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辞理论视域下苏北五市文旅网站翻译研究

2023-10-18 22:48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1期
关键词:五市苏北文旅

徐 旭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 221008)

引言

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及盐城地处江苏北部,地缘相接,经济发展水平相近。自古以来,苏北五市联系密切,逐渐形成了苏北经济圈,往来之间孕育了许多相似的文化特征,如楚汉文化、西游文化等。相似的文化特征使得五市非常重视城市间的文化交流和旅游合作,连云港、徐州和淮安三市曾达成江苏旅游新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协议,拉开了苏北旅游合作、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序幕。在全球化背景下,苏北五市也正谋求国际化发展,从各个方面推动文化“走出去”。打造英文版城市文化和旅游网站便是外宣的一个重要平台。网络信息时代,文旅网站渐渐成为外国友人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方式之一,其英译质量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外国友人对于城市的期待、印象以及兴趣,也对推动旅游业发展和城市外宣至关重要。然而在前期调研中却发现,苏北五市英文版文旅网站在语言表述和文化阐释等方面出现了许多相似的问题,如信息传递错误、文化内涵欠缺等。质量不佳的译文不仅达不到传递信息、对外宣传的目的,还容易造成误导,影响城市形象。因此,有必要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对策提升苏北五市文旅网站翻译质量,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文旅网站提供翻译借鉴,共同提升对外宣传水平。

一、新修辞与文旅网站翻译

翻译的过程主要由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参与,是一种面对受众、为实现某种预期目标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活动。文旅网站翻译更加强调用语言修辞力量与受众达成共识。因此新修辞理论(New Rhetoric)对文旅网站翻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修辞理论在古典修辞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强调修辞者从受众的角度考虑修辞行为的效果,即考虑受众作为一个被劝说者该如何克服情感、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等因素的差异。帕尔曼认为“对那些希望赢得的人的了解是所有有效论证的先决条件”。在文旅网站翻译中,受众是翻译活动的最终作用对象,要时刻考虑外国受众的需求和心里期待才能确保翻译目的的实现,例如中英旅游网站的用语特点差异要求译文调整句子结构、整合内容以适应受众的言语方式使译文更加可读,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影响译语受众。肯尼斯·伯克创造性地提出了“认同”的观点。他认为“认同来自‘实质’这一概念,自我由各种实质或特性构成,包括物质、职业、朋友、行为、信念和价值观等等。当我们与他人享有某些共同特质时,我们就取得了与他人的认同”。就翻译的过程而言,由于译者与受众一般具有不同的特性,英译文旅网站时要在充分考虑受众的语言习惯和社会环境基础上,对译文做出调整,精心设计,才能与受众达成共识,构建并提高受众认同,引起受众对于源语文化的兴趣,提升外宣水平。

在文旅网站翻译重要性日益突出的今天,将新修辞引入该翻译研究或许是提高文旅网站翻译质量的一个突破口。它将有助于我们发掘译文话语的修辞力量,同时建立以受众为中心的修辞翻译观,拓宽和丰富网站翻译的研究范围。

二、英译现状

基于新修辞理论和英汉旅游文本差异,本部分总结了苏北五市文旅网站中出现最多的三类翻译问题。

(一)信息传递错误

若想有效实现说服,最重要的是话语内容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但在五市文旅网站的英译中经常出现由拼写、语法、选词失误造成的信息错误,如“明朝”译为“Mind Dynasty”,“朱元璋”译为“Zhou yuanzhang”,“云龙山西”译为“Yun Long Mountain in Shanxi”等。对于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外国受众,很难发现这些错误反而将其误认作事实,导致获取错误信息,话语发出者与受众之间达不成共识,认同和翻译目的便无法实现。

(二)语言繁冗不当

中文旅游文本常重点介绍旅游资源的社会身份特征,并且常将史书、文学作品对于景点的颂扬和描述添入,迎合汉语读者审美思维习惯,激起其文化期待。而英语旅游文本着重于纯信息传输,追求客观简洁,使旅游者获得对旅游文化资源的理性认知。因此汉语文本中常出现的“大发展”“大开放”等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词汇、为追求对仗工整而重复的话语以及对于景区的奖项列举等,在翻译中许多时候不需要处处翻译。若不考虑受众的语言特点字字对应,只会导致重点信息被埋没,受众无法理解,造成认同失败。

(三)文化阐释欠缺

汉语旅游文本中经常出现引用历史典故的情况,同时汉语的很多地名、景区名称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想要推动文化走出去,在英译文中就避免不了阐释文化的情况。但是研究发现苏北五市英文版文旅网站却常常对于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直接翻译成一长串拼音或一笔带过。因受众“知识缺失”等因素的制约,一种文化语境中习以为常的概念在另一种语境中往往无法传达。受众无法明白其真正的含义,心理自然也不能产生认同。

三、英译改进建议

针对苏北五市文旅网站中出现的相似问题,同时根据新修辞学强调的“为了有效影响国外受众,译者须努力使译文话语具备令受众信服和喜闻乐见的特性”,本部分给出五种翻译改进方法,以期使旅游文本翻译更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一)提炼内容,重组结构

例:宿迁历史悠久,素有“杨树之乡”“水产之乡”“名酒之乡”“花卉之乡”“蚕茧之乡”等美誉,被誉为“中华文明的血脉,淮河文明的发源地”。

Suqian, known as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is also famous for its liquor and aquatic products etc.

新修辞理论强调翻译时需从受众角度出发,对中文内容进行选择、删减整合,以更好地传递信息、影响受众。在中文旅游材料中常用许多美誉作为支撑,或是行文常夹杂古文的特点,而英译时要注意译文内容的简洁性和清晰性。如果逐字翻译出来可能会使外国受众感觉过于夸张、牵强,因此要尝试做一定的删减,保留其最精华的部分,用受众熟悉的建构方式,遵循受众的信息表达方式,突出重点。换位思考,与受众“交流”,使宣传内容符合译文读者期望,才能使译文实现翻译目的。

(二)借助注释,促进理解

例: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到过徐州,品尝此汤,很是惬意。便问厨师:“是啥汤?”。答曰:“就是饣它汤”。当乾隆看到、尝到的同时,已悟出是雉羹;便又问厨师“啥汤怎样写的?”厨师文化不高顿时傻了眼,用指比画着“食”字右边加个“它”字,即今天沿用的“饣它”字。

In Qing Dynasty, Emperor Qianlong had this soup in Xuzhou. Being so pleased with it, he asked the cook “What soup is it?”. The cook answered “It is ‘what soup’”.Already known it is chicken soup, Qianlong asked, “How do you spell it?” The cook, an illiteracy, being afraid, wrote“饣”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character and “它” on the right side and created a new character which is “饣它” we use today. (Note: “What” means “啥 (sha)”in Chinese.“饣它” is a new Chinese character created by the cook so people also call “饣它” like “啥” sounds.)

对于不可缺少的文化背景应考虑受众的知识体系,巧用注释,在保持简洁清晰文本的同时,尽可能使目的语读者充分地理解源语文化。例如饣它汤名称来源的典故,汉字的发音、偏旁和含义共同组成了这个故事推进的因素。作为美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外译出去很有必要。此时便可以巧用注释,同时对原文进行了一定的整合,使得整个典故更加明了清楚,也使受众对于汉字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巧用注释既可以保留源语文化特色,又能兼顾文化差异,用受众熟悉的表达建立认同,在情感上触动受众,激发其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

(三)保留特色,留存有度

例:中央电视台和江苏教育电视台先后拍摄九龙口美景,分别在《九州神韵》和《经济万象》栏目中播放。

CCTV and Jiangsu Education Television have filmed 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Jiulongkou and broadcast it in programs like The Charm of China.

西方修辞学认为“如果词章的造作明显可见,受众就会好像见到某个对他们使心计的人一样,产生反感”,因此保留拼音特色的同时,也要留存有度,注意目的语习惯与中国文化的一个平衡。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善于转变思维,让外国读者知道宣传的主题和内容才是主要,此时便可以舍去形式。译文需是受众熟悉可读的形式,才能提高译文的吸引力,因而要在保证“认同”的基础上,保留部分文化特色和用语,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四)交集文化,相互呼应

例:吴承恩,字如忠,号舍阳,明代文学家。主要成是把神话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他所创作的《西游记》是中国神话小说史上的光辉巅峰,一颗前所未有的文学瑰宝。

Wu Cheng’ en, styled Ru Zhong, is a litterateur of the Ming Dynasty. His work, Journey to the West, is one of China’s Four Great Classical Novels and is a glorious peak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ythological novels.

苏北五市密不可分,文化资源交集较多。相似文旅资源如楚汉文化、名人英雄等外译时应相互呼应和联系,着重笔墨,这对于促进外国受众系统了解中华历史文化,推进苏北地区文化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若想让外国受众对于人物或地方感兴趣并留下深刻印象,应首先考虑外国受众较为可能产生认同的观点。例如着重强调在国外知名度较高的《西游记》来加深读者对于当地的印象,也可将其与连云港的花果山景区相联系,串联起西游文化,增添城市间的互动。翻译时要充分利用好名人英雄的故居建筑、历史典故等串联起区域内相关旅游资源这一突破口。

(五)润色语言,提升美感

例:以云龙山水、泉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的风景区兼有北雄南秀之美,美若西子、秀比江南,使徐州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优秀的风景旅游胜地。

Centered on Yunlong Landscape and Quanshan National Forest Park, the scenery here combines the beauty of northern majesty and southern delicacy, making Xuzhou a unique scenic resort.

美感是旅游文本吸引外国游客必不可少的因素,语言的鲜明生动、形象化和意境等是构成语言艺术表现力、感染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交际的必要手段。受古代骈体文的影响,汉语尤其追求整齐、对仗,喜用四字格及比喻拟人等手法。然而许多汉语受众喜闻乐见的修辞手段到了英文语境中可能并不适用,使受众不得要领。但这并不表明,在翻译汉语旅游文本时就应当省去其营造出的美感。由于此类话语转换为英语时若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使译文繁冗,淹没重要信息,因此翻译时要根据语境和受众需求做出必要调整,打磨语言,尽可能地保留源语的生动性,传递美感,形成积极影响。

四、结语

文旅网站在现代信息社会是外国受众了解地方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研究发现,苏北五市文旅网站英文翻译出现信息错误、表述繁冗及文化内涵缺失等问题,在新修辞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性地提出五种适用的英译改进建议:提炼内容重组结构、借助注释促进理解、平衡中外差异、关注交集文化以及提升美感,以期帮助改善苏北五市文旅网站的英文译文,增强外国受众的认同,提高五市外宣水平,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文旅网站提供翻译借鉴。

猜你喜欢
五市苏北文旅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旅照明的兴起
聚焦精准扶贫 助力精准脱贫——在闽西南五市老促会第22次工作交流座谈会上的发言
闽西南五市老促会第22次工作交流座谈会在建宁召开
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创新能力——在闽西南五市老促会第22次工作交流座谈会上的讲话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