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法治意识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

2023-08-15 00:48张万策
考试周刊 2023年34期
关键词:教师应初中生法治

张万策

初中生的身体与心智尚未发育成熟,他们普遍法治意识较弱,明辨是非能力不足,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合理渗透法治教育,以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法治意识并践行法治理念,促成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初中生的法治意识不单是为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将其转化为法律意识及法律行为。

一、 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现状

(一)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积极一面

1. 学生初步具备法治意识

具备法治意识的人往往能认可、崇尚并遵守法律。随着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实施与推广,青少年儿童的法治意识较以往更为强烈。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对法律知识及规则制度形成一定认知,也具备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这为初中法治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进入初中阶段,教师应进一步唤醒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学生期待、渴望、支持法治,使其形成系统的法治意识体系。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初中生已初步具备法治意识,他们能主动学习法律知识,认识到遵守法律秩序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若自身权益受到侵犯,学生也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2. 初中法治教育氛围浓厚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下,法治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关注,教育部门也对实施法治教育进行了探讨研究,要求学校提高法治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在此背景下,许多初中学校都开展了多样化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搭建了优质的法治教育平台,推动了法治意识培养工作的落地。同时,学生家长也意识到了实施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能够主动配合学校培养孩子的法治意识,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围。

3. 初中法治教育资源丰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流通共享成为可能,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渠道也更为多元。首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引入的法治教育资源日益丰富,教师可按照一定的逻辑整合课内外法治教育素材,让学生获得更多实用的法治知识,使其形成遵法、学法、用法的意识。其次,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多媒体网络搜集法治知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不足之处

1. 学生法治学习兴趣不高

初中生刚刚脱离小学生活,对成年人来说,他们的想法稍显幼稚,对问题的理解也比较浅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钻研意识并不强,需要教师以游戏、动画等趣味元素驱动学生进行学习探究。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方面的知识理论性较强,而部分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单一固化,对知识的解读也不够深刻,导致学生认为法治知识的学习枯燥乏味,法治学习动机不断减弱。此外,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教师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忽略了法治意识培养工作,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法治学习态度。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学情出发,精选法治教育素材,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拉近学生与法治知识的距离,增强其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

2. 学生法治学习方式单一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做好教学规划,在实践中探索渗透法治教育的多元途径。但实际上,部分教师仅通过口头讲解传递法治知识,对知识的解读也比较肤浅,学生则靠“死记硬背”记忆知识,很少进行思考与反思。单一的学习方式不仅阻碍了学生对法治知识的吸收内化,也会制约法治意识的形成及法治行为的落实。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大胆尝试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从学生已有法治知识出发,开展针对性的法治教育。

3. 法治教育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

当前,一些教师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时常会走入误区,将法治知识讲授作为首要任务,实际上,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用法的能力。口头讲解的形式固然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但若缺少了实践这一环节,学生很难吸收内化法治知识,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法治知识。鉴于此,教师应认识到法治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兼顾法治知识讲解与实践技能培训,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法治意识,以法治知识与意识指导生活实践。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法治意识培养是促成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尚未形成正确的三观,难以准确分辨事物的好坏,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与法治意识的培养工作,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媒介,推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培养全方位发展人才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学校应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培养全面型人才的目标。落实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同步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让学生了解到“德”与“法”的具体内涵,进而以“德”与“法”规范自身言行举止,成长为社会所需的全面型、高素质人才。在校园生活中,尽管有校规的约束以及教师的引导,学生违反校园纪律的事件仍然时有发生。从小方面来看,这是学生“一时冲动”造成的,但放大来看,学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显然是没有认识到遵守校园纪律的重要性,没有从内心深处认同校规校纪。因此,学校与教师应加强法治意识培养工作,让遵守道德与法律成为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为法治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如果说道德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底线,法律则是构建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在法治社会中,人人都受到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本就包含法治意识培养,在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是水到渠成的。但结合实际来看,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研究实践并不多。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发挥课程优势,引导学生以法律约束自身行为,借助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在初中阶段树立起法治意识,从源头上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使学生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力量。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合理开发教材,高效整合资源

1. 挖掘隐性法治教育资源

为解决初中生法律知识匮乏、法治意识薄弱的问题,教师应从普及法律常识、充实法治教育内容等途径入手,整合显性及隐性法治教育资源,推动法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隐性法治教育资源,教师可以此为契机,普及法律知识,让法治教育贯穿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法治教育效果。比如,在“网上交友新时空”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有关网络信息安全的条例,指导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在网络交友时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

2. 基于融媒体整合法治教育资源

信息时代背景下,学校与教师可以融媒体理念为指导,从多元渠道落实法治教育。首先,教师可使用网络搜索高质量的法治教育资源,并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与兴趣爱好筛选、整合这些资源,让学生了解社会热点,掌握法律知识。比如,教师可为学生推荐一些普及法律常识的微信公众号与微博博主,或是推荐学生观看《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将法治教育渗透至学生的日常生活。其次,如今的校园餐厅大多安装有多媒体电视,学校可借助多媒体电视传播法律知识,营造遵法、学法、用法的校园氛围。最后,学校应做好网上宣传,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法律知识讲堂、校园法治大调查活动,以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落实法治教育。

3. 灵活利用时事政治资源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时事政治资源是一类较为常见的教学资源,教师可灵活运用时事政治资源开展法治教育,帮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的正确用法。通过了解时事新闻,学生能够对各类新事物形成具体的认知,进而结合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定期安排学生收看《新闻周刊》,要求学生记录下感兴趣的新闻内容,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评论、探讨新闻内容。最后,教师从中提取出法治教育内容,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

(二)科学制定目标,培养法治人才

1. 设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新课改背景下,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也得到了教师的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可将法治意识培养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这一目标调节其他目标,有效培养法治人才。实际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用正面情绪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收获深刻的体会与感悟。例如,在“法律在我们身边”一课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表演情景剧,让学生在积极情感的指引下理解法律知识,将法律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能够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

2. 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置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初中生法治意识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以法律规范自身行为,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因此,在法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传授法律知识为基础,以培养用法能力为关键,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法律知识。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情境创设为支架,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用法能力。

3. 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

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形成法治意识的前提条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要实现法治教育的有效渗透,教师应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优化法律知识的呈现、讲解方式,联系实际生活深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进而推动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比如,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选取价值取向正确、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法治案例,并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认识法律的功能及用法,促使学生形成法治意识。

(三)创设思辨课堂,发展法治思维

1. 思辨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法治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精神及良好思维能力的支持。在法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培养,指导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理论知识,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比如,教师可引入一些有争议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辨能力。初中生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事物的认知不够全面,在分析社会现象时往往不能切中要点,提出的想法与观点也失之偏颇。因此,不论出于法治意识培养还是发展学生心智的目的,教师都应重视学生思辨性思维的培养,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与法治教育需求开展思辨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思辨活动要有支撑和依据。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法律依据或理论知识,便于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养成以事实为依据的思考习惯。第二,注意区分观点、情感与行为。在思辨式教学中,教师要避免单纯的理论分析,应结合具体情况分析相应的行为,便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

2. 思辨式教学实践

以“延续文化血脉”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在基础知识教学后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给出“当今时代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财富还是累赘”这一辩题,明确正反方的论点。接着,正反方陈述各自的观点,进行自由辩论与攻辩。随后,正方与反方进行总结陈词,得出辩证的结论:中华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继承发展精华部分,扬弃糟粕部分。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提示学生要辩证地看待问题。

(四)优化实践环境,增强法治意识

1. 组织多元法治实践活动

理论知识是实践的指导与依据,只有在实践中,理论知识才能发挥出价值。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开展多样化的法治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法律知识,将法治意识转化为法治行为。比如,教师可与班主任进行沟通交流,合作开展法治专题班会、实地观摩检察院、邀请律师到学校开办讲座等活动。举例来说,在完成“国家司法机关”一课教学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当地检察院参观学习,为学生讲解检察机关的职责、程序与具体的工作流程。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撰写实践心得,深化学生的实践感悟。

2. 开展模拟法庭实习活动

在初中法治教育过程中,实践活动的组织显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喜好。为开阔学生的法治视野,培养其遵法守法的意识,教师可开展模拟法庭实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法庭的工作流程,包括开庭前搜集证据、出庭、法庭调查、证据、辩论、陈述、审理判决、法庭教育、闭庭等。模拟法庭实习活动的开展不仅能达到法治意识培养的效果,也能落实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使其自觉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五)推进家校合作,树立良好榜样

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努力。家长与教师是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人群,且初中生的模仿能力较强,家长与教师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会对学生造成深刻的影响。因此,不论是家长或教师,都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社会规范,为学生讲解遵法、学法、用法的重要性,带动学生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以法律规范自身行为。同时,教师应与家长保持紧密的沟通联系,了解学生在学校及家里的行为表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据此选择更具针对性的法治教育内容与方式,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

四、 结论

综上所述,法治教育应从青少年抓起,学校与教师要重视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法律约束个人行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实施法治教育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教师应遵循理实结合的原则,既要在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又要以多元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用法能力。当然,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也离不开家长的努力,教师应积极推进家校合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氛围,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教师应初中生法治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