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和归化在英美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2023-10-18 22:48张艳芳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归化儿童文学异化

张艳芳

(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401)

一、异化与归化概述

(一)异化与归化理论的提出

1995年,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他的代表作《译者的隐形》中提出了异化和归化的概念。在韦努蒂的学术成果问世之前,译学界影响最为深远的指导性翻译策略当属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论,他指出,译者寻求文字转换的目的,应当是在目标语中找到最贴近原意的最自然的对等,而这种寻求动态对等的目的,则是力争把源语文本用最自然的目标语呈现出来,“用目标语读者的文化框架来涵盖源语行为模式,而不是将读者置身于一个陌生的异域文化模式中”。韦努蒂对于这种使译文“无限通顺”的趋势提出了质疑,在他看来,这些译文的创造者们仿佛隐身(invisible)了一样,为此目标语读者们不是在读译文,而如同在阅读地地道道的原文。他还注意到,当时的英美翻译评论界倾向于以译文的流畅性为重要甚至决定性衡量标准,为此罔顾原作题材、风格和文本的多样性。为此,他撰写了《译者的隐身》一书,旨在向这种时兴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规范”发起挑战。他的“反翻译”观点认为,两种语言和文化间存在的差异不可避免,译者在翻译中不可一味地“息事宁人”,消解差异,而恰恰要在译文中表现出这种差异,让目标语读者感受源语言和异域文化的独到之处,使这些差异在目标语环境中“独善其身”而不被同化。

劳伦斯·韦努蒂是异化翻译法的代表人物,他主张译文应该以文化为归宿,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韦努蒂认为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能够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译文有必要让读者了解异国文化。例如crocodile’s tears,一种译文为鳄鱼的眼泪,另一种为猫哭耗子假慈悲。很显然第二种是地道的汉语表达方式,属于归化翻译。而第一种则使用的是异化的翻译策略,传达出了源语言的文化特点,并且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使用异化翻译的好处就是可以读者可以阅读到原汁原味的作品,体会到源语言文字,源语言国家文化风俗的独特魅力,同时还能够丰富本民族的语言。许多异化翻译的外来词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高频词,如coffee(咖啡)、aspirin(阿司匹林)、sofa(沙发)。

归化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他认为译文应在交际功能上与源语文本实现等值,其优点是可以使目的语读者轻而易举的读懂并接受译文,以尽可能快捷简易的方式最大化地传达原文的内容。例如once bitten,twice shy.译文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也可译为一次被咬,下次胆小。不过相比较而言,第一种译文是母语为汉语的读者十分熟悉的表达方式,更容易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二)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的选择

虽然有部分学者认为异化与归化是格格不入的两种翻译方法,但在实际中是没有这么绝对的。这两种翻译方法有各自的缺陷和优势。异化翻译法保留了原文的语言文化特点却忽略了读者是否能理解和接受。归化翻译法使读者的阅读过程更加的顺畅,理解起来更加的简单,却不利于吸收外来语言和文化的营养。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对这二者进行取舍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而如何进行取舍则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翻译目的、文本形式以及译文目标受众群体。

首先是以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进行选取。简单说来就是译者根据翻译的目的选择翻译方法。如果翻译目的是展现外来文化和语言的特征,传递不一样的文化风情,译者就应该选取异化的翻译方法,唤起读者对异域文化的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安妮·海瑟薇主演的电影《The Devil Wears Prada》被译为“穿普拉达的恶魔”,也有人把它译作“时尚女魔头”。不过,第一种译名除了更具独特性以外,也能让普拉达这一世界名牌为更多人所知。因此,虽然第一种翻译带着观众不太熟悉的词汇,但却更能激起观众的兴趣。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使读者在不具备相关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就能流畅阅读,快速理解原文的话,则应该采取归化的翻译方法。例如“不在一棵树上吊死”这句中国俗语,如果翻译为“don’t hang to die under a tree”,外国读者肯定会不知所云。因此,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将其翻译为他们熟悉的“don’t put all eggs in one basket”,他们很轻松就可以理解了。

其次,要根据文本形式选取翻译策略。文本题材不同时,翻译策略也有所不同。既要考虑到原文与译文的形式、内涵,也要考虑到它们的影响。为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广告语一般都具有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语言特征。在翻译广告语时,需要把广告语的特征表现出来,以激发观众的兴趣。许多经典的广告语都有精彩的汉语翻译,如:A diamond is forever(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Good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最后,要根据译文受众目标来选择翻译策略。译文读者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译文是采取异化还是归化的翻译方法,因为只有目标读者接受的译文才有市场。假如目标读者对源语的背景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那么就可以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尽量保留原文的风格。只有采用读者更容易理解的本族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样他们才更容易接受。

二、儿童文学概述

(一)儿童文学的定义

对于什么是儿童文学,中外学者似平都没有给出一个严格的定义。鲁兵从教育的角度,认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朱自强认为儿童文学要“解放儿童”,从儿童自身的原初生命欲求出发去解放和发展儿童。国外的学者也没有找到一个统一的儿童文学的定义,甚至有学者提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儿童文学”。Riita Oittinen把儿童文学定义为“为儿童创作或者是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瑞典作家Hellsing则认为儿童文学和儿童所读所听到的所有东西,包括报纸、电视、演讲、书籍等。综上所述,虽然对于儿童文学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儿童文学一定有一些有别于成人文学的特点,这是我们在创作和翻译儿童文学的时候需要注意的。

(二)儿童文学的特点

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是少年儿童,他们的认知水平、语言能力等方面与成人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儿童文学的语言与一般文学作品不同。通常来讲,儿童文学的语言具有形象、简洁、矛盾性、不对称性等特点。

形象的语言使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如亲身经历一般,使儿童对陌生的事物能很快熟悉起来。因此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形象的语言显得至关重要。如《海的女儿》译文开头部分对大海的描绘不仅生动、形象而且优美。不仅让读者抓住了大海清澈、神秘的特征,也激发了他们的想象。

由于儿童文学目标读者的特殊性——语言能力有限的少年儿童,儿童文学一般都采用简洁的语言。如儿童诗《大海睡觉了》:“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这首诗没有复杂的语言,深奥的词汇,只由简单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组成,却能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体会到里面蕴含的诗意。

儿童文学文本还具有“矛盾性”(ambivalent),儿童文学文本的读者可能不仅仅是儿童,还有成人。《哈利波特》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此外,儿童文学具有“不对称性”(asymmetry),作者是成年人,而读者是儿童。作为作者的成人和作为读者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知识水平和经验经历。而决定文学作品创作、出版、售卖的却都是成人,根本没有考虑儿童的意见。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与成年人的文学作品不同,儿童文学还肩负着教育孩子的责任。既有知识、文化、价值观情感方面的潜移默化,也教会孩子们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帮助孩子们的语言发展。

三、例谈英美儿童文学的翻译的归化异化策略

在翻译儿童文学时,需要同时兼顾儿童自身的特点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儿童文学翻译所运用的语言要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运用翻译最常用的两种策略——异化和归化来翻译儿童文学,使得译文具有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审美情趣,最终为儿童所接受。

(一)英美儿童文学中的异化翻译法

异化翻译保留了源语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特点,可以使儿童读者领略到异国文化的风采,扩大他们的视野。虽然儿童的阅读能力相对较低,但并不意味着原文中任何陌生的词汇都要被改造成他们熟知的词汇。在适当的时候可以采取异化加注释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

例1:

原文:From across the road a bird sang “Whippoorwill,whippoorwill!”

译文:小路那边有一只夜鸱(Whippoorwill)在唱:“威普威噢,威普威噢!”(注释:夜鸱,一种北美东部所产的夜间出没的怪鸱。)

这句话的译文采取的就是异化加注释的翻译方法,bird被翻译为夜鸱,它的叫声直接音译为威普威噢。在中国长大的儿童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夜鸱这种动物,并且对它的叫声也一无所知。但通过音译加注释后,儿童读者不仅认识了这种鸟,也知道的它的叫声大致是哪种。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了解了更多的外国文化知识。

例2:

原文:As he trudged on the boy’s mind was full of the wonder of what he had seen.

译文:萨姆这么一路跋涉,心里一个劲儿琢磨着他看到奇迹。

例2中,原文中的be full of创造性地译为“一个劲儿”,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儿化音也非常口语化。采用口语、童趣化的语言不意味着没有四字词语的使用。作者采用了儿童浅显、容易理解的四字词语,在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基础上使译文精炼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上述两例译文运用的是异化的翻译策略,保留了原文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并且选用简单、形象的词汇,采用简单的句型,使得译文更加符合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儿童读者不仅可以轻松理解译文,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语言中的童趣。

(二)英美儿童文学中的归化翻译法

归化翻译法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出发点,地道生动,使儿童读者没有理解上的障碍。

例3:

原文:“What are you crying for?”asked he.“You look so ugly!There’s nothing the matter with me.Ah,”said he at once.

译文:“你为什么要哭呢?”他问。“这把你的样子弄得真难看!我一点也不像这个样子。呸!”他忽然叫了一声。

译文采取的是归化的翻译方法,没有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将“You look so ugly!There’s nothing the matter with me”译为了“这把你的样子弄得真难看!我一点也不像这个样子”而不是“你看起来真丑!这里的事与我无关”。在译文的语言风格上比较符合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简单并且比较口语化,儿童理解起来没有困难。

四、结语

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儿童文学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儿童的精神食粮。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英美儿童文学作品被引进到中国,对儿童文学的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异化和归化作为最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可以运用在儿童文学的翻译中。但是在对这两种翻译策略进行取舍的时候要三个因素:即翻译目的、文本形式、受众目标。并且在翻译过程中要兼顾儿童文学生动形象,简洁的语言特点,这样才能吸引儿童读者的注意力,使译文获得他们的喜爱。

猜你喜欢
归化儿童文学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