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主题性美术的创作生态与时代课题

2023-10-18 22:48孔宪江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主题性新世纪美术

孔宪江

(天津市宝坻区文化馆,天津 301800)

主题性美术创作是指那些虽然在创作形式上可能存在极大差异,但就创作意图而言有着鲜明的思想性和明确的价值取向并立足于表现当代生活的美术创作。应认同与中华文化并在文化自信中找到艺术创作的价值,把握正确价值判断,建构中国美术创作的话语体系。

一、新世纪中国主题性美术的创作生态

(一)主题性美术创作表现的两种精神

主题性美术创作表现的第一种精神就是表达创作者对过去的某一种认知或者传承着一种精神,通过素材整理创作的过程去感受和提炼并思考要表现的优秀文化遗产,展现主题创作的目的。比如“写意·苏州”这个创作主题,通过艺术创作来见证苏州的城市历史和定位,传播园林建筑文化给当下社会群体带来的独特感受,以发展地域文化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同时通过主旋律的传播带动发现新的艺术人才,为当下创作主题方向和社会价值观进行宣传和引导,从而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文化艺术特征,实现创作者在同一个主题下呈现不同的作品面貌,增强新一代美术人才对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实践的认知,同时能够突出作品内容的时代性和表现的创新性,而并非纯粹的临古、传古。主题性美术创作表现的另外一种精神就是我们广大美术工作者为艺术奉献的精神和改革创新的实践活动,这种主题作品的气象和笔墨一定具备时代特色,同时也彰显它的独特性和包容性。若主题创作是历史题材表达的精神,那就要考虑它的当代价值,这种主题创作精神是当代主题创作的价值,正如“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必须从艺术与历史两个角度去判断其优劣成败”,从而得出结论。通过不断传承艺术创作的时代精神,通过美术工作者用画笔描绘人民、记录时代,反映新世纪社会价值观和文化责任的艺术精神。作为具有现实意义的优秀作品,它传递的面貌是顺应社会发展、符合时代审美的多重性作品,这种作品的创作主题是连接了艺术门类各个板块的语言符号。艺术前辈为我们留下宝贵的艺术创作经验和历史性的高品质作品,他们这种对美术事业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为历史文化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新一代美术创作力量提供了珍贵的理论指导。年青的创作群体作为当今创作的主力军,应在坚持大胆探索的同时,不断实践体验新生的媒介力量所带来的巨大作用,这种对历史性的传承和创新精神是艺术创作者的时代责任。

(二)主题性美术创作具有时代的多重性价值

近年来,主题性美术创作伴随国家战略文化的发展,美术的社会功能融汇了不同观念和表现形式,呈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创作主体意识与观赏方式也发生了多角度变化,作品不再过于强调固化的创作手法和呈现方式,也不再过于追求形式的独立审美,而是以更加“平和”的姿态与多维度的展示形式,利用科技和新材料相结合,呈现了沉浸式的美学体验,特别是美术衍生品的创新发展,综合地反映了当代美术创作形式上的多重性功能价值。我们正处在“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的历史时期,这就为我们美术工作者提供了创作主题思想及方向,以不同主题的作品实现社会时代意义留下的印记,这就表现了美术主题创作的多样性和历史性,而这种不断追寻创新的艺术精神正是当下创作者所面临的困惑,需通过从传承美术的共性到创新实践,通过对素材搜集过程中的体验,去深挖对自己有感触的东西,使之转化成为广大美术创作的思想根源,探索创作的艺术规律,使之成为解决与提高美术创作者思想认识的关键。当代美术创作,需要艺术理论的支撑引导,就如美术从产生那一时刻开始就肩负着叙事和审美使命,将情节性和历史性等主旋律进行融合表达,无论哪种艺术,模仿性、再现性都是艺术的基本形态,抽象的、写实的都只是围绕着这种常态的短暂变革。任何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若脱离了时代去追求自己的艺术个性都是行不通的,“笔随时代”是我们作品创作的特征,在追求自己独有的艺术语言的同时,也必须创作出与时代同行的优秀作品,作品的真正价值不仅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更包含了美术创作者本身的主观意志和社会形态,这就要求当下艺术工作者要以不同的主题体验,去感受当下的物象特征,提升自己对思维空间的想象力,最终呈现自己的作品内容。

(三)主题性美术创作为当今美术创作,提供前所未有的大空间

若把一件作品放置在不同的环境空间,其对话现场的主体会多次发生变化,除了创作主体与艺术形象的对话,还包括观者与艺术品的对话等。这就需要创作者考虑作品中话语结构的开放性问题,作品话语结构的开放度愈大,所给予的对话空间就愈大,这种无限放大的环境存在的意义使创作思维也愈加活跃,这就形成了创作的发散思维模式,就如德勒兹概念下的游牧艺术。作品的呈现随境而安,开放得体。这就是结构重组与语境重设,由此避免话语的固化与僵化,这给艺术创作者的作品呈现实现了艺术相对的独立性和自由特性,不受典型和形式论的束缚而显得更当代。主题性美术创作需要艺术和设计形式的多样性、包容性来丰富新世纪文艺方面发展的新内涵,特别提倡艺术走进生活的创作方向,从而呈现出更多艺术作品来满足群众对新时代生活的新体验。

(四)“平和大美”多形态的作品风貌成为新时代审美主流

历代美术史发展,美术作品都有滋生它的土壤和审美格调,这就是美术一直在随着社会变迁而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艺术创作者伴随社会环境的变化发展,科技的进步,多种材料的产生和对多种思潮的碰撞,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了宏观的创作构思和对美术的把控,其作品也相应产生了不同的呈现形式,顺应了人民大众对美的更高、更多样的追求。美术创作者不断挖掘传统美学中的思想精华,对之进行时代转化与诠释,发挥其积极推动引导的作用,表述新时代的美育建设,这种“平和大美”的美学格调是东方哲学体系下形成的审美体系,它兼容了人类共性美和个性美的特质,是时代环境发展变化的必然。比如以雕塑、绘画、设计和工艺美术等表现形式来丰富新美术内容,赋予创作者新的生命力,让美术工作者充分发挥了思维、笔墨、材料、工具和不同物象的新姿势,以稳健、饱含激情的创作心境多角度呈现符合时代主流作品的大美气象。面临东西方文化交流发展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双重历史责任,美术创作方向既要紧跟时代发展,更要通过国家层面的上层指引和平台搭建,共同诠释发扬新世纪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内涵,这便是当下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方位和价值并存的时代意义。

二、新世纪中国主题性美术的创作生态与时代课题

(一)新世纪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式微和复兴

新世纪以来,美术创作则向着体现常识、复归人性、探寻艺术本体价值的方向转变。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吴冠中先生陆续提出绘画的形式美、抽象美及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等问题在美术领域甚至文艺界引起极大关注和争论。这好似一个号角,促进了美术领域从“伤痕美术”的现实主义风格里挣脱出来,自此开始多元化的语言尝试。在“伤痕美术”淡出后,“八五新潮”随即而来,中国的艺术家随着异彩纷呈的形态与观念席卷进来,都在研究现代主义艺术,美术领域更加热衷于新观念、新材料与新形式的实验,各种大型展览中传统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也愈来愈少,此时基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步入低潮。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大众文化兴起等原因,致使主题性美术创作走向式微,此衰落的局面一直持续到2000年前后。在弘扬主旋律,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化发展方向理论和实践背景下,21世纪初国家开始启动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如2005—2009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实施,2011—2016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实施,2017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启动,主题性美术创作复归,中国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态势越来越繁荣昌盛。从高原至高峰,是中国共产党与国家领导人、美术领域志士仁人的共同祈望。

(二)新世纪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得与失

关于“新世纪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得与失”,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事物具有两面性,事实上很难孤立的去谈“得”和“失”,而应当在“得”中探讨“失”或者在“失”中探讨“得”。

1.主体意识与观看策略的变化

总体而言,较之于改革之前,新世纪主题性美术创作所得之一,在于它收获了一个“亲民”的视角。1987年的八一建军节上在中国美术馆首次展出的沈嘉蔚的油画《红星照耀中国》,是80年代为数不多的优秀主题性美术创作之一。该作品以群像的方式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中共与中国红军领袖人物的集体风貌。此作品同新世纪以前的“红光亮、高大全”的呆板的,概念化风格迥然不同,似乎更接近伤痕美术,带有一种悲怆和个性化的风格,而在创作态度上更倾向于写实主义。屏除“高、大、全”的描绘手法,把英雄将领塑造的有血有肉,亦不失崇高人格,拥有了人情味儿,更加平易近人,这便是郑工所谓的走出“神话”的迷雾。作者到底想看什么,看见了什么,又是如何被看见的?这种内省式的观察全都体现在创作上。像王宏剑的作品《楚汉相争——鸿门宴》(油画),通过对《史记》有关文本的剖析,指出“画面设置了一个场景六个视点”,组成主体形象间的互相观看,延展这个历史事迹,它的视线中心又汇集在“舞剑”这个重要情节,在这种双重视野下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开启了对话。

2.异彩纷呈的艺术景观的呈现

对于“改革”和“开放”,亦有另一组关键词,即“实验”和“创新”。这是一个新时代,所有艺术都需要繁花似锦的景象,只有多种类型、多样风格及流派的艺术都能存在生存的空间,艺术的百花园方可生机盎然。若无改革开放,美术则无那么大范围的创新型实验,而创新型实验又推动了改革开放,主题性美术创作因此告别了一元化,形成了40年来中国美术发展的良好生态,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局势,构建了异彩纷呈的艺术景观。我认为,新世纪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得在这里,失亦在这里。画家在新思潮的策动下,逐渐解除崇高感,解放思想,追求个性,并无不可,不过正如冯远所说的,“都在搞个性化、私密化的创作,甚至流于技术化、形式化。”这是否也走向另外一种单一化呢?从艺术史的发展来说,“得”和“失”其实都是辩证的。若非要说哪个是所“失”,哪个是所“得”,就不得不说:“得”何曾不是一种“失”,“失”也何尝不是一种“得”呢!如果新世纪的主题性美术创作还沉浸在过去的单一模式里,又如何能够得到这异彩纷呈的艺术景观呢?正所谓有“得”必有“失”。就新世纪主题性美术创作来说,没有这样的“失”,也就无从那样的“得”。主题性美术创作,正是在追求和放弃某种艺术旨趣的循环和变换过程中,从“得”中放弃又从“失”中得到的过程,不断丰富着创作,使其不断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中得到丰富和深化。

三、结语

20世纪50、60年代一元化的主题性美术创作阶段已然消去,新世纪出现了多元化的创作情境。美术工作者要传承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光辉,把握正确价值判断,构建中国话语体系,重构文化记忆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繁荣,并不断进行开拓与创新、甚至超越,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发展高峰自当可期。

猜你喜欢
主题性新世纪美术
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意义生产与传播效应——以山东“腰斩黄河写生活动”为例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创意美术
《新高考》更名为《新世纪智能》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图案之于空间:概念性图案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从报道全国两会思考主题性报道要有“高度”和“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