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超越与价值理解的中国逻辑

2023-08-16 02:33王永凤杨忠林
关键词:二者中国式逻辑

王永凤 杨忠林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 100044)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展现了“中国之治”的宏伟图景和强大气魄。 党的二十大报告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并明确指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对现代化道路的全新体认, 是中国人民理性选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框架, 是中国人民对现代化道路探索的生动转向和内在拓新的生动彰显。 中国式现代化经由实践的反馈, 规避了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既有缺憾,解决了西方现代化发展的异化症候,克服了西方现代化的固有弊端,展现了中国智慧、中国风格,为世界提供了东方经验。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融通联动,相得益彰。 因此,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悖谬场域的实践超越和独特贡献, 阐明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关系, 有助于我们更好致思中国式现代化价值的中国逻辑, 使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征程上交相辉映,同频共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助力。

一、实践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陷阱识别与破解的践履图式

现代化陷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迟滞力量,会逆转乃至颠覆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厘清西方现代化陷阱的本质并对其规避、超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使命。中国作为后发展大国经济体,改变了我国边缘者的地位, 破解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陷阱, 突破了西方现代化道路普世性面貌的藩篱, 丰富了后发展国家追赶先发展国家的发展模式, 昭彰了中国拥抱现代化的主动性和赶超目标的坚定性,为我国走稳现代化道路注入了动能。

(一)超越“资本至上陷阱”,实现全面发展

“资本至上陷阱”作为横亘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陷阱,影响了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抓住现代化这一稍纵即逝的机会窗口,巧妙超越“资本至上陷阱”,彰显出了中国智慧。 自我增殖性是资本的首要特性, 资本的这一特性不断超出其应有的合理边界,僭越人的主体地位,隐匿其应有的真实价值,无限扩大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西方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奉资本为圭臬, 以资本逻辑为社会运转的底层逻辑, 这便使资本更加堂而皇之地剥削、宰制。西方国家极力鼓吹资本具有的价值效力,不断建构资本的生产强制逻辑、消费强制逻辑、文明强制逻辑等结构性社会范畴,以此攫取更多利益来维护自身统治。 西方国家以资本为社会的基本经济法则, 又以私人所有制作为资本逻辑的运转载体, 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不平等性,经济学家借此不断炮制“活劳动”和“死劳动”之间存在平等关系的假象。虽然西方国家把资本逻辑遮蔽得臻于完美,称之为“普照的光”和“特殊的以太”[2],但是仍有诸多弊端:在经济方面,资本增值逻辑衍生出金融资本, 为经济危机的发生藏下祸根,且忽视初次分配的实际劳动,否定再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在政治方面,资本家以维护自身利益为导向,将资本与政治权利、法律制度等政治因素相勾连,出现“金钱政治”;在文化方面,资本以“魔法师”的身份颠倒、扭曲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人的单向发展, 使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湮没于奴役生产中;在社会方面,羽翼日渐丰满的资本在社会道德等领域恣意横行, 又以财富积累的多少为尺度,不断固化贫富代际传递的阶层;在生态层面,为满足资产阶级扩大生产规模的野心,不断破坏生态环境,征服自然,完全忽视环境的公共效益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不对西方国家奉行的资本至上逻辑做鹦鹉学舌式的比附,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本逻辑为底层逻辑, 遵循人的基本价值取向, 指出“人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归宿”[3],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定位罗盘,不断沿着全体人民的最大福祉攀升、累进。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积极建构基本经济制度体系:所有制层面,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为经济长期向好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保证, 从量和质两个角度夯实了我国的经济基础, 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发挥其作为活力因子的调节作用;分配层面,我国既注重初次分配勤劳致富的劳动逻辑, 又注重再次分配调节机制的补充逻辑, 现阶段我国从道德价值角度鼓励有能力者参与第三次分配, 实现活力竞相迸发和扶危济困的双重作用;经济体制层面,激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积极为市场与政府角色的发挥搭建舞台,跳出传统经济模式的泥淖,发挥二者补充、协调的合力作用。[4]中国共产党找到破解“资本至上陷阱”的钥匙,摆正了资本的工具地位,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共同富裕”“美丽中国”等重要发展理念则是其生动的注脚。

(二)超越“福利过度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代福利制度肇始于1942 年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该报告以普享性理念和统一性理念来指导社会福利建设。 西方国家建立的福利体系主要囊括社会保险、 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三大体系范畴,从为公民缴纳各种保险、提供各种补贴和救济三个角度全方位保障公民的生活。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方国家福利制度不断健全,以至于达到了极化的地步。据不完全统计,英国社会福利项目近60 种,美国社会福利项目多达2000 种。 西方国家在进行社会福利建设的过程中, 没有合理把控福利发展的度,衍生出了诸多问题:第一,窒息市场活力,严重削弱市场的配置作用;第二,削弱国家持续发展力。 过度的福利政策严重透支了国家财政实力,甚至为满足公众短期福利需求,置国家长期发展于不顾;第三,遏制企业生产力。 国家为维持公民高水平的福利标准,大量征税,加重了企业负担。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因竞争优势较弱,企业的生产欲望自然下降;第四,阻碍改革发展力。福利过度陷阱使多数成员获得了利益,因此也得到了雄厚的民意基础,要想违背其既得利益,该群体也是顽固的阻碍力量。以法国为例,民众为抗议萨科奇政府的退休制度改革,大规模游行,致使国家交通堵塞,影响社会正常运行;[5]第五,即便法国国民议会表决通过, 但是法国工会依然宣称将会举行更大范围的抗议活动。 民众抗议的根由在于萨科奇政府的改革触动了国家的福利制度,危及了自身利益。

中国共产党解构了福利过度之魅, 在探索现代化的过程中注重民生的改善, 不断加大对社会保障的建设力度。 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着力建设国家主导型福利体系,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内聚力,凸显经济发展优势,内聚共同富裕模式,建构优化治理体系。我国坚持深化福利内容创新,切实依托民众内在需求,旨在提供较为全面的保障。 政府不“越位”,不“错位”,清晰界定社会保障的互助共济功能。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深刻指出要防止“福利陷阱”[6]。我国满足的是人民适度的切实需求, 与西方福利国家过度满足公民的所有需求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式现代化实施与本国国情相契合的社会保障模式, 追求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福利水平, 且不断优化社会保障对各个群体的支出结构, 精准把控社会保护逻辑的合理边界, 实现共同富裕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三)超越“修昔底德陷阱”,实现和平发展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中指出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原因在于雅典的日益强盛致使斯巴达恐惧。[7]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该命题。 2012 年,格雷厄姆·艾利森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提出“修昔底德陷阱”[8]命题,之后广泛应用于国际关系学界。“修昔底德陷阱”的本质是国强必霸的丛林法则。 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初始阶段, 就开始进行殖民扩张, 掠夺财富,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为实现本国的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20 世纪,美苏争霸再次确证“国强必霸”在国际关系中的固有性。 在政治领域中,美国奉行“涉他性自信的民族主义”和“侵略性挑衅的民族主义”,外显为民族优越感与排外倾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中国的各项政策不断指手画脚。

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获得长足发展,2010 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 总量约占美国的2/5,2020 年GDP 总量约占美国7/10,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经济上, 中国积极构建普惠性经济秩序,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 不断为他国人民带去福祉, 帮助他国发展。政治上,中国突破传统单一的安全观,超越“中心—边缘” 的权力结构, 倡导构建复合型国际格局,尊重各国主权。外交上,中国克服文明冲突,不断加强与各国高层领导人的沟通, 构建多层次的对话机制,保障国际环境的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合之道”等传统文化基因、共产主义理想和胸怀天下的世界眼光内在决定了中国必定会超越“修昔底德陷阱”,实现和平发展。

二、交汇互生: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进发展的内在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性展开视角下的国家建设战略目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民族性重建视角下的国家建设目标, 二者具有共进发展的内在逻辑,主要表现为动力机制的交互关系、逻辑理路的映射关系和发展机理的耦合关系。 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进逻辑有助于二者在新征途上实现良好的互动发展。

(一)交互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机制一致

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持续推进,是二者的动力机制驱动的,二者纵横交错的动力机制,为其发展提供了强大合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交互关系也主要表现在动力机制上,具象为政党主导型动力、精神支撑型动力和改革内驱型动力的统一。

1.政党主导型动力统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放在“五个必由之路”的首要位置,并上升到“规律性认识”的高度。 基于本国国情,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逻辑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愿景内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导型动力。 相较于西方国家中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起决定作用的自然嬗变模式, 政党主导型发展路径更适合中国。 后发展国家的社会组织化程度较低,加之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领导力、科学的执政力和严格的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主导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和历史的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在使命的驱使下, 一直引领民族复兴的前进方向,始终是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毅然担负起为民族谋复兴的重大使命, 建立千秋伟业,书写恢宏史诗,得到了人民群众广泛的拥护,形成了人民跟着党走的和谐局面,这也为全面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磅礴的主体动力。

2.精神支撑型动力统一

同心共圆中国梦的美好愿景需要不断厚植伟大的精神力量。“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9],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能离开精神力量的支撑。 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精神气质、精神根脉、精神基因的集中反映, 是百年奋斗历程中精神因子和精神要素的高度凝聚。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历程协力共进,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流变于二者的实践过程中, 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关涉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挖掘到自己的“基因链”, 实现从朴素自觉到系统完善的理论转向,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之本、动力之源。 确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凭借自身具有的推动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型动力。

3.改革内驱型动力统一

改革是我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是推进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的永恒主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涉及“改革”的词频高达50 多次,“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等均有力说明了改革在我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 回顾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浴血奋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勇于改革创新, 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社会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勇于改革创新, 挣脱了他国发展模式的束缚, 坚持走自己的路,摆脱了中国的百年屈辱史。改革开放作为我国改革创新中的重要里程碑, 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直接动力,其成效显著,它使财政、科技、文化、教育、国防、社会保障等领域持续发展,外贸总额勇攀高峰。 总而言之,我国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了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驱力, 是决定我国发展的生命线。

(二)耦合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机理相融通

中国式现代化是扎根中华大地、 具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发展前景的正道。 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机理相交, 二者融通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

1.发展背景同源

以大历史观审视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发展源头,会发现二者在时间和主体两个层面上相一致。从时间层面来看,中国共产党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10]的困窘境遇中担负起对现代化的追寻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宏愿使命。近代已降,中华民族由盛转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 民生凋敝,“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11]因此,实现现代化与民族复兴成为中国人的执着追求。 1924 年初,杨明斋在《评中西文化观》中就对现代化道路问题做出了系统的阐释。 1924 年5 月,李大钊在《人种问题》中首次使用中华民族之“复活”话语。[12]诸多史料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此时已经对实现现代化与民族复兴进行了积极探索。从主体层面来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了政治力量。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完全新式的政治主体,精准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科学研判社会性质,准确分析当时的革命目标,使实现现代化与民族复兴出现重大转机。

2.发展目标同向

社会主义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方向。 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探寻经历了庚子之变、 辛亥革命等模仿资本主义道路的失败,现代化道路逐渐被开创出来,因此它只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道路。[13]中国共产党把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建立起必然的联系, 也使我国的现代化道路摆脱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依附性思维。 1949年3 月,毛泽东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4]“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如今的“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都是中国共产党在实现民族复兴过程中对阶段性目标的具体厘定, 共同谱写出民族复兴的伟大辉煌。与此同时,社会主义的价值定向又内在要求二者在推进过程中要注意发展的全面性。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工业化国家”“四化”“四个现代化同步”到现在的“五位一体”等概念的演变充分体现了我国现代化的全面性。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进,也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整体推进。 更为重要的是,二者都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本逻辑为现代化的主导逻辑, 深刻诠释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

3.发展道路同程

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探索和对民族复兴的追寻, 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道路到如今创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二者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了三座大山,扫除了二者发展的最大障碍,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享有充分自主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二者的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前提。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方位探索为二者的发展指明了根本的发展方向。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立为二者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视野。 中国共产党肩负的使命任务也内在决定了各个阶段要以现代化的发展来助益民族复兴的实现。

(三)映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理路相照应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兼具历史伟力和时代张力。 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进发展, 其逻辑理路必然是围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来展开。

1.逻辑前提相应: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前提问题是关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双因素问题,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对这一问题做出了相应的回答。 中国在探索现代化和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结合实际国情,不断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主题、思想理论观点、科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丰富和发展, 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奇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逻辑立场, 就要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逻辑要求。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想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物质资料层面仍需努力,现阶段距“现代化强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二要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我国现行的基本经济制度。 三要坚持以共同富裕为发展导向,使人民都成为“蛋糕”的享受者。四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充分显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党主导逻辑。 五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主导地位。新征程上, 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必须善于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能。

2.逻辑基点对应:基于现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基点问题即立足点和出发点问题, 二者在逻辑基点问题上是一致的,都植根于中国实际,要结合中国最大的国情来实现发展。 我国探索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和追求民族复兴的实践轨迹均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复兴而徐徐展开。 厘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知过程, 有助于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处的国情基础。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就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又以决议的形式强调初级阶段的战略研判,尔后,党的历届全会都继承这一战略论断。 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具体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子集。 2021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做出“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16]的新论断,这表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动态性和发展性, 也说明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有为和主动作为。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准确把握历史方位,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3.逻辑主线呼应: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主线, 既是二者的理论主线又是二者的实践主线。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救国时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兴国和富国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强国时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全面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结合起来,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直面社会问题,注重解决重大时代课题, 实现了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伟大胜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坚持”的重大论断为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指明了方向,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三、交互为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契合的价值哲学阐释

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基于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视角审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本质关联,二者具有鲜明的价值契合性。因此,有必要对二者在价值属性上的一致性、 价值功能上的互补性与价值目的上的融合性做出准确阐释, 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性特征和实践性要求,实现新征程赋予的历史使命。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属性一致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范式相通, 二者是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道路载体和目标定向, 均具有正当性和证成性。

1.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先进性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 既遵循了共产党执政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又以增进人民福祉为价值取向,具有显著的先进性。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导型力量要求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以共产党执政规律为必然性法则,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执政、 为谁执政、 如何执政的问题, 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位、执政环境、执政定位来看,二者的探索历程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内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定向要求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以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为应然性法则,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深刻回答了社会主义为何实现、为谁实现、如何实现的问题,从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发展环境、价值定位来看,二者的探索历程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阔视野要求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实然性法则,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深刻回答了人类社会为何发展、为谁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位、世界环境、发展定位来看,二者的探索历程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2.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正当性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正当性, 这里是指以过去面向的范式理解二者的价值属性。 现代化和民族复兴都产生于国家遭受重创的时代背景下,是中国人谋求发展的主动探索。现代化是从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角度谋求发展的话语表达, 民族复兴是从实现中华民族新辉煌的角度谋求发展的话语表达, 但都是实现由落后到先进转变的正确路向。 1921 年6 月10 日,张太雷在《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书面报告》中首次引入“现代化”概念,指出“受到现代化大工厂廉价生产的排挤”[17]是工人阶级打短工的主要原因。 尔后的“欧化”“现代化工业”“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等话语的演变,勾勒出了中国共产党综合考量中国实际、 不断丰富和发展现代化内涵的历史图景。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曲折复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一以贯之。 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通途正道,创立了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

3.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证成性

以未来面向的范式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属性,二者具有证成性。证成性主要是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目的和效用以及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合理性。一个落后国家想要改变当前局面, 就必须要谋求发展,从而使国家富强起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本国落后面貌的合理抉择,是人心所向的战略决断,具有丰富的证成性资源支撑。一方面,中华民族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力量, 为其提供了完整的民族基础,也是推进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磅礴动力;另一方面,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动机激发人民追求进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推进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了心理认同基础。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手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性目标,其最终导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功能互补

中国式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伴随,二者呈现良好的互动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本质要求等理论的系统建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具体指导,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式现代化标定了价值方向, 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发展。

1.中国式现代化提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稳定性

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发展根基。 中国一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积贫积弱的黯然局面, 如今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2021 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到1133239.8亿元,2021 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攀升到80976元,经济实力显著跃升。[18]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从土地改革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再到现阶段的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我国森林面积从2004 年的19545.22 万公顷提升到2021 年的22044.62 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从2004 年的20.4%增加到23.0%,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对外开放持续扩大,进出口总额从1950年的41.50 亿元增加到2021 年的390921.67 亿元, 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经费投入从1992 年的7315028 万元增加到2020 年的530338681 万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快速提高。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民生福祉不断增进,人民幸福感不断增强。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现代化过程中取得的光辉成绩提升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稳定。

2.中国式现代化保障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效性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异于西方先发展国家串联式发展道路的并联式逻辑特征, 使我国推进现代化的速度加快,效率提高。中国式现代化在同一时空场域推动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四化同步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结构效应,增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信息化浪潮方兴未艾,中国作为后发追赶型经济体,信息化的赋能使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具备西方先发展国家现代化所不具备的优势。 安东尼·吉登斯在其著作《现代性的后果》 中指出:“任何驾驭现代性经验的企图,都必须从这个最终发源于时间—空间的辩证法的观点出发。 ”[19]时空压缩的现实境遇“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20],使我国以多域并举、 四化互动发展等举措加快了现代化步伐,提升现代化发展质量。我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遵循“一体联动”的城乡融合逻辑, 使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形成了多元平台空间,把握“功能聚合”的平台生长逻辑,使并联式战略载体成功搭建。实行多项改革措施,注重“集成创新”的制度创新逻辑,使改革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保障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效性。[21]

3.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动性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蕴着中华民族走向新辉煌的价值需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2]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愿景,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带领中国人民走好现代化道路, 稳步推进现代化进程。从心理过程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主动性的增强, 主要受到中国人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知、情感、需要、行为四个心理因素的影响。中国人民对迫切改变国家“边缘者”角色、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知结构是形成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心理认同基础。 中国人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豪感、 满足感的情感体验是深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心理认同关键。 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效力是增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心理认同动力。 中国人民对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行为强化是巩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心理认同方式。综上所述,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式现代化主动性。

4.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性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方位的复兴, 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复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资源, 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式”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前缀修饰语, 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与既有现代化道路的迥异之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正是其独特性所在。 起源于前现代时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发展,从未中断,孕育和积淀了彰显中华文明内在底蕴和传统文化基因的智慧。中国共产党继承创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政治理念, 展现中国式现代化人民至上的价值情怀。 中国共产党继承创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民生理念,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继承创新“通达变化、持守中道”的辩证发展理念,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协调的实践智慧。 中国共产党继承创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展现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要求。中国共产党继承创新“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崇尚和谐理念, 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的世界眼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鲜明的民族性。

(三)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目的融合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集体意志的抉择,具有鲜明的人本逻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自觉回应二者发展的价值取向,因此二者的价值目的高度融合。

1.价值基点:满足人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人非“抽象的个人”[23],而是在具体社会条件下具有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等多重价值诉求的“现实中的个人”[24],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5]。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要不断满足人的需要, 这是二者生成发展的逻辑起点。 人的需要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的最终动力源,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在规定性”。人自身对需要层次的追求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人的需求不断演进, 从作为生命有机体最原始的生存需要到现阶段注重提高生活质量的享受需要,从物质需要到精神需要,再到社会需要等多种需求的产生, 这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满足人的需要, 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应提供更为优质的各种资源来满足人的各方面需要。

2.价值中轴:坚持人民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26],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既是二者的共建主体,又是二者的共享主体。在共建层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其积极投身于二者的发展中。在共享层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注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公平性和权利性,使二者的建设成果充分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在共建和共享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权利和义务等关系问题,实现共建和共享的良性互动,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民主体性,推进二者发展。

3.价值旨归:实现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人的发展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 也是评价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度的价值标准。“全面”是相对“片面”而言的,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要注意“全面”内涵的相对性和绝对性问题,受客观规律的影响,人的发展程度在不同时期会呈现水平的高低。“发展”强调的是人的完整发展和协调发展、自由发展,要不断提高人发展类型的丰富程度,充分体现人的个体性和独特性。一是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满足人民物质资料需要。二是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使人民有序、切实参与政治生活中,满足人民行使政治权利的需求。三是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是要坚持教育优先,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内驱动力,在其过程中要不断对现存条件进行能动性改造与创新性发展,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从而实现人在更高程度上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二者中国式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中国式民主
逻辑
创新的逻辑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摇曳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中国式失败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