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探究

2023-08-15 00:48
考试周刊 2023年34期
关键词:古诗词传统语文

王 实

一、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首先,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通过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将接触到古代文学作品、经典诗词、传统音乐、戏剧表演等,这些艺术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在与这些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将逐渐形成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学生会逐渐发展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从而更好地维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其次,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助于传承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和精神追求。例如,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道、忠诚等价值观念,道家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佛家思想强调慈悲智慧等。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逐渐形成对这些价值观的认同和尊重。学生将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学生将接触到众多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论语》等,这些作品体现了作者对生活、情感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同时,学生还会欣赏到传统音乐和戏曲,领略到其中蕴含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此外,传统绘画和书法也将成为学生审美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艺术形式的感受和理解,学生将逐渐培养出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学生能够欣赏并理解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培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最后,传统文化的渗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促进作用。传统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身心的调养,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生活智慧。通过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学生将了解到中医养生、气功养生、茶道养生等传统养生方法。这些养生方法强调平衡身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态,提高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同时,传统文化中锻炼身体的方式,如太极拳、剑术等,也能够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体魄和健康的生活习惯。这将有助于学生缓解学习压力,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 当前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地位与教学目标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学科的地位相对不够突出,教学目标的制订存在一些问题。由于高考的重要性,理科学科的地位普遍较高,而语文作为文科学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可能导致语文教学目标偏重于应试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语言表达、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作为人文科学的代表,应当具有更广阔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然而,在现实中,这些目标往往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和落实。

(二)教材选择与内容设置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材的选择和内容设置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教材过于注重传统文化的教授,而缺乏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内容。现代社会中,科技进步迅猛,信息爆炸,学生需要面对更广泛的知识领域和文化现象。然而,一些教材在内容设置上未能与时俱进,无法满足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思考需求。此外,一些教材内容过于烦琐,缺乏针对学生兴趣和实际需求的选材,导致学生学习时缺乏积极性和动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还有待提升。首先,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填鸭式的学习。这种方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其次,一些教师可能过于依赖讲授,缺乏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的尝试。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可能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才能。

(四)评价体系与评价方式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存在单一化的问题。往往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而忽视了学生语言表达、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等方面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会导致教学过程中过度侧重应试技巧的培养,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此外,一些评价方式缺乏客观性和多样性,难以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因此,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包括对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五)教师队伍与专业发展

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专业发展也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有的教师缺乏对语文学科的深入研究和了解,导致教学中的方法和内容不够充实和有效。这是因为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机会和资源有限,无法跟上教育改革的最新发展。另一方面,一些教师缺乏对新教育理念和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三、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一)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文化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们逐渐意识到教学应该贴近现实、能够引领学生投入进去。但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让学生在认知、学习、理解和积累等教学活动中不断思考。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侧重于教师的说教,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所安排的教学节奏。这种教育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逻辑,导致学生很难掌握知识,更无从谈及对文化的理解和积累。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及相关教学内容被引进课堂。相比教科书中的内容,这些新的教学内容不仅更新、鲜活,而且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加深学生对文化和知识的理解和积累。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改革标准和理念设计更有趣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并参与其中,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积极思考、主动实践,推进教育领域的科学进步。

古诗词是中文文学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文体,它有着独特的格式和韵律,并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珍宝。在中学语文课本当中,许多古诗词文辞优美、意境深远,是广为传诵的经典之作。因此,在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走近古诗词,以多种方式欣赏其中的形式、韵律、风格和意境之美。打造浓郁的诗词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对古诗词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古诗词有其独特的格式和韵律,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这些形式规范的结构使诗词具有独特的美感。通过学习和欣赏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每一个字词在诗词结构中的安排和呼应,体验到韵律的流畅和节奏的变化。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音韵之美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同时,古诗词展现了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通过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古诗词涵盖了山水田园、爱情离别、咏史抒怀等各个方面的主题,每一篇诗词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通过学习不同风格的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各种情感在诗词中的抒发方式,了解到不同时代和不同作者的独特艺术特点。这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学生对多样化文学风格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再加上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通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领略到古人对生活和自然的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使学生可以感知到中华文化的独特之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从而培养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自信与自豪。中国古诗是传统文化的珍品,是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应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古诗教学中,让依托传统文化的古诗词“栩栩如生”,透彻阐释词句中的含义,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结构之美和视觉之美。通过学习古诗词、夯实语文基础,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会增强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乐趣。只有当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上语文课程,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中找到更大的乐趣。

在语文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教室黑板的留白区域抄写一首古诗。学生们可以自行选择并整理感兴趣的古诗词,并在黑板上进行展示。可以轮流让每个学生接任这项工作,通过广泛查阅资料、挑选古诗等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和诗歌之美。在古诗词被展示完毕后,全班同学可以在开课前两分钟一起背诵,并将其记录到自己的笔记本中。这样,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积累会逐渐加深。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在教室里设置古诗词专栏,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学习古诗词。有时候,教师也可以改变学生所选择的古诗词,安排展示和背诵的时间,例如每两周的课堂时间集中展示,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和乐趣。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古诗词背诵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体验和展示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比赛可以采用相同或不同的古诗词进行背诵,或采用其他形式,例如演讲或朗诵。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选择多样化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新鲜感和活力,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精神内涵和美学魅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喜欢学习,并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义。通过这种方法,在课堂上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积累,也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能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二)创设文化渗透情境,激发文化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经典作品。通常情况下,这些文化瑰宝被视作学习汉语语言和语法结构的教材,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包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当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重点确实应该放在语言技巧上。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国家语文课程教学标准明确要求语文课程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文化融入语言学习应是必要的一环。同时,从学生创作的背景出发,让学生了解文本亦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外时间去继续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不会占用课堂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学到更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

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扩大教学范围,为学生收集更多以语文课程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书籍,并且鼓励学生观看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专题讲座,以此营造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形成文化意识。除此之外,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帮助学生获得更优异的成绩,还要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核心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多媒体元素融入教学当中,为学生创建传统文化渗透场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已取得良好效果,并且在此基础上,多媒体教学元素不仅能够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还能够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记忆。因此,在创造情景时,教师需要掌握语文教材的内容,挑选某个知识点或场景并多角度分析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而提升其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构建学习情境,例如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呈现相关知识点,从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灵活性,有效地传递传统文化。比如,当教授与社会现状相关联的文章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视听来认知文章的背景和社会风俗习惯,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利用信息化方式进行教学是一种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于创造传统文化语境。为此,教师需要按照传统文化渗透的方向,搜索互联网平台上符合要求的图片和视频,并将其编辑成有信息化特点的微课件供学生学习。例如,在文本阅读中涉及风景名胜的内容,教师可以从网络数据库中搜寻与之相关的图像,制作成课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感受来了解这些风景名胜的风格和气息。

同时,教师还可以使用3D虚拟旅游软件变身导游,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个层面上全方位感受景点和历史遗迹的细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感悟和经历,例如在学生参观完毕后问道:“同学们,你们看完景点和历史遗迹后的想法和感受是什么?”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进而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信息化教学方式和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的兴趣会被充分激发,学生热爱探索新事物、了解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也将得到极大的提升。总之,信息化教学有效地提高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灵活性,同时也极大程度上推广了传统文化。

创设一个以生活为导向的汉语教学环境,能够促进学生对周围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感知。在注重传统文化渗透的基础上,教师需紧扣学生的生活观,打造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语文教学场景。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和短视频等材料,全方位呈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同时提出一个生活话题:“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是否曾经遇到过类似的传统文化现象?有没有一些体验或故事可以分享一下?”然后通过学生们的互动交流,让大家回忆起自己曾经遇到过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经历或故事,并将其列出。

接着,教师可以顺势为此次教学内容作铺垫:“传统文化虽然历经沧桑,但不会因此随时间消失。只需要我们稍加留意,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传统文化元素的身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个典型范例,作者对传统文化充满热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最喜欢的传统文化。”这样一来,学生们对教材内容的阅读兴趣就能够被有效地激发起来,学生也会更加渴望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创造以生活为背景的语文教学环境,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能够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感受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应用与魅力,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三)探寻传统文化美德,塑造自信培育素养

阅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仅依靠课堂阅读是不足以达到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目的的。为了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教师应该适当扩大教学范围,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阅读中文书籍,特别是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的书籍。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欣赏书籍中呈现的传统文化知识,领略古人智慧的独特魅力,掌握阅读方法,逐渐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最终达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目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德育之间具有辩证关系。两者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中国的文字、文本充满着传统文化美德和丰富的人生哲学。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德育教育中,可以有效发挥德育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挖掘语文文本中的传统文化美德,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和历史人物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道德教育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修身、自强,并激发实现汉语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决心。

在日常教材当中挖掘传统文化美德时,教师可以引入与文本相关的历史和人文材料,帮助学生感知文本或人物所传达的美德和价值观。如果文章反映了作者豁达、淡泊名利的精神,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作者的人生经历和重要成就。同时,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冷静并取得终身成就?他身上的哪些思想道德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例如,在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文本阅读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影视剧的片段,带学生回到中华民族艰辛的发展历程中。或者根据课文讲述民族英雄和烈士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你被这些民族英雄和烈士所震撼的是哪种精神?这些英雄牺牲生命的原因是什么?”在讨论结束后,学生会说:“民族英雄和烈士具有舍生忘死的精神,他们为民族正义和拯救民族奉献了生命。我们应该向英雄学习,拥有强烈的国家荣誉感和国家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和文化自信。”这样,学生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同时实现了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让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扎根需要默默地渗透,而非生硬地移植。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遵循认知规律,在寻求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联系的同时,充分挖掘与传统文化资源和语文教学相关的元素,并将其自然地融合到语文课堂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进而推动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有独立思考精神的人才。

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可以延续和传承传统文化,还能有效地提升中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语文知识水平。因此,教师需要运用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赋予学生更多的在课堂上探究与思考的主导地位,同时初中语文教育的改革需要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从传承传统文化的目标出发,创新、优化教学模式。在整合传统文化素材和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采用具有针对性和可接受性的方式,来让更多的文化信息得以传递给学生。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各个年龄段学生的不同状况,创设多样化的语文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培养学生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拥有全面素养和创造力的人才。只有以学生挖掘、借鉴和创新的需求为出发点,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猜你喜欢
古诗词传统语文
踏青古诗词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