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局部区域美国白蛾发生情况初探
——以马鞍山市为例

2023-09-25 01:06陈鹏董广平
安徽林业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当涂县白蛾成虫

陈鹏,董广平

(1. 马鞍山市林业局,安徽 马鞍山 243000;2. 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31)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属鳞翅目夜蛾总科灯蛾科白蛾属,起源于北美洲,现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20 多个国家和地区,自1979 年传入我国后,对我国农林业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危害[1-2]。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大保护的深入推进,社会各界对美国白蛾等林业有害生物的关注度和要求都不断提高。笔者从森防从业者角度,对长江下游局部区域美国白蛾疫情的发生发展进行简要总结,围绕物种丰度、气候环境等因子对其发生规律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防控建议,以期为长江沿线其他区域的美国白蛾防控提供参考。

1 区域基本情况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东部,横跨长江两岸,区域生态环境优美,城镇化率72.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5%。据统计,区域林地面积78 673.33 hm2,其中国有林地面积18 500 hm2、集体林地面积60 173.33 hm2。

2 发生概况

该区域于2016 年首次发现美国白蛾危害,危害程度较重,主要分布于含山县、当涂县,系自然传播及染疫苗木调运输入所致。后期发展基本平稳,未发现大范围突发暴发性危害,但局部点(江心乡)持续发生。成虫监测在全市范围普遍发现,特别是近年来在长江(马鞍山段)沿线连续诱集到成虫,长江沿线甚至全区域仍存在暴发风险[3]。

2.1 成虫分布情况

2016 年发现美国白蛾危害后,该区域加大了美国白蛾成虫监测力度。划定长江沿线、新造林绿化点、苗圃地、道路绿化、小区(游园广场)绿化和景区等重点监测区域,不断加密布设监测点,提升监测覆盖范围。组织专业队开展成虫期调查,7~10 d 一个周期循环,每代调查3~5 次。2016 年至今,该区域累计诱集美国白蛾成虫6 786 头,年均诱集1 131 头,单个诱捕器最大诱捕量为110 头(江心乡联合村)。详见表1。

表1 区域历年美国白蛾成虫分布情况

2.2 危害情况

在实际开展调查工作中,严格对照美国白蛾技术标准统计发生情况。结果显示,该区域2016 年发生最为严重,中度危害面积达到201.00 hm2,部分地块点位如当涂县姑孰镇(县城)行春路甚至达到重度危害。其余年份总体平稳可控,危害程度和面积都有所降低,但个别点位(江心乡)连续6 年发生且成虫量较大。需要注意的是,2020 年在雨山区采石街道发现2 个幼虫网幕危害,主城区压力陡增。具体危害情况见表2。

3 疑点分析

根据历年发生情况,美国白蛾传入该区域已达7 年,部分发生点甚至出现过严重危害,但迄今未出现区域大发生或暴发成灾,不契合相关报道“传入后3 年左右大发生”规律。结合工作,对美国白蛾在该地区的发生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3.1 主要疑点

3.1.1 部分点长期偏重发生但未向周边扩散

当涂县江心乡(洲)地处长江下游马鞍山段河道中,国土总面积89 km2,其中陆地面积51 km2、水域面积38 km2;主要种植树种为杨树,面积约1 333.33 hm2,舟蛾类食叶害虫较常见。从2016 年开始,已连续多年发生美国白蛾危害,单个诱捕器平均诱虫量超过20 头/次,最高峰时单个诱捕器诱虫量达到110头/次。危害主要发生在该洲一干渠两侧,面积约26.67 hm2。经多年监测,未在洲上其他区域发现幼虫危害。

3.1.2 个别点短时暴发但未持续且未扩散

2016、2017 年度,当涂县姑孰镇行春路、和县白桥镇西梁山街道两侧法梧发生严重美国白蛾危害,当年八九月进行了化学防治,次年在原发生点及周边未发现明显幼虫危害且诱捕成虫量极少(平均2头/次)。

3.1.3 部分区域连续多年监测到成虫但未发现幼虫危害

和县西埠、功桥等乡镇连续多年监测到成虫分布,部分年份单个诱捕器的诱捕成虫量超过10 头/次,马芜高速在靠近芜湖界的多个诱捕器监测点诱虫量达到20 头/次,且与周边疫区接壤,发生幼虫危害几率极高。实际调查时,调查人员在监测点及周边法梧等易发生区域均未发现幼虫网幕。

3.2 影响因子分析

3.2.1 地形地貌

区域总面积4 049 km2,位于长江下游湖积、冲积平原区下段,宁芜断陷盆地的中至南段,为低平丘陵-堆积阶地-河湖平原的地貌组合。总体地势较平坦,略有北高南低之势。大致划分为北部、东北部丘陵区,中部阶梯状平台(阶地)丘冈区,南部长江各支流冲积平原、河湖平原区三个类型。山势平缓,一般在150~250 m,区内最高海拔458.8 m,位于东北部与江苏省溧水县交界处的横山。西北部沿江地带,分布着一列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弧状小丘。下辖三县三区,横跨长江两岸,分别为长江东片的当涂县、博望区、花山区、雨山区,长江西片的含山县、和县。境内河流纵横,湖泊、库塘密布,水域面积超过360 km2。

3.2.2 气候影响

该区域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季。年平均温度在16 ℃左右,最冷为1 月,平均温度3 ℃,最热为7月,平均温度在28 ℃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 100 mm,年际变化大,多年平均月降水量为182.5 mm。

3.2.3 物种丰度影响

该区域森林植被属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受地形地貌、气候等环境因子及林业发展模式影响,该区域山场以松杉类针叶树纯林为主,部分农田林网及行道树以杨树为主,大范围连片阔叶纯林较少见;广大农村区域,以自生次生杂灌,以及枫杨、杨树、桑树、法梧、刺槐等乡土树种为主。整体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及树种丰富度较高,可能对虫情的传播扩散有一定抑制作用。如江心乡(洲)危害点干渠两侧主要分布乡土树种,干渠整体水质欠佳,且周边村民点多[4]。该点位多数年份美国白蛾1、2 代幼虫危害较轻,2 代末期至3 代危害加重。初步统计,该区域内美国白蛾寄主树种面积约36 506.66 hm2,主要组成如下:

片林:以杨树为主的纯林约为9 713.33 hm2。

村庄:主要树种为杨树、枫杨、法梧、桑科植物等,且乔、灌木相杂,面积约为4 000 hm2。

道路:城区道路、过境公路两侧,以法梧、枫杨、栾树、杨树为主要树种,面积约为400 hm2。

城市绿化树种:市及各县(区)城区绿化树种面积约为253.33 hm2,以枫香、樱花、红叶李、紫薇、泡桐等树种较为常见。

经果林及其他:葡萄、苹果、李、梨、桃等经果林面积1 853.33 hm2,水源涵养林、风景林等其他林分面积约20 286.67 hm2。

4 发生趋势分析

结合2016—2021 年区域内美国白蛾成虫监测结果及幼虫实际危害情况,可以得知:一是该区域美国白蛾总体疫情平稳可控,局部点在适宜条件下可能突发暴发;当涂县江心乡(洲)局部连续多年危害严重,需下决心控灾止损。二是长江沿线诱虫量增加,美国白蛾虫情沿江扩散甚至暴发风险仍然存在,需高度警惕其对各类自然保护地、长江大保护特别是生态敏感区域的负面影响。

5 防控建议

持续做好虫情动态监测,加强对长江沿线、自然保护地、交通干道等生态敏感区的监测。对连续多年监测到成虫但未发现危害的点要扩大人工调查范围,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幼虫网幕。加强村、场、社区等一线基层监测能力建设,及时组织开展兼职测报员培训,加强基层查防员队伍建设。做好物资贮备、应急队伍组建、培训演练等应急工作。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交流,进一步摸清区域内美国白蛾发生规律。

猜你喜欢
当涂县白蛾成虫
《清明上河图》中有多少人
栗山天牛成虫取食、交配和产卵行为
柿树害虫枯叶夜蛾防治效果试验研究
四平地区美国白蛾的发生与无公害防治
美国白蛾的识别和危害特点及控制措施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
天牛,就在树上趴着
我心目中的苏轼
美国白蛾生活史及其性诱集监测预报
当涂县“天子坟”东吴墓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