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密度调控的低产油茶林更新改造技术研究

2023-09-25 01:06吴英俊邱伟清张晓勉缪国俊潘军陈斌
安徽林业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遂昌县低产油茶

吴英俊,邱伟清,张晓勉,缪国俊,潘军,陈斌

(1.遂昌县生态林业发展中心,浙江 丽水 323301;2.遂昌县湖山林场,浙江 丽水 323301;3.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3;4.遂昌县牛头山林场,浙江 丽水 323301;5.舟山市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浙江 舟山 316021)

油茶(Camellia oleifera)属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盛果期可达80 年,树龄高达100 年以上,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在我国具有2 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1-3]。浙江省遂昌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种植了大量油茶,目前全县老油茶林有近4 900 hm2。由于良种化水平低、年年采集、部分长期失管等原因,造成部分油茶林存在“老、弱、病、残、劣、荒”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油茶产量与品质的提升。

研究表明,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主要包括深挖垦复、合理施肥、整形修剪、高接换冠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3-6]。陈瑶等[7]通过分类经营,采取深挖垦复、开竹节沟、修枝亮脚、补植良种、合理施肥等综合技术对油茶林进行改造,实施后4 年内,年平均产油量比未改造前增加了41.25 kg/hm2。林光忠[8]研究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发现黄豆间作有利于促进油茶幼林生长发育,具体表现在冠幅、树高和地径的增加。黄彤等[9]以2 年生油茶林为研究对象,发现在不同生态栽培模式下,油茶春梢生长长度、树高、冠幅和地径均较对照有所增加。彭文清等[10]提出“带状更新”低产油茶林改造模式,按照一定的砍伐带宽进行更新改造;同时,对保留带加强抚育管护,待新造林带进入初产期,再将保留带更新改造,达到分批次改良品种、逐步实现良种化的目标。

目前,关于留养密度和新栽幼苗对油茶产量的影响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遂昌县低产油茶林为研究对象,在对低产油茶林成因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油茶林龄和良种化程度等因素,采取间伐、补植油茶良种等措施,通过设置不同的留养密度进行更新改造对比试验,研究低产油茶林不同留养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探讨低产油茶林最优的更新改造模式和技术措施,以期为低产油茶林改造提供参考。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金竹镇古楼村、夏东村和遂昌县湖山林场,地理坐标118°41′~119°30′E,28°13′~28°49′N。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呈中低山面貌。属中亚热带季风类型,年均气温17.1 ℃,年均降水量1 559 mm。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在当地选择品种一致、栽种时间接近、土壤地形条件相似的老油茶林作为低产油茶多模式更新改造试验地,共计27.3 hm2。

2.2 试验方法

(1)设置标准地

研究设计4 种试验模式,模式1 为30%间伐强度,老油茶林保留不超过1 050 株/hm2;模式2 为50%间伐强度,老油茶林保留不超过750 株/hm2;模式3 为70%采伐强度模式,老油茶林保留不超过450 株/hm2;对照模式不进行采伐。2019 年10 月,在试验地内随机布置28 个标准样地,每个试验模式设立8 个标准样地,对照设4 个标准样地。标准样地面积为400 m2,详见表1。

表1 各模式样地分布状况

(2)更新采伐

在样地内进行采伐,采伐强度根据油茶林现状,实行30%~70%不同强度。2019 年11 月,按照设计的强度进行一次采伐,后续每年对样地进行收获,统计单位面积产量。

(3)良种补植

在采伐后的样地内开展油茶良种补植。根据保留株数,2020 年2 月进行补植,保留株数和补植株数密度均控制在1 500 株/hm2。补植苗木为“长林系列”油茶良种3、4、40、18 和53 号3 年生大容器苗,来源于常山县油茶研究所。采用混栽方式进行补植,主栽品种为“长林系列”4、40 和53 号,占总面积的80%,搭配“长林系列”3、18 号,占总面积的20%。栽种时补植穴为60 cm×60 cm×40 cm,每年进行两次抚育。2020 年至2022 年期间,每年12 月对苗木成活率、株高、新梢长度、保存率和开花结果率等指标进行测定。

(4)生长管理及采收

对部分单干生长的油茶进行抹芽打顶处理。采用摘心、整形修剪、肥水管理等技术促进油茶丰产树冠形成。对于保留的老油茶,进行短截处理,在空档处留下20~30 cm 的长枝以促进分枝,并培育结果母枝。使用12%的磷肥和60%的有机肥作为基肥,51%的复合肥作为追肥。根据遂昌县实际情况,在寒露后一周左右采摘寒露籽,在霜降后一周内采摘霜降籽。

2.3 数据处理和分析

使用EXCEL 进行数据处理,使用SPSS 进行方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改造模式油茶果增产分析

由表2、表3 可知,采用更新采伐技术后,进入更新采伐第1 年(2019 年)时,模式1、模式2、模式3 保留木单位产量均低于总产量,增产率分别为-35.89%、-37.07%、-59.40%;对照没有采伐,保留木的单位产量则等同于总产量,增产率为0。进入更新采伐第2年(2020 年),模式1 表现出正增长,说明保留木单位产量已经超过2019 年总果单位产量(14.54%);模式2、模式3 分别比2019 年保留木单位产量增加了一点,但仍未达到2019 年总果单位产量水平(分别为-35.95%和-33.64%)。进入更新采伐第3 年(2021 年),4 个模式单位产量都出现正增长,保留木单位产量都已超过2019 年总果单位产量,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序为模式1(82.27%)、模式3(37.28%)、模式2(36.69%)、对照(23.34%),其中3 种更新采伐模式平均增长率为52.08%,是对照的2.2 倍。

表2 不同模式年产量统计(/kg·667m-2)

表3 不同模式年增产率

3.2 补植油茶良种幼苗生长状况

对幼树生长量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由表4 可以看出,不同处理模式下,油茶幼苗2020年成活率、平均苗高、平均新梢长度、开花结果率,以及2022 年保持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表4 补植油茶良种幼苗生长状况

4 结论与讨论

(1)采用更新采伐技术伐除油茶林内老树、病树、弱树、直干树和不结果树,尽管短期内(1~2 年)可能会影响油茶果的产量,但是从长远来看,能显著提升油茶果的产量。在3 种更新采伐模式中,采用30%采伐强度的模式1 在更新采伐第2 年保留木单位产量就能超过采伐前的总果单位产量,增产率为14.5%,而3 年平均增产率更是高达82.3%。这说明采用30%的采伐强度可以迅速解决疏伐导致油茶果产量下降的问题,实现快速增产。

(2)3 种更新采伐模式经过疏伐后,2021 年平均产量达到108.42 kg/667m2,比2019 年疏伐前平均产量(70.03 kg/667m2)增加了54.82%,比2021年对照样地的平均单位产量增加了15.28%。说明经油茶留养密度更新改造后的油茶林具有优异的经济效益。

(3)对标准地补植苗木生长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发现,补植幼苗2020 年成活率、平均苗高、平均新梢长度、开花结果率以及2022 年保持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这说明由于前期补植的苗木较小,设置的3 个采伐强度条件已经可以满足苗木正常生长的环境需求,对新补植苗木前期生长影响不明显。后续苗木长大后不同采伐强度形成的郁闭度、光照等条件不同,会对苗木正常生长造成影响,具体影响将在以后继续深入研究。

(4)采用油茶留养密度更新改造技术对老油茶林进行改造,对于提高油茶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林业增产、增效,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本研究时间较短,各留养密度更新改造模式间的差异还未完全显现。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采伐强度的老油茶林及补植油茶良种后续生长情况和综合效益等内容。

猜你喜欢
遂昌县低产油茶
低产枣园如何改造
遂昌县完成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项目规划设计工作
浙江遂昌县红星坪村:从负债2万元到创收30万元的乡村振兴路
新荷初绽
成龄低产梨园改造丰产栽培技术
油茶芽苗嫁接育苗技术
高产油茶的整形修剪技术
永胜油茶的深情厚意
“四化”举措做大做强油茶产业
遂昌县中蜂产业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