨,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吟诵出杜甫听到平息安史之乱后的喜悦心情。

(三)多学科融合教学

多学科融合教学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的重要体现,多学科融合教学可以增强古诗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综合性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其他学科内容,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实现思维碰撞。“文史不分家”,因此古诗词教学可以与历史学科相融合。古诗词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历史的见证,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也是历史再现的过程,因此古诗词教学与历史学科之间有着较强的关联性,无论是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还是诗人的生平经历都隶属于历史范畴,将古诗词教学与历史学科相结合,既能丰富教学内容,也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同时还能一改古诗词教学以往枯燥乏味之感,使古诗词教学更加生动有趣。相较于古诗词本身,学生往往对与古诗词相关的历史更感兴趣,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积极探索古诗词与历史学科相融合的路径,推动二者的融合,助力古诗词教学的高效开展。以《示儿》为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宋金的历史,帮助学生认识北宋灭亡与南宋建立的原因,同时了解南宋朝廷不顾家仇国恨、偏安一隅的现状。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陆游至死渴望收复中原的爱国情怀。如果学生不了解这段历史,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则难以对作者的爱国情怀产生深刻理解,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通过古诗词教学与历史学科的融合,既有助于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效果,也能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可谓事半功倍、一举两得。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除了与历史学科相融合,还可以与地理学科相融合。很多古诗词都是诗人对山川湖海的描绘与歌颂,或者是对大自然的思考与感知,因此这些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这为古诗词教学与地理学科的融合奠定了基础。以《凉州词》为例,《凉州词》中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春风为什么吹不到玉门关”的疑惑。针对学生这方面的疑惑,教师便可以借助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夏季东南季风只能影响到我国中部偏西的位置,而玉门关则处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不属于夏季东南季风的影响范围,故此才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之说”。玉门关已经超出了东南季风的影响范围,这也凸显了冷峻、苦寒、寂寥。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呈现当地地形地貌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使学生直观认识到当地黄沙漫天的自然状况,在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理解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五、 结论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内容占比大幅提升,使得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给予古诗词教学高度的重视,并结合新课改要求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古诗词情感语文
踏青古诗词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情感移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