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赋能: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女性力量
——以青海马莲花工坊为个案的田野分析

2023-08-16 02:33陈利娟
关键词:工坊刺绣青海

陈利娟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

引 言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 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大量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们是早期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充分体现,是辛勤劳动智慧的结晶,同时,更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资源与精神宝库。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发展危机,其中,传统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是以人的活态传承为载体,人在传统技艺的保护与发展中占有关键地位。但当下传统技艺面临“人亡艺绝”的风险与困境。为改善此现状,我国出台了四级传承人保护名录,旨在为传承人与传统技艺提供全方位与系统性的保护制度,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与此同时,2022 年3 月,我国六大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文旅产业发〔2022〕33 号),该文件强调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以此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传统技艺作为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 应调动村民大力挖掘传统技艺潜在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的积极性,使其发挥为乡村空间赋能的作用。 在此,空间赋能, 一方面是指传统技艺为传统村落空间赋予生产动能;另一方面是指为村民与传承人赋能,以此有效调动乡村民众建设家乡积极性。 进一步而言,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起到推动作用。 传承人与传统技艺在空间赋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应进一步加大对其研究力度。青海地域广袤,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是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聚集带。 其中“青绣”作为传统工艺的重要门类之一,是青藏高原人民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打造“青绣”品牌力度,同时,对其传承人的保护更是关注。“青绣”作为青海地区民俗文化中特有的一类,在女性就业层面上有其特殊性。 为了更好探析女性群体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助推“青绣”实现可持续发展。 鉴于此,该方面的研究亟待关注,而笔者就此展开讨论。

一、空间形成:青海民间刺绣的价值形成

(一)青海民间刺绣的传承与发展

刺绣,又称“女工”或“女红”。它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陶器、织物等一同出现。 早期章服制度中,便有“衣画而裳绣”的记录。 战国、两汉时期,我国刺绣水平已臻于成熟, 唐宋时期的刺绣, 色彩丰富,针法细腻,主要被应用于书画与配饰等方面。及至明清时期,在宫廷刺绣的发展与影响下,民间绣坊也相继得到长足发展,其中以苏、蜀、湘、粤地区为代表的“四大名绣”最为出众。 而青海民间刺绣作为众多绣种之一,因其历史悠久,因浓郁的高原气息与地方特色而成了青藏高原地区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史料记载,在汉代,霍去病与赵充国屯田戍边时刺绣技艺便随之来到河湟地区。[2]随着“丝绸之路”的打通与和亲政策的推行,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其间中原丝绸与刺绣技艺等不断传入青海地区。自刺绣传入后,在青海地区婚嫁仪式中形成了“摆针线”的习俗。在青海,刺绣是女性必备的一项技能,她们从小在长辈的熏陶与教育之下学习刺绣技艺, 待到出嫁年纪, 新娘需要将自己亲手绣制好的嫁妆展示出来, 刺绣的数量与质量成为评判新娘心灵手巧与勤劳能干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传承上, 青海民间刺绣主要是以血缘、亲缘、业缘传承为主,兼以趣缘传承为辅。在应用上,青海民间刺绣与青藏高原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深深根植于青海地域文化之中,因此,地域性和活态性是其主要特征。[3]在类别上,青海民间刺绣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实用类,柳宗悦先生在其著作《工艺之道》中曾说:“为实用服务才是工艺之根本。 ”[4]青海民间刺绣技艺的实用性在民众日常生活中无不体现,诸如鞋垫、杯垫、辫套等。二是礼仪类,主要是一些寿幛与挽联类。 三是观赏类,有荷包、钱褡、门帘、笔袋等。 四是宗教用品类,主要有佛门绣像、僧衣、布幔等。 为促进青绣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府相继组织了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建立了“青绣”扶贫基地,同时,青海省每年举办“青绣”大赛。 由此可知,青海省对“青绣”发展的重视,实施的诸多举措有利于壮大“青绣”传承队伍,扩大“青绣”知名度与影响力,促进“青绣”活态传承。 当下,“青绣”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青海刺绣行业发展概况

地理环境与文化因素是不同地区文化形成的先决条件。 而青海民间刺绣作为青藏高原上的一颗明珠,针法多样,色彩艳丽,文化底蕴丰厚,是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符号载体, 更是青海地区独特的文化象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传统文化也愈发重视,由此,青海民间刺绣技艺逐渐从日常生活中脱颖而出, 成为青海省政府关注的重点。 为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青海省政府启动了将青海民间传统刺绣打造成青绣品牌的计划, 青海民间刺绣逐渐从人民自给自足的生活需求中转而成为政府聚力打造的刺绣品牌。

近年来, 青海省不断加大青绣保护与传承力度,当前,青海省各级传承人队伍正在逐步形成。在青绣发展进程中, 青海省政府对于刺绣工坊尤为关注,据相关统计,青海省省级“青绣”扶贫就业工坊31 家,“青绣”培育企业60 家,同时,成立了青海省刺绣行业协会。 自“青绣”就业工坊设立以来,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近2 亿元,直接与间接带动从业人员约15 万人。[5]由此资料可见,“青绣”呈现出一种遍地开花的良好发展态势。 青海省政府将“青绣”作为致富路径,通过合力打造“青绣”品牌,促进青海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扩大青海省传统刺绣技艺的影响力,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推动“青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二、空间塑形:青海马莲花工坊的价值演化

(一)“青绣”扶贫基地概况

青海马莲花工坊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李家山镇上坪村,共占地面积12 亩,距离西宁市区70 多公里。 该公司成立于2015 年8 月10 日,由于公司地址的迁移,其间经历了三次更名,公司主要经营手工艺品开发、加工以及销售。像青海地区独具特色的唐卡、刺绣、插花、剪纸、配饰与牛羊毛编织包等均在其经营范围之内。 2015 年,刺绣工坊与青海省残疾人联合会合作, 创立了刺绣培训基地。 截至目前, 累计培训了5000 多名学员,让1000 余名妇女实现了居家作业。 2019 年,青海马莲花工坊被评为“中国青绣传承保护基地”,10月,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扶贫开发局授予公司“非遗扶贫就业刺绣工坊”的称号。 2020 年4月,公司又被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青海省民间手工艺品加工生产扶贫基地”,同年12 月,其公司在“大美青海放心消费”创建活动中被评选为示范单位。 由此可见国家政策对其公司的大力支持以及该工坊在“青绣”发展进程中所做出的贡献。

在工坊中,员工的工作弹性较大。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基于绣娘本身需要从事农业生产,而刺绣作业须让位于农业生产,因此,工坊一般在农闲或活动期间,员工较多,遇上农忙或天气恶劣的情况,来的人则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女性在社会上扮演多重角色,需要承担多种责任,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此种弹性。 在笔者调研期间,固定来工坊上班的有七位。 手绣与机绣是工坊中的两种生产工艺, 机绣产品是大批量生产, 耗费人力少,生产成本较低,主要适用于大的订单生产。 手绣是绣娘倾注心血,一针一线绣制而成,耗费的时间与精力相较于机绣更多, 因此生产成本相对偏高,主要用于一些定制性的产品。在青海马莲花工坊,因机绣与手绣面向群体不同,因此,二者冲突并不明显。 在绣品的销售上,据CYX 老师所说:

直到现在都没有网上销售, 一直都是线下销售,以传统销售模式为主,现在是看货可以快递,一般大的订单是服装厂和皮包厂的单子。①

但在笔者后期调研中, 工坊也有用现代直播带货的方式进行销售的打算。

(二)“青绣”扶贫基地的“领头羊”

青海马莲花工坊主要负责人为CYX 老师,她是省级“河湟刺绣”代表性传承人、“西宁刺绣”市级传承人、“门源补花绣”县级传承人。出于自身对刺绣的喜爱,多年来她深入乡间田野,收集与保护了50000 余件民间刺绣作品。 在刺绣上,她的《释迦牟尼》 在2013 年获得中国民间工艺最高荣誉“山花奖”②,绣品被中华艺术珍品馆收藏。 在2018年与2019 年青海省举办的“民族团结进步”大赛暨大展中,她曾两次获得一等奖,同时,其公司荣获创业奖。 据CYX 老师回忆:

当时第一年参加的时候, 我主要是技艺方面的展示。是在软面料上进行“挑绣”,它是青海的一个很传统的针法, 但青海传统的都是要用到绣绷的。 我是不用绣绷的,徒手把它挑出来。③

在2021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虽然工坊的订单与销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但仍积极响应防疫要求。为了防控疫情,刺绣工坊与青海省中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她的带领下,广大刺绣女工连夜加班缝制,共捐赠5000 个防疫荷包(价值20万元)。 关于防疫荷包的捐赠,CYX 老师说:

疫情这两年, 这个防疫荷包的捐赠是人家找到我,说,哎呀你在做这个,你看我们的学生需要,您可不可以给我们的学生捐赠一些,我说好。一些地方需要我的帮助,那肯定是义无反顾的。④

CYX 与她所带领的绣娘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防控疫情贡献了刺绣手工业者的力量。

在公益与慈善事业上,她做到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她通过创办工坊,一方面带动了周边村庄的留守与残障妇女, 让她们实现再就业, 另一方面,对于贫困地区的学生也进行力所能及的资助。据CYX 老师所说:

这个我在学校毕业刚上班的时候就(开始)资助贫困地区的小学生, 那个时候也没有想说去做公益呀,就觉得上不起学,我们当时上班有工资,就帮帮人家。 公益这个事情, 我不像人家那些很大,很有实力的,把公益当成事来做,我是属于那种缘分吧,今天碰到了或者人家求助到我这,让我知道了,我就会去做。⑤

作为刺绣传承人与小微企业家, 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担当。

(三)“青绣”工坊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传承人才出现衰微

青海民间传统刺绣根植于高原人民的血液之中,深受广大人民喜爱。 但如今,青海民间传统刺绣在传承人才上出现式微的态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技术型人才缺乏。刺绣作为一门传统手艺活,如果要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平,就需要学习者从小进行日积月累的练习。如今,年轻人没有学习刺绣的时间与机会,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人放弃传统工艺,走出村子,走向工厂。 由此,使得真正精通刺绣技法的人逐渐流失。二是管理人才匮乏。乡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导致村落老龄化与空心化问题加剧。与此同时,在管理层面, 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较大一部分刺绣人群文化程度较低, 在对工坊发展方面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 而社会中具备相应知识的人群因对刺绣行业存在刻板印象和污名化而不愿加入, 由此,在“青绣” 发展进程中管理层面的人才亟需得到解决。 三是营销人才缺乏。 在现代市场中,产品销售不仅依赖于产品本身的质量,同时,畅通的销售渠道与灵活的销售技巧对于地方性特色产品的销售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反观“青绣”在销售过程中仍以传统的销售模式为主, 缺乏新型的销售人才与销售平台,对此,应加大对于销售型人才的培养与吸纳,打破传统,融入电商销售模式。 四是研发人才缺失。 由于从事刺绣的大部分群体文化程度不高,知识储备有限,这大大阻碍了她们将自己的创作技能转换、浓缩到新的文化产品中去。[6]现代市场更迭速度较快, 若产品无法适应市场所需则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由此,刺绣必须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大量的产品研发与创新, 以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鉴于此,人才匮乏是制约刺绣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若想得到长足发展,培育与吸引人才是其关键。

2.“青绣”产品的小众性与品牌培育矛盾

“青绣”作为青藏高原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是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体现。 但随着全球化和产业化的推进, 青绣在发展上面临产品的小众性与品牌培育的矛盾。 纵观传统的青海民间刺绣,主要是应用于枕顶、辫筒、荷包、服饰、腰带、钱包等物件上,一般为青藏高原地区人们所使用,因此,“青绣”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产品,更多的是承载着民族文化和集体记忆。当下,“青绣”产品仍以传统绣品为主,在创新性产品的研发上较为欠缺,由此导致“青绣”产品与其他地方刺绣产品相比而言,其产品具有一定的小众化和局限性,这不利于“青绣”品牌的培育和发展。 品牌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 青绣作为青海省当下与未来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必须打造与树立品牌意识,增强品牌观念,扩大其知名度。

三、空间赋能:女性群体的价值参与

空间赋能的理论依据来自空间生产, 它最早是以社会—历史—空间三者为主要分析框架的。国外关于空间赋能的研究主要是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y Lefebvre)所提出的,他认为空间具有社会性,空间是生产的对象。[7]美国的爱德华·W.苏贾(Edward W.Soja)在借鉴亨利·列斐伏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人依赖空间而存在,空间拥有极大能量,为推动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8]在此,他强调了在空间生产中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 法国学者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关注空间和权力的生产关系。综上可知,学界关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城市社区空间, 而乡村场域中的空间生产则缺乏关注。我国学者孙家正认为,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冲击着各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它将影响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对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制约。[9]随着全球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部分传统文化不断消逝,由此导致的乡村空心化、 社会老龄化等问题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同时也会影响乡村振兴的实施。 为了更好留住传统技艺,激活乡村活力,空间赋能应便运而生。学者刘垚与沈东认为“赋能就是赋权增能,其中“赋权”是手段和前提,“增能”是目的和落脚点。 ”[10]刘志阳等人认为,一部分人通过社会创业可以为让村民赋能, 使其发现乡村价值,同时实现一种价值共创和共享。[11]尹浩与胡华杰指出, 赋能是个体通过学习以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改善生活水平。[12]在此,空间是赋能发挥作用的载体, 赋能是通过外部结构与力量的推动促使个体内部技能提升的一个渐进过程。 空间赋能理论引入乡村振兴, 对于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挥空间赋能是民众自主参与空间生产能动性的体现。[13]空间赋能可以有效调动乡村民众对家乡进行建设的积极性, 对于在外务工人员的推力减小了,拉力变大,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满足乡村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

笔者所关注的刺绣工坊正是空间生产与空间赋能的典型场所。 工坊的建立,一方面赋予寻常空间以活力, 将远离乡村人口的资本生产空间从远方拉回到眼前,[14]另一方面为带活乡村经济贡献了力量, 使留守在家的妇女找到了自身的动力与价值,以此重新获得了社会的认同感。根据访谈样本,笔者将主动参与生产的女性划分为:为年龄所限的老年女性、为母职与养老羁绊的中青年女性、为身体所限的残障女性。

(一)为年龄所限的老年女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 老年人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年轻的老年人、老年人、长寿老年人,其中60 至74 岁为年轻的老年人。在笔者的调研中, 六十岁左右的老年人她们是比较多且活跃的一个群体。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她们大多数以农业生产为主,在农闲时从事兼业活动,但根据我国相关条例规定, 此年龄段的老年女性已然被划归为退休行列。 换言之,在我国,各行各业对于年龄具有刚性要求。但在刺绣行业,年龄是绣娘成长的见证者,是绣娘宝贵的人生积累,由此,刺绣行业对于此年龄段的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在刺绣工坊,她们一般是八点半上班,六点下班。 但据笔者观察,这种时间安排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可根据绣娘的时间而进行调整。 当问及她们为何这么大年纪还出来做手工活时,WXL 回答道:

家里农活忙完了,反正在家里坐着也是坐着,也没事(干),就选择来这边做手工活了,我们这边种洋芋的多, 只有农闲的时候这边的人才会出来做手工活,有的是可以把荷包带回家,这样也比较方便。⑥

刺绣带来的经济收入是她们参与生产的主要目的。费老曾将对孩子的抚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给孩子生理上的需要, 另一部分是给孩子社会上的需要。[15]令笔者困惑的是她们显然已经从照顾家中孩子的家庭需要与社会需要中脱离出来,那为何还选择出来做手工活? 当笔者提出此疑问时,一位奶奶说道:

你没听抖音上说的,儿子挣钱儿子花,自己挣钱自己花。 儿子挣钱老子花,哭哭啼啼要分家。⑦

诚然,中国有“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空间上,父母与儿女的距离逐渐拉大,另外,加之年轻人面临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因此,父母对孩子的依赖性不断下降。 由此,此年龄段的老年妇女虽已脱离繁琐的家庭生活却不甘闲散在家,但又因受限于年龄而无法外出,刺绣工坊的出现缓解了这一矛盾。 刺绣作为一种补偿性的生计方式, 调动了这一老年群体主动参与生产实践中,使得老年人在家门口实现生产。从某种层面上说, 她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为母职与养老羁绊的中青年女性

由于女性群体在传统生产生活秩序中所扮演的角色在现有生产关系中她们的生产力所呈现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所从事的辅助性工作收入较低, 为此家中成员必须从多渠道去获取经济收入。正如玛格丽特·米德所言:“角色所具备的性别特征并非与生俱来, 而是在不同文化环境当中通过角色的社会化而习得的。 ”[16]在传统的社会分工中,男性被建构成为家庭中的顶梁柱,主要承担了家庭的经济责任, 确保家庭物质资料的有效供给。而女性则负责照管家中男女老幼的日常,一方面是对于他们生活与学习上的帮助,另一方面,她还需要维系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 女性似乎成了家庭成员情感与精神上的寄托。在当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传统的生计系统被割裂,女性除了照料家庭外,还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但受育儿和养老等因素的影响, 她们又被困囿于家庭之中。 而刺绣工坊通过为女性赋能,一方面有助于她们获取经济收益和外界的认可,另一方面便于赡养父母,照料家中事宜。 在笔者调研中有阿姨就说道:

虽然这干一天也是很辛苦, 但能在家门口挣点钱心里也是高兴的,像我家里有两个小孩,一个上高中二年级,一个上初中,早上两个孩子都需要送,晚上晚自习下课还需要去接。 家中除了两个孩子需要照顾外,同时还有公婆需要赡养,因此这才选择留在家里面负责照料,在农忙之余来干些手工活,挣点钱以补贴家用,而我老公是在外面打工的。⑧

在当下社会,虽然传统的生计系统被割裂,但女性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承担着一定的家庭责任。 她们因教育子女和赡养老人而选择留守家庭,刺绣工坊的出现,赋予了乡村空间生产能力,同时也赋予女性生产的场所, 从而女性在实现自身经济相对独立的同时,传统礼俗也得以延续。另外,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青年女性通过将传统技艺转化为经济资源而获取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她们成了乡村和传统技艺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三)为身体所限的残障女性

就业是民生之本, 是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基石。农村残障女性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她们在就业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近年来,得益于国家政策对于残障人群就业的关注, 刺绣工坊在对残障女性就业上有一定的帮扶措施, 因此在笔者的田野点上,残障女性较为常见。她们有的是先天性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后天原因导致的。但刺绣作为一种“炕头经济”,它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残障人群限制性较小,也更加容易上手,因此,那些走不出家门的残障女性基本选择从事刺绣或与刺绣相关的工作。 根据笔者访谈CYX 老师得知: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招工是很难的,当时就是这些贫困户呀,留守妇女呀,残疾人呀,走不出家门的这些人,她们只有这个行业能干,所以她们选择了这个行业,就是说在这个行业举步维艰的时候,这些人的加入把这个行业延续下来了。⑨

可见, 残障女性对于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传统认知上,她们被认为是弱势群体, 是国家帮扶的对象, 但通过笔者调研发现,刺绣之于她们,她们之于刺绣是相互成就的。工坊不仅缓解了她们的就业难题, 为她们提供了基本的生活资料,同时,更高一层是精神上的,她们通过刺绣表现内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在刺绣过程中她们获得了内心的自信与平静。 另外, 她们的加入让刺绣这一古老优秀的传统手艺得以传承下来,让刺绣这一行业存续下来,从最初规模不大的刺绣作坊逐渐发展成熟到现在的公司。 刺绣这一传统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正朝着规模化的集中生产。[17]这一步步挖掘了残障女性的力量,使得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同时,更是盘活了整个乡村地区的生产动力, 赋予了乡村与女性更大的潜力,为实现乡村振兴起到了助推作用。

综上所述, 通过对三类不同女性群体代表进行访谈可知,依托于政府、企业以及乡村空间的刺绣工坊对于社会和女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从经济层面来看,工坊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在家女性新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家庭与工作的矛盾,增加了妇女及其家庭收入。 从社会层面来看,刺绣工坊赋予了乡村空间生产动力,为乡村注入了新鲜血液,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起到了间接的促进作用,同时,形成了扶贫就业和文化传承的复合生产模式。[18]最后,从空间层面看,刺绣工坊整合了农村妇女的家庭与生产空间, 实现了为女性和乡村发展赋能的作用, 拓展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关系。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女性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结 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地区的宝贵财富,它理应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 而非遗工坊作为其物质载体, 它的出现赋予了乡村空间发展的可能性, 也为乡村中的女性提供了展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与空间。 受城乡二元结构与男女生理差异的影响,男女双方面临不同的社会分工。在当下,女性扮演着多种角色,一方面要负责照料家庭和农业生产;另一方面还需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此外,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女性更是作为乡村的守护者,为建设美丽乡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由此可见,在当下社会,女性的角色定位较广,但应当避免将女性困囿于传统村落之中, 应更多挖掘女性的能动作用,以此来彰显女性的主体地位,更好促进乡村振兴。

注释:

①⑨访谈对象:CYX,47 岁,汉族,采访时间:2021 年9 月17日,采访地点:刺绣工厂。

②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民间文艺大奖,与电影“百花奖”、电视“金鹰奖”、书法“兰亭奖”、戏剧“梅花奖”、舞蹈“荷花奖”等同属我国文艺界的最高奖项。

③④⑤访谈对象:CYX,47 岁, 汉族, 采访时间:2022 年3 月28 日,采访方式:电话访谈。

⑥访谈对象:WXL,60 岁, 汉族, 采访时间:2021 年9 月30日,采访地点:刺绣工厂。

⑦访谈对象:GGY,60 岁,汉族,采访时间:2021 年9 月30 日,采访地点:刺绣工厂。

⑧访谈对象:WYL,41 岁, 汉族, 采访时间:2021 年9 月30日,采访地点:刺绣工厂。

猜你喜欢
工坊刺绣青海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星月工坊
星月工坊
大美青海
清新唯美的刺绣
星月工坊
星月工坊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青海行七首(录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